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预习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不仅能够提前熟悉新的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一方面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就以小学语文为例,探讨了课前预习活动的有效性,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对策
前言: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不仅关系着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关系着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之外,同时也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指导,通过科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才能尽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心态,为未来的长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预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课前预习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方法,学生提前对新知识进行了解和熟悉,这样能够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节奏和步伐,更加高效的理解教师传授的内容,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学生在预习活动中逐渐体会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帮助,这样就能够将学习变为学生的主动行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加以引导和指点,帮助学生高质高效的进行预习,有力促进和谐课堂的创建。
一、培养学生预习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要想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去,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预习中的乐趣,走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第一步。首先,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处于基础发展阶段,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可以将预习当作一项家庭作业,首先帮助学生建立预习的意识。例如,在课堂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对新课文进行预习,通过朗读课文、划出新生字、查字典等方式,提前对新知识进行熟悉。其次,教师需要积极丰富预习的方式,引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传统的预习方式较为单一,倘若长期采用某几种方式进行预习,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这样就会使学生将预习当作一种硬性任务,而非有趣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对预习的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对于含有较多对话内容的新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后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将这篇文章描绘的景象画出来,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同时也增添了预习的乐趣。最后,教师可以对预习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例如,在学习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致,然后再告诉同学们:“想知道关于西沙群岛更美丽的细节吗?那就在课后读一读课文,找到那些最美丽的风景!”,这样就能够及时引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二、培养学生预习方法和习惯
有效的预习活动离不开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学生开展预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适应这一过程,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的学习包含了大量的生字词以及语句理解表达等,这也是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因此,预习活动离不开对这些内容的熟悉。在預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例如首先朗读课文,将陌生的生字词以及不能理解的语句进行标记,然后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学习新的生字词以及句子,在做完这些基本工作后,再重新朗读课文并尝试分析、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及内涵,记录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带到课堂中与师生进行交流讨论,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做到对新知识的全面熟悉,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进而在课堂中能够顺利跟上教师的思维和节奏,长此以往,学生能够感受到预习活动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促使其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及时检查和评价
预习活动大多由学生自主参与和掌握,因此,教师的检查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的检查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同时也能够使教师看到学生预习的质量和效果,这样既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还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全面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缺点,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检查的方式多样灵活,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几个小问题,也可以抽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又或者与学生聊一聊在预习中的收获。同时,教师也需要结合检查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反馈,以评价促进预习,以评价增强效果,以评价培养习惯。对于学生在预习中的突出表现,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感受到自身学习的价值,同时,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也应当进行恰当的指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预习活动的正确方法和方向,只有将预习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预习、认真对待预习,同时在预习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预习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与学生的能力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不断学习与研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积极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妹.提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的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8,(52):47.
[2]黄美莲.探讨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前预习[J].人文之友,2018,(4):219.
[3]陈云英.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J].速读(上旬),2018,(3):234.
[4]郑桃.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9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对策
前言: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不仅关系着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关系着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之外,同时也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指导,通过科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才能尽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心态,为未来的长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预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课前预习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方法,学生提前对新知识进行了解和熟悉,这样能够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节奏和步伐,更加高效的理解教师传授的内容,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学生在预习活动中逐渐体会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帮助,这样就能够将学习变为学生的主动行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加以引导和指点,帮助学生高质高效的进行预习,有力促进和谐课堂的创建。
一、培养学生预习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要想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去,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预习中的乐趣,走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第一步。首先,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处于基础发展阶段,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可以将预习当作一项家庭作业,首先帮助学生建立预习的意识。例如,在课堂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对新课文进行预习,通过朗读课文、划出新生字、查字典等方式,提前对新知识进行熟悉。其次,教师需要积极丰富预习的方式,引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传统的预习方式较为单一,倘若长期采用某几种方式进行预习,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这样就会使学生将预习当作一种硬性任务,而非有趣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对预习的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对于含有较多对话内容的新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后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将这篇文章描绘的景象画出来,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同时也增添了预习的乐趣。最后,教师可以对预习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例如,在学习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致,然后再告诉同学们:“想知道关于西沙群岛更美丽的细节吗?那就在课后读一读课文,找到那些最美丽的风景!”,这样就能够及时引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二、培养学生预习方法和习惯
有效的预习活动离不开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学生开展预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适应这一过程,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的学习包含了大量的生字词以及语句理解表达等,这也是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因此,预习活动离不开对这些内容的熟悉。在預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例如首先朗读课文,将陌生的生字词以及不能理解的语句进行标记,然后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学习新的生字词以及句子,在做完这些基本工作后,再重新朗读课文并尝试分析、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及内涵,记录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带到课堂中与师生进行交流讨论,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做到对新知识的全面熟悉,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进而在课堂中能够顺利跟上教师的思维和节奏,长此以往,学生能够感受到预习活动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促使其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及时检查和评价
预习活动大多由学生自主参与和掌握,因此,教师的检查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的检查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同时也能够使教师看到学生预习的质量和效果,这样既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还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全面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缺点,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检查的方式多样灵活,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几个小问题,也可以抽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又或者与学生聊一聊在预习中的收获。同时,教师也需要结合检查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反馈,以评价促进预习,以评价增强效果,以评价培养习惯。对于学生在预习中的突出表现,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感受到自身学习的价值,同时,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也应当进行恰当的指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预习活动的正确方法和方向,只有将预习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预习、认真对待预习,同时在预习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预习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与学生的能力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不断学习与研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积极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妹.提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的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8,(52):47.
[2]黄美莲.探讨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前预习[J].人文之友,2018,(4):219.
[3]陈云英.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J].速读(上旬),2018,(3):234.
[4]郑桃.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