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形势异常严峻复杂。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共克时艰,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关于2009年以来的发展改革工作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强化形势的跟踪分析。鼓励和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和迎峰度夏等重要时段的稳定供应。甲型H1N1流感爆发以来,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医疗物资储备、疫苗生产供应及重要防控物资调运,补充物资储备和收储。
着力加强“三农”工作,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扶贫开发和移民安置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的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准备工作。
二、关于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和2010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作了深入分析和判断。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逐步趋稳,步入了复苏进程,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好转迹象,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如不发生大的意外,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会好于2009年,经济增速有望由负转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主要表现在:全球需求依然不足,实体经济回升面临较多困难,金融领域风险尚未消除,银行慎贷惜贷状况仍难以根本改观;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不断攀升,威胁着世界经济复苏的社会基础;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国际贸易稳定增长将会受到严重制约;新增流动性大量涌入虚拟经济,国际社会通胀预期增强。此外,各种突发性不利因素呈集聚多发态势,各类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这又会强化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从国内形势看,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我们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各方面信心明显增强,以内需增长弥补外需不足还有一定空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具有较好的基础。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继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很多。一是外部需求恢复艰难,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三是发展方式转变依然滞后,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反弹压力加大,推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五是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不牢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
上述情况充分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严峻,面临的国内问题依然十分复杂,面临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识上切不可有半点的偏差,工作上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更加充分地考虑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和风险,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三、关于2010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党中央要求,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切实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I)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政策。(2)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完善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继续实施鼓励家电、汽车、农机、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老年护理等服务消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文化产业,加快家政、社区、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3)继续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信贷,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涉农、涉企、能源、交通、教育、医药等领域价格收费的监督检查,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1)切实管好用好政府投资。2010年,中央投资安排要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了集中力量保重点,提高投资效益,要把在建和收尾项目安排好,打足资金,严格控制铺新摊子。(2)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3)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限制民间投资进入的不合理障碍,支 持民间投资投向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扩大债券融资规模。(4)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建立健全部门联动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进一步把好用地、环评、节能、信贷、产业政策审核等关口的办法。严格控制“两高”、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5)加大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联合检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专项稽察和专项审计,严肃查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违规问题,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工程质量。
三是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强化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准确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的作用,做好重点时段及重点地区的保障供应工作。加强煤电衔接,鼓励和支持煤电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稳定电煤供应。统筹电力电量平衡,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搞好成品油和天然气总量平衡,确保居民生活用气。加强综合协调,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机制。
(二)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抓住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力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
一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安排好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的政府投资。优化技术攻关组织形式,推动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以我为主”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快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支线飞机、核电等重大专项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扩大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组织实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继续开展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
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制定相应的支持办法。健全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通过贷款、债券、股市、创业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设立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实施细则。支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在船舶、石化、有色、环保、新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组织实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彩电产业战略转型。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人,完善服务业税收制度,落实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的政策。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推动国家或区域服务业中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制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建设。
(三)着力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2010年要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保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适当安排新灌区建设。加强新疆优质棉和黄淮海、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稳定棉花生产。完善油料生产补贴和奖励政策,着力建设长江流域油菜籽、东北及内蒙古大豆生产基地,鼓励花生种植。加强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支持生猪、奶牛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继续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和植保工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支持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二是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健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重点农产品收储机制,综合运用收储、投放和进出口等手段调节市场供求,促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增加涉农补贴规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优化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环境。
三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农村水电路气房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农村水电建设和电网改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住房改造。
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重点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四)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重点是实施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抓好各类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落实,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一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再新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善退牧还草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开展西部城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试点。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好西部大开发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继续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是加快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东北地区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动东北地区新增粮食战略基地建设。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加强沿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编制好大小兴安岭天然林保护规划。
三是扎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落实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究提出规划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协调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编制“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为重点的专项规划,落实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的政策意见。加快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等区域规划。
四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落实好已出台的重点区域规划和政策措施,抓紧做好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规划的编报工作,研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鼓励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五是加强区域合作和扶贫开发。制定区域合作指导意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工作。
(五)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务必要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力度上进一步加大,切实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地区实行责任追究,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有困难的地区加强督导,确保节能减排设施有效运行,加强节能工作督察和指导,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抓紧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制定和修订一批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回收产品的技术标准。健全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落实节能产品和节能改造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完善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上网的经济政策。
三是加快重点节能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全面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做好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的基础上,制定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燃气热水器、电机等产品的财政补贴推广实施细则,再推广1.5亿只节能灯,并向农村倾斜。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节能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企业能效水平对标工作。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启动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制定再制造企业发展意见,建立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和统计制度。
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抓紧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加快实施三江源,石羊河石漠化等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加大城镇污水及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重点推进湘江流域金属污染治理。继续实施尾矿库综合整治。
六是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继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和宣传教育,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努力增加森林面积。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做好政策指导和试点示范,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关工作。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
(六)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
国内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要围绕消除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1)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抓紧制定《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2)加快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指定代建制管理办法,健全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加快完善创业投资机制,进一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4)切实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落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继续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5)加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并适时开展评估,完善改革试验的推进方式。
更好地处理扩内需与稳外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1)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落实和完善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努力促进出口稳定增长,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健全贸易摩擦坚持预警和应对机制。(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用好国外贷款,完善全口径外债管理。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继续优化外商投资结构。(3)促进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
(七)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共享发展改革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全国中小学校合安全工程。继续实施“211工程”三期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启动民族院校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推进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
二是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改造建设一批县级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完成重点中医院建设任务,启动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旅游业。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对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性文物的保护力度。着力改善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
四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五是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城市棚户区、工矿区棚户区及国有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八)着力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一是修改完善基本思路。二是组织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三是创新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该文系张平同志在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本刊有删节)
一、关于2009年以来的发展改革工作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强化形势的跟踪分析。鼓励和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和迎峰度夏等重要时段的稳定供应。甲型H1N1流感爆发以来,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医疗物资储备、疫苗生产供应及重要防控物资调运,补充物资储备和收储。
着力加强“三农”工作,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扶贫开发和移民安置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的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准备工作。
二、关于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和2010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作了深入分析和判断。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逐步趋稳,步入了复苏进程,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好转迹象,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如不发生大的意外,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会好于2009年,经济增速有望由负转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主要表现在:全球需求依然不足,实体经济回升面临较多困难,金融领域风险尚未消除,银行慎贷惜贷状况仍难以根本改观;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不断攀升,威胁着世界经济复苏的社会基础;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国际贸易稳定增长将会受到严重制约;新增流动性大量涌入虚拟经济,国际社会通胀预期增强。此外,各种突发性不利因素呈集聚多发态势,各类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这又会强化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从国内形势看,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我们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各方面信心明显增强,以内需增长弥补外需不足还有一定空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具有较好的基础。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继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很多。一是外部需求恢复艰难,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三是发展方式转变依然滞后,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反弹压力加大,推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五是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不牢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
上述情况充分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严峻,面临的国内问题依然十分复杂,面临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识上切不可有半点的偏差,工作上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更加充分地考虑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和风险,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三、关于2010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党中央要求,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切实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I)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政策。(2)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完善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继续实施鼓励家电、汽车、农机、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老年护理等服务消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文化产业,加快家政、社区、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3)继续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信贷,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涉农、涉企、能源、交通、教育、医药等领域价格收费的监督检查,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1)切实管好用好政府投资。2010年,中央投资安排要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了集中力量保重点,提高投资效益,要把在建和收尾项目安排好,打足资金,严格控制铺新摊子。(2)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3)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限制民间投资进入的不合理障碍,支 持民间投资投向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扩大债券融资规模。(4)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建立健全部门联动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进一步把好用地、环评、节能、信贷、产业政策审核等关口的办法。严格控制“两高”、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5)加大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联合检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专项稽察和专项审计,严肃查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违规问题,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工程质量。
三是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强化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准确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的作用,做好重点时段及重点地区的保障供应工作。加强煤电衔接,鼓励和支持煤电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稳定电煤供应。统筹电力电量平衡,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搞好成品油和天然气总量平衡,确保居民生活用气。加强综合协调,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机制。
(二)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抓住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力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
一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安排好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的政府投资。优化技术攻关组织形式,推动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以我为主”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快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支线飞机、核电等重大专项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扩大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组织实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继续开展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
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制定相应的支持办法。健全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通过贷款、债券、股市、创业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设立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实施细则。支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在船舶、石化、有色、环保、新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组织实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彩电产业战略转型。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人,完善服务业税收制度,落实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的政策。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推动国家或区域服务业中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制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建设。
(三)着力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2010年要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保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适当安排新灌区建设。加强新疆优质棉和黄淮海、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稳定棉花生产。完善油料生产补贴和奖励政策,着力建设长江流域油菜籽、东北及内蒙古大豆生产基地,鼓励花生种植。加强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支持生猪、奶牛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继续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和植保工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支持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二是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健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重点农产品收储机制,综合运用收储、投放和进出口等手段调节市场供求,促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增加涉农补贴规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优化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环境。
三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农村水电路气房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农村水电建设和电网改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住房改造。
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重点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四)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重点是实施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抓好各类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落实,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一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再新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善退牧还草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开展西部城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试点。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好西部大开发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继续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是加快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东北地区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动东北地区新增粮食战略基地建设。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加强沿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编制好大小兴安岭天然林保护规划。
三是扎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落实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究提出规划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协调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编制“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为重点的专项规划,落实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的政策意见。加快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等区域规划。
四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落实好已出台的重点区域规划和政策措施,抓紧做好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规划的编报工作,研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鼓励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五是加强区域合作和扶贫开发。制定区域合作指导意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工作。
(五)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务必要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力度上进一步加大,切实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地区实行责任追究,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有困难的地区加强督导,确保节能减排设施有效运行,加强节能工作督察和指导,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抓紧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制定和修订一批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回收产品的技术标准。健全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落实节能产品和节能改造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完善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上网的经济政策。
三是加快重点节能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全面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做好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的基础上,制定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燃气热水器、电机等产品的财政补贴推广实施细则,再推广1.5亿只节能灯,并向农村倾斜。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节能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企业能效水平对标工作。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启动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制定再制造企业发展意见,建立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和统计制度。
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抓紧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加快实施三江源,石羊河石漠化等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加大城镇污水及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重点推进湘江流域金属污染治理。继续实施尾矿库综合整治。
六是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继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和宣传教育,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努力增加森林面积。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做好政策指导和试点示范,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关工作。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
(六)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
国内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要围绕消除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1)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抓紧制定《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2)加快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指定代建制管理办法,健全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加快完善创业投资机制,进一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4)切实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落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继续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5)加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并适时开展评估,完善改革试验的推进方式。
更好地处理扩内需与稳外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1)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落实和完善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努力促进出口稳定增长,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健全贸易摩擦坚持预警和应对机制。(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用好国外贷款,完善全口径外债管理。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继续优化外商投资结构。(3)促进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
(七)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共享发展改革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全国中小学校合安全工程。继续实施“211工程”三期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启动民族院校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推进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
二是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改造建设一批县级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完成重点中医院建设任务,启动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旅游业。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对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性文物的保护力度。着力改善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
四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五是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城市棚户区、工矿区棚户区及国有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八)着力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一是修改完善基本思路。二是组织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三是创新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该文系张平同志在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