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真相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被《荒野求生》里贝尔那样对入口食物来者不拒百无禁忌的冒险所震撼。在遭遇极端境地时,为了生存,贝尔吞吃形形色色的植物也就罢了,因为我们的神农也是遍尝百草的。但生吃斑马尸体,生吞象鼻虫、螳螂、小水蛇、蛆虫、小蜥蜴等,并从熊、大象和骆驼的粪便中获取残渣和水分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了。他不愧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刷新了常人对食物的无尽想象。
  而生活中的我们对食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挑食甚至禁忌。虽然非常倾心于“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田园意境,但从小我就不吃韭菜,说不出原因,就是心理上的厌恶感。以后陆续发现,认识的人中有闻不得香菜味的,有不碰鱼虾的,也有人厌弃芒果、苦瓜、芹菜、茄子等,虽然各不相同,但相似的一点是,面对这些食物,均有吞咽的障碍感。
  这背后的原因当然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严苛限制,也有社会习俗和文化方面的潜移默化,还有心理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强烈抗拒某种食物,很可能是因为这个食物跟他的某个创伤性记忆有关。也有的可能因为过敏所以不敢逾限,还有天生就不爱吃某样东西,那原因可能就要追根溯源到遗传和基因去了。
  不惜罗列这些食物选择背后的诸多原因就在于让我们认知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一个人的挑食,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更并非矯情。但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不喜欢吃任何一种食物都很正常。但在生活中,我们却时时面临着食物选择背后隐藏的那些暴力。比如有人会说,山竹这么鲜美,你为什么不吃呢?于是在不平的声讨中肆意宣扬“我是为你好”的粗暴逻辑。食物的偏好还意味着一种鄙视。他会说,龙虾这么美,海胆这么鲜,你们北方人很少见的吧?嗯,吃不惯就是没见过世面,你那粗茶淡饭喂养的胃与那些常受山珍海味滋养的胃一比,顿时相形见绌。吃火锅你要了个微微辣,有人就会一撇嘴,他不知道每个人对辣的敏感度也是大相径庭的。
  逼别人吃,特别是因为食物而自恃某种优越感,诸如此类,都让人不胜厌烦。 如果你是一个挑食党,在社交活动里,就自动被分类到另类或不好相处的那一类里,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挑食就意味着挑剔。
  和食物一样,有时我们会坚持某个观点、某种审美,口若悬河地倒出一大堆理由,但却很难真正理解别人不喜欢某样东西的原因,更遑论发自肺腑的共鸣和认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来处理不同文化关系,虽然在食物、思想方面我们可能做不到“美人之美”,但至少可以“美美与共”吧。
其他文献
在夹边沟,有过两次难忘的邂逅。  一次是在领取邮包的时候。  农场里每个月有一天,在场部分发邮包。谁有邮包,名字写在小黑板上,收件人收工回来看到,可以在晚饭后学习前的那段时间,去排队领取。人多,邮包要检查,所以等的时间长。学习会往往迟到,但不算犯规。  那天我有邮包,和许多人一起,在场部办公室外的墙根,或蹲或坐,等着叫自己的名字。大家默默无言。有的打盹,有的在薄暗中缝补什么,有的三个五个一起,抽自
我一点点目睹了自己是如何被现实改造的。  有时,当我回头阅读自己从前的书时,便惊诧地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女孩——敏捷、激动、叛逆、忧郁、才思涌动、心高气傲,她与现在的我已是那样的遥远。  那个女孩是何等幸福啊——她敢孤独无助特立独行,她敢与众不同棱棱角角,她還敢不喜欢钱,敢不要职业,敢要死要活地执著于自己的方式,她居然还敢身体不健康不爱惜自己,敢抑郁厌世,她甚至敢设想自杀一走了之……一株枯草,一片青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对自己的形体总是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为了保持好的身材,古往今来,人们基本上是物尽其用,只要能瘦能美,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今天就一起回顾下,人类这部活生生的减肥血泪史吧。  胖子们短暂的春天:“以胖为美”只在远古出现过  在远古的石器时代,环境恶劣,女性拥有健硕的身材,在生存中具备优势。块头够大,才能猎取食物,也能繁殖延续种族。  在这样的审美文化中,胖子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
我有个影子朋友  玩耍的时候  它跟着我  奔跑跳跃  无所不能  我有个影子朋友  上学的时候  我走进了教室  它却逃跑了……  [摘自南星诗苑文学社孙铭杰《影子》,指导老师:曹琴媛]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才敢把头从龟壳里伸出来。我呆呆地望着鱼缸里那几棵可怜的水草,回想起以前住在水塘里的日子,那时候,生活是多么自在,多么开心……我开始后悔了,后悔当初就不应该打造这样的一个龟壳,如果没有它,
看了很多武侠小说、武侠电影之后,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个疑问:现代社会里,侠客为什么消失了?  刚刚上映的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和原著小说《侠隐》,就涉及了这个问题。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主人公李天然为了给师父一家人报仇,隐姓埋名,用各种职业和身份给自己打掩护,甚至用“燕子李三”的名号,扰乱官方的视线,才能比较安全地生存下去,完成自己复仇的目的。  而在我们读过的武侠小说里,古代侠客复仇也好,
杨世显博士的网名叫作“数学老师不上課难受”。在充斥着俊男靓女的直播平台上,他讲了半年的大学高数,吸引了九万多名粉丝。午夜零点,还有九千多号人守在屏幕另一侧听课。他不帅,甚至因为白化病满头白发而被误认为是“退休老教授”,唯一吸引年轻人的是他精心准备的数学题。许多网友评论“相见恨晚”、“太有趣了”,还有他现实中的学生现身说法,称“杨老师的课很幽默,不死板,很少有人翘课”。有评论说杨世显拯救了只求好玩的
太婆婆去世第七年,我们终于凑齐一大家族人回到老房子。老房子因为人走后无人照看,加上房屋年久失修,已经垮塌,剩下半截倾颓的土墙,房梁木斜搭在土墙边。院子里的杂草长了半人高,小池塘的水浑浊发黑,魔芋地里的魔芋被谁家的坏孩子连根拔起尸体四散,小路边迎客的紫薇花也已经枯死。  舅舅,妈妈和阿姨在老房子的正门遗址前拍了张照片留念,我们就离开了。  我们走在盘山公路,看老房子一点一点掩没在冬日的山野之间,天气
在所有的树木中,我对合欢树情有独钟。  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在每天清早上学的路上,几乎都能够碰见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迎面向我走来。我觉得她人长得特别的漂亮,就像我妈妈一样的漂亮。那时候,我妈妈刚刚去世不久。那时,那条路上种的街树就是合欢。我记得非常清楚,每年一到六月,树上便开满绯红色的花朵,绒毛细细的,很柔软的感觉,像一片红云彩似的,惹人怜爱。这时候,迎面看着她走在这绯红色的云朵下,感觉她更漂亮。 
北京的长夏,天气酷热。现在住在高楼里的人们,不能不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发明如电风扇、空调、电冰箱等等玩艺消暑降温,可当年老北京的四合院里这些玩艺全都没有,但在四合院里消暑度假,却比现代用先进的技术制造的低温更适合人体的自然条件,更舒服也更充满凉意,令人神往不置。  四合院里的人们怎样消暑度夏呢?简言之就是冷布糊窗、竹帘映日、冰桶生凉、天棚荫屋,再加上冰盏声声,蝉鸣阵阵,午梦初回,闲情似水,这便是一首
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也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我得知就去望他。云水堂中住着四五十个游方僧。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