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江侗族风情画是广西少数民族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表现形式新颖多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三江侗族风情画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对其传承发展的特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传承三江侗族风情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民画;传承;特色
三江侗族风情画(亦称三江农民画)反映了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意识的建立就像他们的乡音一样,是祖祖辈辈经过漫长岁月构建积累起来的。农民画创作者大多数未经过专业美术训练,很少知晓绘画上的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绘画理论,以及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的画法。但他们有着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敏锐的思维方式以及多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极大的创作自由,画前只要一番思考,脑际便生万千气象,动笔往往从一开始拓展全局,必是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三江侗族风情画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后三江侗族風情画开始走出大山,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将三江侗族的民风习俗、生产生活、自然风光以纯朴、自然、率真的绘画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者。
一、三江侗族现代风情画内涵及发展历程
三江侗族风情画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它是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基因,又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造型特征的美术形式。它与民间剪纸、刺绣、梨树木板年画等大众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江侗族风情画以架上、纸上的文字形象来呈现,手法材料均比较灵活、自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民间美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蓬勃的创作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三江侗族风情画以富有想象力、创作力的造型语言、丰富的视觉图像呈现出了民族的发展历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创作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术精品,使美术更好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三江侗族风情画因造型朴拙且极具装饰美感而深受人们喜爱。三江侗族风情画历史悠久,在清朝中期农民就用锅墨、蓝靛等作为绘画颜料并通过近似夸张的表现手法作画,当时称之为“侗布画”。1958年,全国涌现了农民画运动,各地农民兴起学习农民画热潮。20世纪70年代,受陕西户县农民画的影响,美术老师刘克清和韦之旗等同志在三江县及周边各个村庄开办农民画培训班。三江涌现以杨培述、石万景等一批富有代表性的优秀农民画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江农民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具体表现是:1990年,约60余幅作品进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1994年,由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广西三江侗乡农民风情画展”,特别是三江农民画传承人杨共国的《送新娘》等作品被高价收藏,这极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画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动力;2016年,约150幅作品进京参加展演,这是三江农民画从深山走向世界新征程的里程碑。近三年来,随着画家创作队伍的扩大,还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前往其他省份参加农民画展,他们对三江侗族风情画影响力的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三江侗族风情画的显著特质
(一)历史渊源和民族感情
三江侗族风情画所蕴含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情感,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它的文化价值。其一,原生态的独特文化魅力,三江侗族风情画保留有着许多已经失传的大众文化的信号和精神元素,是寻找民间原始根脉的文学向导,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价值。三江侗族风情画承继了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吸收了侗族综合侗彩绘、侗绣等民间艺术的优秀养分,在不同艺术元素的基础上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共鸣。其二,三江侗族风情画具有典型的艺术名片意味。目前,三江侗族风情画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说明了这种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及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大众文化,对现代提倡的“留住乡愁,建设新农村,创造新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江侗族风情画运用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了民间艺术的组成形式,树立了三江侗族地区的文化形象,且组织发展得很好,不但走上全国,更是逐渐走向了世界。
(二)地域特色和乡土韵致
三江侗族风情画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韵致构成了侗族的人文图史。农民画的通俗性与侗族人民的信仰、习俗、礼仪等广阔的乡土文化有着直接联系,是民俗民风的直接记录和见证。现代的三江侗族风情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保留了侗族人民渴望生活安乐、吉祥幸福、积极向上的主题,同时也更加注重视角和语言的创新,反映现代的民俗风情、乡村生活和精神状态,是地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直接呈现。比如《起新房》《欢庆高铁进侗乡》《清清河水好洗头》《对山歌》《新农村建设》《上大梁》等。均是立足于乡土,观照当代的优秀作品。三江侗族风情画在品质方面坚守了浓郁的乡土韵致,突出地域的人文特征,用烂漫的奇思妙想反映具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梦,如《锤粑粑》《侗族百家宴》《侗家深夜油茶香》《斗牛》等作品均反映出三江侗族风情画既能够接地气,同时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那种蓬勃的生命意识和热烈的生活状态,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难以达到的。
(三)符号意识和时代气息
三江侗族风情画的艺术语言充满活力和张力。随着长期累积与不断发展,三江侗族风情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独特自由的造型特征与色彩搭配,具有丰富的符号意识。如地域文化符号图腾意识的传承和审美共识的图像化沉淀等,如同方言及民族服饰一样,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充满无穷的魅力和符号意味。农民画大胆艳丽、富有想象的色彩观念具有典型的艺术特色。明亮艳丽的色彩具有热烈震撼喜剧视觉效果,这也是农民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是可供其他绘画类型借鉴学习的重要方面。三江侗族风情画的色彩观念热烈、纯粹,如《集市》《理纱》以主观表现的色彩、饱满纯粹方式将农民画对艳丽色彩的追求推向了极致。现在全国有十大画乡,笔者认为只有坚守了语言的特色,才能在内在的精神上拉开距离,同时要广泛地吸收,乐于创新。因为时代变化了,生活的空间和审美的趣味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借鉴创新是保持农民画造型特征的重要动力。这几年来,我们看到有很多优秀作品,如《四月八坡会》《苗家绣娘》等,在创新上融入了当地现代化生活气息,对农民画的现代化发展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传承三江侗族风情画特色的策略
三江侗族风情画在守住根本、放开眼界、发挥特色方面已经做出了骄人的成绩,2016年8月,“中国梦,侗乡情”三江侗族风情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集中展现了呈现近年来三江侗族风情画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发展多样化、多元化的今天,侗族风情画的发展将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侗族风情画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黑格尔曾说:“利用倒退而达到进步的手段,从辩证法观点看,历史上倒退和进步是同样重要的,因为世界的前进需要一个助跑过程。”新时代三江侗族风情画的创作应该以借鉴和回归为创作的起点,在寻找侗族传统审美特质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赋予侗画以崭新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三江侗族风情画今后发展要坚持走普及与提高并重的道路。要扶持、鼓励原创性作品创作,不能大批量复制生产,特别要处理好工匠精神与纯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农民画家经常在抱怨:为什么我们的画不能参加全国美展?为什么不能到连环画展中去比赛?其实是在拿自己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笔者认为农民画家应该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保持自己的特色。三江侗族风情画不要丢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表现力,符号化和装饰性的语言方式,等等。有人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其实愈是本土的,也愈是现代的。
结语
三江侗族民族风情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是广西侗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被社会瞩目的背景下,三江侗族风情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应该充分发挥画家的工匠精神,鼓励原创,使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发展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也期望三江侗族风情画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向往和追求,在今后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注释: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系统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以湘黔桂‘侗文化’旅游圈为例”(71861001)。
参考文献:
[1]李永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理论阐释[J].南方文坛,2018(5).
[2]仲呈祥.文化自信与文藝繁荣——学习习主席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的体会[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1).
[3]吴明翰,苏淑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研究[J] .美术界,2018(9).
[4]郑利斌.三江农民画的发展探究[J].美术界,2018(6).
[5]路照林.艺术田野:三江侗族农民画解读[J].美术,2017(12).
[6]杨清利.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J].中国民族美术,2017(1).
【关键词】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民画;传承;特色
三江侗族风情画(亦称三江农民画)反映了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意识的建立就像他们的乡音一样,是祖祖辈辈经过漫长岁月构建积累起来的。农民画创作者大多数未经过专业美术训练,很少知晓绘画上的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绘画理论,以及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的画法。但他们有着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敏锐的思维方式以及多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极大的创作自由,画前只要一番思考,脑际便生万千气象,动笔往往从一开始拓展全局,必是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三江侗族风情画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后三江侗族風情画开始走出大山,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将三江侗族的民风习俗、生产生活、自然风光以纯朴、自然、率真的绘画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者。
一、三江侗族现代风情画内涵及发展历程
三江侗族风情画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它是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基因,又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造型特征的美术形式。它与民间剪纸、刺绣、梨树木板年画等大众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江侗族风情画以架上、纸上的文字形象来呈现,手法材料均比较灵活、自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民间美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蓬勃的创作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三江侗族风情画以富有想象力、创作力的造型语言、丰富的视觉图像呈现出了民族的发展历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创作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术精品,使美术更好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三江侗族风情画因造型朴拙且极具装饰美感而深受人们喜爱。三江侗族风情画历史悠久,在清朝中期农民就用锅墨、蓝靛等作为绘画颜料并通过近似夸张的表现手法作画,当时称之为“侗布画”。1958年,全国涌现了农民画运动,各地农民兴起学习农民画热潮。20世纪70年代,受陕西户县农民画的影响,美术老师刘克清和韦之旗等同志在三江县及周边各个村庄开办农民画培训班。三江涌现以杨培述、石万景等一批富有代表性的优秀农民画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江农民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具体表现是:1990年,约60余幅作品进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1994年,由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广西三江侗乡农民风情画展”,特别是三江农民画传承人杨共国的《送新娘》等作品被高价收藏,这极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画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动力;2016年,约150幅作品进京参加展演,这是三江农民画从深山走向世界新征程的里程碑。近三年来,随着画家创作队伍的扩大,还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前往其他省份参加农民画展,他们对三江侗族风情画影响力的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三江侗族风情画的显著特质
(一)历史渊源和民族感情
三江侗族风情画所蕴含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情感,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它的文化价值。其一,原生态的独特文化魅力,三江侗族风情画保留有着许多已经失传的大众文化的信号和精神元素,是寻找民间原始根脉的文学向导,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价值。三江侗族风情画承继了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吸收了侗族综合侗彩绘、侗绣等民间艺术的优秀养分,在不同艺术元素的基础上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共鸣。其二,三江侗族风情画具有典型的艺术名片意味。目前,三江侗族风情画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说明了这种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及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大众文化,对现代提倡的“留住乡愁,建设新农村,创造新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江侗族风情画运用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了民间艺术的组成形式,树立了三江侗族地区的文化形象,且组织发展得很好,不但走上全国,更是逐渐走向了世界。
(二)地域特色和乡土韵致
三江侗族风情画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韵致构成了侗族的人文图史。农民画的通俗性与侗族人民的信仰、习俗、礼仪等广阔的乡土文化有着直接联系,是民俗民风的直接记录和见证。现代的三江侗族风情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保留了侗族人民渴望生活安乐、吉祥幸福、积极向上的主题,同时也更加注重视角和语言的创新,反映现代的民俗风情、乡村生活和精神状态,是地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直接呈现。比如《起新房》《欢庆高铁进侗乡》《清清河水好洗头》《对山歌》《新农村建设》《上大梁》等。均是立足于乡土,观照当代的优秀作品。三江侗族风情画在品质方面坚守了浓郁的乡土韵致,突出地域的人文特征,用烂漫的奇思妙想反映具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梦,如《锤粑粑》《侗族百家宴》《侗家深夜油茶香》《斗牛》等作品均反映出三江侗族风情画既能够接地气,同时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那种蓬勃的生命意识和热烈的生活状态,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难以达到的。
(三)符号意识和时代气息
三江侗族风情画的艺术语言充满活力和张力。随着长期累积与不断发展,三江侗族风情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独特自由的造型特征与色彩搭配,具有丰富的符号意识。如地域文化符号图腾意识的传承和审美共识的图像化沉淀等,如同方言及民族服饰一样,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充满无穷的魅力和符号意味。农民画大胆艳丽、富有想象的色彩观念具有典型的艺术特色。明亮艳丽的色彩具有热烈震撼喜剧视觉效果,这也是农民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是可供其他绘画类型借鉴学习的重要方面。三江侗族风情画的色彩观念热烈、纯粹,如《集市》《理纱》以主观表现的色彩、饱满纯粹方式将农民画对艳丽色彩的追求推向了极致。现在全国有十大画乡,笔者认为只有坚守了语言的特色,才能在内在的精神上拉开距离,同时要广泛地吸收,乐于创新。因为时代变化了,生活的空间和审美的趣味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借鉴创新是保持农民画造型特征的重要动力。这几年来,我们看到有很多优秀作品,如《四月八坡会》《苗家绣娘》等,在创新上融入了当地现代化生活气息,对农民画的现代化发展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传承三江侗族风情画特色的策略
三江侗族风情画在守住根本、放开眼界、发挥特色方面已经做出了骄人的成绩,2016年8月,“中国梦,侗乡情”三江侗族风情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集中展现了呈现近年来三江侗族风情画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发展多样化、多元化的今天,侗族风情画的发展将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侗族风情画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黑格尔曾说:“利用倒退而达到进步的手段,从辩证法观点看,历史上倒退和进步是同样重要的,因为世界的前进需要一个助跑过程。”新时代三江侗族风情画的创作应该以借鉴和回归为创作的起点,在寻找侗族传统审美特质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赋予侗画以崭新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三江侗族风情画今后发展要坚持走普及与提高并重的道路。要扶持、鼓励原创性作品创作,不能大批量复制生产,特别要处理好工匠精神与纯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农民画家经常在抱怨:为什么我们的画不能参加全国美展?为什么不能到连环画展中去比赛?其实是在拿自己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笔者认为农民画家应该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保持自己的特色。三江侗族风情画不要丢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表现力,符号化和装饰性的语言方式,等等。有人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其实愈是本土的,也愈是现代的。
结语
三江侗族民族风情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是广西侗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被社会瞩目的背景下,三江侗族风情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应该充分发挥画家的工匠精神,鼓励原创,使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发展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也期望三江侗族风情画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向往和追求,在今后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注释: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系统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以湘黔桂‘侗文化’旅游圈为例”(71861001)。
参考文献:
[1]李永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理论阐释[J].南方文坛,2018(5).
[2]仲呈祥.文化自信与文藝繁荣——学习习主席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的体会[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1).
[3]吴明翰,苏淑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研究[J] .美术界,2018(9).
[4]郑利斌.三江农民画的发展探究[J].美术界,2018(6).
[5]路照林.艺术田野:三江侗族农民画解读[J].美术,2017(12).
[6]杨清利.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J].中国民族美术,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