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的提问和讨论应注意实效性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a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绝对的主导支配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处于纯粹的被动次要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会把政治知识和科学的价值观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对“真理”盲目信奉或绝对服从,影响思想观念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使学生思想逐步走向僵化。政治教学应是政治本质的教学,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欲融这三个目标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就应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然后,逐步走向更高的自我导向式学习,这样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彰显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依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学习的主体和客体地位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路、开窍、促进,学生则始终在体验、探究、创新。为了更好地促使向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应重视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和必要的讨论。
  一、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和讨论的必要性
  在中学政治教学的实践中较为流行的模式是“情境——情意”,情意的动力激活各子机制,它由诸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情境”,在教学心理上表现为“情意”;完整表达为“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实质是“以情激情”,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才是有效提问和讨论的开始,有效提问和讨论,不是每逢问题必问的那种廉价提问,这种提问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凡事都问,随问随答,课堂上表面上呈现互动性,而学生没有经历一番积极的思考得来的答案,是一种没有效率的提问。有效提问,是一种激活学生思维并给课堂注入生机的提问,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得知识——将意味着真理的发现,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眼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点,事情就办成一半。”疑有两个方面,教学过程是不断由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解疑(解决问题)相互交替而成的,问也有两个方面,老师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反问教师。教师要想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教师得善于“问”,才能启迪学生,善于引导学生见疑、质疑和释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问”的艺术。怎样才是有效的讨论?巴斯德曾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教师要对问题“有备而来”,然后让学生有“的”去讨论。怎样才算是“有准备的头脑”?教师在用心整理和设计“问”,让学生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机遇很重要,教师应给予组织协调从而把握好其讨论的“度”。
  有效提问和讨论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由原来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向引导作用和客体地位转变,更易促使主客体间的转变。有效提问和讨论,更好促使实现课标所说的“应努力体现学生独立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政治问题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得到实证,提高他们的集体参与程度和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其学习效率,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好的提问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政治课堂的有效提问和讨论的特征
  思想政治学科要培养和发展的能力包括爱护、鉴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能力;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道德、价值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其中品德的内涵及其心理学基础是人们在一定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言行规范行动时,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其中心理是基础因素,思想是核心因素,行为是外显因素。思想政治课应养成的品德主要是指通过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内容包括理论品质、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科学品质六个方面。它不仅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公民的基本政治常识和基本理论,也肩负着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双重任务,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有效提问和讨论应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针对性:课堂上每一个问题都是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因此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包括其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和环境、个性爱好及其基本心理状况。实践证明,在探索问题和学习新知识时,运用课堂的有效提问和讨论更好地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困生获得成功,转变内向型学生等,提高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完整人格都非常的重要。
  开放性:问题具有层次性,层层推进,难度递增,具有开放性、多维度思考、多视角审视、多条件存在和多种解决方案的问题,将会引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动思想政治学科理论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开阔视野和拓展其创造性空间。
  时代性和现实性:思想政治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新形势历史条件下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用辩证唯物历史观去分析,如“拉萨的暴乱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挑战性: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学习主体,那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不仅注意知识性,更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挑战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有争论的价值,使得学生各种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老师的协调下形成科学的认识。
  三、政治课堂有效提问与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有效提问和讨论,需要时间保证,在这过程中教师更应注意提问和讨论实效性,应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师要认真把握探究活动,避免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否则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凸显其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对政治教材要深层次地挖掘,问题材料要“源”于教材,必要时“高”于教材,注意在知识交汇处设计问题,在新形势下寻找新问题,在学生生活实际中搜索颇有争议性的政治思想问题。教师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和过程,并有效地调节教学课堂气氛,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其他文献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静心思考,得出几点体会,略表拙见,还望同仁指正。  一、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育之中,德育为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师者为人师表,其言谈举止都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行为高尚的师者自然会带出行为高尚的学生,很难想像一个思想道德水平低劣,急功近利,唯金钱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有:(1)小组调查法;(2)学习/共同学习法;(3)拼图法;(4)团队游戏竞赛法;(5)学生小组成就分组法;(6)合作完整阅读写作法。在教学评价上,它强调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按个人记分改成按小组记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依赖,互相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过程中
一、易错原因举隅  1.对文本的文体特征不明确。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传记、新闻访谈录、报告、科普等文体,考生只顾及文章内容,而忽略了文本的文体特征,使得阅读的思路不清晰,对信息要点的捕捉也显得盲目。如山东卷的《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属于人物评传,不了解评传的文体特征,回答第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的第二问也就会漏答。  2.对实用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学生的课外练笔不少于两万字,我们结合课程标准中有关课外练笔的要求,进行了一些分类指导的探讨和实验,取得一定成效。  一、用“自由练笔”培养写作兴趣  众所周知,限制性作文存在着束缚思维、遏抑天性、挫伤兴趣等种种弊端,而自由练笔又可称为“随笔”、“放飞文”、“放胆文”,是一种没有任何限制完全自由的作文形式。我们在新生入学之初,首先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随笔本,作为一方写作的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要面对来自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个体,日常事物多且复杂,做好这样的工作信任是关键,缺乏了信任,教育就没有了生命力。因为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特殊关系来看,只有班主任对学生充满信任,才能始终以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以热情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也才能感受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和一腔爱意,才能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感,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才会共处于一种友好、融洽的关系之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育的效
短文改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法、句法和语篇行文逻辑的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对语言的观察、运用和评价能力。词法主要涉及名词的单复数,人称代词的性、数、格,不定代词和连接代词的用法,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情态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用法,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的用法,介词的搭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及其比较等级用法,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等;句法主要考查各类从句的连接,主谓一致,省略与替代,否定句
教学语言主要指:口语和体态语。体态语又称态势语或身体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则叫教学语言机智。  教学语言机智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强。即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和接受心理水平等因素,否则,非但达不到其运用目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2)灵活性强,虽然语言机智的运用要受到时间(一节课)的严格限制,但在教学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震灾,国人悲痛,世界震惊。灾难发生后,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从人民子弟兵到演艺人士,从国内志愿者到国际救援队,从教师到学生,从医生到护士,从老人到孩子,从成功人士到拾荒者——共同演绎了一场人间真爱。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同样被这一场爱心接力深深地感动了,也促使我再次对塑造爱心学生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爱心的事业和种植作物一样,也需要“栽培”、“
【摘要】高一新生在高中学习起始阶段,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困难。在英语学科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兴趣提不起、课堂跟不上、讲解听不懂、单词记不住、测验考不好等方面。成因主要是我们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初高中英语间的跨度和难度差异,不注意教学间的衔接,使得教学一下子处于被动局面。本文从兴趣、方法、习惯三大着力点入手,研究了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点明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对的策略。  【关
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现就有效课堂的创建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精化讲课内容,落实“三讲,三不讲”  每节课要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底数如何,先做怎样的铺垫,这些都是课前要认真分析与把握的。在仔细把握的基础上,精化细化讲课内容,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为:“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却需要补充的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需要着重分析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