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女跟自己过着同样童年这件事,听起来总有些不对劲—比方一个70后对一个00后说“我跟你听着同一首儿歌长大”,总归是有些尴尬的。
2009年,贝瓦网创始人杨威就遇到这种尴尬的状况。这一年他还是腾讯无线事业部商务拓展总监,女儿才一岁,他想上网为女儿找一些儿歌和故事,却惊讶地发现现在的孩子还在唱着自己儿时的“流行歌”,譬如《两只老虎》、《小毛驴》等。“这些歌曲的动画制作也非常粗糙。”
很快,杨威辞职创办了贝瓦网。一个干净、操作简单、有大量新内容、专门为孩子制作的线上儿童内容门户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商业机会。现在贝瓦网有200名员工,每月平均有四五百万的收入,注册用户1000万、付费用户20万。
2009年时的市场状况是,欧美日韩的早教体系比较完善,也有很多成熟的儿童产品生产商。但国内没有完整的学龄前教育体系,幼儿园一般采用自编教材对孩子进行线下教育。而网络内容或者多媒体内容则非常匮乏,当时的网站还是用制作比较粗糙的视频来吸引流量,并放置大量广告,体验很不好。
通过线下调研和分析搜索数据,杨威决定先推出儿歌MV、故事读本和游戏三类最受关注的内容。
在推出产品之前,最为重要的事情是确定一个品牌形象—之前相关网站都是随意制作Flash动画,并没有固定的主角,也甚少品牌意识。杨威觉得一个类似米老鼠、维尼熊这样的固定形象能培养用户忠诚度,因为孩子更容易接受他熟悉的形象。他最终确定了河狸—一种被认为是素食、聪明勤劳的动物,它们被冠以贝瓦的名字。
贝瓦网子频道贝瓦儿童在2010年7月28日正式上线。一开始贝瓦儿童的素材来源于一些经典的儿歌和故事,虽然刺激杨威创业的因素是互联网上的新内容太少,但从创业早期吸引流量和成本来考虑,那些搜索量大的经典内容才适合用来打开市场。
原创的成分体现在为歌曲重新制作的动画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能力和需求对同一个经典童话的改编上。比如最受欢迎的经典曲目之一《数鸭歌》,呈现的方式就是以两只河狸为主角的动画MV。
贝瓦儿童是一个没太多文字、充满各种大色块和容易操作的全屏界面。“这个时候的网站是完全为儿童设计的,留给父母的是一个搜索条,可以检索站内的所有内容。”贝瓦网市场总监王时光说。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幼儿提供更好的体验。
很快贝瓦儿童又增加了涂鸦、识字卡、绘画等产品,但事情算不上顺利。“有段时间每天增加的访问量可以一个一个数,而且我们认为应该最受欢迎的故事电子书其实反响并不好。”王时光说。
贝瓦团队一开始觉得故事应该是孩子最爱听的内容,但贝瓦最初的电子书缺少互动,小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但儿歌居然意外地收获了集中的关注度。这个时候的贝瓦已经有了20多人的团队,主要靠非付费的方式推广自己的网站,用户增长比较缓慢。
尤其到了2010年底,由于贝瓦开始启动线下早教包产品“贝瓦淘奇包”的研发,杨威开始觉得团队精力太过分散。“资源应该集中在用户更喜爱的东西上。”杨威很快暂停了益智游戏的开发,并放缓了涂鸦手工认字类的内容研发,而把精力放在儿歌MV和视频这两大最受孩子欢迎的内容上。
机会在2011年初到来。百度开放平台找到了贝瓦,希望贝瓦能接入开放平台,提供儿童内容产品。杨威的确占了先机的便宜,当时的儿童内容在互联网上还算稀缺资源,贝瓦接入百度平台后能得到应用结果框的首屏推荐,在1个月内,日访问量从几千增长到几十万。贝瓦同时拿到了第一笔收入—来自于百度平台的内容分 成。
不仅更多的用户发现了贝瓦,被抢走流量的对手也发现了贝瓦。他们也开始制作自己的品牌形象—也是两个性别不同颜色不同的可爱动物,并以自己的动物形象将经典的儿歌和视频进行重新包装。“他们比我们快。拿儿歌来说,我们那时一两周推出一首儿歌,如果提高速度,质量就要降下来了。”王时光称此时竞争非常激烈。“因为大家都是经典曲目,只有动画不一样。”杨威坚持认为更精美动画更受孩子喜欢,但不可否认短期内贝瓦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那段时间我们尝试过加快部分儿歌的制作。”王时光说。当时贝瓦团队大概有50人,而2011年是贝瓦的重量级产品“淘奇包”的研发期,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需要投入到淘奇包的工作中。很快他们发现赶着做出来的儿歌质量很不好,受到用户的诟病,贝瓦只好放慢开发速度。
新的机会又来了。2011年9月份,贝瓦收到了来自启明创投近千万美元的融资—杨威和淘米网的创始人王海滨是前同事,他们的天使投资人都是腾讯联合创始人曾李青,而启明创投也同是他们的A轮投资者。拿到这笔钱之后,杨威开始将竞争优势向公司成立之初的愿景上转移—原创。不是只在动画或者故事改编上创新,而是完全的原创。
贝瓦招聘了更多有经验的员工来做原创,公司人数很快翻了一番,从50人变成近100人。这时贝瓦成立之初便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启动的幼儿基础科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贝瓦根据幼儿会经历的不同关键期挑出一些关键词,并结合网络的搜索数据分析,得出目前最受妈妈关注的话题。比如说孩子讨厌洗澡,贝瓦就为孩子制作了《洗澡歌》。新鲜有趣的原创内容很快让贝瓦的流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012年5月,贝瓦的注册用户超过了300万,月访问用户1000万,月访问量超过1亿。在这一年间,贝瓦主页改版成更适合家长阅览的形式,但也能方便地切换到儿童模式;新上线了“贝瓦电台”、“贝瓦听听”和“贝瓦啪啪”产品。
贝瓦电台是杨威受到豆瓣FM启发而推出的产品,最初只是个有胎教音乐、儿歌、成语故事等频道的简单电台,后来他发现很多儿童爱在iPad上使用,就把电台做成了类似Talking Tom那样可以触摸互动的形象。贝瓦电台与儿歌一起成为贝瓦网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而贝瓦啪啪则是一个全媒体学习体验馆,贝瓦的互联网产品从更娱乐化的歌曲故事,延伸到更严肃的幼儿教育启蒙。从2011年4月到2012年5月,更重要的新产品是贝瓦淘奇包。这是一款线下早教包,由于幼儿在电子屏幕前时间过久影响健康,线下产品是延伸用户粘性不可分离的一环。2011年国内最流行的早教包是来自日本的巧虎,国内东方爱婴早教机构的抱抱熊系列也已推出。贝瓦推出的时间不算太早。
有些糟糕的是,淘奇包的研发时间太长了。“光是内容大纲就跟师大的老师讨论了两个月。”杨威说。而王时光回忆说:“原本以为半年就能推出两期产品,但半年后试售,我们决定推倒重来。”问题出在很多方面。最开始贝瓦希望做出一个很酷很有趣的东西,他们的图书采用了很多工艺,比如打开书有立体画、某些部位可以拆下来做卡片玩,这些增加了很多成本,但太复杂的东西用户并不买账。
这个时候,无论是东方爱婴的抱抱熊、红黄蓝的竹兜还是宝宝树的米卡都已经推出,尤其抱抱熊已经铺货到线下超市。“一年来光是基础科研就投入了100万,没有抢到先机,有些可惜。”王时光说。“这个市场本身就处于早期,大家都有很大空间。”杨威补充说。
杨威最初是想,一定要利用贝瓦的互联网的基因,做一个有区隔度的东西出来。他把淘奇包定位为全媒体早教包,也因此淘奇包的书册上印了很多“淘奇密码”,这是用来连接线上线下内容的密码。比如宝宝在看到一段光影科学故事时,妈妈可以在贝瓦网上输入密码调出一段光影实验的动画片。但事实证明真正愿意特地去输入密码的人很少,因为电脑不在身边,而80后父母都太忙。
杨威让团队所有人员暂停手中工作两个月,去市面上看看优秀的产品都是怎么做的,并且增加更多的线下活动,让员工深入接触低龄儿童。贝瓦淘奇包被推倒重来,变成了更简洁的形式,而淘奇密码也被改成二维码,以便父母随时扫描将多媒体资料投放到手机上。直到2012年4月份左右,淘奇包第一期产品才正式启动预售,而正式销售是在下半年。
杨威当然不能坐等研发周期太长的淘奇包面市盈利。在2012年初,贝瓦开始在盈利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淘奇包的销售;第二部分是来自内容授权,贝瓦将内容提供给百度、腾讯、360开放平台和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采取内容分成的模式挣钱;第三部分来自会员付费,月费10元。这一年贝瓦网上增加了很多新的VIP内容,尤其是那些优质的原创内容。
相对其他互联网产品来说,妈妈们还比较愿意为孩子付费。贝瓦网目前有1000万注册用户,其中有20万的收费会员,大概占收益的1/4。而来自内容授权的收益也占去1/4,剩下的一半来自淘奇包。贝瓦淘奇包目前主要顾客群还是线上用户。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是那些原创的内容。”杨威说。在这三年来,不包括更上层的产品制作,贝瓦在基础研究上就投入了近1000万。杨威也摸索出一套还算稳定的内容生产程序。现在贝瓦创作内容的原则是,在符合研究出来的儿童8+1体系(8指健康、语言、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社会、习惯,1指综合)下,鼓励有趣、有爱和原创内容。贝瓦内部的糖果工作室和盒子工作室专门负责内容研发,出来的成品首先要通过公司员工的小孩的第一轮试用,再去合作幼儿园丰台一幼进行第二轮大范围测试,反复修改后才会推向市场。贝瓦甚至会把每帧画面停留时间和切换方式是否符合儿童心理作为一个严格的标准。
贝瓦也在尝试将更多的内容外包出去。“一开始是绘画,找自由插画师,现在一些儿歌也能外包出去。”杨威在公司成立之初也找过工作室和音乐学院的人创作儿歌,但因为没有太大收益而被人拒绝。现在贝瓦能为这些人带去一些收益。杨威想让贝瓦成为一个原创儿童内容平台,容纳更多第三方的内容,最后采用内容分成的形式实现共赢。不过,这些还早着呢。
2009年,贝瓦网创始人杨威就遇到这种尴尬的状况。这一年他还是腾讯无线事业部商务拓展总监,女儿才一岁,他想上网为女儿找一些儿歌和故事,却惊讶地发现现在的孩子还在唱着自己儿时的“流行歌”,譬如《两只老虎》、《小毛驴》等。“这些歌曲的动画制作也非常粗糙。”
很快,杨威辞职创办了贝瓦网。一个干净、操作简单、有大量新内容、专门为孩子制作的线上儿童内容门户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商业机会。现在贝瓦网有200名员工,每月平均有四五百万的收入,注册用户1000万、付费用户20万。
2009年时的市场状况是,欧美日韩的早教体系比较完善,也有很多成熟的儿童产品生产商。但国内没有完整的学龄前教育体系,幼儿园一般采用自编教材对孩子进行线下教育。而网络内容或者多媒体内容则非常匮乏,当时的网站还是用制作比较粗糙的视频来吸引流量,并放置大量广告,体验很不好。
通过线下调研和分析搜索数据,杨威决定先推出儿歌MV、故事读本和游戏三类最受关注的内容。
在推出产品之前,最为重要的事情是确定一个品牌形象—之前相关网站都是随意制作Flash动画,并没有固定的主角,也甚少品牌意识。杨威觉得一个类似米老鼠、维尼熊这样的固定形象能培养用户忠诚度,因为孩子更容易接受他熟悉的形象。他最终确定了河狸—一种被认为是素食、聪明勤劳的动物,它们被冠以贝瓦的名字。
贝瓦网子频道贝瓦儿童在2010年7月28日正式上线。一开始贝瓦儿童的素材来源于一些经典的儿歌和故事,虽然刺激杨威创业的因素是互联网上的新内容太少,但从创业早期吸引流量和成本来考虑,那些搜索量大的经典内容才适合用来打开市场。
原创的成分体现在为歌曲重新制作的动画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能力和需求对同一个经典童话的改编上。比如最受欢迎的经典曲目之一《数鸭歌》,呈现的方式就是以两只河狸为主角的动画MV。
贝瓦儿童是一个没太多文字、充满各种大色块和容易操作的全屏界面。“这个时候的网站是完全为儿童设计的,留给父母的是一个搜索条,可以检索站内的所有内容。”贝瓦网市场总监王时光说。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幼儿提供更好的体验。
很快贝瓦儿童又增加了涂鸦、识字卡、绘画等产品,但事情算不上顺利。“有段时间每天增加的访问量可以一个一个数,而且我们认为应该最受欢迎的故事电子书其实反响并不好。”王时光说。
贝瓦团队一开始觉得故事应该是孩子最爱听的内容,但贝瓦最初的电子书缺少互动,小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但儿歌居然意外地收获了集中的关注度。这个时候的贝瓦已经有了20多人的团队,主要靠非付费的方式推广自己的网站,用户增长比较缓慢。
尤其到了2010年底,由于贝瓦开始启动线下早教包产品“贝瓦淘奇包”的研发,杨威开始觉得团队精力太过分散。“资源应该集中在用户更喜爱的东西上。”杨威很快暂停了益智游戏的开发,并放缓了涂鸦手工认字类的内容研发,而把精力放在儿歌MV和视频这两大最受孩子欢迎的内容上。
机会在2011年初到来。百度开放平台找到了贝瓦,希望贝瓦能接入开放平台,提供儿童内容产品。杨威的确占了先机的便宜,当时的儿童内容在互联网上还算稀缺资源,贝瓦接入百度平台后能得到应用结果框的首屏推荐,在1个月内,日访问量从几千增长到几十万。贝瓦同时拿到了第一笔收入—来自于百度平台的内容分 成。
不仅更多的用户发现了贝瓦,被抢走流量的对手也发现了贝瓦。他们也开始制作自己的品牌形象—也是两个性别不同颜色不同的可爱动物,并以自己的动物形象将经典的儿歌和视频进行重新包装。“他们比我们快。拿儿歌来说,我们那时一两周推出一首儿歌,如果提高速度,质量就要降下来了。”王时光称此时竞争非常激烈。“因为大家都是经典曲目,只有动画不一样。”杨威坚持认为更精美动画更受孩子喜欢,但不可否认短期内贝瓦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那段时间我们尝试过加快部分儿歌的制作。”王时光说。当时贝瓦团队大概有50人,而2011年是贝瓦的重量级产品“淘奇包”的研发期,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需要投入到淘奇包的工作中。很快他们发现赶着做出来的儿歌质量很不好,受到用户的诟病,贝瓦只好放慢开发速度。
新的机会又来了。2011年9月份,贝瓦收到了来自启明创投近千万美元的融资—杨威和淘米网的创始人王海滨是前同事,他们的天使投资人都是腾讯联合创始人曾李青,而启明创投也同是他们的A轮投资者。拿到这笔钱之后,杨威开始将竞争优势向公司成立之初的愿景上转移—原创。不是只在动画或者故事改编上创新,而是完全的原创。
贝瓦招聘了更多有经验的员工来做原创,公司人数很快翻了一番,从50人变成近100人。这时贝瓦成立之初便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启动的幼儿基础科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贝瓦根据幼儿会经历的不同关键期挑出一些关键词,并结合网络的搜索数据分析,得出目前最受妈妈关注的话题。比如说孩子讨厌洗澡,贝瓦就为孩子制作了《洗澡歌》。新鲜有趣的原创内容很快让贝瓦的流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012年5月,贝瓦的注册用户超过了300万,月访问用户1000万,月访问量超过1亿。在这一年间,贝瓦主页改版成更适合家长阅览的形式,但也能方便地切换到儿童模式;新上线了“贝瓦电台”、“贝瓦听听”和“贝瓦啪啪”产品。
贝瓦电台是杨威受到豆瓣FM启发而推出的产品,最初只是个有胎教音乐、儿歌、成语故事等频道的简单电台,后来他发现很多儿童爱在iPad上使用,就把电台做成了类似Talking Tom那样可以触摸互动的形象。贝瓦电台与儿歌一起成为贝瓦网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而贝瓦啪啪则是一个全媒体学习体验馆,贝瓦的互联网产品从更娱乐化的歌曲故事,延伸到更严肃的幼儿教育启蒙。从2011年4月到2012年5月,更重要的新产品是贝瓦淘奇包。这是一款线下早教包,由于幼儿在电子屏幕前时间过久影响健康,线下产品是延伸用户粘性不可分离的一环。2011年国内最流行的早教包是来自日本的巧虎,国内东方爱婴早教机构的抱抱熊系列也已推出。贝瓦推出的时间不算太早。
有些糟糕的是,淘奇包的研发时间太长了。“光是内容大纲就跟师大的老师讨论了两个月。”杨威说。而王时光回忆说:“原本以为半年就能推出两期产品,但半年后试售,我们决定推倒重来。”问题出在很多方面。最开始贝瓦希望做出一个很酷很有趣的东西,他们的图书采用了很多工艺,比如打开书有立体画、某些部位可以拆下来做卡片玩,这些增加了很多成本,但太复杂的东西用户并不买账。
这个时候,无论是东方爱婴的抱抱熊、红黄蓝的竹兜还是宝宝树的米卡都已经推出,尤其抱抱熊已经铺货到线下超市。“一年来光是基础科研就投入了100万,没有抢到先机,有些可惜。”王时光说。“这个市场本身就处于早期,大家都有很大空间。”杨威补充说。
杨威最初是想,一定要利用贝瓦的互联网的基因,做一个有区隔度的东西出来。他把淘奇包定位为全媒体早教包,也因此淘奇包的书册上印了很多“淘奇密码”,这是用来连接线上线下内容的密码。比如宝宝在看到一段光影科学故事时,妈妈可以在贝瓦网上输入密码调出一段光影实验的动画片。但事实证明真正愿意特地去输入密码的人很少,因为电脑不在身边,而80后父母都太忙。
杨威让团队所有人员暂停手中工作两个月,去市面上看看优秀的产品都是怎么做的,并且增加更多的线下活动,让员工深入接触低龄儿童。贝瓦淘奇包被推倒重来,变成了更简洁的形式,而淘奇密码也被改成二维码,以便父母随时扫描将多媒体资料投放到手机上。直到2012年4月份左右,淘奇包第一期产品才正式启动预售,而正式销售是在下半年。
杨威当然不能坐等研发周期太长的淘奇包面市盈利。在2012年初,贝瓦开始在盈利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淘奇包的销售;第二部分是来自内容授权,贝瓦将内容提供给百度、腾讯、360开放平台和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采取内容分成的模式挣钱;第三部分来自会员付费,月费10元。这一年贝瓦网上增加了很多新的VIP内容,尤其是那些优质的原创内容。
相对其他互联网产品来说,妈妈们还比较愿意为孩子付费。贝瓦网目前有1000万注册用户,其中有20万的收费会员,大概占收益的1/4。而来自内容授权的收益也占去1/4,剩下的一半来自淘奇包。贝瓦淘奇包目前主要顾客群还是线上用户。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是那些原创的内容。”杨威说。在这三年来,不包括更上层的产品制作,贝瓦在基础研究上就投入了近1000万。杨威也摸索出一套还算稳定的内容生产程序。现在贝瓦创作内容的原则是,在符合研究出来的儿童8+1体系(8指健康、语言、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社会、习惯,1指综合)下,鼓励有趣、有爱和原创内容。贝瓦内部的糖果工作室和盒子工作室专门负责内容研发,出来的成品首先要通过公司员工的小孩的第一轮试用,再去合作幼儿园丰台一幼进行第二轮大范围测试,反复修改后才会推向市场。贝瓦甚至会把每帧画面停留时间和切换方式是否符合儿童心理作为一个严格的标准。
贝瓦也在尝试将更多的内容外包出去。“一开始是绘画,找自由插画师,现在一些儿歌也能外包出去。”杨威在公司成立之初也找过工作室和音乐学院的人创作儿歌,但因为没有太大收益而被人拒绝。现在贝瓦能为这些人带去一些收益。杨威想让贝瓦成为一个原创儿童内容平台,容纳更多第三方的内容,最后采用内容分成的形式实现共赢。不过,这些还早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