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流失的比亚迪工程师们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FFFA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入比亚迪坪山基地,满眼望去全是比亚迪汽车,F3、F0、S6等自主车型密密麻麻地停在路旁。
  “买自家的车公司每月会给1000多元油补,所以大家都愿意买自产车。”小李顶着大太阳和同事站在一辆白色F6试验车壳前,边工作边漫不经心地和《投资者报》记者闲聊着。
  小李大学毕业直接进入比亚迪,工作已经快三年,小李和他的同事同属于比亚迪“万名工程师”团队的成员。王传福(比亚迪董事长)视他们为公司真正的“主要资产”,他曾经向媒体抱怨说,比亚迪所拥有的15000名工程师团队这笔资产在财务上却体现不出来。
  而王传福所称的这笔“资产”,大多数是由比亚迪亲手培育出来。他曾向外界表示,他不迷信海归专家,也不喜欢请“空降兵”,他更喜欢用自己培养的大学生。
  但在比亚迪工作了八年的工程师林齐(化名)看来,“这只是王传福节约成本的一种方式。大学生比起有工作经验的人,薪酬低很多。”
  “隐形财富”
  王传福在2009年比亚迪中期业务发布会上的发言印证了林齐的看法。
  在这场发布会上,王传福阐述了比亚迪“301”人才战略,“就是以300%的工程师人数换取1%的领先,实际上不可能仅仅领先1%。我们把这些精英绑在一起,以300%的数量与竞争对手对抗,能不领先吗?”
  在这套理念的指导下,从1998年,比亚迪整体规模才二三千人的时候,就开始招应届生进行培养。即使在汽车销售业务大幅下滑的2010年,比亚迪依然按计划招聘了600多名大学应届毕业生。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比亚迪确实还算是不错的选择”,林齐说,“公司放手给你干,不会给你限制太多。主观能动性强的,会收获很多。”
  林齐介绍说,如果在国企或者是外企,汽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至少得一年以后才能真正接触车,但在比亚迪有足够多的机会让你接触到核心技术。
  同时,比亚迪还建立较为成熟的导师制度。“刚到部门实习的时候,有导师带。导师一般都是项目经理或者比较有经验的同事,他们会安排一些任务让你做,做得过程中适当地给些指导,定期再沟通下。”2009年从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比亚迪的胜男向《投资者报》记者介绍道。
  林齐对导师制度也颇为认可。另外,比亚迪也会为工程师创造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机会。在2010年收购日本模具制造企业后,比亚迪将日本模具厂的老工程师请到比亚迪,同时也将比亚迪的年轻工程师送到模具厂,以便让年轻的工程师掌握日本模具制造精细化的秘诀。
  而比亚迪逆向研发的模式,也让这些大学生受益匪浅。除此之外,比亚迪还实施了多项激励政策,比如“养鱼政策”。即将研究院视为一个池塘,很多技术在这里研发,研发成果如果可以产业化,就可以成立事业部建工程把这个产品推出去。
  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比亚迪培育出来的工程师团队也开始受到关注。独立车评人贺球辉认为,比亚迪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培养和锻炼基层汽车工程师的机会和场所。在他看来,比亚迪还算重视研发的企业,即便是逆向研发也锻炼了汽车新人,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研发经验和能力。
  贺球辉表示,“虽在高端人才方面可能建树不多,但至少为国内汽车业培养了不少储备人才。这些人从比亚迪源源不断流入其他车企,为汽车工业的壮大做了铺垫工作。”
  “财富”流失
  林齐虽然对比亚迪一直心怀感激,但他还是动了离开的念头。
  从去年至今,林齐所在部门的工程师已走了近一半,而在去年之前,林齐称人员一直很稳定,离职率不到5%。一直被林齐视为“精神领袖”的核心人物也于去年离职,林齐称,“走了也就没什么怀念的。”
  这并非个案。在比亚迪内部,早就流传着“IT是华为培训基地、汽车则是合资品牌的培训基地”的说法,王传福培育出来的“隐形财富”,正面临大量流失。
  谈及令他产生离开念头的原因,林齐首先提到了待遇问题,他说,比亚迪研发人员的待遇与其它车企相比原本就不具备竞争力。“市场持续恶化下去,公司资金吃紧,员工自然不好受,最后要么被辞要么离开。”
  从2010年,比亚迪进入三年“调整期”开始,已先后几次实行减薪政策。“除收入减少外,也让我们感觉到不被重视,每次公司出现危机都从员工工资上想办法。”一名在十五事业部汽车电子研究所工作的工程师向《投资者报》记者抱怨。
  “连减薪通知单都不具有人情味,理所当然的感觉,好像我们就应该为此次减薪承认责任。”这名工程师很不满。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他(王传福)的方向是对的,他相当于一个做事业的父亲,但是缺少一个打理家庭的贤妻良母。”林齐如此形容公司内部的现状。
  “公司的管理完全跟不上公司的规模。虽然进入汽车业这么多年了,但内部管理其实还是在用代工的老一套,行政命令式、准军事化、不容异议。”上述工程师总结到。
  而在人力资源部任职已5年的赵洁(化名)看来,外部市场环境的急剧性的转变会导致内部员工情绪的不稳定,“从高速增长到迅速跌落,加上外部舆论环境的影响,内部员工的确容易变得人心惶惶。”
  同时,赵洁认为,公司在产业快速增长的时期,迅速扩张的产业和部门之间要达到协调是一大难题。“而王总属于凡事要亲力亲为的人,有些小事也不放心让下面的人去做。但毕竟现在不同以前了,那么多的部门和相关人员,靠一个人很难搞定。”
其他文献
放眼当前,欧债危机仍在肆虐,发达经济体一片萧条,新兴市场经济体也笼罩在经济增速放缓的阴云里。全球经济增长这架曾经拥有双引擎(美国与中国)的飞机似乎失去了动力,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加剧。整个世界经济都在重蹈日本的覆辙吗?其实未必。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已经在重塑增长动力,有望在未来两三年间浴火重生。  诚然,本轮全球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也的确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然而,金
期刊
8月17日,三天激烈竞赛过后,2012希望赛秦皇岛站在南戴河森林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圆满结束,各奖项随之浮出水面:女子组,隋响以7杆优势获第一,时隔一年二度问鼎女子冠军,陈翠霞、关汝晴分获二、三名;男子组,王曦晨2杆击败出发时并列领先的邢建福,赢得个人希望赛首座冠军奖杯,亚军被带伤作战的邢建福摘得,韩良获得季军。  王曦晨和隋响可谓本站最大赢家,除了冠军,他们还当选本站“希望之星”。  时隔一年
期刊
随着最后一宗兴奋剂事件曝光,中国女子链球失而复得一块铜牌,中国奥运军团在伦敦的奖牌数定格在一个颇符东方人吉好的吉利数字:88。  除了对运动员多了一份安慰,也替一直力主“干净”的国际奥委会抹去一丝尘垢,对于奖牌榜的各种排序,这块飞来的铜牌都不会掀起什么涟漪。38,27,23,在罗格口中“无可挑剔”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交出了一份未见波澜的成绩单,你可以将它夸讲为“在本土以外最好的表现”,也能理解为即
期刊
在变法问题上,每当有人与王安石意见相左,王就愤愤不平:“你们就是因为没有读书的缘故啊!”参知政事赵抃笑道:“这话不对,上古皋陶、夔、后稷和契的时代,有什么书可以读呢?”王安石沉默不语,懒得和这帮书呆子理论。但他认识到,要力排众议推行变法,必须统一思想——不换脑子就换人。  统一思想,先从“洗脑”入手。  熙宁四年二月,王安石改革科举,免去科举考试中诗赋与明经等科,专以经义、策论选拔进士。诗赋与明经
期刊
“指数基金就是怀疑论的产物,它不相信任何金融管理者可以超越市场。”  说这话的人是约翰·博格。  1975年他创建了世界第一只跟踪标普500的指数基金,凭借指数产品缔造了世界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锋集团,也因此被誉为“指数基金之父”。  约翰·博格虽然承认一些积极的投资管理者能超越市场,但他坚持并推行的理念是,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指数基金才是最佳选择,而且为了风险分散最大化,他觉得只有全市场指数基金才
期刊
近来,钓鱼岛列岛(日称“尖阁列岛”)再次挑动国人神经。日本政府推动购岛和中国保钓运动的此起彼伏,让我们把目光又一次投向东海这几个荒无人烟的小岛。钓鱼岛列岛在法理上属于中国本没有任何疑问,但为何二战后钓鱼岛列岛又重新受控于日本?这些荒凉的小岛在几百年来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中,映射出怎样的影像?  无主地认定中日存异  历史上,中国对钓鱼岛列岛行使主权是得到大多数国家认可的。  1372年(明朝初年),
期刊
本月初,作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北京国家大剧院与东京新国立剧场联合制作的音乐会版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在两国轮流上演。不同于以往由宏大场景组成的舞台版歌剧,音乐会版《阿依达》可以说是既震撼,也有遗憾。  威尔第的奇景大歌剧  1870年时的威尔第安逸地生活在家乡帕尔马的农庄里,品味着上等的美酒和雪茄,此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无需为了生计而创作。这期间他回绝了不少创作邀约,但埃
期刊
中国政府在卜克斯之死后深刻反省,开始从内心深处不赞成对义和团的坚决镇压,将新政策的要点定为“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由此,总理衙门在1900年3月7日回绝了英、法、德、美意五国公使的要求。公使们希望清政府将镇压义和拳的上谕在官报上发表,以示郑重。  总理衙门的断然拒绝令公使们非常愤怒。更重要的是,各地传教士不断传来的坏消息显示,义和拳的规模在日益扩大。这些坏消息又与中国政府态度的转变有着密切关联。公
期刊
围绕2100点的整数关口,市场连日来的弱势震荡,又为李大霄式的争吵不休提供了由头和动力,更多的人开始加入这场越来越娱乐化的“钻石底”、“玫瑰底”的争论之中,而且乐此不疲。  低迷市道,人们确实需要来点娱乐化的东西消解情绪,但理性甚至冰冷的价值判断不能因此而被束之高阁,相反,这个时候人们尤其需要冷静判断一些大事情,把视野放宽到足够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当下,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未来。  这个大事情,不是资
期刊
博客诞生于1999年,在当时,这还是非常新锐的概念,即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发表他们的想法,而且还完全免费。到今天,这已成为理所应当之事。  当然,也有一些事物未按照人们的预料发展。虽然已经产生了很多降低分享信息成本的服务,但对信息质量的提高却促进不大。虽然现在一个用户就可以成为一个媒体渠道,但多人协作无疑同样有优势。从许多方面看,现在的网站仍然只是堆砌字词,而没有把内容跟布局,设计和经验结合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