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媒体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内容转型”与“定位转型”,人民日报的微博转变内容思路,没有一分钱的技术投入就耳目一新地实现变身,而许多花大资金在技术上的企业却往往血本无归。
说到新媒体,许多人的脑海里挂接的关键字必然是“数字化”、“富媒体”、“移动互联”等等技术概念。百度一下,便可随时查到十多种“新媒体”的名词解释,如“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等等,几乎所有的解释都强调了“技术”的决定性作用,我觉得这是个误解。媒体的新与旧是文化、思维与心理范畴的概念,与技术没有必然关系。
我认为,技术首先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继而由行为模式改变了思维的方式。举一个例子,在胶片相机的时候,由于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的高昂,“摄影”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留影”;而进入数码相机纪元,“个人摄影创作”本身成为主要目的,至于要不要留下来“看”却不那么重要;等到了手机相机占了主流,人们照相的目的已经演变成了“自我表达”,连创作的欲望都边缘化了。
同样,文字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变迁,在纸质时代,人们对于文字的核心印象来自于书籍,而书籍千百年来都在“以文教化”、“著书立言”的框框里,面对纸上的文字,我们习惯于“受教育”、“学习”,而文字本身也赋予了神圣的含义,所以要“敬惜字纸”;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文字的使用量骤然增加了许多倍,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论坛、博客乃至今天的微博微信米聊,文字走下神坛而成为日常聊天吐槽的工具,文字的对面不再是那位高不可攀的作家或老师,而是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文字的交流了,图片、音视频、超链等等所有丰富我们体验的手段都变得唾手可及。
技术的力量既然如此强大,为什么不是新媒体的决定因素呢?因为技术固然满足了我们的欲望,加快了内容传播的速度,但它并不是“欲望”与“内容”本身。比如说,在纸质书时代,我们是否也在想象——如果这时出现张图片就好了,如果可以一点查字典就好了,如果能听听声音就好了……以前做不到,现在做到了而已;而你是否能有足够的兴趣去看完全由电脑写的一首诗呢?技术无生命,而内容却有灵魂。传统媒体出了问题,固然是技术惹
的祸,但靠技术却解决不了问题,还得靠内容的“自救”。《The Daily》的倒下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全球第一的技术商和全球第一的内容商的嫁接却结不出善果,如果内容本身无法适应变化,再好的形式也是“新瓶装旧酒”,新鲜一时却无力为继。
回到内容我们会发现,新媒体首先要面对的,是读者思维与心理的变迁。在思维上,人们更乐于接受平等而人性化的文字,就好像聊天一样轻松而娓娓道来;人们希望写作者的面貌越清晰越好,而不是板着脸说:“我是来教育你的”;人们更愿意交流与表达,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人们快速地关注话题、追逐话题、遗忘话题;人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并找到兴趣的归属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一个媒体更像是经营一个社区,而不是承担什么文化任务。
因此,传统媒体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内容转型”与“定位转型”,人民日报的微博转变内容思路,没有一分钱的技术投入就耳目一新地实现变身,而许多花大资金在技术上的企业却往往血本无归,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技术永远在突飞猛进,它重组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与思维方式, 但它并不是精神与思维的本身; 而媒体, 则做为我们精神与思维的延伸永存, 但它需要与方式的变迁同步。
说到新媒体,许多人的脑海里挂接的关键字必然是“数字化”、“富媒体”、“移动互联”等等技术概念。百度一下,便可随时查到十多种“新媒体”的名词解释,如“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等等,几乎所有的解释都强调了“技术”的决定性作用,我觉得这是个误解。媒体的新与旧是文化、思维与心理范畴的概念,与技术没有必然关系。
我认为,技术首先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继而由行为模式改变了思维的方式。举一个例子,在胶片相机的时候,由于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的高昂,“摄影”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留影”;而进入数码相机纪元,“个人摄影创作”本身成为主要目的,至于要不要留下来“看”却不那么重要;等到了手机相机占了主流,人们照相的目的已经演变成了“自我表达”,连创作的欲望都边缘化了。
同样,文字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变迁,在纸质时代,人们对于文字的核心印象来自于书籍,而书籍千百年来都在“以文教化”、“著书立言”的框框里,面对纸上的文字,我们习惯于“受教育”、“学习”,而文字本身也赋予了神圣的含义,所以要“敬惜字纸”;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文字的使用量骤然增加了许多倍,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论坛、博客乃至今天的微博微信米聊,文字走下神坛而成为日常聊天吐槽的工具,文字的对面不再是那位高不可攀的作家或老师,而是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文字的交流了,图片、音视频、超链等等所有丰富我们体验的手段都变得唾手可及。
技术的力量既然如此强大,为什么不是新媒体的决定因素呢?因为技术固然满足了我们的欲望,加快了内容传播的速度,但它并不是“欲望”与“内容”本身。比如说,在纸质书时代,我们是否也在想象——如果这时出现张图片就好了,如果可以一点查字典就好了,如果能听听声音就好了……以前做不到,现在做到了而已;而你是否能有足够的兴趣去看完全由电脑写的一首诗呢?技术无生命,而内容却有灵魂。传统媒体出了问题,固然是技术惹
的祸,但靠技术却解决不了问题,还得靠内容的“自救”。《The Daily》的倒下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全球第一的技术商和全球第一的内容商的嫁接却结不出善果,如果内容本身无法适应变化,再好的形式也是“新瓶装旧酒”,新鲜一时却无力为继。
回到内容我们会发现,新媒体首先要面对的,是读者思维与心理的变迁。在思维上,人们更乐于接受平等而人性化的文字,就好像聊天一样轻松而娓娓道来;人们希望写作者的面貌越清晰越好,而不是板着脸说:“我是来教育你的”;人们更愿意交流与表达,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人们快速地关注话题、追逐话题、遗忘话题;人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并找到兴趣的归属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一个媒体更像是经营一个社区,而不是承担什么文化任务。
因此,传统媒体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内容转型”与“定位转型”,人民日报的微博转变内容思路,没有一分钱的技术投入就耳目一新地实现变身,而许多花大资金在技术上的企业却往往血本无归,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技术永远在突飞猛进,它重组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与思维方式, 但它并不是精神与思维的本身; 而媒体, 则做为我们精神与思维的延伸永存, 但它需要与方式的变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