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本文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知识的内容、属性、转化与认知难易分析,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以实现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目标。
【关键词】创业教育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53-03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畢业生就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我国依据这一教育理念,于2004年开始在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工作。如今,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时间,培养出很多成功的创业案例,但社会对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评价不高,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足5%。据调查,缺资金、缺经验、缺人脉是大学生创业的短板,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依赖于创业者的“长板”,取决于“短板”。创业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过程需要使用大量“未明言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这些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在创业活动中努力奋斗的创业者而言尤为重要[2](郭毅夫、匡令芝,2009)。高校创业教育要在大学四年(或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对学生“隐含经验类知识”的培养,需要科学认识创业教育知识的属性特征,按照创业知识科学管理与传授的要求,构建合理的创业知识教育体系。
一、创业教育知识的属性:显性与隐性
创业教育,简单的说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个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在我国,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创业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教会学生经商,创办企业,自我创业;广义的创业教育——开发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3]。综合国内外的观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更应该是广义的创业教育,意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基于认知的知识属性分析,创业知识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属于显性知识;创业能力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很好地掌握,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属于隐性知识[4],而创业意识是通过显性知识的学习在学生脑海中培养创业的理想、意念,具有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双重属性。
二、创业教育知识的内容与分类、转化与认知
综合考察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课程设置,高校创业教育中的知识无外乎以下内容:一是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即创业的概念、创业者的素质、创业精神、创业中具体的能力需求等等,属于创业意识部分;二是创业企业运营知识,即创业商业计划书、法律法规、企业经营、公司管理、财务管理、投融资知识等等,属于创业知识部分;三是创业(模拟)经营知识,如公司注册、模拟经营、创业实践等等,属于创业能力部分。
按照知识管理分类办法,我们大致可以将以上三方面的知识对应的分为三类: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是告诉学生“创业是什么的事实知识”;创业运营企业知识是告诉学生“创业中为什么的原理知识”;创业(模拟)运营知识是告诉学生“创业怎么做的技能知识”。从知识的属性来看,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业企业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创业(模拟)运营知识属于隐性知识。
创业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完成学生对这些知识认知,实现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化。创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是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认知效果取决于客观知识的生动性和新颖性,其从教师到学生转化的过程较为简单,转化的方式主要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创业企业运营知识则是向学生传授创业商业知识,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客观知识的展现与系统化,其认知的效果取决于与认知者的主观兴趣和要求,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化方式主要有听和阅读等。创业(模拟)经营知识主要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社会化得过程,转化的过程复杂多变,认知的效果取决于认知者的主观的要求和客观的素质,其从教师到学生转化的方式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
三、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
大学阶段的学生是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和关键期,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学生认知存在各种矛盾冲突,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知识面和交际面得不断扩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处于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则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具体如下:
(1)大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认知的敏锐性灵活性强。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跳出高考压力与父母的束缚,新奇的大学生活,加之可以通过活动、课堂、网络与手机等自由的获取信息,广泛甚至芜杂的信息,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2)大二、大三学生认知方式从外部权威为主转向以内部理性为主。随着对大学生活的熟悉,知识面的扩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从多种途径所获取的多样化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使学生不断破除外部权威的影响,走向自我判断。
(3)大三、大四学生认知行为的目的性,功利性增强。随着高校学习时间的加长,毕业逐步临近,就业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化办学程度和就业压力的加大,迫使学生在认识和审视问题时,多会从功利和实用的视角出发,强调个人利益,不自觉降低了对理想追求和献身精神的培养,转而更加强调认知的目的性和功利性[5]。
从踏入校门到走向社会,不同阶段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对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认知感受(见下表)。
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知识的认知反应
时间阶段 认知特点 表现 反应
大学一年级 敏锐、灵活性强 积极 主动
大学二、三年级 理性为主 思考 被动 大学毕业阶段 目的性强 消极 复杂
四、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分析可见,高校创业教育知识内容的不同,其从教师到学生转化的难易程度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性。同时,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深入,其认知反应不同。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既要遵从创业教育知识转化规律,又要符合大学生认知需求,才能完成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根本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创业教育构建为三阶段体系。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创业意识培养。
没有创业意识,灌输各种创业的知识性的东西是徒劳无用的。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比其它培养目标意义更为深远一些:高校创业教育不在于要培养出多少个创业学生,而在于在学生的心中栽下一颗创业梦想的种子,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条件这颗种子就会开出创业之芽,长成创业之树,结出创业之果。因此,创业意识教育要面向大一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为后面的教育打好基础。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有:
(1)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专家学者、成功的创业者到校作报告,到企业去参观、举办交流活动等,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创业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创业进行思考。
(2)开设创业认知启蒙课程。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创业概论、创业精神认知、创业者素质认知、创业能力认知等基础课程,使学生对创业有感性的认识和理解。
(3)依托专业学习,渗透进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组建创新性团队或学习小组,开展创新实验或创新研究,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合作精神等等。
(4)组织创业素质拓展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业胆识、意志、品质等素质培养,借用综合测评工具或活动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特长,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为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完善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完善学生创业企业运营知识。
由于心理的特质不同,学生选择的目标也不同,创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随着学生对创业的更深刻的认识,理性占据主动。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会选择这一目标,对全体学生进行创业企业运营知识的普及,既没有必要,也无法实现。因此,创业知识的教育应该是在创业意识教育的基础上,选拔出一些对创业有愿望且具备创业者特质的二、三年级的学生,重点开展创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有:
(1)开展创业计划竞赛,一方面通过竞赛活动筛选出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愿望的同学,自愿组建创业团队;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团队撰写创业计划,把创业理想、激情和思想火花变成周密的创业行动方案,增强对创业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信心。
(2)针对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团队,组织开设创业经营管理课程,普及企业管理知识、财务金融知识,广告营销知识、商务谈判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过程中的商业运作与管理,促进其更加深刻的理解创业。为竞赛团队聘请导师,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
(3)开展一些商业类活动,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商业过程,总结商业经验,锻炼交际、谈判、沟通等创业素质和能力。
第三阶段:能力提升教育階段,主要任务是提升创业能力。
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在创业梦想的引导下,必然有学生选择创业之路。而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为了帮助创业学生弥补创业能力、经验和资金的不足,作为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或目标,应通过创业实训和孵化,着力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有:
(1)开设创业实训课程,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帮助学生了解工商注册、企业开办,企业经营与决策,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生产管理等等。利用软件的人机交互对抗与信息反映,促使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理性、客观的分析创业。
(2)为创业团队聘请企业导师,通过与企业导师面对面的交流,深度考察创业设想(项目)的可行性,开展广泛的论证。
(3)开展学生与政府对接活动,组织人社部门、科技部门为学生解读有关创业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等。利用有关政策,帮助学生完成创业项目的初级孵化[6]。
综合区分三阶段如下图:
五、结束语
尽管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理论发展还不成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还处在探索期。国外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创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持续的工作,我们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既能完成创业教育的任务,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既做好创业知识的教育,又实现了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东.大学生创业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1.
[2] 郭毅夫,匡令芝.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41-45.
[3] 储常连.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1-114.
[4] 倪锋,胡晓娥.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初探[J].企业经济,2007(10):36-38.
[5] 王海燕.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思政教育创新[J].科教文汇,2011,9:20-21.
[6] 王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45-46.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改革项目:地方高校依托地方资源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13zdjy134);皖西学院党建创新项目:提升学生党员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贺旭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教学
【关键词】创业教育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53-03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畢业生就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我国依据这一教育理念,于2004年开始在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工作。如今,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时间,培养出很多成功的创业案例,但社会对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评价不高,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足5%。据调查,缺资金、缺经验、缺人脉是大学生创业的短板,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依赖于创业者的“长板”,取决于“短板”。创业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过程需要使用大量“未明言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这些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在创业活动中努力奋斗的创业者而言尤为重要[2](郭毅夫、匡令芝,2009)。高校创业教育要在大学四年(或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对学生“隐含经验类知识”的培养,需要科学认识创业教育知识的属性特征,按照创业知识科学管理与传授的要求,构建合理的创业知识教育体系。
一、创业教育知识的属性:显性与隐性
创业教育,简单的说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个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在我国,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创业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教会学生经商,创办企业,自我创业;广义的创业教育——开发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3]。综合国内外的观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更应该是广义的创业教育,意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基于认知的知识属性分析,创业知识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属于显性知识;创业能力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很好地掌握,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属于隐性知识[4],而创业意识是通过显性知识的学习在学生脑海中培养创业的理想、意念,具有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双重属性。
二、创业教育知识的内容与分类、转化与认知
综合考察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课程设置,高校创业教育中的知识无外乎以下内容:一是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即创业的概念、创业者的素质、创业精神、创业中具体的能力需求等等,属于创业意识部分;二是创业企业运营知识,即创业商业计划书、法律法规、企业经营、公司管理、财务管理、投融资知识等等,属于创业知识部分;三是创业(模拟)经营知识,如公司注册、模拟经营、创业实践等等,属于创业能力部分。
按照知识管理分类办法,我们大致可以将以上三方面的知识对应的分为三类: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是告诉学生“创业是什么的事实知识”;创业运营企业知识是告诉学生“创业中为什么的原理知识”;创业(模拟)运营知识是告诉学生“创业怎么做的技能知识”。从知识的属性来看,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业企业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创业(模拟)运营知识属于隐性知识。
创业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完成学生对这些知识认知,实现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化。创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是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认知效果取决于客观知识的生动性和新颖性,其从教师到学生转化的过程较为简单,转化的方式主要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创业企业运营知识则是向学生传授创业商业知识,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客观知识的展现与系统化,其认知的效果取决于与认知者的主观兴趣和要求,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化方式主要有听和阅读等。创业(模拟)经营知识主要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社会化得过程,转化的过程复杂多变,认知的效果取决于认知者的主观的要求和客观的素质,其从教师到学生转化的方式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
三、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
大学阶段的学生是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和关键期,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学生认知存在各种矛盾冲突,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知识面和交际面得不断扩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处于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则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具体如下:
(1)大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认知的敏锐性灵活性强。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跳出高考压力与父母的束缚,新奇的大学生活,加之可以通过活动、课堂、网络与手机等自由的获取信息,广泛甚至芜杂的信息,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2)大二、大三学生认知方式从外部权威为主转向以内部理性为主。随着对大学生活的熟悉,知识面的扩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从多种途径所获取的多样化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使学生不断破除外部权威的影响,走向自我判断。
(3)大三、大四学生认知行为的目的性,功利性增强。随着高校学习时间的加长,毕业逐步临近,就业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化办学程度和就业压力的加大,迫使学生在认识和审视问题时,多会从功利和实用的视角出发,强调个人利益,不自觉降低了对理想追求和献身精神的培养,转而更加强调认知的目的性和功利性[5]。
从踏入校门到走向社会,不同阶段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对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认知感受(见下表)。
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知识的认知反应
时间阶段 认知特点 表现 反应
大学一年级 敏锐、灵活性强 积极 主动
大学二、三年级 理性为主 思考 被动 大学毕业阶段 目的性强 消极 复杂
四、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分析可见,高校创业教育知识内容的不同,其从教师到学生转化的难易程度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性。同时,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深入,其认知反应不同。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既要遵从创业教育知识转化规律,又要符合大学生认知需求,才能完成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根本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创业教育构建为三阶段体系。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创业意识培养。
没有创业意识,灌输各种创业的知识性的东西是徒劳无用的。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比其它培养目标意义更为深远一些:高校创业教育不在于要培养出多少个创业学生,而在于在学生的心中栽下一颗创业梦想的种子,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条件这颗种子就会开出创业之芽,长成创业之树,结出创业之果。因此,创业意识教育要面向大一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为后面的教育打好基础。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有:
(1)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专家学者、成功的创业者到校作报告,到企业去参观、举办交流活动等,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创业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创业进行思考。
(2)开设创业认知启蒙课程。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创业概论、创业精神认知、创业者素质认知、创业能力认知等基础课程,使学生对创业有感性的认识和理解。
(3)依托专业学习,渗透进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组建创新性团队或学习小组,开展创新实验或创新研究,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合作精神等等。
(4)组织创业素质拓展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业胆识、意志、品质等素质培养,借用综合测评工具或活动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特长,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为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完善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完善学生创业企业运营知识。
由于心理的特质不同,学生选择的目标也不同,创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随着学生对创业的更深刻的认识,理性占据主动。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会选择这一目标,对全体学生进行创业企业运营知识的普及,既没有必要,也无法实现。因此,创业知识的教育应该是在创业意识教育的基础上,选拔出一些对创业有愿望且具备创业者特质的二、三年级的学生,重点开展创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有:
(1)开展创业计划竞赛,一方面通过竞赛活动筛选出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愿望的同学,自愿组建创业团队;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团队撰写创业计划,把创业理想、激情和思想火花变成周密的创业行动方案,增强对创业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信心。
(2)针对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团队,组织开设创业经营管理课程,普及企业管理知识、财务金融知识,广告营销知识、商务谈判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过程中的商业运作与管理,促进其更加深刻的理解创业。为竞赛团队聘请导师,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
(3)开展一些商业类活动,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商业过程,总结商业经验,锻炼交际、谈判、沟通等创业素质和能力。
第三阶段:能力提升教育階段,主要任务是提升创业能力。
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在创业梦想的引导下,必然有学生选择创业之路。而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为了帮助创业学生弥补创业能力、经验和资金的不足,作为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或目标,应通过创业实训和孵化,着力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有:
(1)开设创业实训课程,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帮助学生了解工商注册、企业开办,企业经营与决策,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生产管理等等。利用软件的人机交互对抗与信息反映,促使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理性、客观的分析创业。
(2)为创业团队聘请企业导师,通过与企业导师面对面的交流,深度考察创业设想(项目)的可行性,开展广泛的论证。
(3)开展学生与政府对接活动,组织人社部门、科技部门为学生解读有关创业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等。利用有关政策,帮助学生完成创业项目的初级孵化[6]。
综合区分三阶段如下图:
五、结束语
尽管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理论发展还不成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还处在探索期。国外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创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持续的工作,我们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既能完成创业教育的任务,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既做好创业知识的教育,又实现了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东.大学生创业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1.
[2] 郭毅夫,匡令芝.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41-45.
[3] 储常连.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1-114.
[4] 倪锋,胡晓娥.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初探[J].企业经济,2007(10):36-38.
[5] 王海燕.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思政教育创新[J].科教文汇,2011,9:20-21.
[6] 王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45-46.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改革项目:地方高校依托地方资源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13zdjy134);皖西学院党建创新项目:提升学生党员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贺旭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