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动口也要动手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eqi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君子动口不动手。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培养的就是谦谦君子。现在不少的语文课堂(包括一些观摩课),40分钟,学生动口读读,动口说说,却未见动手写写,未见动手画画,未见动手……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光动口读读说说,这样的实践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要步入语文动手实践的广阔天地,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充满乐趣。
  
  一、创设“动”的氛围
  
  课堂是落实实践的主阵地。当我们的课堂呈现一派沉闷的气氛,学生听课时表现出的是麻木和茫然时,我们又如何能落实语文的实践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因此,我们的教学要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点赏识、表扬、激励、肯定和信任,还要多一些幽默。特级教师魏书生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贯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让后进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触动。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仅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关系和谐,而且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语文的实践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作为参与者、合作者的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创设出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否参与实践,是否具有自主性,是衡量语文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
  
  二、丰富“动”的形式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对小语教学的反思》一文中大声疾呼:“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是的,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往往会积极参与,否则会避而远之。要让语文的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就要让语文实践活动有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一成不变的实践活动形式必会让学生觉得厌倦,活动效果也会随之降低。因此,要尽量在形式上创新,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并在其中一显身手。
  1.画一画
  如教学《江雪》一诗后,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意之后,边诵读边想象,以便产生“内心视像”,然后将头脑中出现的画面,用笔在白纸上画下来,接着四人小组交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构想,别人提出不足,最后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给全体同学看。这种左、右脑协调工作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脑、口、手,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2.演一演
  比如说在作文之前,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小品。准备好的小品经过评选后,优秀的在作文课上作为素材给大家表演。以表演为中轴,鼓励学生去进行文字材料的阅读、整理、重组和再现,经历一个“文字—表演—文字”的过程。再如,口语交际教学时,如果只是让学生看着书上静止的画面,重复同学的描述,那是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的。这时就可以“以表演促交际”,同学们互相启发,课堂上必将有无法预设的精彩。
  3.唱一唱
  我们要善于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进行横向迁移,纵向调整,真正做到学科之间的融汇与贯通。如六年级《长江之歌》,在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学唱歌曲《长江之歌》,或有声有色地配乐朗诵……这样把艺术的舞台搬进了课堂。
  4.写一写
  学生在读书活动中,适时地动手写字、写词、写句子、写段落或加点批注,既是实践的体现,也是阅读活动的深化。如《九色鹿》一课,抓住课文的空白处,文中的人物除了国王外都有语言的描写,让学生想象国王会说些什么,用笔写下来。再如《普罗米修斯盗火》,普罗米修斯受罚一段,自由读读并把感动自己的地方画下来,写上自己的感受。课堂上要贯彻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 切实落实写的实践。
  其实,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如赛一赛、做一做、辩一辩等,教师要甘当配角,将主角让给学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入耳、入脑、入心的实践场所,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动”起来。
  
  三、拓宽“动”的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应不断拓宽学习和实践的渠道,立足“课堂”,放眼“课外”。
  1.加强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将时间留给学生,开展丰富多样且基于文本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实践的重点。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其实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是鲜活的,才是牢固的。
  2.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拓展视野
  (1)学以致用
  只有不断地在现实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做成事情、达成愿望,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会越发浓厚。开展课后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点的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如学习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后,带领学生一起网上购书,一起查阅资料,一起逛网上商场,让学生经历全过程,亲身体验。
  (2)以课本为发端向课外延伸
  如学了《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两篇神话故事后,举行一个故事会,学生们课后去寻找中国的、国外的神话故事,练习讲演,这样把阅读表达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再如《春联》一课后,组织全体同学搜集春联,搜集名联,在交流中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语文的学习贵在积累,所以要将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
  (3)指导课外的自主阅读
  我们要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的阅读中,丰富其语言积累,拓宽视野。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原汁原味的作品,使知识纵横沟通。如学了《三顾茅庐》,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了课文《珍珠鸟》,让学生去读冯骥才的原文。除此外,介绍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小说、故事,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4)生活中学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资源,时时有实践机会。我指导学生收看有关电视,说写每日一新闻;利用科技节带领学生搞科技小制作,用笔记录心得体会;开展《春之声诗歌朗诵会》《我的新发现汇报》等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
  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让他能读;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语文的实践活动就应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这样的空间。只有让语文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充满活力。所以我要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让“君子动口也要动手”。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就其整体(以局部见整体)而言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简单的谈一谈。一、对于目前现状的分析就目前我国中小学生
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辨证视域重新探究梁启超,打破传统的围绕政治、历史、文学等固定、单向度视角来研究的束缚,能够使我们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立体、健全和多元化。由相
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形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思想、情感等对话与交流,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因为提问不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对话不够自然、教学流程不够通畅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是问题过多,蜻蜓点水  课堂上,教师像连环炮一样甩出了四
概述“一带一路”背景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简述当下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和英语课堂的现状,认为高职英语生态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应调整教学目标与建设标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