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童年是人的生命成长的最初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利用童话来培养儿童的人格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因为童话的主题和艺术手法能很好的结合儿童的心理,在潜意识里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童话;人格;艺术手法
童年,是人的生命成长的最初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主要是指人内在的稳定的行为模式,而这种模式,是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和在不断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塑造儿童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心灵,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应该在童年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教师对儿童施加影响的诸多方式中,利用童话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夏尔?贝洛说过:“对于世上的父母来说,当儿童缺少理解真理的能力时,是不是应该讲些与这些儿童年龄相适应的童话,以提高其理解能力呢?一则童话就好比是一颗种子,最初激起的只不过是孩子们喜悦或悲哀的感情。可是,渐渐地,幼芽便冲破了种子的表皮,萌发,成长并开出美丽的花朵。”这段话道出了童话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是培养儿童人格的一种手段。
对于儿童来说,过于深奥的东西是难以激发他们的认同感的,童话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满足儿童的接受心理,能起到使他们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儿童人格的作用。
1 想象
每一个儿童都喜欢幻想,他们把对世界的强烈好奇与热切向往,对自身力量的设想都寄托在异想天开之中。鲁迅先生曾赞美儿童的幻想,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童话作家安徒生就具备着一颗充满幻想的童心,他的笔下是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会说话的夜莺在园子里放声歌唱;背上叉着刀的烤鹅在餐桌上蹒跚起舞;卖火柴的小女孩忍受冻饿却在幻境里感受到的幸福与温暖……作者以他美好纯真的童心、细腻柔和的笔触把童话编织成了美丽的幻想花环,洋溢着梦境般的浪漫气息。
《拇指姑娘》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白嫩美丽,只有拇指般大的小姑娘,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她不愿意跟丑陋又愚蠢的癞蛤蟆结婚,也不想嫁给那只富裕、整天躺在黑暗的地道中的怕见光的鼹鼠。后来她在地洞里救活了一只冻僵得快死的燕子,小燕子把拇指姑娘带到了温暖的国度,把她放在美丽的花瓣上,花瓣中央坐着一位英俊的王子,后来拇指姑娘做了他的王后,并且得到了一双美丽的翅膀,可以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个故事正因为想象的艺术手法,才那么唯美,虽然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丁点大的拇指姑娘,虽然这样的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但是正是这个离奇的主人公在她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经历的曲折、惊险,使平凡而又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平凡;正是这样的夸张想象,满足了儿童喜欢猎奇的心理渴望。童话就是这样,凭着超凡脱俗的想象,用色彩缤纷的画笔填涂了儿童无法实现的那部分空间,用博大的心境携着儿童上下飞翔,遨游在匪夷所思的童话境界,带给儿童欢乐,感染着儿童的审美,牵引着儿童的想象力。
2 拟人
拟人,是童话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法,通过这种手法,童话才能更好的发挥想象。童话的形象有很多,有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不论这些物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特征,有思想、有语言、有行为的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如《小意达的花儿》中的花儿们;《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坚定的锡兵》中的锡兵;《蜗牛和玫瑰》中的蜗牛和玫瑰等等。它们说着人类所说的语言,干着人类所干的事情,怀着人类所怀的理想,有着人类所有的欲望,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拟人之所以广泛地在童话中运用,是因为这种手法十分适合儿童的心理和气质,他们十分爱听、爱看那些拟人的故事。列宁说:“如果你给儿童讲童话时,其中的鸡儿、猫儿不会说话,那么儿童便不会对它发生兴趣。” 童话中的拟人具有独特之处,他们是人又非人,是物又非物,既具备人的某些特点,却又不等同于真实的人,身上仍保留着一些物的本质。写得成功的拟人化的形象都会像鲁迅所说的那样:“由于他们多具人性,和易可亲,读来不免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这种亦真亦幻的艺术正符合了儿童的审美原则。《小意达的花儿》中一个“快乐的大学生”告诉正在为花谢而伤心的小意达说,那是因为花儿们昨晚参加舞会去了,累了。于是通过小意达的幻想,在神奇的花的世界里,出现了花儿们奔走、传话、参加舞会、跳舞、微笑……花儿固然不会这些,儿童看了才觉得稀奇,但是花儿们所具备的人的特征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它们的行动依然会受到它们自身条件的束缚,显得不如人的行动那么自然,这种拟人化无形中就增添了诙谐和欢快,显得很神奇。如果把拟人形象与真实的人描写得等同,就难免破坏童话的情调和幻想的氛围,失去了童话中拟人形象的独特魅力,使童话变得单调。童话恰到好处的拟人分寸,幻想与现实很自然的统一,使童话也因此更加具备了对儿童的吸引力。此外,拟人化的写法能够让儿童把自然界的万物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生物,在树立平等意识的同时,他们同样懂得应该善待一切美好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在保持一颗美好童心的同时,儿童学会了尊重。
3 对比
童话既然是为了使儿童在阅读中有所收益,那么就必须用一种手段使得童话要表现的主题能够很好的被儿童所接受,而这种手段最合适的就是对比。用强烈的对比来烘托形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丑小鸭》之所以在童话故事中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它产生了永恒的艺术魅力。这篇童话最明显的对比有两个:一是自然景物与主人公命运的对比。丑小鸭在宁静祥和的景色中出生,但它是所有鸭子中最丑的小鸭,安徒生以大胆的想象把天鹅蛋放入鸭巢,在这种鸭子形成审美定势的背景下,小鸭的命运注定就要因为相貌的不同而被视为丑陋,恬静的自然环境与丑小鸭被遗弃后注定必将面临的沼泽、黑夜、严冬、冷酷这一幅幅黯淡的景色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丑小鸭的可怜。二是美丑之间的对比。丑小鸭外形丑陋,可是有着一颗美好的心灵;那些普通的鸭子和动物虽然暂时在丑小鸭面前是美的,但是比起天鹅来,它们是无法与丑小鸭日后的美相比的;丑小鸭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不停的与生活抗争,最终以坚韧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等到了展翅高飞的那天,这比起那些曾经嘲弄过它、欺负过它的动物来,也只会更加衬托出丑小鸭人格的美。这一系列的美丑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平庸、狭隘、偏见的嘲讽,就展现了一个品质可贵的丑小鸭形象。
对比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不仅使丑小鸭在对比中更加完美,更加让读者喜爱,还能使儿童在感受这一形象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鲜明的对比所引导,让他们幼小的心灵能在引导中区分什么是真假,什么善恶,什么是美丑,使他们在判断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形成自己人生价值朦胧的取向。
童话就是这样,通过对真善美的歌颂,通过欢快、神奇、变幻的故事情节和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吸引着儿童,也影响着儿童童年时期品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这些童话故事中了解世界,接触生活,走向社会,这些故事影响着每一个单纯的儿童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梦想和实现这些情感、梦想的方式,以及人格的形成,这种影响甚至会蔓延到人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童话对儿童人格的影响,充分发挥童话的教育作用,利用它的艺术手法,结合儿童的心理,为儿童的人格塑造一个良好的雏形。
参考文献
1 陈苗苗.儿童文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价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2 唐惠华.无尽的苦难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J].宜宾学院学报,2005(1)
3 李红叶.安徒生童话:人类亲切而恒久的记忆[J].名作欣赏,2006(12)
4 王英.浅析童话对女性人格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童话;人格;艺术手法
童年,是人的生命成长的最初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主要是指人内在的稳定的行为模式,而这种模式,是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和在不断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塑造儿童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心灵,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应该在童年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教师对儿童施加影响的诸多方式中,利用童话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夏尔?贝洛说过:“对于世上的父母来说,当儿童缺少理解真理的能力时,是不是应该讲些与这些儿童年龄相适应的童话,以提高其理解能力呢?一则童话就好比是一颗种子,最初激起的只不过是孩子们喜悦或悲哀的感情。可是,渐渐地,幼芽便冲破了种子的表皮,萌发,成长并开出美丽的花朵。”这段话道出了童话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是培养儿童人格的一种手段。
对于儿童来说,过于深奥的东西是难以激发他们的认同感的,童话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满足儿童的接受心理,能起到使他们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儿童人格的作用。
1 想象
每一个儿童都喜欢幻想,他们把对世界的强烈好奇与热切向往,对自身力量的设想都寄托在异想天开之中。鲁迅先生曾赞美儿童的幻想,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童话作家安徒生就具备着一颗充满幻想的童心,他的笔下是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会说话的夜莺在园子里放声歌唱;背上叉着刀的烤鹅在餐桌上蹒跚起舞;卖火柴的小女孩忍受冻饿却在幻境里感受到的幸福与温暖……作者以他美好纯真的童心、细腻柔和的笔触把童话编织成了美丽的幻想花环,洋溢着梦境般的浪漫气息。
《拇指姑娘》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白嫩美丽,只有拇指般大的小姑娘,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她不愿意跟丑陋又愚蠢的癞蛤蟆结婚,也不想嫁给那只富裕、整天躺在黑暗的地道中的怕见光的鼹鼠。后来她在地洞里救活了一只冻僵得快死的燕子,小燕子把拇指姑娘带到了温暖的国度,把她放在美丽的花瓣上,花瓣中央坐着一位英俊的王子,后来拇指姑娘做了他的王后,并且得到了一双美丽的翅膀,可以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个故事正因为想象的艺术手法,才那么唯美,虽然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丁点大的拇指姑娘,虽然这样的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但是正是这个离奇的主人公在她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经历的曲折、惊险,使平凡而又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平凡;正是这样的夸张想象,满足了儿童喜欢猎奇的心理渴望。童话就是这样,凭着超凡脱俗的想象,用色彩缤纷的画笔填涂了儿童无法实现的那部分空间,用博大的心境携着儿童上下飞翔,遨游在匪夷所思的童话境界,带给儿童欢乐,感染着儿童的审美,牵引着儿童的想象力。
2 拟人
拟人,是童话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法,通过这种手法,童话才能更好的发挥想象。童话的形象有很多,有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不论这些物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特征,有思想、有语言、有行为的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如《小意达的花儿》中的花儿们;《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坚定的锡兵》中的锡兵;《蜗牛和玫瑰》中的蜗牛和玫瑰等等。它们说着人类所说的语言,干着人类所干的事情,怀着人类所怀的理想,有着人类所有的欲望,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拟人之所以广泛地在童话中运用,是因为这种手法十分适合儿童的心理和气质,他们十分爱听、爱看那些拟人的故事。列宁说:“如果你给儿童讲童话时,其中的鸡儿、猫儿不会说话,那么儿童便不会对它发生兴趣。” 童话中的拟人具有独特之处,他们是人又非人,是物又非物,既具备人的某些特点,却又不等同于真实的人,身上仍保留着一些物的本质。写得成功的拟人化的形象都会像鲁迅所说的那样:“由于他们多具人性,和易可亲,读来不免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这种亦真亦幻的艺术正符合了儿童的审美原则。《小意达的花儿》中一个“快乐的大学生”告诉正在为花谢而伤心的小意达说,那是因为花儿们昨晚参加舞会去了,累了。于是通过小意达的幻想,在神奇的花的世界里,出现了花儿们奔走、传话、参加舞会、跳舞、微笑……花儿固然不会这些,儿童看了才觉得稀奇,但是花儿们所具备的人的特征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它们的行动依然会受到它们自身条件的束缚,显得不如人的行动那么自然,这种拟人化无形中就增添了诙谐和欢快,显得很神奇。如果把拟人形象与真实的人描写得等同,就难免破坏童话的情调和幻想的氛围,失去了童话中拟人形象的独特魅力,使童话变得单调。童话恰到好处的拟人分寸,幻想与现实很自然的统一,使童话也因此更加具备了对儿童的吸引力。此外,拟人化的写法能够让儿童把自然界的万物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生物,在树立平等意识的同时,他们同样懂得应该善待一切美好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在保持一颗美好童心的同时,儿童学会了尊重。
3 对比
童话既然是为了使儿童在阅读中有所收益,那么就必须用一种手段使得童话要表现的主题能够很好的被儿童所接受,而这种手段最合适的就是对比。用强烈的对比来烘托形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丑小鸭》之所以在童话故事中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它产生了永恒的艺术魅力。这篇童话最明显的对比有两个:一是自然景物与主人公命运的对比。丑小鸭在宁静祥和的景色中出生,但它是所有鸭子中最丑的小鸭,安徒生以大胆的想象把天鹅蛋放入鸭巢,在这种鸭子形成审美定势的背景下,小鸭的命运注定就要因为相貌的不同而被视为丑陋,恬静的自然环境与丑小鸭被遗弃后注定必将面临的沼泽、黑夜、严冬、冷酷这一幅幅黯淡的景色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丑小鸭的可怜。二是美丑之间的对比。丑小鸭外形丑陋,可是有着一颗美好的心灵;那些普通的鸭子和动物虽然暂时在丑小鸭面前是美的,但是比起天鹅来,它们是无法与丑小鸭日后的美相比的;丑小鸭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不停的与生活抗争,最终以坚韧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等到了展翅高飞的那天,这比起那些曾经嘲弄过它、欺负过它的动物来,也只会更加衬托出丑小鸭人格的美。这一系列的美丑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平庸、狭隘、偏见的嘲讽,就展现了一个品质可贵的丑小鸭形象。
对比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不仅使丑小鸭在对比中更加完美,更加让读者喜爱,还能使儿童在感受这一形象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鲜明的对比所引导,让他们幼小的心灵能在引导中区分什么是真假,什么善恶,什么是美丑,使他们在判断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形成自己人生价值朦胧的取向。
童话就是这样,通过对真善美的歌颂,通过欢快、神奇、变幻的故事情节和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吸引着儿童,也影响着儿童童年时期品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这些童话故事中了解世界,接触生活,走向社会,这些故事影响着每一个单纯的儿童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梦想和实现这些情感、梦想的方式,以及人格的形成,这种影响甚至会蔓延到人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童话对儿童人格的影响,充分发挥童话的教育作用,利用它的艺术手法,结合儿童的心理,为儿童的人格塑造一个良好的雏形。
参考文献
1 陈苗苗.儿童文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价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2 唐惠华.无尽的苦难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J].宜宾学院学报,2005(1)
3 李红叶.安徒生童话:人类亲切而恒久的记忆[J].名作欣赏,2006(12)
4 王英.浅析童话对女性人格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