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闻信息高质量传播路径探讨

来源 :新闻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emon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新闻产业带来冲击和挑战,大数据、云计算、短视频、新媒介改写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使供给结构发生变化。文章分析全媒体时代信息供给相对过剩根源,在深掘全媒体合力态势和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优质信息产品的生产和精准投放,提出信息传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
  一、新科技时代对新闻业态的影响表现
  (一)互联网催生新媒体生态链
  早期的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以口头为主,鮮有固定目的为公众传播信息的载体。15世纪,铅活字印刷术在欧洲推广使用,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构建,随后几个世纪,信息传播方式伴随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而不断发展变化。19世纪初,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驱动的印刷机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质量,以报纸和期刊为代表的平面媒体盛行。20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电力时代,通信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音像传输成为现实,广播电视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途径。20世纪中后期,人类迈入电子信息时代,特别是计算机、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写了新闻业态,互联网媒体迅速抢占地盘,逐渐成为新闻媒体的主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基数大、速度快、范围广,超越了其他传统媒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形式。
  (二)新科技改变了传播模式
  无论是平面媒体的报纸杂志,还是作为声音影像传播媒介的广播电视,都是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公众传递信息。这种大众传播模式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在营造社会舆论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类互联网音频、视频分享平台和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自媒体迅猛发展,抖音、快手短视频分享平台迅速崛起。大众可以在各类信息分享平台媒介发声、呐喊,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播不再需要录音棚、摄像机、电台、电视台,一部移动通信终端足以成为一个信息传播媒介,普通大众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社会跨入全媒体时代。
  (三)新科技重塑了产业结构
  在传统的新闻产业结构中,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各类型媒介的广告收入占据了整个产业的半壁江山。随着新科技的兴起和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革命对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带来严重的冲击。近5年来,全国共有百余家报纸和数十家期刊因发行资金运转困难陷入窘境。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和广告收入双双快速下滑,产业市场被重新分割,产业结构被强行重塑。
  二、新科技时代信息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新闻产业起步晚,直到20世纪末我国的信息资源仍然产品结构单一。自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资本和市场的驱动,新闻传播业取得了较大进步,快速经历了复苏探索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和繁荣发展阶段,新闻传播业的供给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当前,信息传播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信息产能过剩
  总体上国内新闻媒体无效信息供给过多,有效信息供给不足,具体表现为:各类媒体都争抢新闻信息资源的现象频频出现,一旦发生一件事情,为取得“头条”信息,媒体及其记者蜂拥而至,为抢镜头各显神通,然而,当信息见之报端或电台电视,却失望地发现很多信息内容雷同,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读者对同一事件深度了解的需求。更遗憾的是,由于新科技引领新媒体获取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信息的更迭越来越快速便捷,而身处其中的人们为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得不耗散精力和时间接收和处理这些无效信息。
  (二)供给结构失衡
  近年来,受传统的发展观念束缚,国内传统传媒大多铆足了劲增产增量,这种粗放式的单纯依靠增加产量进行扩大产能的做法,往往以忽视甚至牺牲“质”为代价。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新闻信息创新力、创造力严重滞后于需求,新闻产品数量庞大,但质量良莠不齐,参差有别。本土新闻原创作品需求旺盛但供给严重不足,有特色的原创新闻产品更是极度匮乏。新闻业界普遍存在大众化、低质量的新闻产品供给明显过剩,且城乡和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有深度、有质量、有特色的原创性新闻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
  (三)生产要素乏力
  新闻产业(尤其是传统的平面媒体)长期习惯于以扩大品种和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方式缩短产品投放周期,以项目资本市场化运作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市场和资本虽然对资源配置有基础性调节作用,但由于新闻传媒大多为事业单位,少部分传统媒体甚至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存在人、财、物等产业发展要素活力难以发挥的问题。
  (四)信息化程度低
  新闻传媒几乎每天都在报道科技资讯信息,但对于新科技的投入使用和应用方面,与其他行业比较存在明显的劣势。据笔者了解,还有一些新闻媒体的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流转、信息产品制作、媒体与用户沟通等方面大多停留在“机械化”层面,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以某专业报为例,该报于1957年7月1日创办,1992年7月增加新版,2013年7月1日该报网络版正式上线运行。发展至今,该报自身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办报经费严重不足、新媒体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不够熟练、数字化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很显然,该报拥抱最新科技的步伐滞后。
  三、信息传播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思路
  面对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创新驱动,充分激活知识、技术、信息、智力等高层次生产要素,信息传播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政策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思路。
  (一)加速信息供给侧改革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如虎添翼。近年来,融合新科技而生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裹挟海量信息与传统平面媒体同台竞技,全面挑战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传统媒体应审时度势,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媒介,与新媒介加速深度融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信息供给各类要素进行基因重组,以新闻产业终端的信息传播方式革新,进一步从制度的顶层设计高度激发新闻原创动力,全面提高新闻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完善畅通新闻产品的供给机制和供给通道,最终引领新闻产业转型重构升级。   (二)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拓展高质量新闻产品生产能力,深度挖掘新闻产品信息资源,包括新闻线索、新闻稿件、背景资料等,充分利用和调动媒体资讯发达和获取资讯快速便捷优势,掌控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梳理新闻传播所需的政策、经济、文化等新闻环境资源,创造有利于新闻传播的社会环境。盘活媒体资源存量,激活资金市场、设备技术、载体品牌、人才队伍、社会关系等要素。精准发现新闻传播的各类受众对象及其潜在新闻信息产品消费者,为信息高质量精准传播奠定基础。
  (三)构建信息传播生态圈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瞬息千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传播之深度变革从未离开。媒体工作者应基于信息传播生存发展竞争的角度,全面深刻分析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带来的全方位变化,充分评估这种变化对信息传播、媒介融合以及信息传播产业转型布局等方面的影响,探究传统媒体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其原因。从信息高质量发展的视角,破解制约当前信息传播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构建资源互联、资源共享、多维联合、错位经营、有机循环的信息传媒生态圈,引领其逐步形成新闻生产要素功能耦合,业内同行协同创新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
  四、信息传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无论是新闻产品供给结构改革、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或是信息传播生态圈构建都是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思路,信息传播高质量发展还需落到微观层面,即从具体路径层面进行探讨。
  (一)深度融合互联网,狠抓媒体技术应用
  在新闻媒介与新科技大融合的大背景大格局下,各类新闻媒体要有“互联网+”云思维,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努力提升媒体的创造力、感召力、预判力,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最新前沿科技,充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4G/5G通信等技术发展现代传媒,发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优势,努力弥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因技术导致的业态鸿沟,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激活两种媒体平台原创活力,优化新闻信息创作环境,营造高质量新闻信息创作氛围,增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力度和频度,努力提高新闻信息传输效率,将高质量的优质新闻借助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推送给千家万户,实现报纸、期刊、电台、电视、网络平台、智能终端等全媒体全时段的高质量信息传播。
  以《广西民族报》为例,该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系列报道主要在该报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全媒体矩阵获得了23万次的点击量;又如在举办“壮乡山歌一起唱 民族团结奥利给——2020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云端山歌大赛”中,该报全媒体实现新突破,首场网络直播就收获50万人次的浏览量,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人民网等各大网络主流媒体报道或转载。较之广西其他行业报全媒体的应用情况,《广西民族报》表现突出,充满了勃勃生机。
  (二)契合发展新形势,加快信息质量提升
  一是提供优质阅读体验。随着移动智能技术普及,掌上移动传播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从普通读者(观众、用户)视角看,他们很少读纸媒,较少听广播,小部分看电视、大部分使用移动网络终端获取资讯新闻。媒体应迎合顺应这种趋势和需求,提供足够丰富的高效用、精深度的资讯信息,提供更优更好的阅读体验。二是坚持特色主业。各媒体在创办之初都有一定的感怀初衷,并以此作为坚守的精神动力。因此,各媒体应有其自身定位和坚守,在适应新时代媒体格局风云变幻的同时,坚守风格不跟随,坚持原创不模仿,科学统筹精神内核与时代革新,灵活处理内容与形式、投入和产出、长远与当前等关系媒体生存发展的问题。坚持特色主业,坚持精神传承和风格历练,坚定不移地走可读、易读、悦读的信息传播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联合、联动、互动的经营路线。
  2020年初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广西民族报》纸质版无法正常出版,该报全媒体平台堪当大任、奋勇争先,成为抗“疫”报道的主阵地。其中,“我在疫情一线”“广西各民族齐心抗疫”等专题经该报官网、微信公众号、人民号、头条号等全媒体共同推出原创作品101篇;《广西民族报》与《当代广西》联袂打造的“诗歌助力 同心抗‘疫’”专题先后在该报官网、微信公众号上共推出11辑网络诗作139首,11辑专题均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从中央到地方近百家主流媒体对该诗歌专题进行报道或评论。
  (三)适应时代新变化,改进传播服务方式
  1.搭建新型平台
  随着科技大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的资讯信息。此种情形下,《广西民族报》信息传播也顺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寻求新发展,先后开通了广西民族报网,广西民族报微信公众号、微博,人民日报人民号,今日头条号,官方抖音号等十余个自媒体号,借助新技术手段搭建新平台,推进融合传播,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做有思想、有深度、有高度的新闻传播平台。
  2.重视品牌建设
  新闻产品有品牌效应,新闻产品一旦形成品牌效应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向其涌聚,产生信息资源汇聚的马太效应。新闻媒体运营者应高度重视新闻产品的品牌建设,通过加大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坚持服务、公信理念,从而培育高质高效的新闻产品品牌。自2019年5月以来,《广西民族报》(汉文版)副刊开辟了《岜莱诗会》专栏,每个月都用一个整版来刊登区内外各族诗人的原创诗歌作品,同时在该报全媒体联动发布,使《岜萊诗会》流传更广,影响力更大,在广西诗坛掀起巨大反响。如今,《岜莱诗会》已成为《广西民族报》响当当的品牌栏目,成为广西诗坛的标志性高地。
  3.深耕本地资源
  近几年来,《广西民族报》坚守民族特色,深耕本土新闻资源,努力做精本地涉及民族民语方面的新闻,积极打造本土民族民语类新闻和社会新闻小高地,紧扣“民族”二字,紧紧围绕民族宗教、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领域,为推动广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语工作向前发展提供保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舆论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广西民族报》通过全媒体平台传播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展示民俗风情、宣传少数民族先进人物事迹、培养民族作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五、结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的时代,信息传播要主动拥抱科技,不断适应媒体发展特点,融通思变,积极推进信息供给结构改革创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与生产要素,努力提高信息产品产能,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丰富供给为目标,实现新闻产品的精准供给与投放,使信息传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阳.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6):233-234.
  [2]葛金松,张瑶.用话题赢得关注,以求证引导服务——《是真的吗》的路径及策略分析[J].戏剧之家,2018(15):116.
  [3]王蕊.浅谈专栏在版面中的作用、特征及创新路径[J].大庆社会科学,2018(03):154-156.
  [4]杨波.跨文化传播的大众传媒路径选择[J].青年文学家,2009(10):55-56.
  [5]邱海芳.基层新闻宣传路径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8,2(13):49.
  (责任编辑:黄佳君)
其他文献
本期刊发的《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专栏,推出了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社军的重磅文章《既抓增量又抓存量,防止改革“翻烧饼”》,着重介绍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建立有制度化的融媒体指挥调度机制,在重大主题、重大时间节点的宣传报道中,既突出各平台内容特质,又资源共享,对全台新闻资源和原两台记者站进行整合,对网站、客户端、双微矩阵等新媒体资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市场的快速发展,媒介形态愈加多样,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应用、新业态重塑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融媒体、全媒体等各业态的新媒体产业异军突起。文章认为,媒介形态的快速融合与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质量的新媒体人才,社会对应用型新媒体人才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章以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为例,主要从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模式及孵化创业项目等方面,探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官方平台新闻资料为支撑,引入调查报告手法,把新闻与文化传播进行糅合分析,找出新闻背后文化传播规律,提出乘势借势创势这一观点,对宣传推广工作乃至各行各业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文章认为传播学已与新闻学互相交融,聚焦文化传播的宣传推广,还可观照新闻宣传的内在规律,对做好新闻策划与宣传组织工作也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六堡茶;文化;传播;乘势;借势;创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时势推移所致。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兼具社交与传媒功能的平台大量涌现。因其发散性特征对于民族文化有着更强的亲和力,正成为推动文化传播的一股新生力量。文章对网络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播所呈现的新態势进行梳理,并对自媒体的规范发展以及新旧媒体的融合互鉴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传播媒介;民族文化;网络传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和以
期刊
【摘 要】新闻出版业有相当广泛的范畴,但作为走在新技术实践第一线的行业,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体在大数据时代都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文章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新闻出版业的从业人员,使其投入更多的创新性工作,长远来看对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非常有益。文章提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高水平数字转型仍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新闻出版从业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转型规划。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媒体传播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获得迅猛发展,短视频新闻也因此应运而生,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但目前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尚处于初创阶段,还存在优质新闻内容欠缺、相关技术运营推广人员短缺、分发渠道单一等问题。文章在梳理我国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发展现状基础之上,从内容、用户、渠道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关键词】主
期刊
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形成新高潮。河池日报社地处广西红色资源丰富的桂西北,立足实际,提前谋划,通过全、新、特、实四个抓手,实现策、采、编、发高效联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传播全覆盖,不断掀起宣传热潮,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展示了媒体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其创新实践体现了基层党媒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报道的新路径、新思维、新作为。  敬请垂注。  【摘 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
期刊
【摘 要】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网上交流,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也想方设法乘新媒体的东风,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网络问政因此应运而生。文章认为做好网络问政,有助于重塑社会治理新格局。文章结合“南宁问政”中的工作实际,探讨网络问政节目如何打破瓶颈和积极创新,在社会治理新格局中发挥先行作用。  【关键词】网络问政平台;大小屏;社会治理  一、网络问政现存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期刊
【摘 要】文章认为在中国—东盟合作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东盟合作的故事,让东盟国家民众了解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理念,成为国内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选取2019年度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国际传播类优秀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评析和总结研究,找出其规律,为国内媒体扩大对东盟国家传播、提高传播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传播;东盟;广西;特色  媒体交流与合作是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组
期刊
【摘 要】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是网络空间语言生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网络空间语言生活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指出,网络空间语言生活的有序运行仰赖几个方面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语言文字的通用基础标准,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基础技术标准,主要应用于信息化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网络空间语言生活中具体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网络空间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有助于加强我国在语言文字领域和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是国家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