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培养 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发掘数学中的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而新课改下的新教材更多提供展现数学之美的平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节中,学生在老师展示的丰富多彩的七巧板图案中,观察到这些图形是由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五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然后进一步通过观察和测量,发现七巧板中的许多奥妙。
2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我国中医学中,有“望、闻、问、切”的就诊方式,其中“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之重要。观察不是仅用眼“看”,它更要求学生用脑"看",它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从现实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门户,是思维的触觉,是理解的前提。而观察力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更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获取数学信息,联系数学知识,构造数学模型,进而认识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细致的观察,往往可以抓住主要的信息,简化题型结构,从而找出简便、快捷、实效的解决数学问题或沟通题目思想的方法,进而高质高效的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观察的目的,必须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他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3 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3.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你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
3.2 培养观察的广度。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3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3.4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快的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培养 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发掘数学中的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而新课改下的新教材更多提供展现数学之美的平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节中,学生在老师展示的丰富多彩的七巧板图案中,观察到这些图形是由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五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然后进一步通过观察和测量,发现七巧板中的许多奥妙。
2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我国中医学中,有“望、闻、问、切”的就诊方式,其中“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之重要。观察不是仅用眼“看”,它更要求学生用脑"看",它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从现实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门户,是思维的触觉,是理解的前提。而观察力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更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获取数学信息,联系数学知识,构造数学模型,进而认识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细致的观察,往往可以抓住主要的信息,简化题型结构,从而找出简便、快捷、实效的解决数学问题或沟通题目思想的方法,进而高质高效的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观察的目的,必须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他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3 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3.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你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
3.2 培养观察的广度。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3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3.4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快的挖掘出学生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