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照眼 信美人间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y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瓷业兴旺,青花瓷器成为主要品种,御窑厂的产品胎质细腻洁白,釉层肥润光莹,青花色调浓翠明艳,造型多样丰富,纹样精致秀美,在陶瓷史上久负盛名。但是人物图装饰极为稀少,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试从装饰艺术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永乐青花人物图的艺术特征
  
  (一)永乐青花乐舞人物图扁瓶(图1,土耳其托普卡普·沙赖博物馆藏),图画通景式布局于瓶壁,描绘五个西域地区的民族人物在郊外乐舞的情景。图中间一人侧身回顾,听着横笛的旋律,长袖而舞;右边拍鼓者一边伴奏一边起舞。鼓呈扁圆形,边缘有环列的小圈,形似维吾尔族打击乐器“达甫”,也称“手鼓”。演奏时用手执鼓,拍击鼓面并摇动鼓身,常用于舞蹈伴奏,瓶上描绘的正是这一情景。近景有小溪、竹石,远景是逶迤群山。另一面的大树下有两人在吹竖笛和舞蹈。图中的人物隆鼻、深目、裹头巾,身穿边缘翻皮毛的长袍,脚着长统靴。人物描绘准确而典型,衣饰独特而具体,是西域地区民族的形象。原粉本应是有真实生活体验而创作的,青花则依样绘制。
  (二)永乐青花婴嬉图碗(图2-A,图2-B展开图,香港天民楼藏),描绘十六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在庭院玩耍的情景。构图借鉴了元青花人物图以大树划分区间的手法,柳树和峰石把通景式的庭院景致分为三部分,每区间又有近中远的景深。人物以细线钩勒形象,细腻地刻画出人物活动姿态。儿童头顶略染淡青料色,十六个儿童中有三人上衣染淡青色,一人全身衣服染色,其余均为白描。山石,钩勒线条挺劲,拓抹浓青料再淡色洗染,并表现出嶙峋的块面感。坡地,沿轮廓线淡色洗染渐虚化。杨柳,上有流云,柳条有微风吹拂意。流云,双钩细曲线。人物之间有草丛、流云填补空间。图画以花树、栏杆、湖石等营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又有一定的装饰意味。其艺术意匠开创了陶瓷装饰“十六子”图之先河。
  
  以上两件永乐官窑青花人物图的装饰特征是:
  第一,构图分近(竹石)、中(垅上、庭院)、远(山)景,中景是人物活动的场所。青花色调没有近浓远淡的变化,只有局部的深浅层次,如石块的块面感。
  第二,人物衣裤不染色或很少染色,衣纹有清晰的白描线条美感。元青花人物衣裙都染青料色,并空出衣纹。
  第三,因人物衣服未染色,形象的色块不明显,整个图画没有衬托出清晰的白地萦纡空间,即没有明快的青(形象)白(釉面)对比关系。特别是图1乐舞图中田垅的边缘,远山的坡脚平线与人物之间形成大块的空白,没有青花装饰的均衡形态。
  第四,图画的青花色调浓翠明艳,线条上大都沁有黑色小斑点。永乐官窑所用青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形成宝石蓝般的色调,但也有黑疵斑点。因为黑斑点是高温烧成时自然产生的,对人物形象影响颇大,可能是这个缘故永乐青花人物图画极少。
  永乐青花乐舞人物图扁瓶的艺术意匠和画法与宋画家马远代表作《踏歌图》的局部(图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许多可比照之处。《踏歌图》近景有疏柳、翠竹、巨石,田垅、石桥、清溪,垅上老少农民六人载歌载舞。远景高峰耸立,宫阔隐现,朝霞一抹。画面弥散着欢乐、清旷的气氛。踏歌即踏着节拍唱歌,本是祭祀节日里的活动,后衍变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歌舞。宋代王安石《后元丰行》云:“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歌颂新法实施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踏歌图》就是画家用彩笔讴歌太平时世。画上赵扩(宁宗)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点明了画意。
  永乐青花扁瓶上的乐舞人物图与马远《踏歌图》的近景构图、景物相似,人物弯腰、抬腿的姿态也极相似。青花粉本作者很可能是借鉴马远的《踏歌图》画意构思创作,提供给官窑青花彩绘,那末,瓷画描绘西域民族“垅上踏歌行”形象,蕴含的深意是他们生活在“丰年人乐业”的社会中。
  
  二、宣德青花人物图的艺术特征
  
  
  (一)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碗(图4-A,图4-B展开图,香港天民楼藏),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图画上白云绿树把两个场景隔开。第一景:清晨,云雾缭绕,两仕女在榭外台上漫游,形态优雅。栏杆外,山抹微云,环境清幽。第二景:云气渐消,已露出榭檐,琅开翠竹摇风,两仕女入榭内休息交谈,孩童玩耍归来。池塘里水光粼粼,红鲤跳波。
  (二)宣德青花祝寿图碗(图5-A,图5-B,上海博物馆藏),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图中描绘在三侍女的护送下,麻姑乘鹿车前往祝寿,庭院周围有花木湖石、曲栏、云山等。
  (三)宣德青花吹箫引凤图盘(图6,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底部也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图中描绘“箫史弄玉”神话传说:凤台上弄玉吹奏凤凰和鸣之声,凤凰闻声飞来。凤台周围有松柳、溪山、卷云。
  (四)宣德青花春夜赏花图盘(图7-A,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盘外壁图中描绘一侍女高擎红烛引道,一仕女由侍女搀扶前往赏花。月明高悬,银光泻地,海棠盛开,曲栏外云气缥缈,烘托香雾空漾气氛,表现出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意境。
  (五)宣德青花仕女图高足杯(图8,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款。杯外壁描绘庭院一仕女端坐轩前,左手指点似在叮嘱,柳树下两儿童在草地玩捉柳花,周围有花树、栏杆、流云。杯足柄绘有湖石、花竹等,图中描绘的是南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诗意。
  以上五件宣德官窑青花人物图装饰有以下特征:
  1、题材:以庭院为背景,描绘仕女闲适生活,周围环境清幽,有台榭、曲栏、花树、卷云、远山。其中建筑物占有大幅度比例,画法规整、准确,有界画特征。
  
  2、构图:以卷云烘托大树或湖石花卉,横向划分区域,景深以曲栏为界,栏前为中景,栏后为远景,中景为人物活动场所。
  3、形象:人物、花树、蜂石、坡石等均为永乐时期的特色。
  4、画法:沿袭永乐青花人物的技法,用笔以细线钩勒形象,峰石、远山,拓抹青料,洗染层次,浓淡渐变。人物衣袖不染色,或略染淡青色,整个装饰图画的色块与色块之间没有鲜明的白地萦纡空间。如青花祝寿图碗,其中栏杆与远山之间大片空白,也有着意表现出这种青白对比关系的画法。再如青花吹箫引凤图和春夜赏花图盘,都在空白处以树叶和流云补空以增强青白萦纡的视觉效果。宣德人物图上增加了大片的卷云,卷云由内外两道弧线组成,再在外层线外以淡青料渲染以托白云层次,与永乐青花人物图一样,不讲究远近景的深浅色调变化,大多表现景物之间的匀称,以体现图画的装饰性。青料同样有沉积晕散黑斑点,使得宣德没有在大型器物上创制出大场面太尺幅的青花人物图。
  三、宣德青花人物图的粉本作者问题
  
  (一)宣德官窑青花粉本与宫廷画家石锐
  
  明朝王士性曾指出宣德成化青花和五彩瓷的图画(纹样)粉本出处:“二窑皆然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广志绎》)。殿中画院人是指待诏仁智殿的一群宫廷画家。宣德时期画院兴盛,著名画家有边景昭、周文靖、谢环、李在、商喜、倪端、石锐等。那末是哪位画家绘制宣德青花人物图的“粉本”呢?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重要课题,历来陶瓷史、绘画史都没有深入研究,本文只能作试探。
  以上五件宣德青花人物图上的景物和画法风格,可以归纳出粉本作者的特长:工画山水(庭院景致),人物、界画(建筑物),画风严谨。对照明初画史资料,宣德宫廷画家中为青花人物图绘制粉本作者最有可能是石锐。
  画史上有关石锐画艺的资料很简略,明姜韵诗《无声诗史》记载:“石锐,字以明,钱塘人。画得盛子昭笔法,金碧山水、界画楼台及人物,皆傅色温润。”清徐沁《明画录》“石锐,字以明,钱塘人。宣德间,待诏仁智殿。画仿盛子昭,工于界画楼台,玲珑窈窕,备极华整,加以金碧山水,傅色鲜明,绚烂夺目,兼善人物。”又说:“倪端宣德中征入画院……与谢环、李在、石锐同被宠渥。”
  
  (二)石锐画迹与绘画特色
  传世品《轩辕问道图》(图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上无款印。后幅拖尾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翰林院检讨兼国子监助教刘翔长跋“轩辕问道记”,写道“此图京师好手石芮所作”。有学者著文介绍此图(余城:《介绍一件错传作者名字的石锐画迹》)认为“石芮”应是“石锐”之误。还综合分析了石锐传世的另外7件作品(日本5件、美国2件),归纳出绘画特征。笔者再作概括如下:
  1、题材,喜好表现历史性人物故事,如《宁戚饭牛图》《倪宽锄田图》《武陵桃源图》等。2、构图,以山石树木搭配界画建筑物为主体,穿插人物活动,构成情节生动的画面。3、形式,青绿山水和南宋院体。4、画法,画山石为小斧劈皴法,人物衣纹多为钉头鼠尾描,运笔有颤动感,敷淡彩。爱画松树,图中多作两松并置,枝左右挺伸,主干轮廓线粗而光圆,以松皮表现立体感,松针以粗短的线条组成圆状,簇簇成团,匀整有装饰味。杂树有梅花点、胡椒点,点画繁密。画竹叶细笔点画而成。
  
  (三)宣德青花人物图装饰特色与石锐绘画特色的比较
  
  
  宣德时宫廷画家向御窑厂提供画稿,工匠依样描绘时要配合青花彩绘工艺特征,所以青花人物图的装饰特色与原稿是有一定差别的,但还是能反映出原稿基本面貌。青花人物图和石锐画迹加以比较,两者的基本面貌有惊人的相似。
  1、题材,都为历史性人物故事和诗意画,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2、构图,人物活动在山石树木、楼台亭阁的环境中。
  3、画法,两种材质性能不同,画法也有差别,但图中的各种形象还是有相同之处,有院体画风,建筑物用界画画法,有飞檐斗拱之类。特别是历代庭院人物图卷中很少见的花台,石锐《岁朝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描绘有两处。而青花春夜赏花图(图7-B)中也有醒目的花台。两图的花台上都绘有峰石、花卉,十分相似。又如青花春夜赏花图盘心“松竹梅”(图7-C)与图9的松树的形态,松干、松针的画法仿佛同出一人之手。同时,笔者初步查阅了上文例举的殿中画院画家的作品和画史资料,没有比石锐的画风与宣德青花人物图更为相似的。
  
  以画史资料为依据,通过画风的对比分析,笔者初步认定宣德青花人物图的粉本应是受宣德皇帝“宠渥”的宫廷画家石锐绘制的。
  
  结语
  
  明永乐青花彩绘艺术开始形成新彩绘特征,永乐、宣德青花人物图更具有独特艺术风采,它与当时宫廷艺术有密切关系。在缺乏任何直接证据的条件下,我们用分析作品艺术特征与风格的方法寻觅到蛛丝马迹,通过跨门类学科的横向对比研究,以达到破解宣德官窑青花粉本作者的目的。
  
  (责编:雨 岚)
其他文献
文房用品是文人们的专用器皿,是供放于案头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玉制文房,更显得高贵、典雅,超凡脱俗。传世的玉文具有砚滴、笔洗、笔架等。    笔洗多呈碗状,其中盛水,作涮笔之用。玉制笔洗构思巧妙,或仿青铜器造型,或取象于自然界之花、鸟、兽,或于洗内雕以各种纹饰,美不胜收,富有吉祥、富贵的寓意。玉洗常见有荷叶形、花形、葵花形、桃形、海棠形、葫芦形等各种造型。山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松竹梅玛瑙洗,
期刊
有人恨他,有人爱他,皆为了他练就的那双辨别真假的眼神,和古道侠肠的一身正气。  他喜欢搜罗世间珍奇古玩,足迹踏遍丝绸古道,险滩戈壁。  他能为一件流失的国宝拍案而起,倾其所囊,豪气冲天。  他又常常于日暮下静坐于古城遗址,与远古先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对话。  他以锐利的目光直击古玩投资市场,他欲以深远博大的志向成就中国新一代收藏家。  他就是王文石,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人,一个充满了人文精神的
期刊
  
期刊
和和两年前火爆的市场相比,今年的拍买燕疑平稳了许多。不追求数量庞大,注重质量提升,仍是上海工美今秋拍买的指方针。          太平有象——云南典藏200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精品赏析  罗 勇 李智鸣    即将过去的2008年,中国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展示了太平盛世,展示了中国文化,而“云南典藏200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正是以“太平有象”为主题,表达云南典藏拍卖集团对所有藏家的
期刊
袁像嘉禾银元(俗称袁大头,以下简称袁像银元)的版别繁多,其中有一种在纪年文字“造”中口字呈开口状,故称“开口造”,也有人称为“缺口造”,但称“缺口造”容易误解为社没有口字,所以称“开口造”比较贴切。  根据笔者所藏实物,袁像银元“开口造”版有一个完整的系列,即上开口造、下开口造和上下开口造三种版式,见图1、图3、图4细部。形成如此奇妙的系列是原来固有的设计还是铜模后天改变所致,现在还不能得出明确结
期刊
前年,天津的一位古钱商告诉我他得到了一枚很稀少的镂空花钱,问我有没有兴趣。我说你把图片发给我看看再说,后来他把图发到了我的信箱。  初观此钱, 我眼前一亮。这是一枚从没有见过也没有资料记载的钱。此钱熟旧圆润,看铜质和包浆的色泽,时代应是辽金之物无疑。而且是一枚传世珍稀品,于是我决定买下这枚钱,尽管价格不菲。  这枚镂空钱上有一兔、一马、两鹰,这些动物的形象是写实的,十分生动传神。它们象征着什么呢?
期刊
笔者于前些年在市场上收集到一枚“咸丰元宝”宝川当百大钱。奇特之处是“咸丰元宝”的“宝”字,非“尔”宝和“缶”宝,而是双“王”宝,即“”。此钱为传世品,传世包浆。材质黄铜,直径49.6毫米,穿径7毫米,厚4.5毫米,重50克。    经查阅几本古钱图谱,均未有此钱。又查看了马定祥先生编著的《咸丰泉汇》一书,书中只有隶书“咸丰重宝”宝泉局“拾文”双“王”宝试样钱,仍未见到这枚双“王”宝大钱的踪影。  
期刊
《收藏界》2007年第7期91页,兰金顺先生《钱币四则(一)“朝鲜通宝”阔缘当十大钱》一文中这样写道:“朝鲜开国于公元1393年,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军废高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世宗李于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始铸‘朝鲜通宝’,仁祖李宗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也铸‘朝鲜通宝’,正宗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铸造了当十大铜钱,分纪值和无纪值两种版别。纪值的背文为‘穿上一户、穿右一
期刊
在我国的民俗钱中,有种祝颂家庭的民俗钱。这类钱,多以“平安兴旺”、“子孙贤孝”、“合家欢喜”等吉语祝颂家庭美好吉祥。  近日,笔者获得一枚异形民俗钱(如图)。钱径6厘米,双面钱文。正书“诗书教子、忠孝传家”;背书“积金非宝、壹艺遗业”,钱文楷体。此钱铜质精良,铸工讲究,呈八边八角形状,约清末民初制品。  这枚异形民俗钱,与早期民俗钱不同之点有三:  1. 祝词有新意。明清以前的民俗钱,在祝颂家庭、
期刊
“崇祯通宝”背十二两试样大钱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王朝思宗崇  祯十七年,这一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悲惨、最传奇的一年。因为一年之内,北京紫禁城的龙椅上先后曾坐过了三个皇帝。这三个皇帝分别是:思宗崇祯、大顺李自成、大清顺治。  这个史无前例的“经典之作”便是一怒为红颜而名扬四海的吴三桂一年之内易三主造就而成的传奇历史。有趣的是,紫禁城龙椅上一年坐过了三个皇帝,而吴三桂一年却换了三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