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各大医院运转中,院内感染与外科感染,已经成为影响医院高效运转的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减少院内感染与外科感染,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什么是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全称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又被称为医源性感染、院内感染,近些年医学上将其统称为医院感染,它是指患者、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出现相应症状的一种感染。院内感染以后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病毒性感染、尿路感染等。
若按照感染来源的不同进行划分,院内感染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所谓内源性感染,其实就是自身感染,它是指在医院中,因為各种原因,致使患者因自身携带的细菌侵袭,而出现的一种感染。而外源性感染,顾名思义,它是指由其他的人、事物,或是环境携带的细菌,而导致的感染。简单来说,外源性感染就是本没有感染的患者,受到医院中其他的病原体的侵袭,而出现的感染。
二、为什么会出现院内感染?
(一)主观原因。一方面,由于医务人员自身,缺乏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对院内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充分。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就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医务人员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工作制度去指导工作,无菌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也就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一些医院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门诊预检、分诊制度并不健全,住院部的入院卫生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漏洞,上述的诸多因素,叠加起来就会加剧感染源的传播,进而出现院内感染。除此之外,当前的不少医院,虽然也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但并没有对这项工作的效果进行监测,这就使得消毒灭菌工作的落实情况得不到保障,进而使院内感染还是会时常发生。
(二)客观原因。出现院内感染的客观原因有很多,如今临床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侵入性诊治方法,以及一些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手段,这都容易产生院内感染。其次,临床中,对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属于出现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再次,一些患者本身的抵抗能力比较差,属于易感人群,比如一些多次手术、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化疗、免疫抑制剂的住院患者,以及一些上年龄的患者,都属于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对此类人群的管理,应该作为预防院内感染的关键。另外,在医院住院的患者,时长会有家属进行探视,若医院并没有对这一行为进行限制,这一环节也会容易出现问题,探视者有可能从外部携带一些细菌,进而导致出现院内感染。
三、院内感染与外科感染的预防控制要点
(一)加强管理。要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与外科感染,就必须重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这是预防和控制的关键,也是保障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医院的管理层要重视这些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严格按照《消毒管理办法》指导具体的工作,按照相关的院内感染法律法规去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工作。各大医院需要积极建立起一套责任机制,落实每个人的职责,对院内感染工作的各项细则进行明确,让医院人员能够知晓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执行各种技术操作,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
另外,医院还应组建专门的消毒隔离管理团队,并设计出医院消毒隔离的操作流程。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这些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医院领导要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医院要给与医务人员更多的培训机会,加强他们防控院内感染、外科感染的意识。对培训情况以及医务人员实际掌握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特别要关注一些重点科室,积极对这些科室的消毒隔离、监测报告进行检查,从而保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个环节入手,对院内感染、外科感染实施严格地控制。
(二)扎实落实消毒工作。常规的洗手环节,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如果医护人员能够采用科学的洗手方法,就能大大减少院内感染的出现概率。同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重视对各种医疗物品的消毒、杀菌处理,这也是防控院内感染的有效途径。消毒杀菌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高温、高压下杀毒,获得的效果会更佳。在消毒工作中,医务人员不仅要对使用的医疗物品、器械进行杀毒,同时也要重视对消毒器械物品的消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消毒、杀菌工作的扎实落实。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住院患者中,约有近一半的人都会使用抗生素,内科治疗中,有50~80的患者会使用抗生素,外科手术也有绝大多数患者使用抗生素预防病菌。不可否认的四,在抗感染治疗中,抗生素确实发挥了很大的效果,但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产生耐药菌株,从而抑制正常的菌群,这些菌群是人体的重要屏障,它们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就会很容易出现感染症状。同时耐药菌株也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产生院内感染源。因而,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预防控制院内感染和外科感染的关键,这个问题不容忽视,亟需得到解决。另外,医务人员还要保证正确、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使放疗危害得以减少,有效治疗患者的原发病,提高肌体免疫力。
总之,各大医院在正常的运转中,只有严格落实上述的几点防控要点,才能有效减少院内感染与外科感染问题。
一、什么是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全称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又被称为医源性感染、院内感染,近些年医学上将其统称为医院感染,它是指患者、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出现相应症状的一种感染。院内感染以后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病毒性感染、尿路感染等。
若按照感染来源的不同进行划分,院内感染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所谓内源性感染,其实就是自身感染,它是指在医院中,因為各种原因,致使患者因自身携带的细菌侵袭,而出现的一种感染。而外源性感染,顾名思义,它是指由其他的人、事物,或是环境携带的细菌,而导致的感染。简单来说,外源性感染就是本没有感染的患者,受到医院中其他的病原体的侵袭,而出现的感染。
二、为什么会出现院内感染?
(一)主观原因。一方面,由于医务人员自身,缺乏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对院内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充分。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就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医务人员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工作制度去指导工作,无菌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也就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一些医院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门诊预检、分诊制度并不健全,住院部的入院卫生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漏洞,上述的诸多因素,叠加起来就会加剧感染源的传播,进而出现院内感染。除此之外,当前的不少医院,虽然也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但并没有对这项工作的效果进行监测,这就使得消毒灭菌工作的落实情况得不到保障,进而使院内感染还是会时常发生。
(二)客观原因。出现院内感染的客观原因有很多,如今临床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侵入性诊治方法,以及一些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手段,这都容易产生院内感染。其次,临床中,对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属于出现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再次,一些患者本身的抵抗能力比较差,属于易感人群,比如一些多次手术、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化疗、免疫抑制剂的住院患者,以及一些上年龄的患者,都属于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对此类人群的管理,应该作为预防院内感染的关键。另外,在医院住院的患者,时长会有家属进行探视,若医院并没有对这一行为进行限制,这一环节也会容易出现问题,探视者有可能从外部携带一些细菌,进而导致出现院内感染。
三、院内感染与外科感染的预防控制要点
(一)加强管理。要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与外科感染,就必须重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这是预防和控制的关键,也是保障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医院的管理层要重视这些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严格按照《消毒管理办法》指导具体的工作,按照相关的院内感染法律法规去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工作。各大医院需要积极建立起一套责任机制,落实每个人的职责,对院内感染工作的各项细则进行明确,让医院人员能够知晓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执行各种技术操作,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
另外,医院还应组建专门的消毒隔离管理团队,并设计出医院消毒隔离的操作流程。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这些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医院领导要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医院要给与医务人员更多的培训机会,加强他们防控院内感染、外科感染的意识。对培训情况以及医务人员实际掌握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特别要关注一些重点科室,积极对这些科室的消毒隔离、监测报告进行检查,从而保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个环节入手,对院内感染、外科感染实施严格地控制。
(二)扎实落实消毒工作。常规的洗手环节,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如果医护人员能够采用科学的洗手方法,就能大大减少院内感染的出现概率。同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重视对各种医疗物品的消毒、杀菌处理,这也是防控院内感染的有效途径。消毒杀菌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高温、高压下杀毒,获得的效果会更佳。在消毒工作中,医务人员不仅要对使用的医疗物品、器械进行杀毒,同时也要重视对消毒器械物品的消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消毒、杀菌工作的扎实落实。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住院患者中,约有近一半的人都会使用抗生素,内科治疗中,有50~80的患者会使用抗生素,外科手术也有绝大多数患者使用抗生素预防病菌。不可否认的四,在抗感染治疗中,抗生素确实发挥了很大的效果,但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产生耐药菌株,从而抑制正常的菌群,这些菌群是人体的重要屏障,它们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就会很容易出现感染症状。同时耐药菌株也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产生院内感染源。因而,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预防控制院内感染和外科感染的关键,这个问题不容忽视,亟需得到解决。另外,医务人员还要保证正确、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使放疗危害得以减少,有效治疗患者的原发病,提高肌体免疫力。
总之,各大医院在正常的运转中,只有严格落实上述的几点防控要点,才能有效减少院内感染与外科感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