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不会忘记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z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和国不会忘记——湖南省平江县失散老红军肖像摄影集》作者是我省警界摄影家阳红光先生。这一主题摄影是他于2012年拍摄的。2013年8月,此套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近半月。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其中两幅作品,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了整套作品。随后,按照湖南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和部分市及湖南大学的邀请,作品分别在长沙、岳阳、株洲、郴州、湖南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展出。数地展出,观众达20多万人,留言4000多条,有8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进行现场采访或深度报道,网帖达6000多条,有多名观众留言称:“此展览是伟大的展览”。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持的该作品研讨会上,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彭玉龙先生认为“作品填补了失散红军史上影像资料的空白,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是很大的”。正因为此系列摄影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于2013年底授予作者阳红光年度最高奖——主席提名奖。
  失散老红军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都是当年的红小鬼,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随父辈、兄长参加红军,在部队一般担任通信兵、勤务兵、号兵、护理兵、侦察兵,因受伤、重病不能随部队行动,寄养在百姓家,与部队失散。有的是因部队打散,还有的是因被俘,1937年国共合作时被释放,无法与部队联系。他们都经历了一段寻找部队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只得辗转回到老家当农民,大部分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期间,大都在当地开展宣传抗日、组织支前工作。解放后,多数成为农村基层干部,不少入了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直到1983年,国家组织了甄别、确认工作,确认了他们失散老红军的身份,每年都给予些补助。阳红光拍摄他们时,每年有1万多元补助。随着年龄增长,失散老红军大部分逝去。1983年我省甄别确认有3386人,作者拍摄的平江县有808人。到2012年作者拍摄时,全省失散老红军不到100人,平江县仅有24人。到目前为止,全省不到50人,平江县仅剩下15人。
  值此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将此系列作品及阳红光先生最近拍摄的《老战士刘剑平》组照展出,旨在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建设而艰苦奋斗、不畏牺牲、不惧流血的革命先烈、前辈表示深深的敬意。通过他们的影像和图说,宣传他们的业绩,张扬他们心怀理想、舍生取义、正气凛然、无怨无悔的伟大胸襟和革命情操,以激励当代人们铭记革命历史,学习、传承革命精神,为复兴中华,实现美好、灿烂的中国梦奋发有为!
  2013年4月13日,湖南省平江县12位尚能行走的平均年龄92.3岁高龄的失散老红军,聚首平江县政府招待所,参加平江县委、县政府组织的体检治疗、观光活动。这幅作品摄于他们观光之后。
  胡裕章(1919.5.2—2012.9.20)
  湖南省平江县黄金洞乡茶塅村人。1933年7月“扩红运动”中参加红16师,先后担任勤务兵、侦察兵,随部队转战湘鄂赣边境地区三年多。1935年在江西一次战斗中腿部受伤,送往红军医院治疗。后因叛徒告密,他和 40多名战友被俘,被国民党施以严刑,饱受折磨,坚贞不屈。1937年国共合作后获释,找不到部队,还乡。解放后,他担任民兵队长多年。
  曾治生(1914.12.28—)
  湖南省平江县童市镇芭蕉村人。1934年2月随叔父曾金声、哥哥曾注生参加红16师,从事宣传通讯、站岗放哨工作,随部队转战江西修水、铜鼓、宜春、奉新、浏阳等地。哥哥曾注生在 “麦市突围”战斗中牺牲;叔父曾金声(时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在“平江惨案”中被杀害。1937年10月曾治生因疟疾被安置治疗,与部队失散,还乡。解放后长期任村治保主任,1957年7月入党。
  凌南清(1922.10.11—)
  湖南省平江县城关镇西街人。1932年3月随父参加红16军,任副师长魏平的警卫员。1935年6月“麦市突围”战斗失利,与部队失散,还乡。后在家乡开展革命宣传,曾被国民党抓获关押,后因未抓到证据被保释出狱。解放后曾任村支部书记多年。其父凌云汉,曾任中共咏生县委组织部长,被敌人杀害,时年33岁。
  赖海生(1920.7.24—)
  湖南省平江县加义镇横江村人,曾任通讯兵、警卫员。1932年6月在“扩红”运动中,参加红16军,随部队转战湘鄂赣边境。1935年4月,参加了“虹桥大捷”战斗。1935年6月在“麦市突围”中与部队失散,还乡。1956年1月入党,长期担任村、组干部。他回忆说,当时,敌人对苏区施行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政策,苏区很多群众因支援红军被活埋,失散的红军战士辗转回家后,不少被敌人发现后残忍杀害。他现在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童活香(1923.6.25—)
  湖南省平江县木金乡大桥村人。1935年9月跟随父亲和哥哥参加红16师,任红军医院护理员。 1937年6月战斗失利,在红军医院转移中失散,还乡。其父在长沙春华作战时牺牲。解放后,她任村妇女主任多年。她的记忆力好,还记得红军医院设在平江县咏生乡深山里,医院常年有50多名伤员在治疗,医生和护士吃的都是红薯和野菜,稍好一点的食物让给伤员吃,冬天里为伤员洗绷带手都冻烂了。她现在还能唱多首红军歌曲,她记得当年和护理的姐妹们一起,经常用歌声安慰伤员。
  李典模(1924.11.29—)
  湖南省平江县虹桥镇张公村人。1936年3月和同村的3名少年相邀参加红16师,他在团部当勤务兵。因条件艰苦,同去的3名少年先后离开了部队,他却因吃苦耐劳、革命热情高,调到师部当勤务兵。1937年4月在江西省铜鼓县一次战斗中失利,他被俘,关押数月受尽严刑拷打。1937年8月国共合作后获释,几次去江西寻找部队未果,还乡。但他始终没有动摇革命信念,回家后继续开展革命宣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现在身体健康,还能从事简单农活。他经常感叹,自己为党的事业做工作太少,现在还享受国家的照顾,很是惭愧。   黄仿琴(1914.5.20—)
  湖南省平江县大坪乡新桥村人。1928年10月随父母亲参加红五军,任战士。1930年在江西南昌作战时,被敌弹击伤右腿,负伤后在草丛中躺了三天三晚,被战友发现后获救,在红军医院养伤数月,差点截肢。红军长征时,被安排在老乡家治疗,与部队失散,还乡。父母亲都在战斗中牺牲。他后来在家乡继续从事革命工作,现在还能从事简单的家务。
  童麦初(1914.4.25.—)
  湖南省平江县童市镇协洞村人。1929年3月参加红五军,任战士。1930年7月在攻打“长沙战役”编入尖刀连,担任突击任务,左臂中弹,担架抬下来,送往井冈山疗伤。后因部队北上,他被安置在老乡家养伤,与部队失散,还乡。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受伤时的情景,由于敌人火力过猛,他们尖刀连伤亡严重,攻下阵地后只剩下一个排的兵力。他中弹后是战士冒着弹雨营救下来的。现在老人身体健朗,还能劈柴火,下地种菜,从事简单农活。
  危松涛(1924.10.13—)
  湖南省平江县思村乡塘坊村人。1935年1月随父母亲、叔父参加红16师,任红军医院护理员。1937年7月在红军医院转移中被俘。1937年8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后获释,找不到部队,还乡。他还记得当年因为国民党部队经常围剿,医院时常需要转移。那次他们被俘,是因为转移时被敌人发现,凶残的敌人用刺刀将伤员全部戳死,将医生和护理员关押。其父母均在战斗中牺牲,家中房屋7次被敌人烧毁。现安居在平江福寿山上,身体健朗,能从事简单的农作、家务。
  王友福(1924.3.15—)
  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西街人。1934年4月参加红16师,开始任红军医院护理员,后下部队任通信员。1935年10月“通城战役”失利,与部队失散。后沿途乞讨寻找部队未果,流浪至湖北崇阳县,被金界寺方丈收留,当了2年多和尚,最后辗转回到老家。几十年来,与老伴湛洛梅相依为命,老伴双目失明,于2013年2月去世。
  吴彩咏(1922.8.15—)
  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桂丰村人。其父吴掌德是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被敌人杀害。叔父吴春德是游击队长,后在浏阳作战时牺牲。在父亲和叔父影响下,她在1933年2月参加红16军,任通讯员、医院护理员。1935年在国民党围剿时,部队被打散,她被俘。1937年8月国共合作后获释,找不到部队,还乡。现在她身体硬朗,还能下地做一些简单的劳动。
  魏楚芳(1917.7.17—2012.9.24)
  湖南省平江县虹桥镇大林村人。1934年2月参加红16师,任团部通讯员,随部队转战湘鄂赣边境地区三年多。他还记得,他参军时红16师正是声势鼎盛时期,有几千人马,他在部队之间传达命令,因为机警,躲过多次危险。1937年底因病被安置治疗,后因部队转移与之失散,还乡。
  魏完武(1918.9.22—)
  湖南省平江县虹桥镇桃源村人。1934年7月参加红16师,任战士。1935年在一次战斗中,他担任突击任务,左小腿被敌人子弹打穿。战友冒险救下,送往红军医院救治。伤口治愈后,他又被派往江西早桥做地下工作半年,圆满完成任务。1937年部队在江西作战时失利被俘,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判刑。1937年8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后获释,找不到部队,还乡。当年因国民党反动派对他使用酷刑,给他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至今骨头里还隐隐作痛。
  钟翠娥(1921.9.24—2012.9.28)
  湖南省平江县三墩乡忠龙村人。1927年参加童子团,主要从事宣传发动、送信件等工作。1932年6月参加红16军,负责宣传、发动群众工作。1934年10月,部队北上长征,钟翠娥被留在当地坚持革命斗争。后上街张贴标语时,被敌人冷枪击伤,被安置治疗后,与部队失散,还乡。
  杨晏泉(1922.5.9—)
  湖南省平江县福寿山镇芦洞村人。1934年5月随母亲、哥哥参加红16师,任通讯员,同年9月入党。母亲在战斗中牺牲。1937年底他因病被安置治疗,后因部队转移时与之失散,还乡。当时,因他家是赤匪家庭,房子被敌人烧掉了,他只好投奔亲戚。他记得,有一次和国民党部队正面交锋时,敌人一梭子弹打过来,穿过他的裤裆,只要稍上一点,就没命了。现在老人身体尚可,在家可以做简单的家务。
  钟解连(1912.8.22—)
  原名钟庆兰,湖南省平江县童市镇杨墩村人。经叔父(湘鄂赣边区游击队长,后牺牲)介绍,她于1927年12月入党,并参加了游击队,担任医院护理员。1934年上半年在医院转移中遭敌袭击打散,寻找部队未果,还乡。当时,为躲避国民党抓捕,更名为钟解连。她曾参加过1928年平江县“三月扑城”战斗。她回忆说,当时红军战士的武器就是鸟铳、大刀、长枪等,枪支是极少的,子弹也不多。国民党兵多枪多,经常将红军包围,红军伤亡惨重。医院缺医少药,许多受伤的战士因得不到药物救治而死亡。很多时候,她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士牺牲,悲痛欲绝。掩埋时,因为怕敌人发现蛛丝马迹,甚至不能给牺牲的战士立块墓碑,堆个坟包,只能挖一个深深的大坑,将他们的尸体埋掉。
  钟耕深(1919.8.26—)
  湖南省平江县三阳乡小洞村人。1930年5月参加湘鄂赣边区独立师第二纵队,任战士。“长沙战役”失利后,与部队失散,还乡。解放后长期担任村干部。1957年1月入党。在此次拍摄中,当省民政厅代表省委、省政府去慰问老人时,他老泪纵横,一再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感叹自己身体不行了,不能为政府出力了。这幅作品和另外一幅《陈茂凡》,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钟慕桃(1916.10.2—2012.11.22)
  湖南省平江县童市镇月坳村人。1929年3月参加童子团,主要担任宣传发动、站岗放哨工作。1932年2月参加红16军。1935年6月在“麦市突围”中左腿受伤被安置治疗,后与部队失散,还乡。
其他文献
王瑜,2010年獲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期刊
陈文福老师,一位从事小提琴音乐教学到视觉艺术创作的大师人物,他是画坛中的一位传奇人物。虽非科班出身,他却能在画作上将美学应有的素养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秉持对绘画的一股疯狂执着与喜爱,致力投身于画的世界里。他推崇怀乡写实主义,热爱自然思想与本土文化,将感动与经验编织成画,擅长以光、影、古厝、人文来表现对“乡土情”的偏好,以及对“人情”的一份信念。  投身绘画界后,他便在台湾各美术比赛屡获大奖,开始崭
期刊
神话之中,盘古的那一斧头,劈出了澄清与浑浊的两界,谓之天地初开;人类,从试图借助工具,在绳索上打结抑或在物体上刻画,以图留下思想痕迹的开始,谓之心智初开;千百年来,人类的这种文化痕迹意外成为一门艺术,想来不过是浩瀚宇宙的一个倏然偶遇,我辈,竟然在这不期而遇的冥冥之中,执着耽迷于此道,幸或不幸都是缘。  小时候,从未想过,写字画画会成为一辈子最为向往和常做的事务,只是父辈舞文弄墨之余参与的涂抹游戏。
期刊
怡霖是我的闺蜜。我为有如此的好友而惊喜而自豪而赞叹!她是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也是文坛中书法奇才!  近几年来,怡霖井喷式地发表出版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用手机这信息时代快速便捷的工具,即时性地记录了她独特的心路历程及情感状态,曾荣获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十多项全国和省级文学大奖,受到文坛和读者的青睐。  浙江武义是怡霖的家乡,满眼青松翠竹绿茶净土,山水怡人,风景迷离,历史厚重,是历代文人才人辈
期刊
关于江西文港的毛笔起源,元代以前没有确切史料记载,据《赣东史迹》载:相传在2100多年前,制笔技艺是由秦朝时期的咸阳游侠郭解、朱兴传授而来。据族谱记载,山东邹县的邹氏于西晋时期迁居临川城西,开始制作毛笔,后代迁徙于临川李渡、文港一带,继续承传祖上的手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唐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毛笔制作技术日臻完善的时代,此时的文港,已有繁荣的笔市。明代中期,文港毛笔开
期刊
摘要: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分别创作了大量风格迥异、个性极强的传世音乐作品,但是,贵族情结、“长不大”意愿、消极厌世、自卑等行为模式也伴随着这四位音乐家痛苦的人生经历。这些行为模式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具备了人格障碍的明显特征,透过对他们人格障碍和心理防御机制的分析了解他们作品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特殊的视角。  关键词:音乐 风格 人格 障碍 防御  《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黑格
期刊
唐彬以诚实热烈的心态、勇敢坚毅的精神在丹青园里勤奋耕耘,以坚实的步伐走了一条纯正的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尊重传统,学习前人  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比如花鸟画,从原始社会彩陶上的描绘(如新石器时代的鹳鱼石斧图),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自觉,到北宋时期宣和画院所形成的中国绘画史上工笔花鸟画的第一座高峰,再到后来写意花鸟画的崛起与兴
期刊
有朋友说:每一位文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陆小曼。  陆小曼(1903-1965),江苏常州人,画家、作家、翻译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1941年曾经在上海举办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精皮黄。  笔者有幸收藏了陆小曼的《桐荫仕女图》。此画得于四川成都某次秋季拍卖会,拍入过程颇有戏剧性。2013年11月,当我从德轩的网上预展看到陆小曼的《桐荫仕女
期刊
当代书法已经失去了其作为个人普遍修养与表达手段的传统意义。亦即是说,书法之对于现代人,已经从海德格尔所谓的“上手性”(Zu-handen)之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既标志着当代书法必然以一种全新的意蕴与现代人相遇,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与传统不同的书法审美领域的开启。正如陈振濂教授在其鸿文《学院派书法创作宣言》中所述,当代的书法创作,正处在一个“从混沌走向规范,由自在走向自觉”的全新阶段。  然而,当我们细
期刊
时代喧哗,艺术寂寞。在这样浮躁的年代,能欣赏到当代工笔画家赵洪琦的作品,实在是一桩快乐的幸事:  一棵巨大的树蔸,祼露着,千万条根须向周遭伸延,紧紧地抓住那些光滑的石头,茂密的根须从石头的缝隙钻进去,深深地扎入泥土。溪水清澈见底,把卵石和落叶倒映其中。远处,森林郁郁葱葱。潺潺水声和啁啾鸟鸣朦胧飘逸,仿佛来自神奇的湘南大地深处的音乐。  这就是赵洪琦笔下的《幽幽岁月》,似一曲对乡村自然蓬勃生命力的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