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六个方面阐述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语用资源,发展提升思维能力:补充题眼,归纳概括,发展提升思维能力;聚焦语言,训练推想,发展提升思维能力;关注标点,想象补白,发展提升思维能力;利用插图,理解文本,发展提升思维能力;透视习题,读写结合,发展提升思维能力;领悟方法,指向写作,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文本语用资源 语言 标点 习题 写作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91-0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全球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学科——语文学科也理当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深入研究与探讨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内容中,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四个要素之一,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感悟、运用,从而获得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思维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将课堂真正改变为学生主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课堂上语言实践活动的着眼点,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学习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发展和提升思维的平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语用资源,汲取文本中的言语智慧,帮助学生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本文以《老人与海鸥》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补充题眼,归纳概括,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的窗口,字数不多但内涵深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读题眼知文意、读题眼寻脉络、补题眼写梗概等语文素养。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事件梗概是课标对高年级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这节课的初始,教师可以设计从题目入手,补充题眼,导入新课的环节。
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老人与海鸥”这个课题是名词并列的词组,从课题中的“与”可以看出文章既写了老人又写了海鸥,然后请学生补充题眼,填上词语把题目扩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相伴相随、情深义重、亲如一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老人与海鸥”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述说完整,梳理事情发展的顺序,借助题眼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读题眼,补充题眼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接下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概括了老人和海鸥特殊关系(像亲人一样,亲如一家)的一个句子。学生在补充题眼,梳理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把握,能提炼出全文的中心句。
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于培养学生准确补充题眼,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到题目与文章相互呼应的妙处,既培养了学生提纲挈领、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又进一步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拟几个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题目,比较欣赏,感受拟题的艺术和方法。
二、聚焦语言,训练推想,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准确地感悟语言,巧妙地运用语言就能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聚焦研读语言的精妙,自读自悟,是发展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在教学“老人喂海鸥”这个片段时,师引导学生品读中心句再联系上下文,感悟老人对海鸥无微不至地照顾的句子,研读“十多年”,这个词,字面意思很简单,但词语背后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想领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感悟老人这样做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多年如一日,再引导学生想象十多年来,老人肯定经历过许多的困难。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
寒风呼啸的冬天,我们仿佛看见老人____;
寒雨潇潇的冬天,我们仿佛看见老人____;
大雪纷飞的冬天,我们仿佛看见老人____;
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称作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对词语的品读感悟,感悟到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排除万难为海鸥送食物的老人形象。
2.在教学“老人唤海鸥”的这个环节,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推想老人看着这些啄食的海鸥,会怎样和它们亲昵说话呢?脸上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伴着怎样的动作?展开合理的推想选其中一句写一写。
失去了一只脚的“独脚”啄食困难,老人( );
看着狼吞虎咽的“灰头”,老人( );
高贵的“公主”总是不屑与其他海鷗争食,老人担心它挨饿,总是( );
进而总结:海鸥老人就是这样,每天都细心呵护着这些可爱的海鸥,十几年来,日日如此——
这样设计不断让学生基于词语想象的画面由静转化为动,由单调转化为多元,由平面转化为立体,学生学会从初步理解词义到对文字背后含义的揣摩再到感悟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深层意思是高阶的阅读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深入文本,加强训练推想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文本的内容,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 发展和提升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
三、关注标点,想象补白,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文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文本中的每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例如句子、词语,甚至标点都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文本的第18自然段整段只有一个省略号,但省略号的背后却蕴含着海鸥对老人感激、不舍的深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标点符号,认真思考标点符号延伸的丰富的语言内涵,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当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教师为学生创设表达内心感悟的情境,设计了想象补白环节:
在海鸥的心中,老人的爱就是那(一粒粒亲自掰成的饼干丁); 老人的爱就是那一声声( )的呼唤;
老人的爱就是那( )。
想象补白的过程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也是发展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思维的火花才会更加活跃,精彩纷呈的答案也就层出不穷。
四、利用插图,理解文本,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插图”在《辞海》中的定义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和艺术欣赏作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可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内容、细节等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文本的对话绝不只是与文字作者的对话,也包括和插图绘画者的对话。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辩证地剖析插图内涵,处理教材中图与文的关系。要充分利用插图画龙点睛、辅助衬托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本篇课文,插图置于课文的结尾,插图内容是海鸥围绕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文中描写海鸥不愿离去的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涵,拓展文字外的空白,使抽象的文字更形象化,让文本阅读更加高效。
五、透视习题,读写结合,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每一课的课后习题都蕴含着本课的语文要素和语用价值。课后习题是全文的知识点,也是本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势迁移,充分结合课后习题,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学生读写结合,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本课习题第二题: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知道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沉痛哀鸣。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听不到老人呼唤的海鸥们,回忆往日的温馨画面想对老人说些什么?特别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设身处地地想象那些悲痛哀鸣的海鸥会对老人的遗像倾诉些什么呢?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还可以对这道课后习题进行延伸拓展:设计这样的练笔:如今老人走了,遗像中的老人再也不能像往日那样给海鸥们带来饼干丁了,但是在老人心中,唯一牵挂的还是海鸥,当老人看到海鸥悲痛哀鸣不肯离去,会怎么劝说海鸥们?
练笔:天堂里的老人,看到围着遗像久久不愿离去的海鸥,会对海鸥说些什么呢?
用你们手中的笔倾诉老人心中的那份难舍,那份依恋。一起来帮他完成这个心愿吧!
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当学生在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把握了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就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激发写作的兴趣。
六、领悟方法,指向写作,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语用资源,感悟精妙的语言文字、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要启发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领悟写法,指向写作,得意得言。
本单元组训练的重点是从领会表达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训练项目,教师要结合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即善于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把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语用资源,总结学法,这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更是培养学生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可借助文本中的精彩范例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文本中描写老人喂海鸥的一个关于动作的细节描写。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体会“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学生从老人娴熟的动作,体会到人鸥之间默契配合源于他们真挚的感情,这感人的场面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首有情有义的赞歌。再看看描写海鸥对老人的真摯情感的片段,当海鸥发现老人不会呼唤,无法与它们交流时,海鸥的翻飞盘旋,海鸥的沉痛哀鸣,这些具体场景的描写,都体现作者写作时表达方法精妙之处。学生欣赏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仿写训练,要求写一种熟悉的动物、植物,注意把描写动物、植物特点和表达人与动物、植物的情感相结合,要求将人与动物、植物的情感写真挚、写具体。真正将课文的表达方法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本的课题、文本精彩的语言、标点、课后习题、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值得研究、揣摩、挖掘的有价值的文本语用资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文本的语用资源,探究文本写作方法,多元解读文本资源,深入挖掘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文本资源,以文本的语用资源为平台,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源,精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资源,内化文本资源,运用文本资源,在资源的迁移和运用中,理解和感受文本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写作方法。从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转向关注文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27.
[2]傅结龙.指向写作得意得言[J].福建教育,2018(1):39-40.
【关键词】文本语用资源 语言 标点 习题 写作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91-0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全球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学科——语文学科也理当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深入研究与探讨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内容中,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四个要素之一,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感悟、运用,从而获得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思维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将课堂真正改变为学生主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课堂上语言实践活动的着眼点,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学习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发展和提升思维的平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语用资源,汲取文本中的言语智慧,帮助学生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本文以《老人与海鸥》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补充题眼,归纳概括,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的窗口,字数不多但内涵深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读题眼知文意、读题眼寻脉络、补题眼写梗概等语文素养。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事件梗概是课标对高年级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这节课的初始,教师可以设计从题目入手,补充题眼,导入新课的环节。
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老人与海鸥”这个课题是名词并列的词组,从课题中的“与”可以看出文章既写了老人又写了海鸥,然后请学生补充题眼,填上词语把题目扩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相伴相随、情深义重、亲如一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老人与海鸥”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述说完整,梳理事情发展的顺序,借助题眼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读题眼,补充题眼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接下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概括了老人和海鸥特殊关系(像亲人一样,亲如一家)的一个句子。学生在补充题眼,梳理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把握,能提炼出全文的中心句。
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于培养学生准确补充题眼,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到题目与文章相互呼应的妙处,既培养了学生提纲挈领、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又进一步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拟几个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题目,比较欣赏,感受拟题的艺术和方法。
二、聚焦语言,训练推想,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准确地感悟语言,巧妙地运用语言就能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聚焦研读语言的精妙,自读自悟,是发展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在教学“老人喂海鸥”这个片段时,师引导学生品读中心句再联系上下文,感悟老人对海鸥无微不至地照顾的句子,研读“十多年”,这个词,字面意思很简单,但词语背后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想领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感悟老人这样做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多年如一日,再引导学生想象十多年来,老人肯定经历过许多的困难。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
寒风呼啸的冬天,我们仿佛看见老人____;
寒雨潇潇的冬天,我们仿佛看见老人____;
大雪纷飞的冬天,我们仿佛看见老人____;
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称作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对词语的品读感悟,感悟到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排除万难为海鸥送食物的老人形象。
2.在教学“老人唤海鸥”的这个环节,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推想老人看着这些啄食的海鸥,会怎样和它们亲昵说话呢?脸上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伴着怎样的动作?展开合理的推想选其中一句写一写。
失去了一只脚的“独脚”啄食困难,老人( );
看着狼吞虎咽的“灰头”,老人( );
高贵的“公主”总是不屑与其他海鷗争食,老人担心它挨饿,总是( );
进而总结:海鸥老人就是这样,每天都细心呵护着这些可爱的海鸥,十几年来,日日如此——
这样设计不断让学生基于词语想象的画面由静转化为动,由单调转化为多元,由平面转化为立体,学生学会从初步理解词义到对文字背后含义的揣摩再到感悟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深层意思是高阶的阅读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深入文本,加强训练推想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文本的内容,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 发展和提升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
三、关注标点,想象补白,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文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文本中的每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例如句子、词语,甚至标点都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文本的第18自然段整段只有一个省略号,但省略号的背后却蕴含着海鸥对老人感激、不舍的深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标点符号,认真思考标点符号延伸的丰富的语言内涵,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当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教师为学生创设表达内心感悟的情境,设计了想象补白环节:
在海鸥的心中,老人的爱就是那(一粒粒亲自掰成的饼干丁); 老人的爱就是那一声声( )的呼唤;
老人的爱就是那( )。
想象补白的过程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也是发展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思维的火花才会更加活跃,精彩纷呈的答案也就层出不穷。
四、利用插图,理解文本,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插图”在《辞海》中的定义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和艺术欣赏作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可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内容、细节等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文本的对话绝不只是与文字作者的对话,也包括和插图绘画者的对话。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辩证地剖析插图内涵,处理教材中图与文的关系。要充分利用插图画龙点睛、辅助衬托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本篇课文,插图置于课文的结尾,插图内容是海鸥围绕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文中描写海鸥不愿离去的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涵,拓展文字外的空白,使抽象的文字更形象化,让文本阅读更加高效。
五、透视习题,读写结合,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每一课的课后习题都蕴含着本课的语文要素和语用价值。课后习题是全文的知识点,也是本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势迁移,充分结合课后习题,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学生读写结合,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本课习题第二题: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知道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沉痛哀鸣。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听不到老人呼唤的海鸥们,回忆往日的温馨画面想对老人说些什么?特别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设身处地地想象那些悲痛哀鸣的海鸥会对老人的遗像倾诉些什么呢?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还可以对这道课后习题进行延伸拓展:设计这样的练笔:如今老人走了,遗像中的老人再也不能像往日那样给海鸥们带来饼干丁了,但是在老人心中,唯一牵挂的还是海鸥,当老人看到海鸥悲痛哀鸣不肯离去,会怎么劝说海鸥们?
练笔:天堂里的老人,看到围着遗像久久不愿离去的海鸥,会对海鸥说些什么呢?
用你们手中的笔倾诉老人心中的那份难舍,那份依恋。一起来帮他完成这个心愿吧!
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当学生在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把握了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就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激发写作的兴趣。
六、领悟方法,指向写作,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语用资源,感悟精妙的语言文字、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要启发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领悟写法,指向写作,得意得言。
本单元组训练的重点是从领会表达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训练项目,教师要结合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即善于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把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语用资源,总结学法,这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更是培养学生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可借助文本中的精彩范例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文本中描写老人喂海鸥的一个关于动作的细节描写。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体会“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学生从老人娴熟的动作,体会到人鸥之间默契配合源于他们真挚的感情,这感人的场面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首有情有义的赞歌。再看看描写海鸥对老人的真摯情感的片段,当海鸥发现老人不会呼唤,无法与它们交流时,海鸥的翻飞盘旋,海鸥的沉痛哀鸣,这些具体场景的描写,都体现作者写作时表达方法精妙之处。学生欣赏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仿写训练,要求写一种熟悉的动物、植物,注意把描写动物、植物特点和表达人与动物、植物的情感相结合,要求将人与动物、植物的情感写真挚、写具体。真正将课文的表达方法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本的课题、文本精彩的语言、标点、课后习题、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值得研究、揣摩、挖掘的有价值的文本语用资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文本的语用资源,探究文本写作方法,多元解读文本资源,深入挖掘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文本资源,以文本的语用资源为平台,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源,精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资源,内化文本资源,运用文本资源,在资源的迁移和运用中,理解和感受文本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写作方法。从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转向关注文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27.
[2]傅结龙.指向写作得意得言[J].福建教育,2018(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