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是在“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以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兼职教授中的名家资源为依托,借助“诵读”这一艺术载体精心组织专业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在线教学活动,这一活动为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作出积极探索。
【关键词】疫情;播音课程实践;新探索
接力诵读以“1958 年消灭血吸虫病—2003年抗击非典—2020共同抗击‘新冠肺炎’”为时间轴,以“武汉——湖北——全国”为地域轴,精选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诗文作品,多为原创,借名家之口、“国嘴”之声,赞诵“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树立坚决战胜这次疫情的必胜信心,坚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信念。
一、把握“互联网+”脉搏、紧跟新时代脚步
播音主持不象其他学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有声语言艺术,是话筒前的的艺术,它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获得真实能力的。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话筒、镜头前的艺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实际需要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
疫情期间,我们与老师之间无法实现面对面的专业交流与沟通,同时,线下专业实践活动也因此滞后,但“停课不停学”的宗旨要求在教学实践上必须创新模式,探索与专业相关且与国家热点同频共振的学习方式。
网络新媒体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时效性,“互联网+专业课程实践”是高校相关专业教育不可逆的大趋势,把握网络新媒体的力量为我们展示更多案例,丰富我们自身的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专业教育的效果。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可满足教师艺术化的知识发送需求,又能满足我们碎片化的知识接受习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以更快的速度分享转发,教学信息的时效性大大提高。
二、邀请业内专家参与、汇聚“光芒”的力量
在浙江工业大学特聘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教授教授指导下,浙江工业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主题定为“战疫:声音的力量”。
诵读活动共征集到包括十几位播音界、朗诵界知名专家以及高校播音专业师生在内的优秀朗诵作品百余首,其中,已推发的几十首名家作品融入了专业的在线教学课堂,进入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晨练》、《专业导论》、《播音主持发声基础》等相关课程,成为师生们最新鲜的教材,同时也将成为今后播音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
我们在听摩学习、分析对比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在和名家前辈的同平台互动中增强了专业信心,在诵读学习这些战疫诗篇过程中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我们通过“声音的力量”声援前方战疫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切切实实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不仅如此,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全方位矩阵式宣传,组织主题诵读比赛营造氛圍,通过线下、线上多种平台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强有力的媒体资源的支撑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当我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入选“学习强国浙江平台”、FM89杭州之声并被杭州市朗诵协会大力宣传时,专业学习热情高涨,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诵读实践活动中来。
三、征集抗疫优秀作品、以文字直抵人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网络上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本专业微信公众号“和 sheng”向全社会征集投稿,收到了许多战“疫”优秀文学作品。这些诗歌、散文等,朴实真挚、用情至深、打动人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的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同疫情的抗争需要团结一致的中华人民,而文字的力量恰恰体现于此,那些坚守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那些不辞辛劳的志愿者、那些跨越山海的“八方支援”都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同学们在看完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自己也深受触动,激发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积极参与稿件的撰写和后续诵读的打磨,希望在力所能及之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前方抗疫献出一份力。
创作、打磨的过程同时也是成长的过程,提笔一刻的灵光乍现让我们一次次感叹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叹文字带给我们的万般感动,从品读到成为作者,从书本走向实践,这让同学们对于“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深耕写作指引方向。
四、鼓励师生合作、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有声语言在互联网时代容易传播,诵抗“疫”文章,表达对抗疫工作者们的关心与尊敬,并且为她们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柱,同时有利于激发人们爱国热情与树立坚决战胜这次疫情的必胜信心。
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录制设备可能只是一台手机,但有声语言与情感的力量足以振奋人心。师生共同完成一件诵读作品,是一次十分珍贵的交流学习机会,同学们从老师身上学习专业技能,从起承转合到气息运用,从吐字发声到整体效果,配合过程更多的是双向的互动,老师也从学生那里感受着年轻的心对专业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师长用他们自身阅历、经验累积带我们解读品味诗歌,帮助我们一步步走进作者内心的世界,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慢慢感受,体会如何用声音塑造人物、学习如何运用气息让全篇浑然一体,我们不仅感受着诵读的魅力、用心提升自己的专业,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用声音的力量为国家助力的意义。
总结:
播音主持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直面疫情、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创新课程实践的方式十分关键。“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就是一次颇有成效的新探索,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出发,邀请众多业内名家参与其中,用他们的光芒吸引更多声音的力量,借助强有力的平台不断扩大影响,师生合作打磨学习作品,同学们的专业能力有了极大的飞跃,参与感和获得感都有了极大的满足。这是一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实践的积极探索,为今后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教育评论 2007.1
[2]杨忠:《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巢湖学院学报 2011.1
【关键词】疫情;播音课程实践;新探索
接力诵读以“1958 年消灭血吸虫病—2003年抗击非典—2020共同抗击‘新冠肺炎’”为时间轴,以“武汉——湖北——全国”为地域轴,精选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诗文作品,多为原创,借名家之口、“国嘴”之声,赞诵“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树立坚决战胜这次疫情的必胜信心,坚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信念。
一、把握“互联网+”脉搏、紧跟新时代脚步
播音主持不象其他学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有声语言艺术,是话筒前的的艺术,它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获得真实能力的。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话筒、镜头前的艺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实际需要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
疫情期间,我们与老师之间无法实现面对面的专业交流与沟通,同时,线下专业实践活动也因此滞后,但“停课不停学”的宗旨要求在教学实践上必须创新模式,探索与专业相关且与国家热点同频共振的学习方式。
网络新媒体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时效性,“互联网+专业课程实践”是高校相关专业教育不可逆的大趋势,把握网络新媒体的力量为我们展示更多案例,丰富我们自身的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专业教育的效果。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可满足教师艺术化的知识发送需求,又能满足我们碎片化的知识接受习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以更快的速度分享转发,教学信息的时效性大大提高。
二、邀请业内专家参与、汇聚“光芒”的力量
在浙江工业大学特聘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教授教授指导下,浙江工业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主题定为“战疫:声音的力量”。
诵读活动共征集到包括十几位播音界、朗诵界知名专家以及高校播音专业师生在内的优秀朗诵作品百余首,其中,已推发的几十首名家作品融入了专业的在线教学课堂,进入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晨练》、《专业导论》、《播音主持发声基础》等相关课程,成为师生们最新鲜的教材,同时也将成为今后播音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
我们在听摩学习、分析对比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在和名家前辈的同平台互动中增强了专业信心,在诵读学习这些战疫诗篇过程中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我们通过“声音的力量”声援前方战疫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切切实实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不仅如此,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全方位矩阵式宣传,组织主题诵读比赛营造氛圍,通过线下、线上多种平台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强有力的媒体资源的支撑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当我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入选“学习强国浙江平台”、FM89杭州之声并被杭州市朗诵协会大力宣传时,专业学习热情高涨,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诵读实践活动中来。
三、征集抗疫优秀作品、以文字直抵人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网络上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本专业微信公众号“和 sheng”向全社会征集投稿,收到了许多战“疫”优秀文学作品。这些诗歌、散文等,朴实真挚、用情至深、打动人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的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同疫情的抗争需要团结一致的中华人民,而文字的力量恰恰体现于此,那些坚守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那些不辞辛劳的志愿者、那些跨越山海的“八方支援”都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同学们在看完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自己也深受触动,激发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积极参与稿件的撰写和后续诵读的打磨,希望在力所能及之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前方抗疫献出一份力。
创作、打磨的过程同时也是成长的过程,提笔一刻的灵光乍现让我们一次次感叹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叹文字带给我们的万般感动,从品读到成为作者,从书本走向实践,这让同学们对于“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深耕写作指引方向。
四、鼓励师生合作、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有声语言在互联网时代容易传播,诵抗“疫”文章,表达对抗疫工作者们的关心与尊敬,并且为她们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柱,同时有利于激发人们爱国热情与树立坚决战胜这次疫情的必胜信心。
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录制设备可能只是一台手机,但有声语言与情感的力量足以振奋人心。师生共同完成一件诵读作品,是一次十分珍贵的交流学习机会,同学们从老师身上学习专业技能,从起承转合到气息运用,从吐字发声到整体效果,配合过程更多的是双向的互动,老师也从学生那里感受着年轻的心对专业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师长用他们自身阅历、经验累积带我们解读品味诗歌,帮助我们一步步走进作者内心的世界,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慢慢感受,体会如何用声音塑造人物、学习如何运用气息让全篇浑然一体,我们不仅感受着诵读的魅力、用心提升自己的专业,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用声音的力量为国家助力的意义。
总结:
播音主持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直面疫情、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创新课程实践的方式十分关键。“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就是一次颇有成效的新探索,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出发,邀请众多业内名家参与其中,用他们的光芒吸引更多声音的力量,借助强有力的平台不断扩大影响,师生合作打磨学习作品,同学们的专业能力有了极大的飞跃,参与感和获得感都有了极大的满足。这是一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实践的积极探索,为今后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教育评论 2007.1
[2]杨忠:《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巢湖学院学报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