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村落里的人与事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tia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赛飞在《你有一封鸡毛信》里多次提到“生锈”,比如家里的门生锈了;父亲说到自己的状态,不说老,却说生锈;再如,嘴巴生锈,舌头不灵,手脚生锈,脑子生锈,心里生锈;还有,野草是乡村的锈……很明显,“锈”是时光渐老,岁月渐远,人、事、物不断衰老的面容或者迹象,无可阻挡,而回忆、正视这一过程及状态,或许可以看作是重新镀亮往昔的一种方式,也即除锈。我想,写作大概也是这样,猜想作者将文章的题目定为“你有一封鸡毛信”,也意在警醒、温馨提示:时光村落里的人与事只剩下不多的时日,是时候去重新打量,重新认识与理解,重新去唤醒或者建立情感关联,在他们暗旧的时光里,踏向我们来时的路。
  正因为如此,可以感受到的是作者与笔下的人与物一样,对除锈的工作是如此地执着,这是一个对抗遗忘、老旧、衰老的过程,我们体悟到的是来自泥土的气息,乡邻们对生命、土地、劳动等等价值的珍视。因而,与其说,我们只是在打捞生命的细节与余光,不如说,我们是在窥探生命的秘密与睿智,重拾古风与情怀。
  文中写到的是一群老年人,儿女不在身边,留守在生养自己的小岛上,他们各有自己的方式来度过被时代、时间、亲友遗弃遗忘的时日。父亲一次次打电话给在外的女儿,报告村里的事,认为村里的事是天下最大的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离去,也关乎一只羊,一棵树,一块石头;他要求生活费给现金,强调说活一个月,拿一个月,以此“变相”地来布置下村的任务,牢牢地拽住牵挂的线,不肯放松。村子里不允许到河里放鸭之后,老羊伯改为到山上放羊,反正总要找点事情来做。病入膏肓的阿长伯,为了不让自己无声无息地离世,还给护工一个额外的任务,也就是时时叫他一声,他答应一声,就这样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对自身所属时间的警惕、对生命的留恋是人之常情,关键是我们在亲人远去、独守空白的时候是否还能够获得内心的坦然与自得。在赖赛飞写的这些人物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些人对置身世界的情感如此地固执,这同样是一种对抗遗忘、衰老的方式,是他们让土地焕发生机,让古老的工艺以自己的面目昭示存在,比如,阿杉伯替别人出工总是要价两百,比村里的统一价要高出二十,“不是他有大象般的力气,而是习惯将别人的活当成自己的活一样做,有人没人在场一个样。这一定是热爱活动。”阿国的丈母娘,一个人就种养着近二十亩地,每一季都收获丰盛不错的物种,“在十月下旬——种的是早橘,老人家一个人要将这么大份量的颗粒,假设一斤橘子六七颗,三万斤该有二十万只,还单是采摘的工作。再要安然搬运到屋里来,包括橘子也包括她自己,所幸橘园就在门前。”太阿婆尽管已是老眼昏花,但仍日复一日编织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她用的是白色细开司米,每次编织前都要洗手,几成庄重的仪式。”不为送人或者其它用途,它们堆积如山已表明一种成就感,或许我们不妨将这些装饰品看作是太阿婆与时间相处的战利品。在他们近乎偏执的行为中,不仅讲述的是与大地、与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还有与自我相处的内在律动。
  是的,我们不得不感叹,生活原来是如此地单一循环,在这个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在我们汲汲于外在的功名成就,在我们义无返顾地逃离生养之地时,这是一个与我们所处的“外面”、城里的生活截然不同的地方,相反的状态与节奏,他们只是属于过去的时光,属于已然或行将落寞的村庄、孤岛,一群终将渐行渐远的人、事。他们就这样在寂清的岁月里,数着日子,重复着相同的事务,不厌其烦地唠叨数落,然而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烦琐程序里得以明亮,因为在这些复制的生活中藏着一个人的喜怒爱恨,一个人的执着念想,一个人依赖于天地时日所应当有的担当。抑或说他们正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给自己的生命除锈,在他们与大地、与万物、与手中的活对话时,一定醒悟到了什么。是否可以这么说,他们不曾辜负岁月的馈赠。寻思之间,不由得让我想起沈从文所写到的,“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想必好的散文是像这样能够翻译心声、可以让人对笔下的世界肃然起敬的,在我不断地认识这些有着父辈祖辈影像的人与事时,会想象这文字背后的人,她有怎样的情怀及心结。近十年来,怀乡散文或曰乡土散文并不鮮见,要么以忧心之曲来缅怀、哀悼远逝的人事,要么以激进之词来指责、痛心乡村的发展乱象,还有以哲理之思来阐析、升华乡土的文化内蕴,赖赛飞的笔调是明显不同的,没有司空见惯的感伤与激愤,反而是在诙谐幽默的行文间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喜剧景象。或许在作者看来,那些村庄只是在异乡人或者归来者的眼里才是如此的空落,而当我们试着融入此地,生命有着无处不在的盛宴,哪怕只是一场蚂蚁搬家,哪怕只是山坡上散漫的羊只,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生命自在而喜悦的律动。在写阿德姆在念经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形象时,作者的笔墨是如此展开:
  她与阿良姆不同,基本生活费虽着落在儿子身上,其他用度还得指着这个贴补,特别是文化娱乐活动。晚上她不念经,改为搓麻将。她的技术不好,虽然数目小微,总是赢的少输的多。
  搓得太慢了,盲打似的,半天摸索出一张牌,在空中悬停一会再放下,长考!常被人催,多催就慌,慌中出错。错一次口出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其他三位牌友头疼脑热。
  但在锐评者口里,比如三阿婶,阿德姆牌桌上谨小慎微的形象就来个大翻转,叫念佛老太搓麻将,一手捏香,一手捏枪。
  就算她捏枪,也总吃败仗。
  这样的喜剧场景俯拾皆是,文章中的人物也并不多,但都像阿德姆这样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往往是在两三笔中就勾勒出人物的特征,父亲的“狡猾”,阿杉伯近乎可爱的迂腐,阿国丈母娘的豁达。有人,有事,当然还要有细节,我以为这是散文必不可少的动人之处。写事,所见虽都是日常生活之小事,却难以觉出枯燥之味,而是汩汩细流中常遇精彩之笔,这得益于作者捕捉到的恰到好处的细节,日常的白描,还有适时出现的议论与抒情。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感叹:
  黑夜和锈蚀漫天遍野赶来,这回终于听清,是秋声般的簌簌然,一种人间颤抖。赶快擦亮双手,直到指尖,擦亮双腿,也到脚尖,擦亮颈椎、腰椎,擦亮五脏六腑,擦亮面部,最后擦亮我们的双眸,去亮瞎时间的眼。时间这东西,留在人身上成为锈迹,又翻脸成为最强的除锈剂将人类当作锈迹除去。现在起,擦得闪闪发亮,不是我们失去时间,是时间将失去我们。
  读到此处,忽然想起年少时读散文时的习惯,总喜欢默默记下一些句子,那是因为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思与诗在蛊惑着我。读赖赛飞的散文让我重拾这种冲动,我想,是一种意犹未尽的言说在感染着我。当作者以如此幽默与智性的笔调来回味时光村落里的人与事时,这文字背后定有一种穿透之力,这是在与往事、与时间和解,亦是在理解并释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遭遇的老旧、衰老,甚至是离去。更进一步说,以写作来除锈,让内心笃定温暖,让精神高远恬淡,因为对生命有所信,相信所有的生命自有其安妥的方式。当我们能做到这样,想必文风已然活泼,人生已是从容。
其他文献
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洗澡,让污水流进了我的耳朵。“你啊,当时太小了,我啊,也不知道有油耳朵进水发炎的事。我带过那么多孩子,给你爸爸洗过澡,给你小叔洗过澡,偏偏就你的耳朵出了问题。”  自我记事起,我的右耳会间断性地出现耳鸣。如果碰巧那天是上学的日子,一整天的课,老师讲的东西我都听不清。等到放学的铃声响起,我狂奔回家找到我奶奶,直截了当地问:“卷纸在哪?”奶奶听到我的呼喊,走进用来储存贵重物品和藏
期刊
居山林图  富有诗意的养鸡场不在北方的首都  也不在南方的昔日首都——  要想到达那里,需要回到村里  需要涉过一条季节河,需要爬上一座山的  高处,需要一个中年男人  同意之后,训练有素的  公鸡和母鸡们,才肯列队欢迎  诗人到来。云端的逍遥来自  被闯红灯的婚姻——我们一起抽烟  谈论已婚女人的私奔:“她终究  还要回来。”他的自信  和他的烦恼一样多,他的烦恼在于  不知道女人什么时候才能回
期刊
在我们家乡,果树对于乡人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是朝夕相处,便有了一种熟络。如左邻右舍,虽不是家人,那也是一种亲,自自然然,平平淡淡,但关系牢靠。离开家乡二十多年,想起村里的那些果树,像翻开一本名帖,上面的一个个汉字,就是一株株果树,启动记忆,品读笔画,一枝一叶总关情;拿起笔,想临几个字,那些果树就慢慢在心里生长了出来,招摇着枝叶和花果。  如今,我依然有想念,依然记得他们是什么模样,长在什么地方
期刊
箩  箩是竹制的容器,主要用于運输和贮存谷物。人民公社时代,每个生产队都拥有数量众多的竹箩,几乎每个男劳力都有一副。每户农民家里也有几副各种类型的竹箩。  宁波地区盛产毛竹,奉化、余姚一带满山遍野长满了竹子。毛竹繁殖力强,竹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上价格便宜,许多农具和家庭生活用具以竹代木,都由竹材编制,竹箩便是其中之一。编织竹箩是篾匠的基本手艺,每年入冬以后到开春之前,生产队会请上几个篾匠在仓库
期刊
1  “每时每刻,都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最年轻的时刻。”  迈入三十岁门槛后,我经常如此提醒自己。是的,每时每刻,都是你我在这个世界上最最年轻的时刻。日出般一遍遍在心头涌现的提醒,不是矫情地自我慰藉,而是为了在鸟儿般飞逝的时光之中捋顺思路,在精神的基座上刷新自己日益麻木的激情,给自己打气。  就像小时候,在川西北贫瘠而又辉煌的群山之间,老是为钱犯愁的家长们,总是在空气的皮肤上摆出一副忧心忡忡的脸孔,
期刊
葛溪河从横峰县葛源黄山脚下的西坑水库发源,经过约10公里流至溪畈村。在溪畈,河的两边都是山,河流两侧是狭长的田地。河流(溪)和田地(畈),便自然成为了村名的来历。  这次来溪畈村,是冲着杜鹃花而来的。多年前到这边走亲戚,见到这里山上有大红、粉红、黄色、蓝色杜鹃花,当时是非常诧异和喜出望外的,也深深地镌刻在脑子里。已经多年没爬这里的山,所以想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去看看那满山的杜鹃花。  村干部给我
期刊
张洪波在《文学港》2018年10月号上首推诗歌栏目里发表了一组诗《它们从一颗心走过来》,这组诗的题目引起我的琢磨,读者能否找到一条路径再向着那颗心走过去呢?相信这个过程肯定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过程。这样的阅读属于寻求还原诗人原初创作想法的方式,在权威批评家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布鲁姆告诫我们,文本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它同作者原先写作文本时的意图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它总是
期刊
一  夏天的午后,幸福村被炙烤得冒着烟,所有人都躲进了房子里,有人在午睡,有人在边打牌边骂人,孩子们都去学校了,李天寒一个伙伴也没有。他骑车出来的时候,只看到卖西瓜的面包车停在村口,老板在车厢后面铺了塑料布,躺在上面睡着了。李天寒拼命地踩着自行车,老李的咒骂已经被他甩在了身后,不知是因为着急还是愤怒,他站起来用力蹬车,风吹鼓了他的衣服,汗水流过身上新添的伤口,他周身都感觉到麻酥酥的痛。  明晃晃的
期刊
出租房里的水龙头坏了之后,我一直没有去修。  也许严格计较起来,我应该在看见屋内任何设备老坏的第一时间,就让房东下来把它们换了。可我一直有拖延症,只要一切还不是太严重,我就一直将就着。比如漏水,它总是一滴一滴地滴落下来,刚好我在洗手间放了一个桶,就这样放下面接着,有时候一个晚上漏的水还不够冲一次马桶,有时候多了,凌晨过后起夜,发现一桶满满的,好像刚放满准备洗漱。  我确实为这事操了不少心。水龙头有
期刊
安妮·卡尔森(Anne Carson, 1950-),加拿大女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学者,生于多伦多,高中时学会了古希腊语并迷上古希腊文学。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多所大学任教。1987年,她因发表长诗《水的种类》而一举成名,此后陆续出版了多种著作,包括诗集、散文集和学术专著《又苦又乐的爱神》(1986)、《清晰的水》(1995)、《玻璃、反讽和上帝》(1995)、《红色的自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