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化学领域的高科技信息、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材料和化合物、新的化学反应等等可说是日新月异。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圆满完成化学基础教育,是每一个化学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培养能力,一种善于发现新知识,分析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下面是近期我在化学创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来看,学生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与实践的倾向性就表现为兴趣。它是学习和探索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兴趣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获得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在化学教学中,把握其以实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等特点,去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初中绪言课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第一个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碱液;第二个烧杯中加入几滴酚酞;第三个烧杯中加入几滴浓酸,将第一个烧杯的液体依次转移到后面的烧杯中。学生观察到了有趣的颜色变化,进一步强调:其中的道理将在化学课中找到答案。只是通过一个酸碱中和的小实验,不觉中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述分子性质之前,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分子的存在。在一杯水中放入糖块,一会儿糖块溶解,而喝水会感到甜;打开香水的瓶塞会闻到香味。进而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提问中,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学生也会提出各种类似的实例,增强了创新意识。
二、正确引导,掌握创新方法
传统课堂上,也有不少教师重视讨论,但这种讨论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只注意正确答案的回答,而对不合乎要求的回答一概不理。当一出现冷场或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讲出正确答案而鸣金收兵。教师的这种提问是单向的,教学过程按照教师本人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暴露学生思维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自己在讨论课的教学中,精心设问,引发思考,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积极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努力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大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师生间相互释难答疑,相互启发补充,所思所想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神益。切忌不可过早评价或强行向学生推出正确答案,更不能越组代庵。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才能使各种表象上升为规律,使各种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各类创新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各类实验,其中探索性实验较多。化学实验教学通常是讲述→演示→分析、归纳→记忆→学生实验。这种模式虽缩短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但也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在教学中将实验顺序改为:提出目标→学生讨论→制订方案→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手脑并用,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实现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讨论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时,我们分别把三支光亮的铁钉放在不同的环境中:(1)干燥空气,(2)水中且用油封,(3)少许水且与空气接触。让学生观察现象,一周后进行分析。大多数学生都能观察到(3)中铁钉生锈的现象,进而引导学生讨论铁生锈的原因。铁生锈是铁、水、空气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于这一规律,反而会得到许多创新性的发现,如:铁钉在与水、空气同时接触的水面处更易生锈;由于水会参与反应,水面会下降;除铁外的金属有些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生锈等。
三、主动思考,启迪创新思维
要增强创新思维,必须勤于思考,主动思考,只要有所思才能有所得。教学中应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理论问题或抽象概念,这些大多是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善于思考,那么许多问题都会由学生自己解决。例如,在讲授氧氣的制法一课后,我让学生写出实验室制氧气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提问二氧化锰在两个反应中的不同,进而说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过程中的催化作用,但有些学生通过观察这两个表达式的特点,提出了向氯酸钾中加入高锰酸钾来加快分解的实验方案。我在肯定其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给出了正确答案,而且有的学生提出了这一方案的另一优点:能增加产生氧气的量。本来是两个抽象的反应,经过一番讨论,不但复习了两个反应,而且巩固了催化剂的概念,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训练创新能力
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不断更新应用环境,就能较好的训练创新能力。
这一点在化学教学中格外突出。对于各类化学知识不论是习题训练,还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都存在应用能力的训练。例如,当某装置作为贮气设备时,判断气体流向。当时有许多学生对此束手无策,仔细分析,这其实就是对气体收集方法的考查。气体的收集与其水溶性和密度有关,教学中分析了氧气、氢气的收集方法的原理,再设置其它气体让学生分析处理。若再遇到该题时,大多数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责任。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只有不畏艰辛,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来看,学生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与实践的倾向性就表现为兴趣。它是学习和探索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兴趣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获得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在化学教学中,把握其以实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等特点,去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初中绪言课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第一个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碱液;第二个烧杯中加入几滴酚酞;第三个烧杯中加入几滴浓酸,将第一个烧杯的液体依次转移到后面的烧杯中。学生观察到了有趣的颜色变化,进一步强调:其中的道理将在化学课中找到答案。只是通过一个酸碱中和的小实验,不觉中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述分子性质之前,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分子的存在。在一杯水中放入糖块,一会儿糖块溶解,而喝水会感到甜;打开香水的瓶塞会闻到香味。进而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提问中,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学生也会提出各种类似的实例,增强了创新意识。
二、正确引导,掌握创新方法
传统课堂上,也有不少教师重视讨论,但这种讨论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只注意正确答案的回答,而对不合乎要求的回答一概不理。当一出现冷场或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讲出正确答案而鸣金收兵。教师的这种提问是单向的,教学过程按照教师本人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暴露学生思维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自己在讨论课的教学中,精心设问,引发思考,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积极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努力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大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师生间相互释难答疑,相互启发补充,所思所想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神益。切忌不可过早评价或强行向学生推出正确答案,更不能越组代庵。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才能使各种表象上升为规律,使各种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各类创新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各类实验,其中探索性实验较多。化学实验教学通常是讲述→演示→分析、归纳→记忆→学生实验。这种模式虽缩短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但也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在教学中将实验顺序改为:提出目标→学生讨论→制订方案→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手脑并用,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实现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讨论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时,我们分别把三支光亮的铁钉放在不同的环境中:(1)干燥空气,(2)水中且用油封,(3)少许水且与空气接触。让学生观察现象,一周后进行分析。大多数学生都能观察到(3)中铁钉生锈的现象,进而引导学生讨论铁生锈的原因。铁生锈是铁、水、空气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于这一规律,反而会得到许多创新性的发现,如:铁钉在与水、空气同时接触的水面处更易生锈;由于水会参与反应,水面会下降;除铁外的金属有些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生锈等。
三、主动思考,启迪创新思维
要增强创新思维,必须勤于思考,主动思考,只要有所思才能有所得。教学中应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理论问题或抽象概念,这些大多是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善于思考,那么许多问题都会由学生自己解决。例如,在讲授氧氣的制法一课后,我让学生写出实验室制氧气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提问二氧化锰在两个反应中的不同,进而说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过程中的催化作用,但有些学生通过观察这两个表达式的特点,提出了向氯酸钾中加入高锰酸钾来加快分解的实验方案。我在肯定其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给出了正确答案,而且有的学生提出了这一方案的另一优点:能增加产生氧气的量。本来是两个抽象的反应,经过一番讨论,不但复习了两个反应,而且巩固了催化剂的概念,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训练创新能力
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不断更新应用环境,就能较好的训练创新能力。
这一点在化学教学中格外突出。对于各类化学知识不论是习题训练,还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都存在应用能力的训练。例如,当某装置作为贮气设备时,判断气体流向。当时有许多学生对此束手无策,仔细分析,这其实就是对气体收集方法的考查。气体的收集与其水溶性和密度有关,教学中分析了氧气、氢气的收集方法的原理,再设置其它气体让学生分析处理。若再遇到该题时,大多数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责任。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只有不畏艰辛,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