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出土的周代圆雕玉器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t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3月,在三门峡上村岭地区发现了大型且保存完好的邦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尤其是九号墓出土文物更是其中的精品,有关专家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认为此墓葬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九号墓出土文物在质地上有铜、铅、玉石、料、陶、骨、牙、皮革、麻布、竹、木等十余类各种饰物,其种类之多,学术价值之大,在中国两周考古上实属罕见,因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玉器是九号墓出土众多珍贵文物中很具特色的器类之一,共发现玉器及半成品约724件颗。从颜色上分有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其中白色、青白色、青色居多。器物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礼器:戚、琮、璧、璜、戈、圭、璋等;二是佩玉:组合发饰、项链、手链、多璜组佩等串饰,珠环、管等几何形佩饰,龙、虎、象、鹿、鸟、鹰、鹦鹉、鸽、鹅、蜘蛛、龟、鳖、鱼等动物形佩饰;三是实用玉器:碟、、柄形器、匕、刀、厉石等;四是殓玉:螟目缀玉、含玉、握玉、脚夹玉等。这些玉器对研究西周玉器提供了实物和标准器型。
  其中圆雕象生玉器是此墓中的精华,玉质温润有泽、晶莹剔透、刻雕精致,绝大部分为上好的和田玉。据作者亲自观察统计其数目约有三十多件,其中包括老虎、羊、牛、老鼠、蜘蛛、龙、、鸟、龟、燕、鳖、鹅、蝉、蚕、大象、鼓、兔等十几种圆雕作品,这在两周考古发掘中可以说是罕见的。我们就九号墓出土的圆雕玉器和其他相关墓出土的少数圆雕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对其进行分期和分类,并兼以探讨西周圆雕玉器大量出现及其相关问题。
  
  (一)史前玉器
  
  青玉猪龙(图1)高4.8厘米,宽2.2厘米,厚2厘米。青玉,豆青色。玉质细腻,晶莹润泽,半透明。整体呈“C”形,作回首卷尾猪龙状。双耳耸立,椭圆眼,鼻、口俱全,鼻间有皱纹。自头部向下贯一圆穿,颈部有一横向小穿孔。
  
  
  (二)商代玉器
  
  玉(图2)高5.1厘米,宽2.1厘米,厚1.3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圆雕,作站立状。勾喙,圆眼微凸,双角卷成螺旋状盘于头两侧,双翼并拢,短尾下垂,两肢粗状,双翅饰蜗纹。足残。
  
  玉鸟(图3)长4.3厘米,宽3.8厘米,高2.5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玉质细腻,微透明。昂首敛翅,目视前方,曲足,圆眼稍凸,尖喙,尾部收敛分叉,胸部有一小圆穿。背饰浅浮雕状羽毛纹样。
  
  玉鹅(图4)长3.5厘米,宽4.2厘米,厚1.4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或黄白色斑纹。玉质较细腻,微透明。曲颈回首,低头勾喙,圆眼,短尾下垂分叉,腹部有一未钻穿的孔洞,颈下部有一细小对穿。双翅表面阴刻细线纹,足残。
  
  玉燕(图5)长4.6厘米,宽3.9厘米,厚1.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圆眼,尖喙,翅膀微张,作展翅状,昂首挺胸,短尾且分叉,腹下有一穿孔。身及翅膀饰几何纹,尾部饰竖向阴线纹。
  
  玉龟(图6)长6厘米,宽3.9厘米,厚3厘米。腹部稍残。青玉,青灰色,局部受沁呈褐色。玉质较差,不透明。背部突起,头、爪、尾俱无,从头至尾贯一圆形孔。背中部饰菱形回字纹,周围饰菱形纹,腹部饰阴刻线纹。
  玉龟壳(图7)长3.7厘米,宽3.3厘米,厚2.8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圆雕,龟背饰“X”形纹饰,龟腹纹饰为几何阴线纹,龟背与龟腹之间凿空。
  玉鳖(图8)长5.8厘米,宽3.9厘米,厚2.3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背部略弧,头外伸弯曲,双目侧视,四爪着地,短尾,腹下有一对钻穿孔。颈部阴刻细线纹,背部有阴刻勾云纹。
  青玉羊(图9)长5.1厘米,宽3.3厘米,厚2.3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圆雕,呈卧姿,羊首昂起,圆目,羊角弯曲向上。前肢向前爬伏,后肢收于臀部下。身饰勾云纹。尾下垂贴于臀部。
  玉牛(图10)长5.2厘米,宽2.4厘米,厚2.2厘米。青玉,深豆青色。整体呈卧姿,一对牛角向后弯曲,呈弯月形,“臣”字眼。阴线刻出牛嘴,直鼻微凸,双耳凸起呈三角形,口部有一圆穿。尾巴贴于两臀之间。
  兽面玉佩(图11)高4.1厘米,宽4.6厘米,厚6.7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局部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作四棱锥体,大于90度的锥形面分别作兽面纹,且纹饰相同,“臣”字眼,直鼻梁,阔鼻,两眼之上饰两只卷曲的兽角。从头到下贯穿一圆孔。抛磨光洁,制作规整。
  玉蝉(图12)高4.1厘米,宽1.8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有黄褐色斑点。头部较大,双眼微凸,颈下饰数道凸弦纹,敛翅,腹部抛磨光洁,光素无纹,嘴下有一穿孔。
  玉蝉(图13)高4.1厘米,宽4.6厘米,厚6.7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或黄白色。玉质较细腻,微透明。圆眼微凸,嘴部有一横向凹槽,头部与身部以两道细阴线间隔,敛翅,腹部饰三道粗阴线纹,口中有一细小穿。
  玉象(图14)长6.8厘米,高2.9厘米,宽2.3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细腻,微透明。作站立状,长鼻上卷成一小圆穿,口微张,“臣”字眼微凸,大耳耸立于头部两侧,四肢作扁平状,尾下垂,背部有一穿。身、足饰云纹,背、尾饰节状纹。
  
  (三)西周早期玉器
  
  白玉虎(图15)长5.9厘米,宽1.6厘米,厚0.6厘米。白玉,玉质温润,透明。局部受沁呈黄褐色斑纹和斑点。圆眼微凸,张口,曲肢作匍匐状。后肢和尾部残。口下有一穿孔。
  玉虎(图16)长4.3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玉质细腻,透明。整体呈弯曲三棱形,方眼,尖尾,头饰卷云纹。头端顶部有一孔分别与棱两侧的小孔相互透穿。
  玉虎(图17)长7.6厘米,宽0.8厘米,厚0.6厘米。张口,昂首,卷尾,体呈卧伏状。口部和尾部有一圆穿。
  
  玉鼓(图18)高2.6厘米,宽2.2厘米。一端有方形台座,一端凸起且有穿孔。鼓面饰圆心阴线纹。
  玉蝉(图19)长4.7厘米,宽2厘米,厚1.4厘米。方头,圆眼微凸,双翅收敛,用阴线隔开头部和身体,口部有一穿。
  玉蝉(图20)长3.1厘米,宽2.2厘米,厚0.9厘米。青玉,浅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白斑。玉质细腻,半透明。整体近长方形,横断面呈三角形,正面饰蝉纹纹样,圆眼微凸,背面阴刻四道凹槽,从头部至尾部贯一穿孔。
  玉牛头(图21)长5.2厘米,宽1.9厘米。“臣”字眼,双角耸立呈弯月形,口处有一穿孔。
  黄玉牛(图22)长4.2厘米,宽2.2厘米,高2.3厘米。平首直视,“臣”字眼,双角贴于头侧,站立状。
  玉兔(图23)长3.9厘米,宽1.3厘米,厚0.9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点。玉质细腻,透明。作伏卧状,曲肢,圆眼微凸,双长耳贴于背上,短尾,嘴部有一小圆穿。
  
  (四)西周中期玉器
  
  玉鸟(图24)长5.3厘米,宽4.9厘米,高0.9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粗,半微透明。正面鼓起,背面平,横断面呈三角形。正面饰兽面纹,近长方形眼,尖喙;背面饰鸟纹,圆眼,双翅微展,短尾上翘,翅、尾刻阴线纹。嘴部有一圆穿。
  
  
  (五)西周晚期玉器
  
  玉蚕(图25)长4.5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玉质细腻,透明。以阴凹线表现体节,体分为七节,背部略弧,圆眼凸目,嘴部有一斜穿。
  玉鱼(图26)长6.9厘米,宽0.9厘米。青玉,深豆青色。玉质较粗,微透明。器身呈三棱形,横断面呈三角形。头、眼、鳍俱全,斜尖尾,嘴部有一小斜穿。身两侧阴刻细线纹。
  玉蝉(图27)长3.1厘米,宽2厘米,高0.9厘米,双眼微凸,尖嘴,颈处有两周凹线纹,双翅收敛,肢部有几道弧线纹。
  
  玉鼠(图28)长2.6厘米,高1.2厘米,厚0.9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粗,微透明。圆雕。伏卧状,背部拱起,曲爪,圆眼微凸,阴线刻出头、足,短尾,身饰卷云纹。双爪间有一斜穿。
  玉蜘蛛(图29)长5厘米,宽3.7厘米,高3.5厘米。后两腿略残。青玉,浅冰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细腻,半透明。作爬行状,张口,圆眼微凸,圆肚翘起,两边各有五条腿,较粗壮。腹部阴刻细线纹。
  圆雕玉器是中国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造型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圆雕作品始见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然后经过夏、商,期间的圆雕作品玉质多为就近取材,很少见到和田玉质的圆雕,到了西周和田玉质的圆雕作品突然丰富起来。这主要因为:(一)西周时期的开疆扩土,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土。如《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开疆扩土,曾发现昆仑山是“天下之良山,瑶玉之所在”,故“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二)中国各地玉器的造型与雕刻工艺的高度统一在这时已完成;(三)西周玉器工艺无论是开料、研磨、切削、勾线、浮雕、钻孔、抛光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西周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玉雕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圆雕玉器增多,其艺术成就颇高,在中国玉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上述圆雕玉器虽然在目前所出土的数量众多的商和西周玉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多数圆雕作品均是采用新疆和田美玉雕琢。尤其是虢仲墓出土的圆雕作品,玉质上乘,晶莹鲜润,玉雕气派宏大,内涵丰富,而且造型生动,纹饰流畅,抛磨光洁,是商和西周玉器中的杰作。这些圆雕作品体现了商、西周玉雕图案化的风格,展现了商、西周玉器高度发展的工艺水平。
  虢国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来源:(一)周王室的赏赐;(二)周灭商时瓜分所得。《逸周书·世俘解》记载:“辛亥,俘殷王鼎”,“凡武王俘商旧宝玉四千,佩玉亿有八万。”《史记·周本纪》亦载:“(武王)命南括史佚展九鼎宝玉,乃罢兵西归。”由此可知,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许多商玉,多为商人之物,是周武王灭商时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被周王分赐于同姓诸侯虢君。
  虢国墓地所出的西周玉器大部分由诸侯国的玉器工匠所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选料、用料缜密。往往用同一块玉料和玉色相近的料琢雕成成对之物,善于利用玉料的自然形状,设计出比较切合的题材。如虢国墓地出土的一件作伏卧侧首状的玉牛,主要是依据这件仔玉前高后低的自然形状巧妙设计而成,全器宁静安详,悠然自得。
  第二,圆雕玉器的数量多,种类杂。例如:玉龟、玉老虎、玉蜘蛛、玉卧牛、玉鹅、玉鼠等增补了西周出土圆雕玉器的空白,为西周圆雕玉器研究提供了断代的标准器型。
  
  第三,造型多样化。某些作品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程式,在人物和动物的玉雕中尤为突出。如虢国墓地出土的圆雕青玉人像,呈坐姿,双手抚膝,人体比例大致适当,面部表情刻画精细入微;圆雕的兽、畜、昆虫等,大多形象逼真,突出其外形的主要特点,勾画神似,造型和纹样也很优美。
  第四,多数动物形玉器的花纹各具特征,刻划细腻。如兽类的身躯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背部多为脊状纹,眼睛则为“目”字形纹;禽类多用羽毛纹或翎纹,眼多为圆圈纹等等。
  第五,工艺精湛。从轮廓处理,装饰纹样雕琢,表面抛光等观察,均十分考究,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镂空、钻孔和抛光等技术。多数圆雕玉器的表面,光泽晶莹,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抛光。
   (责编:蔚蔚)
其他文献
和和两年前火爆的市场相比,今年的拍买燕疑平稳了许多。不追求数量庞大,注重质量提升,仍是上海工美今秋拍买的指方针。          太平有象——云南典藏200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精品赏析  罗 勇 李智鸣    即将过去的2008年,中国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展示了太平盛世,展示了中国文化,而“云南典藏200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正是以“太平有象”为主题,表达云南典藏拍卖集团对所有藏家的
期刊
袁像嘉禾银元(俗称袁大头,以下简称袁像银元)的版别繁多,其中有一种在纪年文字“造”中口字呈开口状,故称“开口造”,也有人称为“缺口造”,但称“缺口造”容易误解为社没有口字,所以称“开口造”比较贴切。  根据笔者所藏实物,袁像银元“开口造”版有一个完整的系列,即上开口造、下开口造和上下开口造三种版式,见图1、图3、图4细部。形成如此奇妙的系列是原来固有的设计还是铜模后天改变所致,现在还不能得出明确结
期刊
前年,天津的一位古钱商告诉我他得到了一枚很稀少的镂空花钱,问我有没有兴趣。我说你把图片发给我看看再说,后来他把图发到了我的信箱。  初观此钱, 我眼前一亮。这是一枚从没有见过也没有资料记载的钱。此钱熟旧圆润,看铜质和包浆的色泽,时代应是辽金之物无疑。而且是一枚传世珍稀品,于是我决定买下这枚钱,尽管价格不菲。  这枚镂空钱上有一兔、一马、两鹰,这些动物的形象是写实的,十分生动传神。它们象征着什么呢?
期刊
笔者于前些年在市场上收集到一枚“咸丰元宝”宝川当百大钱。奇特之处是“咸丰元宝”的“宝”字,非“尔”宝和“缶”宝,而是双“王”宝,即“”。此钱为传世品,传世包浆。材质黄铜,直径49.6毫米,穿径7毫米,厚4.5毫米,重50克。    经查阅几本古钱图谱,均未有此钱。又查看了马定祥先生编著的《咸丰泉汇》一书,书中只有隶书“咸丰重宝”宝泉局“拾文”双“王”宝试样钱,仍未见到这枚双“王”宝大钱的踪影。  
期刊
《收藏界》2007年第7期91页,兰金顺先生《钱币四则(一)“朝鲜通宝”阔缘当十大钱》一文中这样写道:“朝鲜开国于公元1393年,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军废高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世宗李于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始铸‘朝鲜通宝’,仁祖李宗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也铸‘朝鲜通宝’,正宗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铸造了当十大铜钱,分纪值和无纪值两种版别。纪值的背文为‘穿上一户、穿右一
期刊
在我国的民俗钱中,有种祝颂家庭的民俗钱。这类钱,多以“平安兴旺”、“子孙贤孝”、“合家欢喜”等吉语祝颂家庭美好吉祥。  近日,笔者获得一枚异形民俗钱(如图)。钱径6厘米,双面钱文。正书“诗书教子、忠孝传家”;背书“积金非宝、壹艺遗业”,钱文楷体。此钱铜质精良,铸工讲究,呈八边八角形状,约清末民初制品。  这枚异形民俗钱,与早期民俗钱不同之点有三:  1. 祝词有新意。明清以前的民俗钱,在祝颂家庭、
期刊
“崇祯通宝”背十二两试样大钱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王朝思宗崇  祯十七年,这一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悲惨、最传奇的一年。因为一年之内,北京紫禁城的龙椅上先后曾坐过了三个皇帝。这三个皇帝分别是:思宗崇祯、大顺李自成、大清顺治。  这个史无前例的“经典之作”便是一怒为红颜而名扬四海的吴三桂一年之内易三主造就而成的传奇历史。有趣的是,紫禁城龙椅上一年坐过了三个皇帝,而吴三桂一年却换了三个
期刊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瓷业兴旺,青花瓷器成为主要品种,御窑厂的产品胎质细腻洁白,釉层肥润光莹,青花色调浓翠明艳,造型多样丰富,纹样精致秀美,在陶瓷史上久负盛名。但是人物图装饰极为稀少,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试从装饰艺术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永乐青花人物图的艺术特征    (一)永乐青花乐舞人物图扁瓶(图1,土耳其托普卡普·沙赖博物馆藏),图画通景式布局于瓶壁,描绘五个西域地区的民族人物在
期刊
笔者到旧城改造的拆迁工地收集藏品,在一位老爷爷的家中,发现了一件清代铜双鱼挂饰(见图)。据老爷爷介绍,这件铜双鱼挂饰,是他自儿时起,就看见祖父在开的杂货店的大门旁,每天都必须悬挂的一件吉祥装饰物,直到他父亲接管杂货店被公私合营后,才从大门旁摘了下来,收藏至今。  由于鱼与“余”同音,所以,自古以来鱼就被人们看作是吉祥物。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鱼形玉饰。举世闻名的“妇好墓”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
期刊
古徽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你信步走进一个村庄,就会翻起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时代。古石雕就是富有特定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是凝固的精神符号,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寻梦觅宝的平台。现介绍三对徽州石雕作品,以供石雕爱好者欣赏。  1.清代“岁寒三友”(即松、竹、梅)绣墩一对(图1),尺寸为28×19厘米。石雕构图简洁明快,严谨对称,采用镂雕工艺,景物恬雅,雕工简练,线条粗犷有力,系徽州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