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下,崭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鮮明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教学 无为而为 学生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提出自己的“无为”主张。在这里,“无为”虽然是针对“有为”而言,但并非“不为”,而是希望通过“无为”的方式来达到“有为”的效果。现在如果用老子的“无为”观去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其实还可以得到些许启示。我们的教学需要要进入这种“无为而为”的境界。怎样达到这个境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些老师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教学艾青的诗《我爱着土地》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这样“标新立异”,老师不讲,而让我们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给艾青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大增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实现“无为而为”的教学,还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记得有句名言:“自信心是比金钱、努力、家世、亲友更有效的条件,它是人生可靠的资本,能使人努力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去争取胜利,对于事业的成功,它比什么都更有效。”这句话告诉我们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树立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要能促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就是我们教师的成功。如果把学生看作一辆汽车,我们不能用一根绳子将它背着向前,而要用钥匙开启动力系统让它快速奔驰。“人之处,性本学”。每个学生都有“好学”的天性,都蕴藏着学习的潜能,我们要去充分挖掘。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课堂成了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可点燃的“火把”。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想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孩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教会学生学习。
坚持“无为而为”教学境界,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果把知识看做地瓜,我们不能只顾往学生兜里塞地瓜,而要教会学生种地瓜的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我在教授《伟人细胞》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里?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得不理想,老师就让学生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学生有自主读书、深入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交流时,学生有话可说,甚至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六、点拨少而精。
教师的“无为”是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点拨。所谓“精讲点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不要代替学生包办一切,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观察、操作、思考、探索,多思深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体味成功的喜悦。教师则应在关处和疑难处加以点拨指导。这样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初步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无为而为”是要求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教育者表面的无为行有为之实。主张教师的“无为”,不应该成为教师责任心不强的借口,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求教师有更好的教育教学艺术,他要求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他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而不是灌输;他要求教师努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口渴,然后将他们引向河边,而不是将还没有发现自己口渴的学生的头强制地按到水里。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自然,而不是负担,“只有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只有无一丝一毫不自然的东西才能永远与你在一起。”
参考文献:
①《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第四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②《语文教育学》 主编谢象贤 浙江教育出版社
③《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关键词:教学 无为而为 学生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提出自己的“无为”主张。在这里,“无为”虽然是针对“有为”而言,但并非“不为”,而是希望通过“无为”的方式来达到“有为”的效果。现在如果用老子的“无为”观去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其实还可以得到些许启示。我们的教学需要要进入这种“无为而为”的境界。怎样达到这个境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些老师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教学艾青的诗《我爱着土地》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这样“标新立异”,老师不讲,而让我们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给艾青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大增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实现“无为而为”的教学,还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记得有句名言:“自信心是比金钱、努力、家世、亲友更有效的条件,它是人生可靠的资本,能使人努力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去争取胜利,对于事业的成功,它比什么都更有效。”这句话告诉我们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树立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要能促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就是我们教师的成功。如果把学生看作一辆汽车,我们不能用一根绳子将它背着向前,而要用钥匙开启动力系统让它快速奔驰。“人之处,性本学”。每个学生都有“好学”的天性,都蕴藏着学习的潜能,我们要去充分挖掘。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课堂成了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可点燃的“火把”。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想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孩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教会学生学习。
坚持“无为而为”教学境界,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果把知识看做地瓜,我们不能只顾往学生兜里塞地瓜,而要教会学生种地瓜的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我在教授《伟人细胞》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里?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得不理想,老师就让学生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学生有自主读书、深入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交流时,学生有话可说,甚至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六、点拨少而精。
教师的“无为”是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点拨。所谓“精讲点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不要代替学生包办一切,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观察、操作、思考、探索,多思深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体味成功的喜悦。教师则应在关处和疑难处加以点拨指导。这样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初步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无为而为”是要求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教育者表面的无为行有为之实。主张教师的“无为”,不应该成为教师责任心不强的借口,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求教师有更好的教育教学艺术,他要求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他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而不是灌输;他要求教师努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口渴,然后将他们引向河边,而不是将还没有发现自己口渴的学生的头强制地按到水里。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自然,而不是负担,“只有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只有无一丝一毫不自然的东西才能永远与你在一起。”
参考文献:
①《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第四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②《语文教育学》 主编谢象贤 浙江教育出版社
③《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