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促进学生有效成长?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一切为了学生
1.利用学生的经验
所有学生,无论是6岁、16岁还是60岁,他们来到课堂时都已经有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影响着他们对内部世界的看法。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基础,重视他们自己的体验和想法。例如,要求学生在读了一篇课文后,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如何完成这个作业呢?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对课文的领悟程度不同,对作品的喜恶不同,可以设计多种作业样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如创写、改写、仿写、缩写、扩写、谈感想、作评论、配乐朗诵、为文配图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2.探寻学生的观点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坐井观天》时,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为题,进行说话训练。大多数同学们讲的都是“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可是,有一位学生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井里。”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我也随口笑道:“我看你就像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但是,课后我在批阅作文时,看到这位同学在文中写道:青蛙跳出井后,它来到一条河边,想喝水。突然,听到旁边的老青蛙的警告:不要喝,水里有毒!紧接着,又听到老青蛙被人用钢叉刺死的惨叫声……我的心被惊呆了:让青蛙跳回井里的寓言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多巧妙啊!可作为老师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从此,在上课之前我就经常设身处地地探寻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以及学生中所碰到的困难等等。这样,教师就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眼睛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
3.熟悉学生的世界
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经常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会与不会,懂与不懂……这样,才能为教学方案制定找到合理的依据。例如,你的学生学前教育比较好,他已经认识了很多汉字,并且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你还有必要从“一、二、三”教起吗?你今天要教这12个字,有三个大家都认识了!有两个大家教觉得难记,你还能平均使用力量,一个接一个地教这12个字吗?众多研究与实践表明!学生已经会的东西再重复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反感。我们常说“备课要备学生”,这里的“备”就是指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4.关注学生的课堂
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对儿童已知世界的了解,还应当在课堂上进一步拓展或深入。无论是老师讲课,还是学生朗读、发言、讨论,老师都应当凭着自己的教育直觉,判断学生对学习任务有多少知识的、心理的准备,看其理解和领悟的情况怎样,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目标。当然学校领导或专家听课,也不能以是否完成教案所写的教学步骤为评价依据。我认为,那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留尾巴”、“且听下回分解”的课,往往是最生动的。老师讲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关注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就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关注学生,实际上也是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此,关注学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为了学生一切
1.营造舒适的氛围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给学生创造充满鼓励、宽容、赞美、认同、安定、友善、祥和的成长环境。德国戈特福里德·海纳特也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无错原则”,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给以适度“宽容”,使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这样学生思维才会敏捷,见解才会独到,学生的创造的火花才会迸发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享人生体验的过程。
2.热爱每一位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真心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 爱学生就要做到:
①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②相信学生。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已花费心血去培养的教师,才能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③公平对待学生。每位教师都应该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子。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可以这样说,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
3.尊重每一个“孩子”
①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教师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好不要用“差生”、“后进生”和“落后生”这类标签贴在学生的身上。教师更不能偏爱成绩好、家庭环境好和相貌好的学生。
②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个性对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影响,对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在尊重他们的未来。
③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是什么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是什么引起学生违反校纪,是什么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开始真正的教育。
④尊重每位学生的隐私。隐私往往是一种不愿被人知道、不愿被人公开的弱点或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些学生家里可能存在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家境贫困等其他一些不愿让人知道的事,这些都应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尊重。
⑤尊重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爱护他们前进的动力,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一个没有了自尊心、没有了自我的人,很可能会产生或做出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后果或行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难免于枯萎。”这段“因材施教”的至理名言留给我们的是一辈子的探索与追求。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
一、一切为了学生
1.利用学生的经验
所有学生,无论是6岁、16岁还是60岁,他们来到课堂时都已经有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影响着他们对内部世界的看法。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基础,重视他们自己的体验和想法。例如,要求学生在读了一篇课文后,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如何完成这个作业呢?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对课文的领悟程度不同,对作品的喜恶不同,可以设计多种作业样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如创写、改写、仿写、缩写、扩写、谈感想、作评论、配乐朗诵、为文配图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2.探寻学生的观点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坐井观天》时,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为题,进行说话训练。大多数同学们讲的都是“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可是,有一位学生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井里。”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我也随口笑道:“我看你就像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但是,课后我在批阅作文时,看到这位同学在文中写道:青蛙跳出井后,它来到一条河边,想喝水。突然,听到旁边的老青蛙的警告:不要喝,水里有毒!紧接着,又听到老青蛙被人用钢叉刺死的惨叫声……我的心被惊呆了:让青蛙跳回井里的寓言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多巧妙啊!可作为老师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从此,在上课之前我就经常设身处地地探寻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以及学生中所碰到的困难等等。这样,教师就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眼睛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
3.熟悉学生的世界
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经常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会与不会,懂与不懂……这样,才能为教学方案制定找到合理的依据。例如,你的学生学前教育比较好,他已经认识了很多汉字,并且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你还有必要从“一、二、三”教起吗?你今天要教这12个字,有三个大家都认识了!有两个大家教觉得难记,你还能平均使用力量,一个接一个地教这12个字吗?众多研究与实践表明!学生已经会的东西再重复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反感。我们常说“备课要备学生”,这里的“备”就是指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4.关注学生的课堂
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对儿童已知世界的了解,还应当在课堂上进一步拓展或深入。无论是老师讲课,还是学生朗读、发言、讨论,老师都应当凭着自己的教育直觉,判断学生对学习任务有多少知识的、心理的准备,看其理解和领悟的情况怎样,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目标。当然学校领导或专家听课,也不能以是否完成教案所写的教学步骤为评价依据。我认为,那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留尾巴”、“且听下回分解”的课,往往是最生动的。老师讲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关注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就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关注学生,实际上也是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此,关注学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为了学生一切
1.营造舒适的氛围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给学生创造充满鼓励、宽容、赞美、认同、安定、友善、祥和的成长环境。德国戈特福里德·海纳特也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无错原则”,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给以适度“宽容”,使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这样学生思维才会敏捷,见解才会独到,学生的创造的火花才会迸发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享人生体验的过程。
2.热爱每一位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真心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 爱学生就要做到:
①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②相信学生。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已花费心血去培养的教师,才能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③公平对待学生。每位教师都应该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子。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可以这样说,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
3.尊重每一个“孩子”
①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教师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好不要用“差生”、“后进生”和“落后生”这类标签贴在学生的身上。教师更不能偏爱成绩好、家庭环境好和相貌好的学生。
②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个性对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影响,对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在尊重他们的未来。
③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是什么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是什么引起学生违反校纪,是什么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开始真正的教育。
④尊重每位学生的隐私。隐私往往是一种不愿被人知道、不愿被人公开的弱点或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些学生家里可能存在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家境贫困等其他一些不愿让人知道的事,这些都应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尊重。
⑤尊重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爱护他们前进的动力,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一个没有了自尊心、没有了自我的人,很可能会产生或做出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后果或行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难免于枯萎。”这段“因材施教”的至理名言留给我们的是一辈子的探索与追求。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