极速搜索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诞生后的20多年里,谷歌始终保持着创新、富有希望和潜力的企业形象。超过10亿用户,年搜索量超过1万亿次,拥有8万多名员工和数百万台电脑,提供搜索结果、YouTube以及其他产品——如今的谷歌,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不吵不相识


  一切始于1995年春。
  谢尔盖·布林到斯坦福大学已有两年,他是一名数学天才,19岁时即取得本科学位,首次报考就高分通过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入学10门必考科目。拉里·佩奇是美国中西部人,那年刚考取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
  在学校那年的迎新活动中,谢尔盖带领拉里等新生参观加州校园,突然,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争论起来,火花四溅。自此,两人一见如故,开启了一段奇妙的人生之旅。
  当他们在象牙塔里摸索前行时,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立16个月的新技术公司网景于1995年8月9日上市,首个交易日,其股票就从每股28美元飙升至75美元,这标志着硅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网景上市成功后,金钱的味道弥漫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校的主要任务虽是培养新一代教授和学术研究者,但它也是一些世界上最成功的技术公司的孵化器,其中包括惠普公司和太阳微系统公司。拉里和谢尔盖都是教授的儿子,他们来斯坦福大学是为了获取博士学位,而不是发家致富。但是,两人都不知道自己对学术发自内心的追求将很快受到考验。
  谢尔盖和自己的指导老师拉吉夫·莫特瓦尼合作,寻找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信息的方法。这样的数据挖掘能用来确定顾客会购入哪些商品,从而帮助零售商更好地摆放商品。谢尔盖和老师尝试着把这种技术应用到新兴的、混乱无序的互联网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网络就像虚拟的狂野西部——不受管制、没有约束力、缺乏规矩。


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

  为了帮助用户从互联网查找信息,研究人员在早期曾开发出一系列搜索工具,包括网络爬虫、莱科思、麦哲伦、搜信、激發和热播,均未成功。谢尔盖也尝试了其他网页目录和搜索引擎,但没有一个令人满意。一个简单的搜索指令会带来成百上千条毫不相关的结果,他确信,开发更好的搜索方法迫在眉睫。
  同一时间,拉里一直忙于一个“数字图书馆”项目,他使用远景搜索进行网络搜索。拉里注意到,除提供网站列表外,远景搜索引擎还提供一些关于“链接”的模糊信息。链接造就了网络的活力,当计算机用户注意到一个突出显示的文字或短语时,他们就会点击,了解更多信息。
  远景公司似乎并没有对这些链接作任何处理,拉里却想研究如何进一步利用这些链接。对极具眼光的计算机专家来说,网络本质上就是链接。

谷歌上线


  1996年,拉里和谢尔盖开始合作,下载并分析网络链接。获取数据的过程比拉里预想的要长。根据估算,他们每发送一个“爬虫”程序去搜索整个网络,计算机科学系都要花费2万美元,但他们渴望完成这项工作。
  拉里有一个理论:通过计算指向某一网站的链接数量,可以对其受欢迎程度进行排名。在某种意义上,网络链接让拉里想到引用。“引用很重要,”拉里说,“事实证明,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引用过10000篇不同文献。”拉里得出结论,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网站。
  拉里更进一步取得了概念上的突破:并非所有的链接都平等,其中一些比另一些更重要。如何决定哪些网站更重要?很简单,指向一个网站的链接越多,它就越重要。拉里将自己的姓和处理的文件巧妙结合在一起,把自己的链接评级体系命名为“佩奇等级” 。
  谢尔盖和拉里相信,将页面等级算法应用到互联网上,可以作为他们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1997年年初,拉里已经开发了一个原始搜索引擎,并把它命名为BackRub,它可以通过链接向前或向后处理各种网页。他们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为互联网设计出一个排名系统,出其不意地解决了互联网信息搜索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1997年秋,谢尔盖和拉里决定给BackRub搜索引擎起一个新名字。拉里请室友肖恩·安德森帮忙选择,他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又一个名字,而安德森不停地说“不好,不好”。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直到最后安德森问拉里:“Googleplex怎么样?你们想建立一家搜索和索引公司,让人们能组织、使用大数据,Googleplex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

  拉里喜欢短一点的名字,于是他说:“我们就用Google(谷歌)怎么样?”他当晚就注册好,并在白板上写上:Google.com。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像互联网公司,如同雅虎或亚马逊一样。
  此后,搜索引擎通过google.stanford.edu这个地址,供斯坦福大学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内部使用。在校园内,它的口碑逐渐传播开来。斯坦福技术许可办公室开始为其申请专利,师生们开始用它在网上搜索信息。
  没钱雇用设计师和艺术人员来设计精致的页面,谢尔盖便让谷歌主页保持简洁。从一开始,谷歌干净、质朴的外观就吸引了搜寻信息的计算机用户。在杂乱无序的网络世界,谷歌的红黄蓝三原色和白色背景相互依托,展现出的纯洁感深受大众喜爱,与越来越多的充斥着浮华广告、堆满各种图形和文字的网页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数据库和用户群越来越大,谢尔盖和拉里需要更多的计算机。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他们只能想尽各种方法省钱,购买零部件组装机器,在仓库里翻找没人认领的计算机。“我们只是借用一下,想着如果他们不尽快来取,就说明他们不着急用。”谢尔盖说。
  得知他们到处搜寻机器,导师们从斯坦福“数字图书馆”项目中拿出1万美元资助他们。在研究室塞满计算机之后,他们又把拉里的宿舍变成数据中心。

10万美元


  1998年3月,拉里和谢尔盖有意联系当时最知名的搜索引擎远景,希望远景能出资100万美元,购买即将获得专利的佩奇等级系统,毕竟这一系统将改善其搜索结果。远景在当时占据整个搜索市场份额的54%。如果合作达成,谢尔盖和拉里就能回到学校重拾研究。但远景最终决定放弃谷歌,因为其母公司——数字设备公司不喜欢依赖外人。
  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和技术许可办公室的帮助下,谢尔盖和拉里还试图把佩奇等级系统卖给奋扬、雅虎或其他公司,但都没有成功。那阵子,周围的人好像只关注如何尽可能多地销售广告,尽快赚到钱,没有人对资助搜索引擎感兴趣。
  在遭受拒绝几个月之后,二人想明白了:要想真正发展谷歌,他们需要离开校园并承担风险;但是,没有投资,他们就没有办法购买所需的计算机来尝试这个项目。
  1998年8月下旬,在研究生院一位教授的推荐下,拉里和谢尔盖与安迪·贝托尔斯海姆见面了。贝托尔斯海姆是一位具有传奇经历的投资者,他喜欢谷歌的创意,但担心其商业可行性,因为远景公司和市场上的其他搜索引擎都在亏损。
  对于今后如何盈利,拉里和谢尔盖认为可以将搜索技术授权给愿意付费使用的公司,或者由一家大公司出钱购买这项技术,并将其纳入公司的产品组合中。“这是我近年来听到的最好的想法,”贝托尔斯海姆说,“我想参与进来。”
  谢尔盖回忆说,安迪·贝托尔斯海姆没有讨论任何细节,直接开了一张金额为10万美元的支票给“谷歌公司”。此举给了二人信心,此后,他们在短时间内筹集了大约100万美元,足以购买所需的计算机设备,把项目继续往前推进。

搜索界领导者


  1998年秋,谢尔盖和拉里离开斯坦福大学,朝着建立世界上最好的搜索引擎这一目标前进。9月7日,他们正式成立了谷歌。
  两个人都不清楚公司该如何赚钱,不过,他们觉得只要搜索引擎足够好,总会有公司想要用它。尽管在创业之初遭到许多潜在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的拒绝,但二人目光长远,热情也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不断高涨。更多人开始注意到他们。虽然谷歌仍处于测试阶段,但它入选了《个人电脑》杂志“1998年网站和搜索引擎百强”名单。
  当时,远景、奋扬和莱科思等一批知名商业搜索引擎正在偏离它们的核心使命,不再投资改进搜索技术。搜索质量的不断下降,促使用户想要找到替代品。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转向谷歌。谷歌在《个人电脑》杂志上出现后,成千上万人第一次知道了谷歌。
  谢尔盖和拉里始终相信,互联网搜索是他们能够解决的、最重要的长期问题。他们心中有一个目标:在别人放弃搜索,甚至嘲笑它是一种商品的时候,把谷歌变成搜索领域的领导者。两人坚信,搜索有利于导航,在不断扩大的万维网中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站每天的访问量达到50万次。


谷歌主页上,红黄蓝三原色和白色背景相互依托,显得干净、质朴。

  最初从投资者那里筹集的100万美元很快花光了,两人还透支了自己的信用卡。在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等人的建议下,谢尔盖和拉里决定同时接洽硅谷两家最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凯鹏和红杉资本。他们想让两家公司都为谷歌投资,但不想任何一家掌控公司的经营权。即便这不是做生意的通常方式,但他俩要么不做,要做就按自己的方式来,绝不妥协。
  1999年春,凯鹏和红杉资本都决定投资谷歌,但两家公司拒绝联合投资,他们都想宣称谷歌是自家生意。纠结了几个星期后,两位创始人开始想,不要任何一家的投资,对谷歌的发展也许会更好。
  看到谷歌这两个家伙前途远大,两家投资公司决定放下架子。凯鹏和红杉资本分别向谷歌投资1250万美元,并同意拉里和谢尔盖继续掌控多数股权。但是,投资公司增加了一个条件:两位创始人必须答应聘请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高管,帮助他们把搜索引擎变成能赚錢的生意。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因为谷歌甚至连一份像样的商业计划书都没有。
  对谷歌及其创始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陶醉的时刻。不过,关于谷歌打算如何赚钱,这依然是个谜。

广告排名


  1999年年底,谷歌每天的搜索量平均达到700万次,但来自授权交易的收入依然很少。虽然谢尔盖和拉里不关心如何发家致富,但他们不想看到公司陷入困境。他们对做广告这件事感到矛盾,认为广告赞助的搜索引擎“会天然地偏向广告商”,他们说:“搜索引擎越好,用户在找到结果前需要看的广告就越少”。
  虽然谷歌的收益并未快速增长,但员工的才智却在飞速提高。当其他公司忙于裁员的时候,谷歌却在招人。当时正值技术泡沫破灭时,谷歌作为私企并未受到太多影响。凭借高超的搜索技术和不断提高的员工素质,两位创始人试图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们不再关注把搜索技术授权给其他企业,而是打算帮助广告商找到并扩大忠实用户群,并以此赢利。
  谢尔盖注意到一家公司,它通过销售与搜索结果相匹配的广告而赢利。这家公司就是直达(后改名为序曲),它代理的广告遍布雅虎、美国在线、地球连线等各大网站。事实上,不同于那些遭用户强烈抵制的弹出式和横幅广告,与搜索相关的广告具有十足的吸引力,而且数量在不断增长。   谢尔盖和拉里决定尝试模仿序曲的做法,提供免费搜索结果,通过销售广告获利。他们决定不在主页上放置任何广告,同时对网站上各种广告的大小与类型进行规范。此外,他们还决定用一条明显的界线把免费搜索结果与广告隔开,并把后者标注为“赞助链接”。这样一来就没人会说搜索结果跟广告混在一起了。没想到,广告被标成“赞助链接”后点击率反而更高。
  几个月后,两人又有了一个突破性想法——对广告进行排名。谷歌不是单纯发布出价最高的广告,而是根据一个公式对广告进行排名,在计算时把客戶出价和用户点击率放在一起考虑,越受欢迎的广告位置越靠上,依次往下排。


众多优秀的员工是谷歌的财富。

最大的搜索引擎


  2000年年中,谷歌每天处理的搜索量达1500万次,而一年半之前仅有1万次。电脑用户纷纷涌向谷歌,但他们会不会点击广告呢?质疑声不绝于耳。2000年12月,《商业周刊》刊登了文章《谷歌的纯洁是否能带来回报》,认为相较于利润,谷歌更关注搜索和用户,质疑这样的谷歌能否生存下去。
  然而,谷歌高质量的搜索结果赢得了不少称赞,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并逐渐成为中心。同时,其商业战略要素也日渐成形。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负责人说:“谷歌打破了广告投放的一条基本原则,它的主页面没有任何广告,所以搜索页面的加载速度更快。”
  谷歌越来越受欢迎。2000年5月,《纽约客》把谷歌称为“数字圈内的搜索引擎”。在硅谷的其他技术公司先后倒闭之际,谷歌却如鱼得水。与此同时,谷歌把网站翻译成其他语言,在别的国家开设网络站点,并开始引入无线搜索功能,方便手机用户进行搜索。
  2000年6月26日,谷歌同雅虎签订协议,为这个互联网巨头提供由谷歌生成的搜索结果,向全球品牌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这笔交易大幅提升了谷歌在互联网上的存在感,每天都有大量新用户加入。雅虎高管表示,他们选择谷歌的原因有很多,但关键在于谷歌专业的搜索技术,以及它专注于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搜索结果。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谷歌总部。

  谢尔盖称这次交易“是谷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对我们商业战略的充分肯定”。谷歌自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网站上的可检索页面超过10亿个。这意味着谷歌搜索不仅速度最快、相关性最高,而且覆盖面最广。“现在你能在不到半秒的时间搜索超过70英里高的一堆纸,”拉里说,“我们觉得这太酷了。”

开始赢利


  2001年年初,谷歌搜索量达到惊人的每天1亿次,相当于每秒1000次。谷歌还作为动词被收录进美国的词典,《纽约观察家》的一篇文章记录了谷歌的流行趋势,说纽约人在约会前会“谷歌”(搜索)一下对方。
  谷歌还顺势推出图片搜索功能,只要点击一下鼠标,用户就可以获得数百万张照片和其他图像。2001年夏,图片搜索功能上市之际,谷歌汇集了2.5亿张图片,数量之大让对手难以超越。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美国,谷歌搜索量激增。许多新闻门户网站因访问量过大,无法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求,而通过在主页上加载缓存的新闻报道,谷歌全力填补空白,同世界各地主要新闻来源保持广泛链接。无论是平常,还是在突发事件时刻,谷歌都已嵌入美国文化的肌理。凭借66种不同语言版本,谷歌也日益融入全球。
  谷歌搜索访问量呈指数级增长。虽然只是一股细流,广告已经开始产生收益。2001年,搜索点击的收入给谷歌带来首次年度利润,达到700万美元。
  (此文摘自《谷歌的故事》,作者:戴维·怀斯、马克·摩西德,译者:朱波、钱小婷)
其他文献
几乎每天,王佳畔(化名)都要抽出时间,来处理与光谷在线教育服务产业有关的事。要么是有企业向他咨询光谷在线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要么是有企业来光谷考察,他陪同介绍相关情况。  特别是近期光谷出台《关于促进在线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下简称“光谷‘互联网+’教育十条”)后,他变得更忙了。  王佳畔是光谷“互联网+”办公室副主任,在线教育服务产业是光谷“互联网+”办公室重点推进的在
期刊
支点财经:三只松鼠最早是个单品牌、全品类的品牌,如今在品牌延展、品类精简过程中,是否会有风险或挑战?  章燎原:当流量分化的时代到来之后,一个品牌很难代表太多品类。你的资源是有限的,做少才能做精,说自己能“又好又多”,那是吹牛。因此,目前戰略肯定更符合行业趋势。未来,三只松鼠的目标是作为一个多品牌集团,为每个中国家庭满足食品场景方面全方位的需要。  在多品牌同时,我们会专注“极致单品”,而且聚焦之
期刊
“慢开发”成因复杂、处置棘手,一直是业内共识。  其成因有哪些?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构建完善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围绕这些问题,支点财经记者采访了来自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浙江大学传承学院地产运营研究所、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的专家及相关业内人士。找原因:主客观因素皆有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首席研究员李战军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慢开发”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客观因素两种。  从企业层面来看,有开发商实力不足、
期刊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带着“倾其所有”的决心开始改革。为了将工作做得更好,我们通常会想出许许多多的好点子。尽管我们愿意奉献自己的才智,但每次得到的答复总是冷冰冰的:“这不是你的本职工作”“这个想法之前尝试过,没用”“我们不应该破坏良好的现状”。  首创之举总是伴随着质疑之声。我们的诸多想法总是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对“遵守常规流程”的深信不疑。我们的工作被压缩为“看方抓药”,我们的创造力被看作是不安分
期刊
中国应对世界疫情演进、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武汉及湖北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双循环的基础是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是主体、是立国之本,是大国发展的战略基点,没有国内大循环就谈不上双循环。目前,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梯度推出,以武汉为战略支点的国内大循环中部经济圈呼之欲出。
期刊
武汉的秋天,在人们穿着短袖出门不禁打了个寒颤的那天清晨悄悄地来了。仔细观察,才发现路旁的树叶早已镀上了一层金黄,东湖边的梧桐、水杉各自斑斓,湖光、山色、鸟鸣,定格在一年中最短暂最珍贵的季节。  我家在湖的这一边,我的母校在湖的另一边。从湖北省博物馆出发,沿着湖边可以一直骑行至凌波门。凌波门前的栈桥别来无恙,只是多了许多游人拍照打卡,想起来我也曾在深夜坐在栈桥上,一边喝啤酒,一边吹着风。当年,我们的
期刊
国内“共享出行第一股”要来了。但,不是滴滴,而是嘀嗒。  一直以来,千亿估值的滴滴出行上市传闻沸沸扬扬,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嘀嗒出行近日正式向香港证券交易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这样一个共享出行领域的低调玩家,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过,更没用过。但它很可能抢在巨头滴滴之前,上桌喝口“热汤”。更耐人寻味的是,嘀嗒崛起之年,恰逢滴滴顺风车下架之秋,大有趁滴滴之危成功上位国内顺风车市场第一
期刊
从投资银行的视角,观察全球和中国2021年复苏的势头,利率、汇率、资本市场的一些变化,我们发现有三对矛盾和变化:  第一个矛盾和变化,中国和世界长期来讲,利率中枢似乎在逐步下行,但短期内则面临着疫情之后的刺激政策退出和美国通货膨胀的周期性上扬带来的利率回升。  第二个矛盾和变化,全球经济思潮在疫情后时代剧变,过去贸易全球化、科技巨头化、企业大型化的趋势或逆转,生产率的增长变缓,通胀卷土重来。  第
期刊
GDP突破100万亿人民币意味着什么?这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我们从五个层面分析。  第一,从全球看,2020年中国经济逆势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4%。相较之下,中国经济保持2%左右的增长,高出全球平均水平约6个百分点,这表明了中国经济具有良好的韧性。  第二,改革开放40余年来,剔除通胀因素,中国GDP实际增长约40倍,这是很罕见的。  1978年中国的GDP总
期刊
从递交招股说明书到上市,总部位于武汉的福禄控股只用了半年多时间。  9月18日,福禄控股正式登陆港交所。截至当日收盘时,福禄控股股价为9.18港元,总市值达36.72亿港元。  福禄控股创始人符熙,今年仅32岁,合计持有福禄控股44.16%的股份。若按9.18港元的股价计算,他的身家达16.22亿港元。  福禄控股是一家怎样的企业?上市后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在国内排行业第一  福禄控股创办于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