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成员的政治联系层级与现金持有量

来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yly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2005年8月至2012年3月间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本文选取12个制造业行业分析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同制造业出口价格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近半数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依市定价能力,从而能部分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其出口价格的压力;但是仍有半数的制造业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国际市场垄断势力,人民币升值的效应会完全传递于其出口价格。就此12个行业整体而言,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大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因此,人民币持续而大幅升值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深远。
  关键词:汇率传递系数;依市定价弹性;实际有效汇率;时间序列分析
  文章编号:2095-5960(2013)06-0022-06;中图分类号:F820.1;文献标识码:A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2013年4月12日至4月17日的连续4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达到了0.3%,超过了2012年全年0.23%的升值幅度,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引发高度关注。大幅而且持久的汇率变动会对一国的微观与宏观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
  一、文献回顾
  研究本币升值对本国制造业的影响有不同的视角与层面。宏观层面汇率变动对就业、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及经常账户会产生影响;微观层面汇率变动与企业的利润及竞争力显著相关。在研究视角上,主要包括汇率变动及其传导机制对宏观或微观经济变量的效应。
  多恩布什(Dornbusch)(1985)[1]利用古诺模型(The Cournot Model)证明,在汇率的本国均衡价格弹性与出口价格弹性之差大于1的条件下,若美元升值,美国制造业的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上升,这从理论与经验上解释了美元升值会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但没有解释为何升值不能完全传递于进口价格。克鲁格曼(Krugman)(1986)[2]构建了六个模型解释“本币升值时进口价格下降过少”的现象,即所谓的“依市定价”(Pricing to market,PTM)模型,得出了“依市定价是真实的但并非普遍现象”的结论。马斯顿(Marston)(1989)[3]构建了垄断者国内与出口市场价格歧视模型,研究得出:出口价格对实际汇率变化的反应,与出口市场需求曲线的凸性及产出水平变化所导致的边际成本变化显著相关。基恩航(Juann Hung)(1993)[4]检验了1973年第3季度至1990年第4季度间美元汇率变动对美国制造业利润的影响,对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价格的长期趋势进行了估计与检验,还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模拟了汇率与出口价格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戈登伯格(Goldberg)(1996)[5]等发现外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其汇率转嫁区间在60%左右,这意味着将成本作为控制变量的研究中,成本加成(Markup)的调整抵消了40%左右的汇率变化。这表明国外制造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依市定价弹性约为0.4左右,或者说美国进口的汇率传递系数约为0.6。该研究还表明,美元升值时,美国制造业的出口价格下降幅度远小于其进口价格下降幅度。这也验证了多恩布什(Dornbusch)(1985)的研究结论。
  总之,汇率与制造业贸易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经多恩布什(Dornbusch)(1985)与克鲁格曼(Krugman)(1986)不完全竞争理论与依市定价等概念阐释,再经由芬斯特拉(Feenstra)(1987)[6]汇率转嫁对称效应及马斯顿(Marston)(1989)依市定价一般性理论的检验,该研究领域基本趋于成熟。
  二、依市定价模型
  (二)结果分析
  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短期效应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除钢材(dRssteel)、船舶(dRsvessel)和成品油(dRsreoil)外,其他9个行业的依市定价弹性为正,但仅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dRsadpeic)、电线和电缆(dRswica)、二极管及类似的半导体器件(dRsdisi)以及液晶显示板(dRslcdb)分别在p<0.01,p<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其依市定价弹性分别为0.819、0.384、0.772和0.668,而其它5个行业的依市定价弹性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对于依市定价弹性显著的4个行业而言,人民币升值1%时其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仅分别上升0.18%、0.62%、0.23%和0.33%,而由出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的下降分别抵消了其中的0.82%、0.38%、0.77%和0.67%;而对于依市定价弹性为正但不显著5个行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将完全传递于这些行业的出口产品外币价格。至于钢材和成品油,其弹性系数也未能显著异于零,所以两者的汇率传递效应也是完全的。
  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长期效应
  从结果可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dRsadpep)、钢材(dRssteel)、塑料制品(dRsplastics)和液晶显示板(dRslcdb)4个行业分别存在1期滞后、7期滞后、2期滞后和3期滞后的显著效应,但前两者滞后效应为负。这表明若人民币升值1%,则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和钢材行业的出口产品外币价格将分别于1个月和7个月后上升2.57%和1.24%。虽然塑料制品即时汇率传递效应完全,但在人民币升值两个月后,仅有12%的升值传递于其出口的外币价格。在长期中,12个制造行业出口产品表现出超强依市定价能力的仅有液晶显示板(dRslcdb)行业,其长期的依市定价弹性为1.29,即在长期中人民币升值不仅不会导致该行业出口产品外币价格的上升,反而会使其下降30%左右。
  综上,就行业层面而言,人民币升值在长期中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不是利好消息,通过依市定价能力完全或部分抵消人民币升值冲击的行业仅占半数。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总体影响是不利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依市定价模型”,对中国2005年8月至2012年3月间12个制造业行业的出口产品价格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
  人民币升值对不同制造行业产品出口影响各异。近半数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依市定价能力,从而能部分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其产品出口价格的压力,但是仍有半数的制造业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国际市场垄断势力,人民币升值的效应会完全传递于其出口价格。
  人民币持续而大幅升值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深远。短期来看,12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依市定价弹性为正,但仅有4个行业是结果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性;长期来看,仅有1个行业表现出超强的依市定价能力。就整个制造业总体而言,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以外币计算的出口贸易品的价格,减少了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收入,出口型制造业的产品竞争力受到打击,一次性的大幅升值带给各制造行业的出口影响过大,并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出口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中国出口型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行业,贸易产品处在整个行业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含量较低。在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型制造业阵痛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贸易竞争力暂时下降作为技术升级的契机,大力调整出口型制造业结构,弱化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资源消耗大的行业产品出口,强化汽车、电子、生物化学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人民币升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政策组合, 有利于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将会大大降低,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逐步转型为内需拉动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Rudiger Dornbusch. Exchange Rates and Prices[R].NBER working paper No.1769, December 1985.
  [2]Paul Krugman. Pricing to Market When the Exchange Rate Changes[R].NBER Working Paper No.1926, May 1986.
  [3]Richard C.Marston. Pricing to Market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R].NBER Working Paper No.2905, March 1989.
  [4]Juann Hung. Assessing the Exchange Rate’s Impact on U.S. Manufacturing Profits[J].FRBNY Quarterly Review/Winter 1992-1993.
  [5]Pinelopi K. Goldberg and Michael M. Knetter. Goods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 What Have We Learned? [R]. NBER Working Paper 5862, December 1996.
  [6]Robert C.Feenstra. Symmetric Pass-Through of Tariffs and Exchange Rates under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 Empirical Test[R].NBER Working Paper No.2453, December 1987.
其他文献
摘要:  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卫生支出及其城市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卫生支出在全国层面上显著地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原因是政府卫生支出城市偏向的存在。引入交互项考察地区效应发现,以上结论依然稳健,且由于西部地区的政府卫生支出城市偏向强于东部导致西部地区政府卫生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强于东部。此外,新农合对缩小城乡差距的效果并不显著。  关键词:  政府
期刊
收稿日期:2014-04-02  摘 要:   综合运用静态面板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中国1998—2012年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固定效应、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正的显著影响,即老龄化是导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压力的原因;而少年儿童抚养比与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表
期刊
摘要:为增强新农合个人账户的保障功能,防止其滋生名不符实的虚拟假象,以不断缩小参合患者个人账户金与其医疗费用支出间的超差、大幅提升个人账户的保障水平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调查,在找出引起超差增大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各主要因素的内在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探析。分析结果认为,应当优化定点医院医生的激励安排、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投入,并且正确引导参合患者合理规划其可支配收入,才能持续实现参合农民
期刊
收稿日期:2014-05-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房价波动与企业投融资行为研究:微观传导效应及互动机制”(71263008)阶段性成果。     摘 要:   利用中国1999—2013年房地产价格指数数据,采用阈值自回归模型(TAR),实证检验了房地产的投资需求与中国房价波动的非线性关系。借助于阈值模型,本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关键阈值变量。研究表明,当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低于模型的估
期刊
收稿日期: 2014-03-06  基金项目: 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类引进人才项目(03080569)。     摘 要:   基于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视角对中国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动原因进行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与劳动收入比重之间互为因果:中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会使农业边际产出下降,降低农村劳动者的保留工资,制约城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导致劳动收入比重下降。而劳动收入比重下降会使劳动者减少人
期刊
摘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相对收入假说,利用我国29个城市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构造了动态面板模型,可房价变化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支出与房价变化在经济上和统计上都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时间段的研究发现,2001—2005时段内房价变化较为平稳,房价变动和居民消费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但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极不显著;但2005年之后的房价快速上涨对居民消费产生了较强的挤出效应,房价
期刊
摘要:在主成分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8个年度中的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选取四个维度10项指标,测算了各省不同时期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考察省份间人均收入高低与多维贫困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部的河南收入贫困最严重,其次为西部的贵州和广西,东部的江苏和东北部的黑龙江最小。然而,从多维贫困减小程度来看,减小幅度最大的为中部的湖北,而并非东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小的为辽宁,也并非河
期刊
摘要:选取2004—2011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过度投资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进程和产权性质进一步检验了银行借款对企业过度投资及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企业过度投资金额越大,盈余质量越差,且自由现金流能够增强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的负相关性。总借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均能削弱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的负相关性,且长期借款对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负相关性的削弱效果源于银行的监督治理。相对于总
期刊
摘要:实现有限财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出最大化是各国政府均面临的挑战。通过构建以数据包络分析为核心的四阶段分析框架,对中国2007—2011年30个省市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与产出的面板数据进行技术变动、纯技术与规模效率的核算及其变动的动态评价研究表明:在控制环境因素与随机冲击影响的条件下,省级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存在29.5%的效率损失。2009年启动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予全国范围内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技
期刊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11AJY005);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方式及工作机制研究”(20120625)。  摘 要:   通过对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和特征的分析,构建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利于美国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