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初中生越来越不愿开口大声朗读课文。尤其是篇幅稍长些的课文,学生们更怕读。究其原因,或许有很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现在有太多如游戏之类有声有色的事物充斥着学生们的眼球,使他们很难静下心去朗读。而朗读恰恰又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础活动。朗读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是训练学生普通话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实施朗读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呢?
一、用声情并茂的范读,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
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要让学生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一直以来,我都比较注重“范读”。教师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吃透文章的要旨和思想,同时教师要有充沛的感情,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才能更好地读好课文内容,起到范读的真正目的。还记得,我上《黄河颂》这一课的情景。那节课,我以饱满的激情,高昂的语调朗读了一遍课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读完课文后,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受到了教师的感染,学生的朗读热情很快被点燃起来了。
二、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学生单有朗读热情还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已被唤起的朗读愿望,及时给学生提出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意;讲清朗读的技巧——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等。
1.停顿。是指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之间、末尾出现的语音间歇。
2.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词语,它能够增加情感的分量。
3. 语速。是指朗读时语流的快慢,可以表达作品的思想功感情,由作品内容和文体来决定。
4.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里声音的起伏变化,它和语气是紧密结合的,句子尾音的抑扬是语调的主要标志。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在具体指导朗读技巧时,选择诗词作为朗读内容能更快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如教学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时,我先给学生指导第一节内容的节奏: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掌握了第一节内容的朗读节奏后,第二、三、四节的朗读节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我问:“这首诗哪些词该重读呢?”因为诗的语言简洁,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呢?”我紧接着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领悟快的同学马上回答,因为乡愁是抽象的,而作者把它物化为具体的,所以应该重读。我马上加以肯定,并告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渲染出别愁、离愁在人生中的悲苦,反衬出“团圆”“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指导如何注意语调问题时,我先让学生仔细听我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跟着读几遍,再让他们加以体会。如:“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前面两个升调连用,后面两个降调连用,表现了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三、以丰富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朗读技巧后,是不是就会喜欢朗读了呢?当然不是,要让学生喜欢上朗读,接受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就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并且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还需要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长期坚持朗读。可采用的朗读方式有很多:如小组读、指名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我采用最多的是小组读。语文早读课时,三、五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先小组齐读,再每个同学轮流读,读完后,组内成员互评,指出朗读的优缺点。一段时间后,每个小组中选出最优秀的同学参加班内的朗读比赛。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给参赛者评分,选出比赛的优胜者。举行这类活动时,作为任课教师,我更多的是站在旁边,默默地关注。为了保证朗读活动能顺利开展,我只向同学们提出一个要求:每个同学都应该做最忠实的听众。
采用小组读的方式是为了让同学之间有个良好的比较对象,但要想让学生真正读得好,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多读。通过老老实实地读,去体会文章的“情”,感悟文章的“理”。这正如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用声情并茂的范读,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
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要让学生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一直以来,我都比较注重“范读”。教师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吃透文章的要旨和思想,同时教师要有充沛的感情,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才能更好地读好课文内容,起到范读的真正目的。还记得,我上《黄河颂》这一课的情景。那节课,我以饱满的激情,高昂的语调朗读了一遍课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读完课文后,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受到了教师的感染,学生的朗读热情很快被点燃起来了。
二、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学生单有朗读热情还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已被唤起的朗读愿望,及时给学生提出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意;讲清朗读的技巧——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等。
1.停顿。是指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之间、末尾出现的语音间歇。
2.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词语,它能够增加情感的分量。
3. 语速。是指朗读时语流的快慢,可以表达作品的思想功感情,由作品内容和文体来决定。
4.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里声音的起伏变化,它和语气是紧密结合的,句子尾音的抑扬是语调的主要标志。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在具体指导朗读技巧时,选择诗词作为朗读内容能更快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如教学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时,我先给学生指导第一节内容的节奏: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掌握了第一节内容的朗读节奏后,第二、三、四节的朗读节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我问:“这首诗哪些词该重读呢?”因为诗的语言简洁,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呢?”我紧接着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领悟快的同学马上回答,因为乡愁是抽象的,而作者把它物化为具体的,所以应该重读。我马上加以肯定,并告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渲染出别愁、离愁在人生中的悲苦,反衬出“团圆”“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指导如何注意语调问题时,我先让学生仔细听我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跟着读几遍,再让他们加以体会。如:“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前面两个升调连用,后面两个降调连用,表现了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三、以丰富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朗读技巧后,是不是就会喜欢朗读了呢?当然不是,要让学生喜欢上朗读,接受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就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并且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还需要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长期坚持朗读。可采用的朗读方式有很多:如小组读、指名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我采用最多的是小组读。语文早读课时,三、五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先小组齐读,再每个同学轮流读,读完后,组内成员互评,指出朗读的优缺点。一段时间后,每个小组中选出最优秀的同学参加班内的朗读比赛。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给参赛者评分,选出比赛的优胜者。举行这类活动时,作为任课教师,我更多的是站在旁边,默默地关注。为了保证朗读活动能顺利开展,我只向同学们提出一个要求:每个同学都应该做最忠实的听众。
采用小组读的方式是为了让同学之间有个良好的比较对象,但要想让学生真正读得好,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多读。通过老老实实地读,去体会文章的“情”,感悟文章的“理”。这正如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