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针对初中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如教学观念的应试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等问题,本文提出应该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立足生活植根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命题、以鼓励引导为主等建议,同时还倡导写作要多练、教师也应“下水”参与写作。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从广义上来看,指的是撰写文章,日常生活中的文稿交往、作家写作都可以称作作文;从狭义上看,专指中小学课堂或考试作文。中小学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写作能力是一种最重要的综合能力,“听、说、读”最终都要致力于写作能力的发展。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两出重头戏,甚至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也显示了对写作的重视,写作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高。这些都显示了现代语文教育对作文教学的重视,可是从近几年中高考语文作文来看,学生的写作情况仍不容乐观,作文“假、大、空”现象严重、变相抄袭成风、作文基本上都千篇一律等等,所以本文将从狭义的作文角度来审视初中作文教学的弊端,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现阶段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试化
对初中生来说,可能写作至今还找不到“我为什么要写”这个问题的实质性答案,他们大多回答“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老师来说,好像让学生在作文中拿高分也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所以他们单纯地把作文教学当作应付大大小小考试的手段,中考有考议论文的趋势,就让学生大量练习写议论文;有考记叙文的趋势,就让学生大量练习写记叙文,甚至还让学生背下各类文体写作的模板,等到真正考试时就照着模板去套。为了在考试中大放异彩,又一味地要求学生要“不走寻常路”、要逆向思维等,造成了有些同学思维跑偏离题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的教师喜欢在考试前猜题押题,不知道从哪得到的小道消息,说今年可能会考哪个主题,就让学生拼命练习,甚至不惜让学生抽出宝贵的复习时间来背一些与该主题相关的范文。以上种种现状,都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作文教学到底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提高写作的能力而由此致力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呢?
(二)作文教学模式的固定化
从以往至今,作文教学一直都遵循着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基于现代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单从这种模式的表述上来看,它也是不太合理的,教师参与过多而学生参与过少,教师似乎成了作文教学的主体。仔细从它的各个环节来看也是存在不少问题的:首先从命题来看,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命题,从初一到初三作文的题目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有新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童年趣事》《第一次》《我最尊敬的人》等这些陈旧的题目一直“陪伴”我们整个的初中生涯。因此,有抱着侥幸心理重复交的学生,有把它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交的学生,也有虽想立新意可不自觉回到原文的学生。长此以往,教师劳心劳力不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根本得不到提高;其次从学生写作来看,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写而写”“为了考试而写”,写作的素材和框架也都千篇一律,比如围绕“励志”来写,大家写的无外乎都是司马迁、爱迪生,甚至在任何一个话题下我们都可以看见司马迁的身影。此外,写作内容空泛、假大空现象严重,学生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都是现阶段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再次,从教师批改来看,批改主体只有教师,导致教师一次批改的任务量很大,可往往吃力不讨好,作文发下来后学生大多只看分数就往课桌上一扔,并且教师批改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优点讲得很空泛,而缺点讲得很具体,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便会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进步空间。另外,对评判作文好坏的标准也有争议,很多辞藻华丽、语句优美的文章会被老师认为是好的作文,相反一些立意深刻但语句朴实的得分会稍低,这种重形式轻内容或者说是重语用轻情感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思考是否合理。最后从教师讲评来看,很多教师都容易忽视这一块的重要性,大都泛泛讲之,认为学生写了作文自己批改完了就算这一次的作文训练结束了,根本没有对本次写作做出系统的总结。
(三)作文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在初中语文作文课上,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作文理论知识,例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构思谋篇、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等,学生对这些枯燥的知识完全提不起兴趣。固然,这些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是很重要的,但它们并不是最重要的。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并得出感悟,再用笔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最重要的,可很多教师至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二、针对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
从语文能力提高上来看,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写作技巧,学会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方法。而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要摆脱“中考考什么我就练什么”的错误观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付生活,为了应付生活中的种种需要”的著名论断。叶老也曾多次呼吁要抑制作文的“应试倾向”,希望老师和学生能淡然面对每次考试,而把作文训练当作应付生活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总之,教师和学生都應明确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要一味地服务于考试,要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乃至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二)立足生活,植根阅读
学生不会写作文,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二:“写什么”和“怎么写”。针对“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作文的素材,有两个“有字书”的来源:第一个“有字书”,也就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写作者加入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对生活的反映,如果没有了生活,那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首先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用心去感受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是素材,“一事一物一情一景,无不可以作文”,关键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捕捉能力,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也在于此。因此,在实际训练中,教师不要总是出一些比较抽象的题目,也不要受限于“重大题材”和“严肃主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题目。比如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让学生写自己见到的雪景和自己的感受;学校举办菊花展,就让学生写菊……这些生活化可感的场景,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第二個“有字书”,也就是阅读。由于初中生年龄尚小,无法通过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增加写作的素材,但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写作的素材、提升写作的技巧。阅读和写作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吸收和输入,是“进”;写作是表达和输出,是“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某种程度上讲,它甚至决定了写作的发展。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正是强调了阅读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围绕“励志”写作,学生基本上写的都是司马迁、爱迪生,甚至任何一个话题都能提到司马迁,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学生阅读太少,以至于素材积累少,写作时当然无话可说,写来写去都是那几个被写烂了的例子。因此,写作教学更应在生活的基础上,以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优化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命题
叶老曾说过:“作文命题之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否产生,关系着学生的思维能否调动,作诗非难,命题唯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作文命题。对于初一的学生,教师可以出一些极具生活化的题目。比如《童年趣事》《记一次秋游》等,因为初一是学生从少年期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一些生活化的题目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也更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对于初二的学生,教师可以出一些与成长话题相关的题目。比如《我的成长》,因为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可以通过作文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初三的学生,大多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张,遇到问题时会比以前想得更多也更深入,所以此阶段教师可以出一些类似“坚持就是胜利”“遇到困难、迎难而上”这类的话题。总之,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来命题,切忌陈旧、重复、不符合学生心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光有话可说,还要有话要说、不说不快。
(四)鼓励引导为主,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上面提到现在作文讲评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优点讲得很空泛,而缺点讲得很具体,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会越来越没有信心。而且评价作文好坏的标准也值得商榷,现在大多数教师把立意新颖、语句优美、辞藻华丽的作文视为好作文,其实这样的评价标准未免过高,毕竟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写作,只要语句通顺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要把学生的优点放大,缺点也委婉地讲出来,用诸如“要是……这篇作文会更好”的语句表达,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欲,使其爱上作文,又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适当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打消其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使写作变成一种兴趣使然。
(五)写作要多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次数作了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要在实践中完成。因此,写作要多练,练着练着就会写了。当然这里说的多练,不全指整篇作文的训练,因为这样既花时间又增加了师生的负担,笔者更赞同综合写作训练与单项写作训练相结合,在保证课程标准规定的训练次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单项写作训练。单项写作训练,又称片段写作训练,是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活动,其内容单一、针对性强、具体实用,学生很容易察觉到自己的进步,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具体练习中,教师可以重点训练作文的开头结尾或者过渡,或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单项写作训练。另外,多练还可以采取“一题多练”的形式,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再重新作文,或者老师讲解完后重新修改自己的原作文再上交,这样既节省时间,成效也是很显著的。
(六)教师“下水”原则
所谓“教师下水”,最早见于叶圣陶先生的一次谈话,他说:“语文老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与其站在讲台上干讲,不如“下水”和学生一起写作,一是表明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二是老师体会学生写作的过程,能更好地抓住重难点讲解;三是教师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三、小结
通过写作能把生活中的美好时光都记录在册,再次翻阅仍会历历在目,如果学生都能感到“写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那作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写作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它是用笔来说话,而且说的是真话、实在的话、自己的话。现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在意识到这些问题后,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作文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虽然完全摒弃以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很难做到,但细小的改革也是值得欣喜的。希望以后的初中作文教学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杨双安.论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J].怀化师专学报,1997(4).
[2]王中.叶圣陶作文与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J].语文建设,2013(4).
[3]张志善.作文教学改革的钥匙—谈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1986(4)
[4]方峻.谈中学作文教学原则[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作者简介:罗贝,女,1994年生,湖北武汉人,扬州大学2016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龙贤东)
【摘要】针对初中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如教学观念的应试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等问题,本文提出应该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立足生活植根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命题、以鼓励引导为主等建议,同时还倡导写作要多练、教师也应“下水”参与写作。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从广义上来看,指的是撰写文章,日常生活中的文稿交往、作家写作都可以称作作文;从狭义上看,专指中小学课堂或考试作文。中小学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写作能力是一种最重要的综合能力,“听、说、读”最终都要致力于写作能力的发展。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两出重头戏,甚至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也显示了对写作的重视,写作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高。这些都显示了现代语文教育对作文教学的重视,可是从近几年中高考语文作文来看,学生的写作情况仍不容乐观,作文“假、大、空”现象严重、变相抄袭成风、作文基本上都千篇一律等等,所以本文将从狭义的作文角度来审视初中作文教学的弊端,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现阶段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试化
对初中生来说,可能写作至今还找不到“我为什么要写”这个问题的实质性答案,他们大多回答“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老师来说,好像让学生在作文中拿高分也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所以他们单纯地把作文教学当作应付大大小小考试的手段,中考有考议论文的趋势,就让学生大量练习写议论文;有考记叙文的趋势,就让学生大量练习写记叙文,甚至还让学生背下各类文体写作的模板,等到真正考试时就照着模板去套。为了在考试中大放异彩,又一味地要求学生要“不走寻常路”、要逆向思维等,造成了有些同学思维跑偏离题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的教师喜欢在考试前猜题押题,不知道从哪得到的小道消息,说今年可能会考哪个主题,就让学生拼命练习,甚至不惜让学生抽出宝贵的复习时间来背一些与该主题相关的范文。以上种种现状,都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作文教学到底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提高写作的能力而由此致力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呢?
(二)作文教学模式的固定化
从以往至今,作文教学一直都遵循着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基于现代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单从这种模式的表述上来看,它也是不太合理的,教师参与过多而学生参与过少,教师似乎成了作文教学的主体。仔细从它的各个环节来看也是存在不少问题的:首先从命题来看,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命题,从初一到初三作文的题目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有新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童年趣事》《第一次》《我最尊敬的人》等这些陈旧的题目一直“陪伴”我们整个的初中生涯。因此,有抱着侥幸心理重复交的学生,有把它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交的学生,也有虽想立新意可不自觉回到原文的学生。长此以往,教师劳心劳力不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根本得不到提高;其次从学生写作来看,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写而写”“为了考试而写”,写作的素材和框架也都千篇一律,比如围绕“励志”来写,大家写的无外乎都是司马迁、爱迪生,甚至在任何一个话题下我们都可以看见司马迁的身影。此外,写作内容空泛、假大空现象严重,学生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都是现阶段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再次,从教师批改来看,批改主体只有教师,导致教师一次批改的任务量很大,可往往吃力不讨好,作文发下来后学生大多只看分数就往课桌上一扔,并且教师批改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优点讲得很空泛,而缺点讲得很具体,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便会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进步空间。另外,对评判作文好坏的标准也有争议,很多辞藻华丽、语句优美的文章会被老师认为是好的作文,相反一些立意深刻但语句朴实的得分会稍低,这种重形式轻内容或者说是重语用轻情感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思考是否合理。最后从教师讲评来看,很多教师都容易忽视这一块的重要性,大都泛泛讲之,认为学生写了作文自己批改完了就算这一次的作文训练结束了,根本没有对本次写作做出系统的总结。
(三)作文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在初中语文作文课上,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作文理论知识,例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构思谋篇、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等,学生对这些枯燥的知识完全提不起兴趣。固然,这些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是很重要的,但它们并不是最重要的。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并得出感悟,再用笔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最重要的,可很多教师至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二、针对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
从语文能力提高上来看,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写作技巧,学会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方法。而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要摆脱“中考考什么我就练什么”的错误观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付生活,为了应付生活中的种种需要”的著名论断。叶老也曾多次呼吁要抑制作文的“应试倾向”,希望老师和学生能淡然面对每次考试,而把作文训练当作应付生活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总之,教师和学生都應明确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要一味地服务于考试,要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乃至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二)立足生活,植根阅读
学生不会写作文,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二:“写什么”和“怎么写”。针对“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作文的素材,有两个“有字书”的来源:第一个“有字书”,也就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写作者加入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对生活的反映,如果没有了生活,那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首先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用心去感受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是素材,“一事一物一情一景,无不可以作文”,关键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捕捉能力,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也在于此。因此,在实际训练中,教师不要总是出一些比较抽象的题目,也不要受限于“重大题材”和“严肃主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题目。比如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让学生写自己见到的雪景和自己的感受;学校举办菊花展,就让学生写菊……这些生活化可感的场景,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第二個“有字书”,也就是阅读。由于初中生年龄尚小,无法通过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增加写作的素材,但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写作的素材、提升写作的技巧。阅读和写作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吸收和输入,是“进”;写作是表达和输出,是“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某种程度上讲,它甚至决定了写作的发展。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正是强调了阅读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围绕“励志”写作,学生基本上写的都是司马迁、爱迪生,甚至任何一个话题都能提到司马迁,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学生阅读太少,以至于素材积累少,写作时当然无话可说,写来写去都是那几个被写烂了的例子。因此,写作教学更应在生活的基础上,以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优化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命题
叶老曾说过:“作文命题之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否产生,关系着学生的思维能否调动,作诗非难,命题唯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作文命题。对于初一的学生,教师可以出一些极具生活化的题目。比如《童年趣事》《记一次秋游》等,因为初一是学生从少年期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一些生活化的题目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也更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对于初二的学生,教师可以出一些与成长话题相关的题目。比如《我的成长》,因为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可以通过作文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初三的学生,大多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张,遇到问题时会比以前想得更多也更深入,所以此阶段教师可以出一些类似“坚持就是胜利”“遇到困难、迎难而上”这类的话题。总之,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来命题,切忌陈旧、重复、不符合学生心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光有话可说,还要有话要说、不说不快。
(四)鼓励引导为主,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上面提到现在作文讲评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优点讲得很空泛,而缺点讲得很具体,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会越来越没有信心。而且评价作文好坏的标准也值得商榷,现在大多数教师把立意新颖、语句优美、辞藻华丽的作文视为好作文,其实这样的评价标准未免过高,毕竟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写作,只要语句通顺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要把学生的优点放大,缺点也委婉地讲出来,用诸如“要是……这篇作文会更好”的语句表达,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欲,使其爱上作文,又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适当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打消其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使写作变成一种兴趣使然。
(五)写作要多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次数作了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要在实践中完成。因此,写作要多练,练着练着就会写了。当然这里说的多练,不全指整篇作文的训练,因为这样既花时间又增加了师生的负担,笔者更赞同综合写作训练与单项写作训练相结合,在保证课程标准规定的训练次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单项写作训练。单项写作训练,又称片段写作训练,是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活动,其内容单一、针对性强、具体实用,学生很容易察觉到自己的进步,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具体练习中,教师可以重点训练作文的开头结尾或者过渡,或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单项写作训练。另外,多练还可以采取“一题多练”的形式,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再重新作文,或者老师讲解完后重新修改自己的原作文再上交,这样既节省时间,成效也是很显著的。
(六)教师“下水”原则
所谓“教师下水”,最早见于叶圣陶先生的一次谈话,他说:“语文老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与其站在讲台上干讲,不如“下水”和学生一起写作,一是表明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二是老师体会学生写作的过程,能更好地抓住重难点讲解;三是教师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三、小结
通过写作能把生活中的美好时光都记录在册,再次翻阅仍会历历在目,如果学生都能感到“写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那作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写作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它是用笔来说话,而且说的是真话、实在的话、自己的话。现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在意识到这些问题后,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作文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虽然完全摒弃以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很难做到,但细小的改革也是值得欣喜的。希望以后的初中作文教学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杨双安.论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J].怀化师专学报,1997(4).
[2]王中.叶圣陶作文与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J].语文建设,2013(4).
[3]张志善.作文教学改革的钥匙—谈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1986(4)
[4]方峻.谈中学作文教学原则[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作者简介:罗贝,女,1994年生,湖北武汉人,扬州大学2016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