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B型尿钠肽在心力衰竭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方法:全部患者空腹取静脉血,BNP检测采用双抗体免疫荧光法。随访并记录观察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NYHA各级别患者BNP中位数及范围随着级别的递增而BNP水平增高,同时与对照组BNP中位数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其中1年内因心力衰竭死亡患者11例,占比14.9%;因心力衰竭恶化再次入院患者31例,占比41.9%。BNP为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他均不是。BNP高危组与低危组在生存时间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NP检测对CHF患者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B型尿钠肽;BNP;心力衰竭;危险分析;预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0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877-01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近几年呈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有效的诊断与预后判断是对于治疗CHF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研究指出,肌钙蛋白(TnT)和B型尿钠肽(BNP)可早期、客观地反映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预后,实验证明,二者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增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关系,是进行性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尤其是BNP,临床认为,它是反映心脏代偿功能、评价心功能的标志物,可有效评价心衰患者的预后,对患者出院后死亡、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等均有较强的预见性。本组研究中,通过检测血浆BNP值,并与正常组作对比分析,探讨BNP对心力衰竭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2年7月至12月收治的79例确诊为CH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44例;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4±5.9)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19例,Ⅲ级39例,Ⅳ级21例,本组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1.1±4.8)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排除病例标准观察组患者排除3个月内心肌梗死患者,排除严重感染、内分泌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3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第2d清晨,空腹取静脉血,并于入院48h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照组患者为空腹12h取静脉血。BNP检测采用双抗体免疫荧光法。全部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住院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采用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及其范围表示BNP水平,非参数检验;心脏事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2结果
观察组NYHA各级别患者BNP中位数及范围随着级别的递增而BNP水平增高,同时与对照组BNP中位数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其中4例患者失访,失访率为5.1%,其他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其中1年内因心力衰竭死亡患者11例,占比14.9%;因心力衰竭惡化再次入院患者31例,占比41.9%。提取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BNP作为自变量,以心脏事件为应变量,对发生心脏事件独立预测因子进行检测发现,除BNP为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外,其他均不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见表2。以出院前BNP水平为703pg/mL作为危险分层界值作生存曲线,大于703pg/mL为心力衰竭高危组,小于703pg/mL为低危组,两组患者在生存时间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观察组NYHA各级别患者与对照组BNP中位数及范围对比情况表
NYHA分级1例数1BNP中位数1BNP范围对照组180143*19-117Ⅱ级1191164.2165-471Ⅲ级13917661151-1293Ⅳ级121117041874-4514注:与其他各组对比,*P<0.05。
【关键词】B型尿钠肽;BNP;心力衰竭;危险分析;预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0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877-01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近几年呈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有效的诊断与预后判断是对于治疗CHF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研究指出,肌钙蛋白(TnT)和B型尿钠肽(BNP)可早期、客观地反映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预后,实验证明,二者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增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关系,是进行性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尤其是BNP,临床认为,它是反映心脏代偿功能、评价心功能的标志物,可有效评价心衰患者的预后,对患者出院后死亡、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等均有较强的预见性。本组研究中,通过检测血浆BNP值,并与正常组作对比分析,探讨BNP对心力衰竭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2年7月至12月收治的79例确诊为CH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44例;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4±5.9)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19例,Ⅲ级39例,Ⅳ级21例,本组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1.1±4.8)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排除病例标准观察组患者排除3个月内心肌梗死患者,排除严重感染、内分泌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3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第2d清晨,空腹取静脉血,并于入院48h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照组患者为空腹12h取静脉血。BNP检测采用双抗体免疫荧光法。全部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住院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采用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及其范围表示BNP水平,非参数检验;心脏事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2结果
观察组NYHA各级别患者BNP中位数及范围随着级别的递增而BNP水平增高,同时与对照组BNP中位数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其中4例患者失访,失访率为5.1%,其他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其中1年内因心力衰竭死亡患者11例,占比14.9%;因心力衰竭惡化再次入院患者31例,占比41.9%。提取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BNP作为自变量,以心脏事件为应变量,对发生心脏事件独立预测因子进行检测发现,除BNP为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外,其他均不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见表2。以出院前BNP水平为703pg/mL作为危险分层界值作生存曲线,大于703pg/mL为心力衰竭高危组,小于703pg/mL为低危组,两组患者在生存时间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观察组NYHA各级别患者与对照组BNP中位数及范围对比情况表
NYHA分级1例数1BNP中位数1BNP范围对照组180143*19-117Ⅱ级1191164.2165-471Ⅲ级13917661151-1293Ⅳ级121117041874-4514注:与其他各组对比,*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