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终结就是艺术史结束?艺术终结就是艺术死亡?当代艺术市场日渐礼崩乐坏、艺术泡沫四起,是时候做出一些理性的挖掘与反思。
关键词:审美时代;艺术发展;艺术的未来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21-2
一、艺术的“解光晕化”匹配“坏的审美时代”
所谓“坏的审美时代”,丹托早在1989年的《当代画家》春季号上便以同样的提法做了诠释:“在任何一个其他方面,这个时代都是对艺术有利的:有更多的艺术杂志;有更多的画廊和博物馆;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拍卖达到了难以置信的价格;有更多的艺术学院生产出更多的艺术家,这些人将艺术视为像牙医和会计一样可以谋生的职业;被更多金钱所围绕。然而,艺术界的引擎难以被控制,这20年来的产出已经被打上了审美的污点,如果存在的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被言说,那么,这就是坏的审美时代。”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蒙蔽着诚实审美的双眼,亦抛弃掉公正审美的心灵,审美的典范准则无处可觅,我们迷茫、浮躁、失衡。
“坏的审美时代”具有一个核心信仰:新的东西一定是重要的。其一,花样翻新成为了衡量艺术的标准,这种标准并不在于品质,而只在于新的就是比旧的好;其二,当代艺术悖反传统观念,并不要求艺术是那种养眼的装饰物:艺术可以实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三,艺术家们可以自由而任意地炒冷饭,因为艺术史已经累积下来太多的图象,艺术家只需按照自我感受的关联将它们组合起来也就成了艺术;其四,当代艺术收到接受者对艺术家的期待的影响,同时受到了批评家的内在引导,这样“艺术家——接受者——批评家”也就构成了相互推动的互助关系。
那么这种“坏的审美时代”造成艺术与审美的分裂。换言之,衡量艺术的标准,不再仅仅是审美,乃至艺术与美被历史性地割裂开来。欣赏阶层被艺术阶层生硬的赋予信息:艺术可以不美,艺术就是新奇,艺术就是生活本身,艺术就是我们推崇的这样。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造成的先富起来的人不假思索与判别的接受了错误的指导,成为了垃圾艺术的接受者与引领人。后富起来的人竟以拥有先富起来人的审美为自己的致富目标。从艺术家本身来看,他们不再需要兢兢业业、煞费苦心的积累与创作,而只需通过适应社会的方式,偷懒式地进行选择、挪移甚至制造闹剧即可达到前者也达不到的“成功”。政治上有美国艺术不正当的宣传与植入手段,加之欧美中心主义观念的作祟,位居边缘的那些文化群落,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核心”文化的挤压和影响。在当下的中国,即使艺术阶层已经开始反省自身过去种种出现偏差的行为,但“坏的审美”已经开始渗透到民众之中,已然比比皆是,甚至有取代“好的审美”的趋势!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客观条件的优越,并不能保证艺术的发展,这也就是艺术发展的“不平衡”之规律所在,由此惊醒世人,当代社会之物质的发达并不代表文化艺术也将相应优秀于古代,有时竟也恰恰相反。这不禁令人想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两个历史时期的对比:古希腊并没有达到物质的极大丰富,却以独领风骚的“希腊精神”为人类艺术宝库创造了高不可及的典范;相形之下,古罗马可谓集当时欧洲的财富于一身,可显赫一时的高贵、享乐萎靡的社会风气却并没有孳生出伟大的艺术;论及我们中国的美术史,战乱频仍的魏晋、五代时期创造出多么灿烂的艺术高峰。
在这个意义上,似乎现时代的艺术境遇更像古罗马时代,特别是伴随现代商业社会而生的“大众文化”兴起之后,这种历史境遇竟是何等的相似!
三、“未来的艺术”与“艺术的未来”究竟终结于何处?
“‘艺术的形式是一种历史的形式,它不仅常常要受到样式、材料和技法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内容和功能的制约’,艺术需要定位于历史之中,并由历史来宣判它的终结和死刑(而不是某些艺术家或某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作出草率决定)。”同时,艺术亦不可能脱离人类而有独立的命运——“艺术,既是‘人性之发’,又是‘人性之需’。于是,艺术与人性明确相联,便允诺了艺术与长期的、持久的、差不多是普遍的人类结构的特征相联”。最终的结论只能是:“人类的终结之处,或许就是历史的终结之处,可能也就是艺术的终结之处!”,这同当代美学家约瑟夫·马戈利斯的最终结论,可以说是近似的:“‘真正的艺术史,并不是一种叙事,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艺术并没有终结,这是由于,历史没有终结、艺术史没有终结、哲学史没有终结、人类历史没有终结’。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美术家和艺术家的想法,只要他们对艺术还怀有信心!”
最后以何怀硕先生的一段论述与君共勉:“传统的现代化应该是以传统为基地,吸取世界其他文化(其实主要就是西方文化)的优长,融会、创造现代的中国文化。但走偏了便将‘现代化’变成‘西化’。‘西化’与‘传统的现代化’是大不同的东西。1979年金耀基先生为拙著写序,标题就是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意思即‘没有传统的现代化’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现代化’,那就会成为‘西化’”,“如果没有及早觉醒,没有人发警讯,狂偏便更持续,等到文化的根已重伤,文化大树便将倾圮、残损。即使有一天中国人全变‘大款’,但已没有自己的文化灵魂。”
参考文献:
[1]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11.
[2]何怀硕.苦涩的美感[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
李泱,首都师范大学。
关键词:审美时代;艺术发展;艺术的未来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21-2
一、艺术的“解光晕化”匹配“坏的审美时代”
所谓“坏的审美时代”,丹托早在1989年的《当代画家》春季号上便以同样的提法做了诠释:“在任何一个其他方面,这个时代都是对艺术有利的:有更多的艺术杂志;有更多的画廊和博物馆;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拍卖达到了难以置信的价格;有更多的艺术学院生产出更多的艺术家,这些人将艺术视为像牙医和会计一样可以谋生的职业;被更多金钱所围绕。然而,艺术界的引擎难以被控制,这20年来的产出已经被打上了审美的污点,如果存在的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被言说,那么,这就是坏的审美时代。”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蒙蔽着诚实审美的双眼,亦抛弃掉公正审美的心灵,审美的典范准则无处可觅,我们迷茫、浮躁、失衡。
“坏的审美时代”具有一个核心信仰:新的东西一定是重要的。其一,花样翻新成为了衡量艺术的标准,这种标准并不在于品质,而只在于新的就是比旧的好;其二,当代艺术悖反传统观念,并不要求艺术是那种养眼的装饰物:艺术可以实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三,艺术家们可以自由而任意地炒冷饭,因为艺术史已经累积下来太多的图象,艺术家只需按照自我感受的关联将它们组合起来也就成了艺术;其四,当代艺术收到接受者对艺术家的期待的影响,同时受到了批评家的内在引导,这样“艺术家——接受者——批评家”也就构成了相互推动的互助关系。
那么这种“坏的审美时代”造成艺术与审美的分裂。换言之,衡量艺术的标准,不再仅仅是审美,乃至艺术与美被历史性地割裂开来。欣赏阶层被艺术阶层生硬的赋予信息:艺术可以不美,艺术就是新奇,艺术就是生活本身,艺术就是我们推崇的这样。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造成的先富起来的人不假思索与判别的接受了错误的指导,成为了垃圾艺术的接受者与引领人。后富起来的人竟以拥有先富起来人的审美为自己的致富目标。从艺术家本身来看,他们不再需要兢兢业业、煞费苦心的积累与创作,而只需通过适应社会的方式,偷懒式地进行选择、挪移甚至制造闹剧即可达到前者也达不到的“成功”。政治上有美国艺术不正当的宣传与植入手段,加之欧美中心主义观念的作祟,位居边缘的那些文化群落,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核心”文化的挤压和影响。在当下的中国,即使艺术阶层已经开始反省自身过去种种出现偏差的行为,但“坏的审美”已经开始渗透到民众之中,已然比比皆是,甚至有取代“好的审美”的趋势!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客观条件的优越,并不能保证艺术的发展,这也就是艺术发展的“不平衡”之规律所在,由此惊醒世人,当代社会之物质的发达并不代表文化艺术也将相应优秀于古代,有时竟也恰恰相反。这不禁令人想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两个历史时期的对比:古希腊并没有达到物质的极大丰富,却以独领风骚的“希腊精神”为人类艺术宝库创造了高不可及的典范;相形之下,古罗马可谓集当时欧洲的财富于一身,可显赫一时的高贵、享乐萎靡的社会风气却并没有孳生出伟大的艺术;论及我们中国的美术史,战乱频仍的魏晋、五代时期创造出多么灿烂的艺术高峰。
在这个意义上,似乎现时代的艺术境遇更像古罗马时代,特别是伴随现代商业社会而生的“大众文化”兴起之后,这种历史境遇竟是何等的相似!
三、“未来的艺术”与“艺术的未来”究竟终结于何处?
“‘艺术的形式是一种历史的形式,它不仅常常要受到样式、材料和技法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内容和功能的制约’,艺术需要定位于历史之中,并由历史来宣判它的终结和死刑(而不是某些艺术家或某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作出草率决定)。”同时,艺术亦不可能脱离人类而有独立的命运——“艺术,既是‘人性之发’,又是‘人性之需’。于是,艺术与人性明确相联,便允诺了艺术与长期的、持久的、差不多是普遍的人类结构的特征相联”。最终的结论只能是:“人类的终结之处,或许就是历史的终结之处,可能也就是艺术的终结之处!”,这同当代美学家约瑟夫·马戈利斯的最终结论,可以说是近似的:“‘真正的艺术史,并不是一种叙事,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艺术并没有终结,这是由于,历史没有终结、艺术史没有终结、哲学史没有终结、人类历史没有终结’。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美术家和艺术家的想法,只要他们对艺术还怀有信心!”
最后以何怀硕先生的一段论述与君共勉:“传统的现代化应该是以传统为基地,吸取世界其他文化(其实主要就是西方文化)的优长,融会、创造现代的中国文化。但走偏了便将‘现代化’变成‘西化’。‘西化’与‘传统的现代化’是大不同的东西。1979年金耀基先生为拙著写序,标题就是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意思即‘没有传统的现代化’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现代化’,那就会成为‘西化’”,“如果没有及早觉醒,没有人发警讯,狂偏便更持续,等到文化的根已重伤,文化大树便将倾圮、残损。即使有一天中国人全变‘大款’,但已没有自己的文化灵魂。”
参考文献:
[1]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11.
[2]何怀硕.苦涩的美感[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
李泱,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