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笔之际必须要作出声明的是,我不是教育评论家,也不是媒体工作者,更不是学校的领导人,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不想像街头的评论家那样发表豪言壮语,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日本人讲述自己耳闻目睹的日本道德现状,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感想,仅此而已。
“以前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啊!” “最近可真是世风日下啊!”近年来在日本这样的抱怨声此起彼伏。“以前出门即使不上锁也不怕,现在出门不上两把锁已经不行了。”“在公园如果跟小朋友打招呼会被认为是拐卖小孩的坏人,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也就不再打招呼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想来与我孩提时代相比,日本的社会风气的确变了许多。从住宅到学校,再到街道,都装上了监控摄像头;一系列诸如“恶性骚扰”等新词悄然出现;为了应对色狼,电车公司配备了女性专用电车;公交车上,年轻人占着优先席假装睡觉。在学校,虽然课堂体罚不见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刻薄阴损的言语暴力;随着教师的职员化,他们与学生的关系逐渐疏远,学生有烦恼而没有人倾诉,从而导致拒绝上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由于网络的普及,被卷入性犯罪案件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在家庭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不足已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甚至杀害父母、子女的案件也在逐年增加,还有一些独居老人往往在去世几个月后才会被人发现。
总之,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以上现象,那就是“道德危机”。毫不夸张地说,在街头巷尾被认为是由于道德缺失而引发的事件屡见不鲜。就这个问题我想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结合以下几个例子,谈一下我的感想。
首当其冲的是儿童虐待问题。在日本,所谓的儿童是指未满18岁的孩子,根据儿童福利法第十二条规定:在各都道府所设的儿童福利机构被称为儿童咨询中心。2011年咨询儿童受虐待的案例多达59862例。去年,一名男性往女朋友的5岁双胞胎女儿的眼睛里泼硫酸,导致双胞胎双目失明,犯罪嫌疑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更加令人发指的是,双胞胎的母亲竟然也参与了这起案件。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这位母亲的道德心已然沦丧。那对双胞胎这一生都不会再看到光明,而凶手却只被剥夺了六年的自由,对于双胞胎而言这是一个多么不公平的世界。类似这样的案件不胜枚举,而且加害者多半是他们的亲生父母,他们接二连三地在毫无反抗能力的儿童身上发泄压力,试问他们的良知究竟到哪里去了。
另一方面,虽然校园暴力事件很早就有,但如今有些教师与学生的做法却大大逾越了道德底线。在学校,如果一位同学在性格或体型上与其他同学稍稍不一样,或者学习非常刻苦,或是稍微成绩不佳就容易成为被排斥的对象。转校生甚至是非常可爱的女孩都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我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班上总有被欺负的同学。记得有一个女孩从小体型就胖,性格也比较内向,而且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富裕,每次都穿着洗得发黄的衣服来学校。她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在小学的六年,中学的三年中,周围的同学总是用“细菌”“肮脏”“不要靠近我”等侮辱性的语言挖苦她,甚至集体无视她。而且我清楚地记得班上的很多女同学都极力避免与她扯上一丁点关系。
近年来,校园暴力也逐渐升级,其残酷与阴险性让人不寒而栗。它已不单单限于像拳打脚踢等单纯的身体暴力,而是逐渐转向对心灵的冷暴力。比如,把某同学的重要东西藏起来进而嫁祸于他人,把白菊花放在某同学桌子上将其视为死人,在学校公共主页匿名辱骂别人,等等。然而加害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欺负行为的危害性,而仅仅认为是在“玩儿”,并乐此不疲。老师对这样的事件只会敷衍了事,有的还会装作不知道,甚至极力在全校范围内隐瞒这样的事件。
在众多案例中,“大津市校园暴力自杀事件”格外引人注目。2011年10月11日,滋贺县大津市的市立中学一名二年级男同学由于不堪忍受校园暴力之苦而在家中自杀。其经过如下:9月29号,数名学生在体育馆中用绳索把受害人的手脚绑住,并用胶带粘住了他的嘴巴,实施了暴行。10月8日,这一行人又进入到受害人家中偷走了贵重金属和钱包。据悉受害人在自杀之前曾向施暴者发送过暗示自己会自杀的邮件,但他们全然不予理睬。最终受害人于10月11日从公寓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自杀事件发生之后,校方和教育委员会坚持其一贯的应对态度,认为包括班主任在内没有人注意到所谓的校园欺负事件,对自杀事件也就更无从知晓了。然而,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校方在此学生自杀前6日曾接到过“学生在校受欺负”的举报。明知校园欺负事件却不加以处理的老师和学校自然难辞其咎,甚至说他们是事件的帮凶也不为过。受到欺负的同学在心里会一直留有阴影,而加害方却一味地沉浸于欺负别人的快感中,久而久之校园暴力事件就会愈演愈烈。
就学校内的道德缺失问题,政府的教育改革执行会议做出了把原有的一周一次以座谈会为形式的道德教育纳入正式课程范围的决定。同时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意识,文部科学省向中小学校免费发放《心灵笔记》这本书作为辅助教材,这让我们更加期待学校与家庭乃至地区之间能够有紧密联系。国家就学校与家庭道德心缺失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虽然经媒体多次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其实际可行性与国家执行力度还是受到了很多质疑。
当别人有困难时伸手援助,相互礼让,以诚相对,大家本应当都具备这些本性的,但为什么有些人会变得如此冷漠呢?究其原因,我想应该归结于地区交流的逐渐减少。
以前一旦有什么恶行发生的话,以教育为名的“爱的鞭策”就会蜂拥而至。小孩子一旦做了什么违反公德的行为,周围的大人不会考虑这是不是别人的孩子,都会加以提醒和忠告。一旦孩子跟平时有些不同,周围的大人就会关切地询问“你怎么了”“怎么无精打采的呢”等。所以,孩子们在除家人之外的人的身上也可以感受到关爱和帮助。可以说,小区居民对周围的小孩都会表示关心,从而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了和谐而温暖的氛围。
但是,现在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公寓里的居民互相都不认识,更谈不上有任何交流了。要是专职主妇的话,她的一天基本上都只沉浸在自己与孩子的世界中。就连可以倾诉诸如“小孩不停地哭”“小孩不听话”等这样的抱怨的人都没有。最终,她们会把压力的矛头直指小孩,拿他们撒气。
当日本大地震时,从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感动的表现来看,在关键时刻,日本人原有的道德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民众对于道德心的重拾还是非常有希望的。政府为道德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出台了新的政策,但如果仅仅只依赖于这两点的话,不会有太大的收益,甚至会引起更多的问题,说不定还会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比如,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学校会说“家长教育不够”,而家长又会说“学校教育不到位”,就这样相互推诿从而逃避责任。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1.加强地区社会的交流,营造出一种彼此相互关心、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2.在学校,创造一种学生和老师能进行心灵对话的环境,同时提高担任道德教育的教师的道德水平,关于这一点,是政府组织还是学校组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作为教师就必须明确作为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职业操守。
3.由政府来组织彻底普及道德教育毕竟是件非同寻常的事,政府是否应该插手道德教育这件事,想必会成为舆论关注的新焦点吧。与之相比,我们更应该为了自身利益积极发扬传统美德,并将这一思想广泛传播。
总而言之,比起政府自上而下地向民间强力推行道德政策与道德教育,倒不如把家庭和社会团体作为中心,政府则作为其强有力的后盾,起支持与辅助的作用。我想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共筑充满爱心与美德的世界之愿一定可以实现!
“以前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啊!” “最近可真是世风日下啊!”近年来在日本这样的抱怨声此起彼伏。“以前出门即使不上锁也不怕,现在出门不上两把锁已经不行了。”“在公园如果跟小朋友打招呼会被认为是拐卖小孩的坏人,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也就不再打招呼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想来与我孩提时代相比,日本的社会风气的确变了许多。从住宅到学校,再到街道,都装上了监控摄像头;一系列诸如“恶性骚扰”等新词悄然出现;为了应对色狼,电车公司配备了女性专用电车;公交车上,年轻人占着优先席假装睡觉。在学校,虽然课堂体罚不见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刻薄阴损的言语暴力;随着教师的职员化,他们与学生的关系逐渐疏远,学生有烦恼而没有人倾诉,从而导致拒绝上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由于网络的普及,被卷入性犯罪案件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在家庭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不足已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甚至杀害父母、子女的案件也在逐年增加,还有一些独居老人往往在去世几个月后才会被人发现。
总之,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以上现象,那就是“道德危机”。毫不夸张地说,在街头巷尾被认为是由于道德缺失而引发的事件屡见不鲜。就这个问题我想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结合以下几个例子,谈一下我的感想。
首当其冲的是儿童虐待问题。在日本,所谓的儿童是指未满18岁的孩子,根据儿童福利法第十二条规定:在各都道府所设的儿童福利机构被称为儿童咨询中心。2011年咨询儿童受虐待的案例多达59862例。去年,一名男性往女朋友的5岁双胞胎女儿的眼睛里泼硫酸,导致双胞胎双目失明,犯罪嫌疑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更加令人发指的是,双胞胎的母亲竟然也参与了这起案件。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这位母亲的道德心已然沦丧。那对双胞胎这一生都不会再看到光明,而凶手却只被剥夺了六年的自由,对于双胞胎而言这是一个多么不公平的世界。类似这样的案件不胜枚举,而且加害者多半是他们的亲生父母,他们接二连三地在毫无反抗能力的儿童身上发泄压力,试问他们的良知究竟到哪里去了。
另一方面,虽然校园暴力事件很早就有,但如今有些教师与学生的做法却大大逾越了道德底线。在学校,如果一位同学在性格或体型上与其他同学稍稍不一样,或者学习非常刻苦,或是稍微成绩不佳就容易成为被排斥的对象。转校生甚至是非常可爱的女孩都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我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班上总有被欺负的同学。记得有一个女孩从小体型就胖,性格也比较内向,而且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富裕,每次都穿着洗得发黄的衣服来学校。她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在小学的六年,中学的三年中,周围的同学总是用“细菌”“肮脏”“不要靠近我”等侮辱性的语言挖苦她,甚至集体无视她。而且我清楚地记得班上的很多女同学都极力避免与她扯上一丁点关系。
近年来,校园暴力也逐渐升级,其残酷与阴险性让人不寒而栗。它已不单单限于像拳打脚踢等单纯的身体暴力,而是逐渐转向对心灵的冷暴力。比如,把某同学的重要东西藏起来进而嫁祸于他人,把白菊花放在某同学桌子上将其视为死人,在学校公共主页匿名辱骂别人,等等。然而加害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欺负行为的危害性,而仅仅认为是在“玩儿”,并乐此不疲。老师对这样的事件只会敷衍了事,有的还会装作不知道,甚至极力在全校范围内隐瞒这样的事件。
在众多案例中,“大津市校园暴力自杀事件”格外引人注目。2011年10月11日,滋贺县大津市的市立中学一名二年级男同学由于不堪忍受校园暴力之苦而在家中自杀。其经过如下:9月29号,数名学生在体育馆中用绳索把受害人的手脚绑住,并用胶带粘住了他的嘴巴,实施了暴行。10月8日,这一行人又进入到受害人家中偷走了贵重金属和钱包。据悉受害人在自杀之前曾向施暴者发送过暗示自己会自杀的邮件,但他们全然不予理睬。最终受害人于10月11日从公寓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自杀事件发生之后,校方和教育委员会坚持其一贯的应对态度,认为包括班主任在内没有人注意到所谓的校园欺负事件,对自杀事件也就更无从知晓了。然而,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校方在此学生自杀前6日曾接到过“学生在校受欺负”的举报。明知校园欺负事件却不加以处理的老师和学校自然难辞其咎,甚至说他们是事件的帮凶也不为过。受到欺负的同学在心里会一直留有阴影,而加害方却一味地沉浸于欺负别人的快感中,久而久之校园暴力事件就会愈演愈烈。
就学校内的道德缺失问题,政府的教育改革执行会议做出了把原有的一周一次以座谈会为形式的道德教育纳入正式课程范围的决定。同时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意识,文部科学省向中小学校免费发放《心灵笔记》这本书作为辅助教材,这让我们更加期待学校与家庭乃至地区之间能够有紧密联系。国家就学校与家庭道德心缺失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虽然经媒体多次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其实际可行性与国家执行力度还是受到了很多质疑。
当别人有困难时伸手援助,相互礼让,以诚相对,大家本应当都具备这些本性的,但为什么有些人会变得如此冷漠呢?究其原因,我想应该归结于地区交流的逐渐减少。
以前一旦有什么恶行发生的话,以教育为名的“爱的鞭策”就会蜂拥而至。小孩子一旦做了什么违反公德的行为,周围的大人不会考虑这是不是别人的孩子,都会加以提醒和忠告。一旦孩子跟平时有些不同,周围的大人就会关切地询问“你怎么了”“怎么无精打采的呢”等。所以,孩子们在除家人之外的人的身上也可以感受到关爱和帮助。可以说,小区居民对周围的小孩都会表示关心,从而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了和谐而温暖的氛围。
但是,现在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公寓里的居民互相都不认识,更谈不上有任何交流了。要是专职主妇的话,她的一天基本上都只沉浸在自己与孩子的世界中。就连可以倾诉诸如“小孩不停地哭”“小孩不听话”等这样的抱怨的人都没有。最终,她们会把压力的矛头直指小孩,拿他们撒气。
当日本大地震时,从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感动的表现来看,在关键时刻,日本人原有的道德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民众对于道德心的重拾还是非常有希望的。政府为道德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出台了新的政策,但如果仅仅只依赖于这两点的话,不会有太大的收益,甚至会引起更多的问题,说不定还会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比如,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学校会说“家长教育不够”,而家长又会说“学校教育不到位”,就这样相互推诿从而逃避责任。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1.加强地区社会的交流,营造出一种彼此相互关心、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2.在学校,创造一种学生和老师能进行心灵对话的环境,同时提高担任道德教育的教师的道德水平,关于这一点,是政府组织还是学校组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作为教师就必须明确作为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职业操守。
3.由政府来组织彻底普及道德教育毕竟是件非同寻常的事,政府是否应该插手道德教育这件事,想必会成为舆论关注的新焦点吧。与之相比,我们更应该为了自身利益积极发扬传统美德,并将这一思想广泛传播。
总而言之,比起政府自上而下地向民间强力推行道德政策与道德教育,倒不如把家庭和社会团体作为中心,政府则作为其强有力的后盾,起支持与辅助的作用。我想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共筑充满爱心与美德的世界之愿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