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着师生关系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在文艺思想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部分思想。同时在其文艺思想方面作了很大的修正,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本文正是基于此点,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现出的文艺观点,特别是对诗所作的辩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控诉了诗人的两大罪状:诗不表现真理;诗有伤风败俗的影响。他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还说如果有人能帮诗人和诗作辩护,诗人仍可回到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诗进行辩护的。针对柏拉图对文艺的两点看法进行批判,从而对诗作辩护。
关键词:亚里士多 德柏拉图 诗 《诗学》 辩护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古希腊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以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美学问题。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转而以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美学问题。亚里士多德集前期思想综合了二者的观点来看美学问题,可以说是自然观点和社会观点的统一。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十七岁就从师于柏拉图。长达一二十年之久。但他对老师的思想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持发展、批判的态度,正如他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在继承和批判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建立了自己一整套思想内容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认为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特别是在文艺理论方面,很多观点都是具有开创性、建设性的。本文试图论述亚里士多德对诗所作的辩护。对柏拉图针对文艺看法的批判,了解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是怎样批判、继承和发展的。
在文艺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抛弃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理式论”。他批判了老师对文艺的两点看法:第一,文艺不表现真理;第二,文艺有伤风败俗的影响。这也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控诉诗人的两大罪状,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但在卷十中柏拉图最后又替诗留了余地,他说:如果有人能替诗辩护。证明它不仅产生快感,而且对国家有用。他还可以准许诗回到理想国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以说是为诗所作的辩护,从诗的本质以及功能为其作了申辩。批判了柏拉图的理论。
一、对“文艺不表现真理”的批判
1.文艺和现实的关系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围绕其“理式论”展开的,他认为只有“理式”才是真实体。是永恒的、绝对的。现实是“理式”的影子。文艺是“理式”的影子的影子,文艺创作亦是对“理式”的摹仿的摹仿。这就构成了柏拉图控诉诗人的罪状之一,认为文艺不表现真理。文艺只是对现实的外形的摹仿,只是现实的影子;现实亦是摹仿“理式”,是“理式”的影子,所以文艺和“理式”隔了三层,文艺只是“理式”的影子的影子。柏拉图否定了现实的真实性。亦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前三章首先对艺术的本质进行阐述,他认为艺术是“摹仿的艺术”,艺术摹仿自然,不同的艺术只是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持唯物主义的观点,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肯定了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
2.文艺产生的心理根源
在《诗学》的第四章里,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文艺的两种心理根源。他说,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植根于人的天性。首先,摹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天性,是人求知的一种本能。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次,爱好节奏与和谐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显出节奏和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3.文艺的高度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柏拉图认为艺术是真实体“理式”的影子的影子。是对现实世界的外形的机械摹仿。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现象的摹仿,而且体现了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在《诗学》第九章,亚里士多德利用诗和历史的不同进行比较,指出历史描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而诗描述的则是可能发生的事,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亦即历史记叙的只是偶然的事件,诗却表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诗比历史更为真实。体现了艺术的高度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可然律”和“必然津”之说。他在《诗学》第十五章中说“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作某一桩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这也就是说,文艺家在创造时要根据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去创造,不能随心所欲。这就揭示了文艺创造的特殊性。
二、对“文艺有伤风败俗的影响”的批判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道:人性要达到“正义”,就要理智绝对统治情欲,他视情欲、忿恨之类的情感都是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应毫不留情地压抑下去。他说:“它们都理应枯萎,而诗却灌溉它们,滋养它们。”所以,柏拉图说它们伤风败俗,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在此,柏拉图从政治的观点来看文艺,要求理智绝对统治情欲,扼杀了人性中的情感本能。
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正与此相反。依他看,情感、欲望之类的本能既然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就有要求得到满足的权利,给予它适当的满足,会对人性产生健康的影响。而且这种快感是无害的,对人身心有益,从而对社会有益。
《诗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悲剧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过失说”和“净化说”。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净化说”也是对文艺有益于人性的一个辩护。第六章提到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里提到的“情感的疏泄”即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情绪得到净化,论证了文艺有益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有益于社会。
关于“过失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由福到祸,而且悲剧主角的祸一方面不完全咎由自取,另一方面又有几分咎由自取。他说,悲剧主角的遭殃并不由于罪恶而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悲剧主角人物并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自己相似,这就引起人们“恐惧”和“哀怜”的情感。
三、结语
以上两点批判,是亚里士多德对文艺的基本观点,从文艺的本质,以及文艺的社会功能来阐述,从而对诗进行辩护,同时也是对他老师柏拉图的文艺观点的批判。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和当时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要按照自己的理想,来纠正当时他所厌恶的社会风气,在新的基础上来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他的一切哲学理论的探讨都是从这个基本动机出发的。他对文艺方面的两大问题,也是从政治角度提出和解决的。他控诉荷马以下诗人们的那两大罪状同时也是针对当时他的政敌的——诗不表现真理的罪状也针对着代表民主势力的诡辩学者把诗当作寓言的论调,诗败坏风俗的罪状也针对着民主政权统治下的戏剧和一般文娱活动。在处理文艺问题时。他由于站在贵族阶级的反动立场上,运用唯心主义的哲学观。造成了一系列原则性的错误。但在他的文艺思想中,仍有正确的地方,特别是论述文艺的一些具体问题时,还是很有见地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及其他前人的继承和批判,促使他在理论上获得了发展,特别是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其贡献是卓越的。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亚里士多德最终没有成为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同柏拉图一样,他也是站在贵族阶级立场,提倡诗应为贵族服务。他看事物是用静止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去看的,如他的“形式”近乎柏拉图的“理式”,在理论上很多地方还带有片面性。但尽管如此,他仍不失为一位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文艺思想家。
关键词:亚里士多 德柏拉图 诗 《诗学》 辩护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古希腊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以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美学问题。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转而以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美学问题。亚里士多德集前期思想综合了二者的观点来看美学问题,可以说是自然观点和社会观点的统一。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十七岁就从师于柏拉图。长达一二十年之久。但他对老师的思想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持发展、批判的态度,正如他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在继承和批判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建立了自己一整套思想内容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认为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特别是在文艺理论方面,很多观点都是具有开创性、建设性的。本文试图论述亚里士多德对诗所作的辩护。对柏拉图针对文艺看法的批判,了解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是怎样批判、继承和发展的。
在文艺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抛弃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理式论”。他批判了老师对文艺的两点看法:第一,文艺不表现真理;第二,文艺有伤风败俗的影响。这也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控诉诗人的两大罪状,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但在卷十中柏拉图最后又替诗留了余地,他说:如果有人能替诗辩护。证明它不仅产生快感,而且对国家有用。他还可以准许诗回到理想国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以说是为诗所作的辩护,从诗的本质以及功能为其作了申辩。批判了柏拉图的理论。
一、对“文艺不表现真理”的批判
1.文艺和现实的关系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围绕其“理式论”展开的,他认为只有“理式”才是真实体。是永恒的、绝对的。现实是“理式”的影子。文艺是“理式”的影子的影子,文艺创作亦是对“理式”的摹仿的摹仿。这就构成了柏拉图控诉诗人的罪状之一,认为文艺不表现真理。文艺只是对现实的外形的摹仿,只是现实的影子;现实亦是摹仿“理式”,是“理式”的影子,所以文艺和“理式”隔了三层,文艺只是“理式”的影子的影子。柏拉图否定了现实的真实性。亦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前三章首先对艺术的本质进行阐述,他认为艺术是“摹仿的艺术”,艺术摹仿自然,不同的艺术只是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持唯物主义的观点,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肯定了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
2.文艺产生的心理根源
在《诗学》的第四章里,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文艺的两种心理根源。他说,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植根于人的天性。首先,摹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天性,是人求知的一种本能。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次,爱好节奏与和谐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显出节奏和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3.文艺的高度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柏拉图认为艺术是真实体“理式”的影子的影子。是对现实世界的外形的机械摹仿。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现象的摹仿,而且体现了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在《诗学》第九章,亚里士多德利用诗和历史的不同进行比较,指出历史描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而诗描述的则是可能发生的事,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亦即历史记叙的只是偶然的事件,诗却表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诗比历史更为真实。体现了艺术的高度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可然律”和“必然津”之说。他在《诗学》第十五章中说“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作某一桩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这也就是说,文艺家在创造时要根据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去创造,不能随心所欲。这就揭示了文艺创造的特殊性。
二、对“文艺有伤风败俗的影响”的批判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道:人性要达到“正义”,就要理智绝对统治情欲,他视情欲、忿恨之类的情感都是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应毫不留情地压抑下去。他说:“它们都理应枯萎,而诗却灌溉它们,滋养它们。”所以,柏拉图说它们伤风败俗,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在此,柏拉图从政治的观点来看文艺,要求理智绝对统治情欲,扼杀了人性中的情感本能。
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正与此相反。依他看,情感、欲望之类的本能既然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就有要求得到满足的权利,给予它适当的满足,会对人性产生健康的影响。而且这种快感是无害的,对人身心有益,从而对社会有益。
《诗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悲剧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过失说”和“净化说”。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净化说”也是对文艺有益于人性的一个辩护。第六章提到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里提到的“情感的疏泄”即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情绪得到净化,论证了文艺有益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有益于社会。
关于“过失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由福到祸,而且悲剧主角的祸一方面不完全咎由自取,另一方面又有几分咎由自取。他说,悲剧主角的遭殃并不由于罪恶而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悲剧主角人物并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自己相似,这就引起人们“恐惧”和“哀怜”的情感。
三、结语
以上两点批判,是亚里士多德对文艺的基本观点,从文艺的本质,以及文艺的社会功能来阐述,从而对诗进行辩护,同时也是对他老师柏拉图的文艺观点的批判。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和当时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要按照自己的理想,来纠正当时他所厌恶的社会风气,在新的基础上来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他的一切哲学理论的探讨都是从这个基本动机出发的。他对文艺方面的两大问题,也是从政治角度提出和解决的。他控诉荷马以下诗人们的那两大罪状同时也是针对当时他的政敌的——诗不表现真理的罪状也针对着代表民主势力的诡辩学者把诗当作寓言的论调,诗败坏风俗的罪状也针对着民主政权统治下的戏剧和一般文娱活动。在处理文艺问题时。他由于站在贵族阶级的反动立场上,运用唯心主义的哲学观。造成了一系列原则性的错误。但在他的文艺思想中,仍有正确的地方,特别是论述文艺的一些具体问题时,还是很有见地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及其他前人的继承和批判,促使他在理论上获得了发展,特别是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其贡献是卓越的。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亚里士多德最终没有成为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同柏拉图一样,他也是站在贵族阶级立场,提倡诗应为贵族服务。他看事物是用静止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去看的,如他的“形式”近乎柏拉图的“理式”,在理论上很多地方还带有片面性。但尽管如此,他仍不失为一位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文艺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