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重大任务。就是需要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企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要求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一场改革。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学习心得体会,综合分析了“双师型”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共育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校企共建
通过认真学习和研读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给我印象最深的方案的三大亮点便是: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队伍、普遍实行“1+X”(专业能力证书)证书制度、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下面我从上述三个方面简述我的学习体会。
一、如何做好“双师型”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
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都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结束学校学习便开始来校任教,实践技能基础很单薄。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很多院校每年拿出资金专门支持教师去企业实践。尽管这样,毕竟只是每年个把月的实践时间,在系统熟悉基层生产、历练过硬实践技能上和预期是有差距的。当前,职业院校的新进师资几乎全部来自研究型高校,自身技能水平较低,也无法有效胜任技能部分的教学任务,只能“黑板上开机器,PPT上讲工艺”。像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职业院校新进教师要求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所以,方案作这样的要求不是没有道理。
如此看来,方案对教师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并非是教师的门槛提高了,而是就应该这样规定,这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的。职业院校是种类型教育,哪怕科研,也是要面对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一线难题。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大部分的科研导向不能再延续到职业院校。方案提出,“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如此看来,这对院校应届毕业生的个人成长规划、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相比原来从院校直接到院校,是更难了。但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由用人单位、有关合作企业和毕业生本人签订多方协议,提前对其进行企业实践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有目标地来进行教导培养,应该能更好、更有效地奠定其为师基础。许多应届毕业生刚工作时总体上职业选择指向性不太明晰,甚至是麻木的。经过3年工作后,他们会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一个更现实的想法,如果此时再去应聘职业院校教师,一方面职业倾向更加清晰和强烈,同时又具有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将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更会有职业的成就感。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讲,未必是件坏事。
二、如何实行“1+X”证书制度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曾表示,接下来将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以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方案中指出: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普遍实行“1+X”(专业能力证书)证书制度。其中,包括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境外培训计划,分年度、分批次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校长赴德国研修,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三、如何做好校企共建共育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关键是教师在提高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能有合适的企业给老师们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使他們有机会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因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对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说就尤为重要。但新入职的教师要求有3年企业工作的经历,“是不是就这3年就足够呢?就是‘双师型’教师了呢?我们要面向企业一线培养技能人才,而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是不断更新升级的,老师们要到生产一线才能学习、掌握,所以学校和企业建立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机制很有必要,而且不可替代,这是职业教育保证质量的根本所在。
除了让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如何让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来到院校任教也是个问题。一是学校的待遇和企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有的工匠并不愿意来;二是,如果企业工人愿意来学校兼职任教,那如何协调企业的工作?企业又是否支持?三是时间问题,一般而言学校的课程设计相对比较固定,能否与企业工作的时间灵活对接也是个问题。
黄伟曾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共建的100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四、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不仅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不一定所有老师都是“双师型”教师,这在目前不现实,也不需要。但学校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老师一定要是“双师型”教师,所以教师要进行分类分层的管理。在过渡阶段,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可能更为实际一些,即由一部分理论教学能力较高的老师和一部分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共同构成,强调团队的协同互补。同时,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专业、每一项课程、每一个教师,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社区的大学”。
参考文献:
[1]创新铸造新时代职教“双师型工匠之师”—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体会[J]. 邢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7)
[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带来的四点启示[J]. 张玉鹏.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9(06)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校企共建
通过认真学习和研读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给我印象最深的方案的三大亮点便是: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队伍、普遍实行“1+X”(专业能力证书)证书制度、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下面我从上述三个方面简述我的学习体会。
一、如何做好“双师型”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
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都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结束学校学习便开始来校任教,实践技能基础很单薄。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很多院校每年拿出资金专门支持教师去企业实践。尽管这样,毕竟只是每年个把月的实践时间,在系统熟悉基层生产、历练过硬实践技能上和预期是有差距的。当前,职业院校的新进师资几乎全部来自研究型高校,自身技能水平较低,也无法有效胜任技能部分的教学任务,只能“黑板上开机器,PPT上讲工艺”。像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职业院校新进教师要求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所以,方案作这样的要求不是没有道理。
如此看来,方案对教师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并非是教师的门槛提高了,而是就应该这样规定,这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的。职业院校是种类型教育,哪怕科研,也是要面对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一线难题。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大部分的科研导向不能再延续到职业院校。方案提出,“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如此看来,这对院校应届毕业生的个人成长规划、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相比原来从院校直接到院校,是更难了。但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由用人单位、有关合作企业和毕业生本人签订多方协议,提前对其进行企业实践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有目标地来进行教导培养,应该能更好、更有效地奠定其为师基础。许多应届毕业生刚工作时总体上职业选择指向性不太明晰,甚至是麻木的。经过3年工作后,他们会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一个更现实的想法,如果此时再去应聘职业院校教师,一方面职业倾向更加清晰和强烈,同时又具有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将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更会有职业的成就感。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讲,未必是件坏事。
二、如何实行“1+X”证书制度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曾表示,接下来将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以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方案中指出: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普遍实行“1+X”(专业能力证书)证书制度。其中,包括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境外培训计划,分年度、分批次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校长赴德国研修,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三、如何做好校企共建共育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关键是教师在提高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能有合适的企业给老师们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使他們有机会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因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对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说就尤为重要。但新入职的教师要求有3年企业工作的经历,“是不是就这3年就足够呢?就是‘双师型’教师了呢?我们要面向企业一线培养技能人才,而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是不断更新升级的,老师们要到生产一线才能学习、掌握,所以学校和企业建立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机制很有必要,而且不可替代,这是职业教育保证质量的根本所在。
除了让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如何让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来到院校任教也是个问题。一是学校的待遇和企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有的工匠并不愿意来;二是,如果企业工人愿意来学校兼职任教,那如何协调企业的工作?企业又是否支持?三是时间问题,一般而言学校的课程设计相对比较固定,能否与企业工作的时间灵活对接也是个问题。
黄伟曾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共建的100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四、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不仅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不一定所有老师都是“双师型”教师,这在目前不现实,也不需要。但学校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老师一定要是“双师型”教师,所以教师要进行分类分层的管理。在过渡阶段,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可能更为实际一些,即由一部分理论教学能力较高的老师和一部分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共同构成,强调团队的协同互补。同时,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专业、每一项课程、每一个教师,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社区的大学”。
参考文献:
[1]创新铸造新时代职教“双师型工匠之师”—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体会[J]. 邢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7)
[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带来的四点启示[J]. 张玉鹏.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