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w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相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基于此,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做些总结。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情境;问题;活动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大多数教师仍旧习惯于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教学需求。因此,实行“生活化”教学不仅是迎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 情境创设生活化——激发兴趣,促进参与
  情境,简言之,指的是教师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创设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而情景式教学活动,其形式的新颖、有趣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善于表现的性格特征。对此,我们不妨以兴趣为抓手,以生活为载体来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学会和谐相处》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同时,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产生与人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两个模拟情境:1. 你正在看书,朋友来找你放风筝。可是你不喜欢放风筝,而朋友却强行拉着你跟自己放风筝。2. 下课了,同学们围着小明,听他说班里的新鲜事。这时,小红进来了,接过话题便侃侃而谈,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小红吸引了。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巧妙化解以上矛盾。由于上述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他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受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
  二、 问题设置生活化——启发思维,引发共鸣
  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问题是促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基于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不妨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展开思考,并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以《我们手拉手》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以前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吗?”待学生自由表达了自己的了解之后,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新型交通工具的代表,其中有国产大飞机和复兴号动车组,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让学生阅读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后,我向学生问道:“美国的一例疯牛病为什么会在世界上掀起这么大的风波?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为防治疯牛病献计献策,这说明了什么?”如此,通过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相关事例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还使学生认识到了世界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三、 作业布置生活化——强化体验,知行合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学习思维较为活跃,但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待形成,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以使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上的思想品德知识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对此,我们不妨以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实践和运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完《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课内容之后,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即为学生组织开展了一场主题名为“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 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的方式来对我国现阶段所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解,并借此机会完善自己的环保知识;2. 与小组成员组成环保小分队,对学校的绿化问题和垃圾处理问题展开调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3. 结合所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向家人和朋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等。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当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而且还促使学生树立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总之,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对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将其寓于生动有趣的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導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浅谈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6(24):181-182.
  [2]李维忠.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微[J].学周刊,2016(32):77-78.
  作者简介:
  李杰平,重庆市,重庆市奉节县长凼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通过教学案例,阐述了“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方法  一、 实施背景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本课设计时,力求将上述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二、 教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在低年级阶段,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走进语文世界,就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当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极具趣味性的绘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绘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中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绘本教学;应用策略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是学生探索世界的工具,更是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主要通道。很多学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也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对于每一名中国人来说,学习与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三个方面依次分类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播途径,从而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一、 前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简单的识字认字、有课文与
摘要:学生的成长,是全面化的成长。他们既需要理性的思维、客观的辨析能力、逻辑化的推演能力,也需要积极的情感,还需要参与人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拥有数学思维,还要发挥教育价值促使学生实现内外在的同时成长,让小学生拥有综合素养,让小学生生成乐学情感,生成为了祖国崛起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拥有人文情怀。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才能是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价值的人才。
摘 要:数学在大众的印象中一直属于思维逻辑层面,针对其进行整理与复习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学知识比较简单,且大多属于定理,因此教师很少带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脉络的构建以及梳理。但是小学生的记忆力以及理解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他们需要教师引导进行知识回顾,从而加深数学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同时也需要教师进行整体的归纳与总结,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 
2009年在海南霸王岭(19.0°N,109.0°E)的昆虫调查采集中,采获许多蠓类,经分类研究,发现其中有二种库蠓新种,分别命名为霸王岭库蠓Culicoides bawanglingensis Yu,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