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课程体系中,语文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学生获取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更是学生提高交流表达能力的关键部分。所以对于正处于人格、思维养成重要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需要建立优质的语言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刻、全面理解语文知识,强化学生的文学修养,懂得利用语言来规范个人的行为。本文即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语言的特征。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76-02
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利用语言的方式,呈现语言的特征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更深层次将会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需要注重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规范化、艺术性以及情感性、科学性特征的表现,同时要注意小学阶段学生的特殊性,注重语言可接受性特点的实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得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构建出相对完善的语言知识体系。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分析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对语言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汉语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充满童真,性格好动,对客观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实现趣味性的语文教学,利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实行针对性的语文教学。通过趣味性的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1.向学生传输语文基本知识,让小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进一步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思维,构建小学生对客观世界逻辑关键的认知,提升小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健康发展。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提升基本的组织语言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进行语文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点的实际含义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教学性质决定了它和其他的教学方式具有差异性,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相关联,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课堂质量才可以显著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特性才会有所提升。语言能力是学生成长的必备能力,而语文教学则是学生触碰语言、并形成语言框架的基础,要保证实现良好的语言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所以说,教师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的言语特征,具备优异的语言修养,才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征的含义是它本身相当于一种技能,从语言的工具角度来说,使用语言的过程是大脑和心脏都在活动的一个过程,而这要求运用相对的规则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在驱动个人意愿表达中实现语言的输送。对于任何人来说,作为技能的语言并不是天生的,要求经过实际的训练,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征,不管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言语,还是学生对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依靠多層次的练习,使得它成为自身的一种技能,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点的主要表现
(一)语言规范化特征
规范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基础性特征,在这一阶段,学生不管是知识经验,还是生活经验都异常薄弱,没有构建出稳固的语言知识体系,处于探索和完善的阶段。所以,小学生更多会选择模仿的方式来实现个人语言的提升,这要求教师不管是在专业学科知识的教授上,还是个人语言行为的表达上,都需要确保规范性,为学生创造积极的语言氛围,形成正面积极的榜样形象[2],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长期接受规范言语的熏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言语进行表达。识字和标准普通话的利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在教学和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从言语和行为上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如果学生在课堂朗读和日常交流中存在发音或者是表达规范等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为今后语言技能的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语言情感性特征
与其他学科不同,情感性特征是语文教学中显著的语言特点,不管是在诗词中,还是在故事、散文等文字素材中,情感非常强烈,而且情感的种类和层次各不相同,学生对语言情感的体会将会影响他们的个人文学修养和品味,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品格。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情感性语言特点的把握,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语言中的情感色彩,更深刻地领略语言的魅力。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语言情感性特征的表现基本依靠的是教师单一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语言中的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高质量地体会语言的情感特征,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构建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环节,将文字和音乐、动画等元素融合,使得语言情感更加鲜明和浓厚,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3]。以古诗词中的语言情感来说,简短的几句话其实蕴含着作者情感的寄托,其中包括了家国情、故乡情等内容,除了教师逐步分析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解读,还需要借助当前的视听动画,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展现诗词中的意境,或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合适的音乐,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情感,奠定良好的语言情感基础,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 (三)语言艺术性特征
艺术性语言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对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高质量要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除了基础性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规范行为举止的方法,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这需要教师运用艺术性和智慧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魅力,真正地形成语言的内化,从而来影响个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4]。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累语言教学经验,涉猎多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在传输知识和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利用具有内涵的语言,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一方面让学生快速理解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形成反思和感悟。在语文课堂中,要实现语言的艺术性特征,教师要尤为注重经典佳句的使用,呈现出语言的艺术美,让学生可以真正喜爱上语文学科,建立良好的语言思维观念,以保证今后可以流利顺畅地进行表达,增强个人语言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四)语言可接受特征
从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看,这一时期的他们在知识和生活经验上是非常欠缺的,晦涩、暗含深意的语言很难让学生理解,并且无法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实现可接纳性特点,除了与学生年龄、成长规律相符合,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语文教学具有实效性,学生受益良多,乐于探究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且形象生动的语言,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多角度展现语言的丰富性,幫助学生正确地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构建出完整的语言知识框架。
(五)语言科学性特征
科学性是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进行认真仔细的课前准备,对词汇的意义以及用法进行正确理解和认知,确保传授给小学生的知识的准确性。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坚决抵制封建迷信的传播,促使教学的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查找详细的资料,确保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对教育资料进行优化整合,形成系统性的教学资料;教师自身要加强对教学资料的学习理解和把握,确保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正确传授语文知识,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强化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保障教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不能向学生传授错误的知识而对学生的学习形成误导。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熟悉或者答案不明确,教师不能为了顾忌自身的面子而信口开河,要积极查阅教学资料,并向学生给出正确的反馈。
此外,小学语文语言教学具有简洁和凝练两个原则特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科学应用语言特点,对语言进行结构优化和整合,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用简洁的语言,起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六)语言停顿性特征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接受能力比较差,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停顿,为学生留下思考和接受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通过合理科学的停顿,利用间隙时间向学生提问,学生通过正确的回答问题,而提升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掌握停顿的时机和规律,在重点和难点的语言知识点之处进行停顿,让学生能够提升对重点知识的认知,提升学习的针对性,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知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学生在语言教学中的参与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七)配合肢体语言
教师在进行语文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适当的肢体语言的配合,提升语言教学的形象化,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教学的生动性,把抽象枯燥的文字语言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肢体和手势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要合理利用肢体语言,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导致在上课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眼神提醒学生认真听课学习;对于认真上课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眼神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综合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具有多种类、多层次的特征,包括了规范性、艺术性、可接受性、情感性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需要充分把握这些语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正确运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能力,为个人的成长奠定良好的语言素养。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特征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方式,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小学生语言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语言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小学生长远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夫芝.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解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5(20):116.
[2]杨国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18):191.
[3]邵德玲.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析[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6):143.
[4]梁琳.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特点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9(9):18.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76-02
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利用语言的方式,呈现语言的特征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更深层次将会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需要注重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规范化、艺术性以及情感性、科学性特征的表现,同时要注意小学阶段学生的特殊性,注重语言可接受性特点的实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得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构建出相对完善的语言知识体系。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分析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对语言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汉语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充满童真,性格好动,对客观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实现趣味性的语文教学,利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实行针对性的语文教学。通过趣味性的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1.向学生传输语文基本知识,让小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进一步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思维,构建小学生对客观世界逻辑关键的认知,提升小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健康发展。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提升基本的组织语言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进行语文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点的实际含义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教学性质决定了它和其他的教学方式具有差异性,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相关联,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课堂质量才可以显著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特性才会有所提升。语言能力是学生成长的必备能力,而语文教学则是学生触碰语言、并形成语言框架的基础,要保证实现良好的语言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所以说,教师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的言语特征,具备优异的语言修养,才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征的含义是它本身相当于一种技能,从语言的工具角度来说,使用语言的过程是大脑和心脏都在活动的一个过程,而这要求运用相对的规则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在驱动个人意愿表达中实现语言的输送。对于任何人来说,作为技能的语言并不是天生的,要求经过实际的训练,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征,不管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言语,还是学生对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依靠多層次的练习,使得它成为自身的一种技能,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点的主要表现
(一)语言规范化特征
规范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基础性特征,在这一阶段,学生不管是知识经验,还是生活经验都异常薄弱,没有构建出稳固的语言知识体系,处于探索和完善的阶段。所以,小学生更多会选择模仿的方式来实现个人语言的提升,这要求教师不管是在专业学科知识的教授上,还是个人语言行为的表达上,都需要确保规范性,为学生创造积极的语言氛围,形成正面积极的榜样形象[2],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长期接受规范言语的熏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言语进行表达。识字和标准普通话的利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在教学和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从言语和行为上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如果学生在课堂朗读和日常交流中存在发音或者是表达规范等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为今后语言技能的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语言情感性特征
与其他学科不同,情感性特征是语文教学中显著的语言特点,不管是在诗词中,还是在故事、散文等文字素材中,情感非常强烈,而且情感的种类和层次各不相同,学生对语言情感的体会将会影响他们的个人文学修养和品味,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品格。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情感性语言特点的把握,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语言中的情感色彩,更深刻地领略语言的魅力。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语言情感性特征的表现基本依靠的是教师单一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语言中的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高质量地体会语言的情感特征,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构建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环节,将文字和音乐、动画等元素融合,使得语言情感更加鲜明和浓厚,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3]。以古诗词中的语言情感来说,简短的几句话其实蕴含着作者情感的寄托,其中包括了家国情、故乡情等内容,除了教师逐步分析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解读,还需要借助当前的视听动画,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展现诗词中的意境,或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合适的音乐,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情感,奠定良好的语言情感基础,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 (三)语言艺术性特征
艺术性语言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对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高质量要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除了基础性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规范行为举止的方法,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这需要教师运用艺术性和智慧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魅力,真正地形成语言的内化,从而来影响个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4]。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累语言教学经验,涉猎多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在传输知识和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利用具有内涵的语言,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一方面让学生快速理解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形成反思和感悟。在语文课堂中,要实现语言的艺术性特征,教师要尤为注重经典佳句的使用,呈现出语言的艺术美,让学生可以真正喜爱上语文学科,建立良好的语言思维观念,以保证今后可以流利顺畅地进行表达,增强个人语言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四)语言可接受特征
从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看,这一时期的他们在知识和生活经验上是非常欠缺的,晦涩、暗含深意的语言很难让学生理解,并且无法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实现可接纳性特点,除了与学生年龄、成长规律相符合,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语文教学具有实效性,学生受益良多,乐于探究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且形象生动的语言,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多角度展现语言的丰富性,幫助学生正确地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构建出完整的语言知识框架。
(五)语言科学性特征
科学性是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进行认真仔细的课前准备,对词汇的意义以及用法进行正确理解和认知,确保传授给小学生的知识的准确性。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坚决抵制封建迷信的传播,促使教学的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查找详细的资料,确保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对教育资料进行优化整合,形成系统性的教学资料;教师自身要加强对教学资料的学习理解和把握,确保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正确传授语文知识,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强化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保障教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不能向学生传授错误的知识而对学生的学习形成误导。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熟悉或者答案不明确,教师不能为了顾忌自身的面子而信口开河,要积极查阅教学资料,并向学生给出正确的反馈。
此外,小学语文语言教学具有简洁和凝练两个原则特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科学应用语言特点,对语言进行结构优化和整合,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用简洁的语言,起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六)语言停顿性特征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接受能力比较差,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停顿,为学生留下思考和接受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通过合理科学的停顿,利用间隙时间向学生提问,学生通过正确的回答问题,而提升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掌握停顿的时机和规律,在重点和难点的语言知识点之处进行停顿,让学生能够提升对重点知识的认知,提升学习的针对性,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知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学生在语言教学中的参与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七)配合肢体语言
教师在进行语文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适当的肢体语言的配合,提升语言教学的形象化,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教学的生动性,把抽象枯燥的文字语言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肢体和手势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要合理利用肢体语言,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导致在上课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眼神提醒学生认真听课学习;对于认真上课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眼神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综合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具有多种类、多层次的特征,包括了规范性、艺术性、可接受性、情感性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需要充分把握这些语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正确运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能力,为个人的成长奠定良好的语言素养。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特征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方式,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小学生语言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语言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小学生长远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夫芝.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解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5(20):116.
[2]杨国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18):191.
[3]邵德玲.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析[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6):143.
[4]梁琳.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特点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