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的操盘手
“梦见鸡蛋寓意即将发财;梦里有桥说明成功越来越近;梦见喊叫就要小心血光之灾……”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周公解梦》中,梦不但是现实的映射,更是预见未来的方法。面对镜花水月的梦境,人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并寻找着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较早从事这一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德门特和沃尔珀特。实验之初,大多数来到他们睡眠实验室的受试者,在叙述梦中的故事经历时,都会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中。这说明,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因此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境条件,看他们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项实验证明生理刺激并不能很好地影响梦境。
经过上一次的失败,德门特精心挑选了一名受试者从新进行实验。这位受试者当时的强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馅饼。当他的睡眠进入到做梦阶段,也就是眼球开始迅速转动时,六次将他唤醒,并每次都给他吃一块馅饼。到第六次唤醒他时,他说梦见了德门特博士正强迫他吃馅饼。随后,德门特又寻找到渴望回家、盼着度假、想赚钱等等,具有强烈心理需要的受试者,结果就是当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后,他们梦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梦的主题会随睡眠者的欲望被满足而发生变化。
除了欲望之外,威特金和刘易斯两名美国科学家还发现,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方法也可以影响梦境内容。他们用的刺激物是四部电影片,一部是孕妇的生产过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锐利的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包皮;第三部是母猴将死去的小猴撕开吃掉;最后一部是平淡的风景片。结果根据受试者的报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内容被较多地编入梦境,而平淡的风景片则根本没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受到强烈心理创伤的人,会经常做梦回到那个悲伤的场景。
梦的形成
知道了梦的诱因后,关于梦能预见未来的谣言不攻而破。既然梦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那么人又为什么会做梦呢?
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人在睡眠时大脑神经细胞都处于抑制状态,这个抑制过程有时比较完全,有时不够完全。如果没有完全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还有少数区域的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那么人就会做梦。由于夜晚依旧兴奋的脑细胞携带了白天的记忆,所以,人的某些记忆片断就会出现在梦里。但是部分的脑细胞,并不能反映出全部的记忆和生活逻辑,所以就会有和正常心理活动不同的千奇百怪的梦。此时,与语言和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倘若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能会出现梦话或梦游的现象。
人们之所以对梦的内容耿耿于怀,是因为梦这种生理活动会直接影响到做梦者的心理活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梦与现实间的关系给出了科学的界定。他认为,人的生命状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处于意识中的生命状态,一种是处于潜意识的生命状态。
当人处于意识状态时,头脑清醒,行为受思想的控制,这时的潜意识被意识活动所遮盖,不易被主体觉察到。但是睡着后,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而无意识活动仍然继续进行,并占据主要位置,这时梦就会产生。
虽然是潜意识活动,但梦与现实却脱不开关系。第一,梦具有原始思维的特点。比如,人不会梦见与现实生活毫无交集的人或场景,还有除非自身有厌世情绪,否则在梦中我们也会自觉地保护自己等等。第二,梦具有若睡若醒、似真非真的特点。在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中写到:“梦似乎是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第三,做梦的时候,人们不像清醒时候具有清楚的逻辑思维,所以一些荒诞离奇、杂乱无章的梦才会出现。
Diy一个梦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盗梦空间》里,盗梦者不但可以设计梦,还可以进入他人梦境盗取潜意识信息。这样看似不可思议的技术,其实已经出现在科学家的实验室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学家马特·维尔逊通过声音疗法,成功的影响了动物的梦境。人类睡眠时,大脑中控制记忆的海马体依然处于忙碌状态,它重复着一些白天发生的事件,依此来巩固我们的记忆。维尔逊通过利用环境诱因,从而影响海马体“重播”记忆的过程。
在动物体实验中,维尔逊使用两个明显不同的声音信号,用来训练睡眠中的老鼠如何穿过一个迷宫。一个声音信号传递的信息是食物在迷宫左侧,而另一个声音信号则暗示老鼠如果在迷宫转向右侧将发现食物。此时,科学家记录了老鼠睡眠时的脑电波,在第二天的迷宫实验中,又记录下老鼠穿行这个迷宫时的脑电波。结果发现,声音信号不但影响了老鼠行动的方向,而且,两者脑电波的变化也十分相似。通过大脑活动的研究分析,证实老鼠能够梦到在迷宫探索的经历。
这项研究证实,通过部分外界环境再活化记忆,可使老鼠睡眠时的梦境发生改变,并可以向着设计的方向发生改变。如果这项技术可以成功的移植到人脑实验,那么人在睡觉时,就可以通过梦境学习知识或在梦里实现愿望。虽然这项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但维尔逊指出,“造梦工程”已经开启了睡眠时植入、改变或阻断记忆的一扇门。
“梦见鸡蛋寓意即将发财;梦里有桥说明成功越来越近;梦见喊叫就要小心血光之灾……”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周公解梦》中,梦不但是现实的映射,更是预见未来的方法。面对镜花水月的梦境,人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并寻找着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较早从事这一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德门特和沃尔珀特。实验之初,大多数来到他们睡眠实验室的受试者,在叙述梦中的故事经历时,都会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中。这说明,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因此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境条件,看他们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项实验证明生理刺激并不能很好地影响梦境。
经过上一次的失败,德门特精心挑选了一名受试者从新进行实验。这位受试者当时的强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馅饼。当他的睡眠进入到做梦阶段,也就是眼球开始迅速转动时,六次将他唤醒,并每次都给他吃一块馅饼。到第六次唤醒他时,他说梦见了德门特博士正强迫他吃馅饼。随后,德门特又寻找到渴望回家、盼着度假、想赚钱等等,具有强烈心理需要的受试者,结果就是当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后,他们梦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梦的主题会随睡眠者的欲望被满足而发生变化。
除了欲望之外,威特金和刘易斯两名美国科学家还发现,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方法也可以影响梦境内容。他们用的刺激物是四部电影片,一部是孕妇的生产过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锐利的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包皮;第三部是母猴将死去的小猴撕开吃掉;最后一部是平淡的风景片。结果根据受试者的报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内容被较多地编入梦境,而平淡的风景片则根本没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受到强烈心理创伤的人,会经常做梦回到那个悲伤的场景。
梦的形成
知道了梦的诱因后,关于梦能预见未来的谣言不攻而破。既然梦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那么人又为什么会做梦呢?
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人在睡眠时大脑神经细胞都处于抑制状态,这个抑制过程有时比较完全,有时不够完全。如果没有完全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还有少数区域的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那么人就会做梦。由于夜晚依旧兴奋的脑细胞携带了白天的记忆,所以,人的某些记忆片断就会出现在梦里。但是部分的脑细胞,并不能反映出全部的记忆和生活逻辑,所以就会有和正常心理活动不同的千奇百怪的梦。此时,与语言和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倘若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能会出现梦话或梦游的现象。
人们之所以对梦的内容耿耿于怀,是因为梦这种生理活动会直接影响到做梦者的心理活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梦与现实间的关系给出了科学的界定。他认为,人的生命状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处于意识中的生命状态,一种是处于潜意识的生命状态。
当人处于意识状态时,头脑清醒,行为受思想的控制,这时的潜意识被意识活动所遮盖,不易被主体觉察到。但是睡着后,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而无意识活动仍然继续进行,并占据主要位置,这时梦就会产生。
虽然是潜意识活动,但梦与现实却脱不开关系。第一,梦具有原始思维的特点。比如,人不会梦见与现实生活毫无交集的人或场景,还有除非自身有厌世情绪,否则在梦中我们也会自觉地保护自己等等。第二,梦具有若睡若醒、似真非真的特点。在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中写到:“梦似乎是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第三,做梦的时候,人们不像清醒时候具有清楚的逻辑思维,所以一些荒诞离奇、杂乱无章的梦才会出现。
Diy一个梦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盗梦空间》里,盗梦者不但可以设计梦,还可以进入他人梦境盗取潜意识信息。这样看似不可思议的技术,其实已经出现在科学家的实验室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学家马特·维尔逊通过声音疗法,成功的影响了动物的梦境。人类睡眠时,大脑中控制记忆的海马体依然处于忙碌状态,它重复着一些白天发生的事件,依此来巩固我们的记忆。维尔逊通过利用环境诱因,从而影响海马体“重播”记忆的过程。
在动物体实验中,维尔逊使用两个明显不同的声音信号,用来训练睡眠中的老鼠如何穿过一个迷宫。一个声音信号传递的信息是食物在迷宫左侧,而另一个声音信号则暗示老鼠如果在迷宫转向右侧将发现食物。此时,科学家记录了老鼠睡眠时的脑电波,在第二天的迷宫实验中,又记录下老鼠穿行这个迷宫时的脑电波。结果发现,声音信号不但影响了老鼠行动的方向,而且,两者脑电波的变化也十分相似。通过大脑活动的研究分析,证实老鼠能够梦到在迷宫探索的经历。
这项研究证实,通过部分外界环境再活化记忆,可使老鼠睡眠时的梦境发生改变,并可以向着设计的方向发生改变。如果这项技术可以成功的移植到人脑实验,那么人在睡觉时,就可以通过梦境学习知识或在梦里实现愿望。虽然这项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但维尔逊指出,“造梦工程”已经开启了睡眠时植入、改变或阻断记忆的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