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宾:
刘永和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教研室书记
陈小平 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教科院副院长
马建明 江苏省特级教师,连云港市教学质量监控室副主任
史春妍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天妃宫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朱 萍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科室主任
宋 非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
杨树亚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化四小校长
主持:
潘文彬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师大附中新城小学副校长
潘文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秉持的教学理念。那么,什么是儿童立场?语文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呢?对于这样的本源性问题,我们要弄明白。刘书记,请您来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好吗?
刘永和:语文教改需要冒点风险
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王兰老师的面前,在这里做一个“专家”发言,我心里惴惴的。一是面对小学语文教师,而我从事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二是我虽有20年语文教学的经历,但是基本离开语文课堂已经整整12年。
然而,我对于课堂一直有着深深的感情。面对一个个学生,站在讲台之上,手拿着教材与粉笔,那份自信与充实令我陶醉,而这份感情今天又被5位老师的展示课激发出来,弥漫在我的心田。
但是,我一直有许多的遗憾,其中有一个遗憾最大。有人说“误尽天下沧桑皆语文”,我心有不服,且有苦难辨。我们的语文也不要自说自话,更不要自以为是,需要的是深深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不是也有问题呢?我今天就来抛四块“砖”,“抛砖”是为了“引玉”,或者引起一些波澜。
第一块砖:科学性。语文有没有科学性?如果有,那么语文科学性强不强?这个问题有点尖刻,但是,我们不能回避。语文是分科,但是,知识有体系吗?值得怀疑。一是从效果看,缺乏体系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数学课学生少上一节,还得补课,否则学生作业不会做,下节课听不懂;这是因为体系的缘故,一环套着一环。语文课少上一节,少上一个星期课,却看不出有什么问题。这是因为缺乏体系,或者体系不够严密,因而影响了学习的连贯和学习的效果。二是从内容看,有了知识和能力的框架不等于有体系。我读书的时侯,语文知识体系有“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能力体系有“听、说、读、写”,似乎是有体系的,但是,这个框架的里面却是没有系统的。比如,“字”里面就没有什么分类,汉字就成为一个个散乱的珠子,不能成为项链。“听”里面还有什么层次要求吗?没有明确的要求就不会有高效的训练。正如北师大刘恩山教授所认为的,学科教学应该从科学术语教学变为概念教学。三是从读写关系看,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写作教学的体系设计。阅读和写作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有相通的地方,但确实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现在语文教学的体系是以阅读为主线,那么写作必然成为副线,于是才会出现“随文练笔”这样的怪现象。写作也是一门重要学科,虽然暂时不能另立门户,也应该有其独立的教学规划和体系,这也是写作教学的科学性问题。
第二块砖:简约性。我们已经感觉语文教学越来越复杂,语文学习越来越艰苦,语文考试越来越神秘,语文教师越来越茫然,这是不是与我们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有着某些关系呢?我们一直以汉语的“丰富性”为骄傲,但是,“丰富性”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复杂。我们能不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究竟什么语文是必须要学习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内容会不会有一些是不需要学习的?我不能相信“英国渔夫凭借91个单词就能过一辈子”,我也不能相信我们语文所有学习的内容都是必须的。语文“工具性”特征很鲜明,我们的语文内容会不会有些已经超出了“工具性”要求呢?第二,语文知识和能力要求是不是应该有个层次?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其难度和深度应该有一个基本要求,不能是越宽越好,越深越好。基础教育的语文应该有需要“掌握”的语文和需要“了解”的语文,这样,需要“了解”的语文不在考试范围,就可以适当减轻学业的负担和考试的压力。第三,语文课堂教学是不是一定要完成其他学科的内容理解。由于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语文课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语文教学就常常偏向了其中的内容的理解,而往往忽视了语文本身。国家督学成尚荣在《人民教育》上的文章《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就是希望语文课应该突出语文教学。如果我们减少了其他学科知识教学与理解的压力,语文课的负担就会减轻。
第三块砖:台阶式。教学的重心需要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学习的目的看是有重要意义的。而学生的学习又是有台阶的,应该拾级而上,方能顺利登顶。这也是西方当下正在积极研究的“学习进阶”。今天,5位优秀教师课堂教学都很精彩,罗红琴老师的“写字”的教学与教育;过静老师“说话”的艺术与激情;黄雅芸老师“导学”的选点与引线;孙庆博老师“对话”的设计与协商;徐梦吟老师“悟读”的“愤悱”与“启发”;都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但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没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问题值得考察和反思。根据我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应该有三重境界:听懂——记住——会用。我们的学生往往止步于“听懂”,以为听懂了就行了,考试前背一背。首先,究竟有没有真正听懂,是不是每一个都听懂了,值得关注。其次,知识记住了才是知识,没有记住的知识就是没有知识,我们应该研究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让学生当堂能够多记住一些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再次,知识只有会用了,才是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会用知识的意识,知识用在哪些地方,怎么用,应该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高效的课堂。
第四块砖:概念课。汽车行业有一种车叫做概念车。从“老爷车”到现代的“水陆两用汽车”,到正在试验的“空中汽车”,汽车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概念车”起着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却总是慢条斯理、波澜不惊,我以为关键还在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需要“概念课”引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一些展示课,我以为是内容完整的和知识全面的,是结构合理的和环节流畅的,是师生互动的和富于启发的,是美丽的和颇具特色的。但是,这是教师和学生基本功的展示,而不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只能欣赏,难以复制。我们能不能向汽车行业学习,制造一些不要“批量生产”的“概念课”,让理念更加鲜明,让手法更加夸张,让表现形式更加独特,给人以更加鲜明突出的印象和冲击。我们能不能就上一些冒点风险、出点意外、引人争议的课呢?也许,只有这样的“概念课”才能引爆课堂教学的改革。 潘文彬:听了刘书记的话,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情怀,他深爱课堂,坚守课堂,也看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四个问题可以说掷地有声,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回味。关键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大胆地去实践,哪怕冒一点风险也没关系,要敢于去试。刚才刘书记从儿童立场谈起,语文的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谈得非常好,在座的各位都是坚守三尺讲台,很有思想的老师。我想,我们还是从一些小处去谈,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识字教学这一块,台上几位老师中史春妍老师对识字教学有很深的研究,去年她出了一本书叫《静下心来教语文》,那么,在我们的识字课堂如何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呢?就请史春妍老师说一说吧。
史春妍:变教生字为教汉字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来思考我们的识字教学,我们不能再以从前教生字所提的“四会”(会读、会认、会写、会用),这样纯粹的工具观来看待我们的识字教学。我们的观念要从以前的教生字,转变到教汉字上来。要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教语文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加强汉字教育,教汉字也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让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既是一种能力训练,也是一种文化熏陶,更是一种习惯和素养的养成。
坚守儿童立场的识字教学,首先要有童趣,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教汉字,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画画,喜欢听故事,直观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具有泛灵的心理,因此,学生不会刻意追寻汉字的科学理据,却会用自己的心灵赋予点横竖撇捺等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信息,使原本的构字偏旁和部件充满浪漫色彩。我们的识字教学要尽量感性一点、浅近一点、轻松一点,要动脑筋,让学生始终在“境”中识。
例如,我们可以还原汉字的画意和故事性,让学生在汉字的原生语境中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备一些字理知识。其实学生的认知顺序和汉字的构字顺序是吻合的,都是“象形(图画)——指事(图画)——会意(故事)——形声(综合)”这样的一个顺序,而且这样的顺序和我们教材生字的编排顺序也是一致的。就拿一上教材来说,123个汉字中,独体字70个,其中象形字68个,指事字2个;合体字52个,其中会意字33个,形声字19个;另外还有一个字“么”不包括其中。象形字、指事字都具有很强的图像性,引导学生在汉字的原生语境中识字,很符合儿童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象形字开始识字教学之旅,让学生从象形字开始爱上汉字。但是,这绝不是说童趣就等于字理,有的字理繁琐,有的已偏离现在的生活,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字理切不可滥用。
其次,识字教学一定要联系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还原生活的真实。一个没有意思的笔画组合,即使再简单,如果它和学生的生活毫不相关,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记得十几年前,王兰老师指导我教学《东方明珠》这课,在引导学生学习“巨人”这个词语的时候,我先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引导儿童来体会,王老师说,这样教学这个词还是离学生很远,她建议我可以让去过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爬到塔顶往下看是什么感觉,站在电视塔的脚下向上想看到塔顶,又是什么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就像打开了话匣子,纷纷举手发言,因为联系了他们的生活,激活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这个词语就走进了他们的心里。又如,陈树民老师曾经指导我开展的生活识字活动“娃娃爱下关”,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收集汉字宝宝,自主识字,他们兴趣浓厚,学习收获颇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最后,识字还要联系课文的故事情境,让孩子一边欣赏故事,一边认读汉字,并且大声读出来。我们随着课文的故事情境出示生字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不仅能结合上下文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理解词语,而且通过一次次大声认读,强化他们的注意,有利于他们的识记。在大声朗读的同时,很多字词的意思其实就已经包含在语音中了。例如刘军老师在执教《雨点》一课时,引导学生一次次诵读表示雨点落到之处的词语——“小溪”“池塘”“江河”“海洋”,因为我们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所以在学生读这几个字词的时候,“溪”“河”“海”的开口大小就已经表示了词义的大小。我们在课堂上要让他们大声的读出汉字,让他们感受汉字音韵的铿锵和谐,通过眼观、耳听、心想多种感官识字。
孩子喜欢热闹,不等于只有热闹地给予学生才是尊重他们。识字教学坚守儿童的立场,我们还要注意雅趣,将汉字的另一种感觉和气息给予儿童,要大手牵小手,引领儿童向上,将诗意的安静带给他们,也是我们对儿童的尊重。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教学太闹腾,更可怕的是使用语言文字的低俗化现象。就像最近很火的网络歌曲《南京style》,我是在电视“直播南京”中看到的,歌词内容低俗,并且使用了很多南京方言中的脏话,吓得我立刻关掉电视,害怕污染年幼孩子的耳朵,令我气愤的是第二天上班路上,我又在广播里听到了它。我不明白我们的大众媒体为什么会将这样粗俗的歌曲推荐给大家,难道他们不知道电视机前还有孩子吗?都说“人生聪明识字始”,其实中华文化也是识字始啊!例如我们在教学汉字“国”时,我们可以还原“国”字的图画性,看到“国”字中的兵器“戈”,告诉学生当我们的国家受到侵略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拿起武器捍卫祖国的尊严;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我们的“国”字中的“戈”没有了,变成了“玉”,就是告诉我们要把祖国当作最珍贵的美玉,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了建设一个如“玉”一般的国家而努力!我们教汉字,不仅是识记音形义,还要借助汉字这个中华文化的信息载体,培养儿童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坚守儿童的立场,还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力,关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识字,光“教”不行,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识”的能力。对于儿童而言,最困难的就是把许多不同经验所得的空间版图知识,变成一个整体而有组织的架构。因此,我们在教汉字时,就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建立构字的系统观念,如果将汉字的一个个部件当作“积木”的话,就要教会他们学“搭积木”。 潘文彬:史春妍在讲的时候有一句话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就是我们要变教生字为教汉字。我们的汉字是一种文化,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每个汉字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识字教学回到儿童的立场当中来,我们要像史春妍老师那样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把这个课上到儿童的心坎上去,让我们的识字课堂充满着童趣,而这种童趣不是粗俗的低级趣味,而是一种雅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充满着一种儿童的雅趣。这次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做了量的修改和调整,对写字教学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认识中国字,更要把中国字写好,写好汉字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坐在台上的陈小平院长对写字教学就有着颇深的研究,下面请他来谈一谈。
陈小平:写字——强化实践 培养习惯
这次专题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我以为这个主题很值得去研讨,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很好的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教学生写好字,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我们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着力抓好写字教学。
1. 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写字习惯的养成。在写字教学中,我们不能就字教写字,而要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及良好的写字习惯。因为方法、习惯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这就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去考虑我们的教学。现在一些写字课堂教学,老师没有什么过程性的指导,就是让学生去机械抄写,多是放在课后或回家写,这样就失去了教师过程性指导的写字教学过程,学生的字就很难写好。特别是对学生写字时的坐姿、握笔方法的要求,教师有了意识,但还是停留在嘴上,仅在口头上去说一说,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去矫正,以至于大部分学生还是歪着身子、错着握笔在写字。今天四位老师都很好,不仅在阅读教学中有了写字教学环节,而且进行了很好的指导,特别是重视了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值得一线语文教师学习。
2.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要把字写好,不是三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里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学段,都对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要求:“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些要求,也说明学生的写字,要持久、规范地训练。这样的要求,也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而提出的。
3. 要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教学的这一原则,是“课标”的要求,这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其手腕还没有发育完备,因此儿童不宜长时间、大量地写字,如若这样,儿童的手腕会疲劳,会感到书写很吃力,容易写不好字,容易在坐姿、握笔上出现问题,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害怕写字,对写字不感兴趣。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做到“课标”要求的“多认少写”,切记机械、枯燥的惩罚性抄写。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第一、第二学段的写字量是1600~1800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已调整到只要写1600个,这也充分体现了“课标”研制组基于儿童的设计思想。
因此,在日常的写字教学中,我们也要“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让学生在练习写字的实践中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良好的写字习惯,进而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潘文彬:听了陈院长的发言,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写字教学要把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放在首位,要强化实践,要让学生在写字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谢陈院长的精彩发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呢?杨树亚校长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经出版了个人专著《思辨·行走》。下面请杨校长来说说。
杨树亚:运用语文的视角,站在儿童的立场
阅读教学中如何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呢?我想谈两点想法:
第一,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什么是“语文的视角”?我不妨用今天课堂教学现场中的一个细节来表达我所理解的“语文的视角”。今天,徐州孙庆博老师在执教《航天飞机》之前,与一般的公开课教学一样,进行了师生之间的“课前谈话”。孙老师是怎么谈话的呢?
师:让我们做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孙,名叫庆博,今年43岁。你呢?
生:我姓刘,名叫宇飞,今年八岁。
师:我在徐州云龙区教研室工作。
生:我在南师附中新城小学读书。
师:我喜欢打球。
生:我喜欢游泳。
生:我喜欢唱歌。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师:这句名言是谁说的?
生:高尔基。
生:我最喜欢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宋代的——
生:辛弃疾。
师:我最崇拜的人是坐在那里的鹤发童颜的王兰老师。
生:我最崇拜的人是我们吴老师。
生:我最崇拜的人是王老师,我觉得他教学很好。
师:同学们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自我介绍了。
一般的公开教学场合,特别是借班上课,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前和学生“寒暄”。细细琢磨,孙老师与同学们之间开展的这个课前“寒暄”,就是运用“语文的视角”进行的很有语文味的“寒暄”。这样的谈话,瞄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满了课程的味道,这就是“语文的视角”。 为什么要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呢?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去阅读,会读出不同的心境;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去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读出不同的意蕴。所以,过去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说“同一个读者也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当一篇文章被选进教材,被贴上“语文”的标签以后,它就会被赋予更多的价值任务。它不仅是作者想通过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多的还要承担起课程的担当。因此,作为教材中的文章,我们应该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以充分发掘文章的作者、教材的编者等不同方面的价值,落实学科教学的任务。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教材,我们就不能只关注文章中情节的跌宕,人物的命运,我们还要研究文章用词的精准、言语的形式、布局谋篇的巧妙等等。陈毅元帅的《青松》,画家去阅读,看到的首先是画面;政治家去阅读,会读出这首诗的言外之意与言中之情;但是,这首诗在我们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只是一首诗,一首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的诗。因此,引领学生读懂诗的意思、感受诗的节奏应该是今天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今天下午的《航天飞机》一文,如果放到科学课堂,学科任务可能就是让学生了解航天飞机的构造、特点;放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描摹出航天飞机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孙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中才有了“普通飞机与航天飞机的对话”这一精彩的设计。这样的“语文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才是符合学科特点、遵循语文规律的文本解读;也只有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我们的语文规律才能得到遵循,我们的语文课才能更加的“语文”!
第二,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什么是“儿童的立场”呢?我同样举今天教学现场中的一个细节加以说明。《珍珠鸟》一文有不少的生字新词,但是丹阳徐梦吟老师在《珍珠鸟》一文的教学伊始,只让学生听写“赖”这一个字。刚开始,我就在思考,徐老师为什么单单只听写这一个字呢?当看到反馈环节有十多名学生把这个字的右边写错,徐老师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字右边写法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徐老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已经发现,这个年级的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在字词方面“赖”这个字最容易写错。我们从徐老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该能够阅读出什么是“儿童的立场”。
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首先必须厘清儿童在阅读时的基本特点。儿童在阅读时有哪些基本特点呢?他们的阅读常常表现得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他们对文字的关注度不高,他们更加关注情节,更加关注人物的活动;他们常常把阅读的注意力聚焦在文本的矛盾冲突处……因为儿童的这些特点,所以今天黄雅芸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的《女儿的故事》就深受同学们的喜欢,因为书中的情节可以让同学们“笑死笑活”!那么,儿童在阅读时表现出这些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顺应这些特点,设计我们的阅读教学呢?
首先,要观照儿童的阅读特点。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就要少从文本结构上设计,多从文章的内容与情节入手设计问题,多在文本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们思考、咀嚼、回味。这样的设计才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才会易于被儿童所接受。
其次,要引领儿童的阅读历程。我们的课堂阅读不能只停留于儿童的自主阅读,它需要我们教师的阅读引领。教师引领下的文本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命运;还要通过教师的阅读引领,学生阅读视角应该逐步转投向文本的遣词造句、言语形式,甚至文本结构等等。因此,黄雅芸老师在与学生愉快的交流故事情节时,不时地问学生: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梅思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曹迪民?你喜欢“梅叔叔”还是“梅爸爸”?教师如此的追问,就是对儿童阅读的一次又一次引领。如此引领下的阅读历程,既站在了儿童的立场,但又超越于儿童的立场;这样的阅读历程,学科担当才能得以落实。
第三,要夯实语文的基本元素。站在儿童立场上设计的文本阅读,应该注意学生语文学习基本元素的夯实。我们的语文学习有哪些基本的元素需要夯实呢?听、说、读、写的能力,言语积累,言语思维等。设计中,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落实,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言语的积累,更要通过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言语思维上的训练。我认为,阅读课堂学生的言语思维比言语积累更加重要。如果说,数学课堂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需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言语表达的思维。思辨式的阅读历程,有利于学生言语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站在儿童立场上进行的阅读设计,就要努力把这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的学科元素落实在具体的环节之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表现得更加“语文”!
潘文彬:杨校长的一番话让我感受到一个思辨者。杨校长刚才说了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是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我认为就是课程的视野,语文是一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站在课程的高度去诠释。第二个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我的理解就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教什么,不教什么,一定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你教什么应该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地让儿童通过你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所发展,真正地让有效教学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非常感谢杨校长。这次修订的“课标”把我们的语文课程作了一个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刚才我们谈到了识字写字,也谈到了阅读,习作也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活动。在习作这方面,马建明主任和朱萍老师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先来听听马主任对习作教学、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习作该如何教。
马建明:儿童的立场是教育的起点
还是先说说我对“科学性”简约化的认识吧。语文课程是不是要讲究一点科学性?最近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语文这个课程应该是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关注语言的发展,知识的体系我觉得在我们小学阶段还是要淡化的,因为知识我们说它有客观性,还有科学性,但是我们说知识还有很多的实践能力,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包括一些体验,这些都是属于知识的范畴。另外,还有很多是默会的知识。你看,有的学生你叫他读书,他一下子读得就很有感觉,他哪怕就是读一遍他就有感觉,所以我们老师老是说,现在你就读这么好,我想你第二遍肯定读得更好,他的悟性非常地敏锐,像这种东西很难以知识来描绘它,这叫默会的知识。 关于语文教学的简约化,我觉得对它的思考是有道理的。工具性,然后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再到现在要关注语言的运用。为什么这样?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老师无法回答。我想说一句话:我们老师要从教材类到课程类,要关注课程的意识。
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成为儿童,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天性。儿童天性应该有这样八个词语:交往、成功、好奇、幻想、游戏、模仿、尝试、赞美。我把这些天性的儿童用上几个关键词和习作联系起来,我就说交往和成功是儿童表达的需要,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写作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一种交流的需要,是他一种表达的需要。要定期地赞美学生。为了欢乐而出世的鸟,怎能坐在笼中歌唱?在儿童字典里,没有什么叫不可能,也没有什么叫不能够。我们应该常常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老师们,你的心里就应该这样去想。要让教师永远留存童心。儿童立场就是要让教师永远留存童心,那么第一句话就是教师要让自己成为长大的儿童。
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诚实而又醒目的小男孩;多年之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男孩。这样的提问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儿童立场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也是我们教育的归宿。
潘文彬:非常感谢马主任让我们分享了他的心得。让儿童享有孩子的权力,这句话太值得我们回味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过程中,有没有秉承这样的理念?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儿童成为儿童。现在我们在习作的时候,让儿童写的是成人的话,是假话、空话、套话,是我们老师喜欢的话。让儿童成为儿童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承的理念。若是这样的话,我们会感觉到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天使在说话。大家都知道天使是有翅膀的,他是美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应获得尊重。如果这样的话,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老师的赏识赞扬中不断进步。朱萍老师一直从事写作研究,特别是她对绘本教学研究很深入。她的专著《探寻儿童习作的真谛》,确实很多地方予人启发,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朱老师的习作教学研究成果。
朱 萍:谈谈绘本习作教学
对于习作教学,我充满很多的情感。自工作第二年至今,我在小学习作教学研究中已经走过十七个年头,其间脚步不止,幸福不断。
有人说,今天进入了读图时代,当学生们翻开鲜艳的文学绘本时,我捕捉到了他们的喜悦和感动。这引发我思考,儿童阅读绘本的感受和联想是很丰富的,如何搭建平台促使他们主动交流与表达呢?于是,我愉快地开始了绘本习作教学的研究。自2008年至今,在小学习作教学研究园地中,我更加集中精力研究小学绘本习作教学,幸运体验着人生的“第二次童年”。
绘本,也称图画书,是学生们十分喜爱的儿童读物。随着儿童阅读活动的普遍开展,这种独特的图书也逐步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认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我们可以认为,绘本的“第三个故事”是儿童读者通过阅读绘本,参与到绘本之中,在与绘本的文、图进行对话、互动后,在自己心中将文、图结合,整理自己对绘本的积极的、能动的反应,创生出来的一个新的故事。这故事中融有儿童读者对绘本文、图的意义理解和情感体验。
绘本习作应运而生,其使命正在于将“绘本”引入习作教学,开发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与绘本阅读紧密结合,积极促进小学生主动创生“第三个故事”,并为他们述说、交流、发表“第三个故事”搭建平台,以求激励、引导他们创生、叙述故事,发展他们观察、想象、感受、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绘本习作教学,引导儿童创生“第三个故事”的密码又是什么呢?
【密码1】图文交融,“第三个故事”在往返运动中生成、推进。绘本是说故事的图书。读者的注意在图画与文字之间来回往返运动。绘本习作教学可以顺应这种阅读方式,引导儿童在图文之间来回往返的运动中,读图读文,图文交融,产生悬念,积极投入,获得感受,在心中逐步生成、推进“第三个故事”。同时,着力激发其倾述“故事”的欲望,捕捉倾述的时机,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的“第三个故事”。实践研究表明,在文图交融、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第三个故事”的生成和讲述将会是主动的、独特的、充满儿童情趣的。
【密码2】化静为动,“第三个故事”在想象、推测中鲜活、生动。绘本的创作者在构思故事时,总是着力于用图表现动的东西,表现一瞬间的行为、动作、神态,以暗示时间的推移,叙述故事,而原本应承载这些信息的文字语言则被“少量化”了,其中一部分文字被作者融进了图画里,或隐退到图背后。根据绘本的这一特点,我们则可以精选绘本中的“典型图画”,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在文图交融、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联系配图的文字,放飞想象,弄清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并调动各自的生活经验,注意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揣摩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让平面的、静止的画面,在儿童心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
【密码3】聚焦细节,“第三个故事”在发现、寻找中丰满、厚实。优秀的绘本创作者通常会十分注重图画设计的机智和细节的巧置、隐藏。在绘本习作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利用细节激发儿童发现的欲望和乐趣,引导他们在读图时仔细观察、寻找这些特定的细节,积极思考、发现暗含在细节中的意义,从而使创生的“第三个故事”丰满、厚实。
绘本是学生们十分喜爱的读物,可以作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实践研究表明,从“图文交融,化静为动,聚焦细节”三个层面,引导儿童进入绘本的世界,在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想象推测,发现思考,创生、讲述生动而丰满的自己的“第三个故事”,是可行的、有效的。
实践研究也引发了我进一步思考:在绘本习作教学中,教师如何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更好地利用绘本中图画和文字之间的点线面体,开拓儿童阅读、习作新的空间,以促进儿童语文基本素养和个性、人格的发展?一路找寻其密码,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可能,一定还有无限的创意思考和想象。 潘文彬:从刚才马主任和朱老师的发言中,我们要注意在写作教学中不能只见文而不见人,要更多关注些习作人的生命的状态。这样我们的习作才能回归儿童的生命。老师们,这次修订的语文新“课标”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台上的宋非老师一直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她也写了一本书:《把课上到儿童的心里去》。这本书主要写她怎样坚守儿童立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散发出现代的味道。
宋 非:儿童立场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一、 理解“儿童立场”
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他不幸被汽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这篇小说用幻想的方式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日本人讲述的故事,却让我们产生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当我们以爱和责任的名义,对学生行控制之实时,实际上是在放纵自己,窃取他们的能量。把爱等同于控制,禁止学生去尝试、体验、失败、犯错,无视他们独立的渴望,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本质上是没有把他们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来理解和尊重。
教育与知识是什么关系?杜威认为,由于知识是在人们探索和试验中逐渐获得的,因此,教育应该是一个实验过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应该被动地接受一大堆知识,而应该懂得怎样从各种渠道汲取知识,并借助工具运用这些知识。所以老师(父母)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激发儿童的兴趣,而不要控制他们的学习。
二、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做什么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为之惊叹,但是技术之所以为技术,其最根本的性质还是为人所用。但人与技术之关系,应该是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技术所奴役。郑老师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最重要的不是媒体技术、数字资源、教学设计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哲学基础。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师观念。要树立“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学习观: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观、合作学习、基于开放性资源的学习观;教学观:重过程的知识教学观、教育评价、反思性的教学观。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自主学习。今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怎样学习的人。(1)从教师的“教”而言——①提供充足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容量加大;②身临其境,激发兴趣,达到不能达到的效果;③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学习。(2)从学生的“学”而言——①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视域;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③改变学生交流方式,扩展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潘文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这是语文教学应该秉持的理念。今天的主题研讨,让我们全方位地感受到了它的丰富意蕴,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启迪和思考,让语文教学能够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课程的自身规律,贴着儿童的实际飞翔,使语文成为儿童的挚爱,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刘永和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教研室书记
陈小平 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教科院副院长
马建明 江苏省特级教师,连云港市教学质量监控室副主任
史春妍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天妃宫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朱 萍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科室主任
宋 非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
杨树亚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化四小校长
主持:
潘文彬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师大附中新城小学副校长
潘文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秉持的教学理念。那么,什么是儿童立场?语文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呢?对于这样的本源性问题,我们要弄明白。刘书记,请您来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好吗?
刘永和:语文教改需要冒点风险
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王兰老师的面前,在这里做一个“专家”发言,我心里惴惴的。一是面对小学语文教师,而我从事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二是我虽有20年语文教学的经历,但是基本离开语文课堂已经整整12年。
然而,我对于课堂一直有着深深的感情。面对一个个学生,站在讲台之上,手拿着教材与粉笔,那份自信与充实令我陶醉,而这份感情今天又被5位老师的展示课激发出来,弥漫在我的心田。
但是,我一直有许多的遗憾,其中有一个遗憾最大。有人说“误尽天下沧桑皆语文”,我心有不服,且有苦难辨。我们的语文也不要自说自话,更不要自以为是,需要的是深深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不是也有问题呢?我今天就来抛四块“砖”,“抛砖”是为了“引玉”,或者引起一些波澜。
第一块砖:科学性。语文有没有科学性?如果有,那么语文科学性强不强?这个问题有点尖刻,但是,我们不能回避。语文是分科,但是,知识有体系吗?值得怀疑。一是从效果看,缺乏体系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数学课学生少上一节,还得补课,否则学生作业不会做,下节课听不懂;这是因为体系的缘故,一环套着一环。语文课少上一节,少上一个星期课,却看不出有什么问题。这是因为缺乏体系,或者体系不够严密,因而影响了学习的连贯和学习的效果。二是从内容看,有了知识和能力的框架不等于有体系。我读书的时侯,语文知识体系有“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能力体系有“听、说、读、写”,似乎是有体系的,但是,这个框架的里面却是没有系统的。比如,“字”里面就没有什么分类,汉字就成为一个个散乱的珠子,不能成为项链。“听”里面还有什么层次要求吗?没有明确的要求就不会有高效的训练。正如北师大刘恩山教授所认为的,学科教学应该从科学术语教学变为概念教学。三是从读写关系看,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写作教学的体系设计。阅读和写作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有相通的地方,但确实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现在语文教学的体系是以阅读为主线,那么写作必然成为副线,于是才会出现“随文练笔”这样的怪现象。写作也是一门重要学科,虽然暂时不能另立门户,也应该有其独立的教学规划和体系,这也是写作教学的科学性问题。
第二块砖:简约性。我们已经感觉语文教学越来越复杂,语文学习越来越艰苦,语文考试越来越神秘,语文教师越来越茫然,这是不是与我们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有着某些关系呢?我们一直以汉语的“丰富性”为骄傲,但是,“丰富性”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复杂。我们能不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究竟什么语文是必须要学习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内容会不会有一些是不需要学习的?我不能相信“英国渔夫凭借91个单词就能过一辈子”,我也不能相信我们语文所有学习的内容都是必须的。语文“工具性”特征很鲜明,我们的语文内容会不会有些已经超出了“工具性”要求呢?第二,语文知识和能力要求是不是应该有个层次?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其难度和深度应该有一个基本要求,不能是越宽越好,越深越好。基础教育的语文应该有需要“掌握”的语文和需要“了解”的语文,这样,需要“了解”的语文不在考试范围,就可以适当减轻学业的负担和考试的压力。第三,语文课堂教学是不是一定要完成其他学科的内容理解。由于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语文课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语文教学就常常偏向了其中的内容的理解,而往往忽视了语文本身。国家督学成尚荣在《人民教育》上的文章《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就是希望语文课应该突出语文教学。如果我们减少了其他学科知识教学与理解的压力,语文课的负担就会减轻。
第三块砖:台阶式。教学的重心需要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学习的目的看是有重要意义的。而学生的学习又是有台阶的,应该拾级而上,方能顺利登顶。这也是西方当下正在积极研究的“学习进阶”。今天,5位优秀教师课堂教学都很精彩,罗红琴老师的“写字”的教学与教育;过静老师“说话”的艺术与激情;黄雅芸老师“导学”的选点与引线;孙庆博老师“对话”的设计与协商;徐梦吟老师“悟读”的“愤悱”与“启发”;都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但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没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问题值得考察和反思。根据我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应该有三重境界:听懂——记住——会用。我们的学生往往止步于“听懂”,以为听懂了就行了,考试前背一背。首先,究竟有没有真正听懂,是不是每一个都听懂了,值得关注。其次,知识记住了才是知识,没有记住的知识就是没有知识,我们应该研究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让学生当堂能够多记住一些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再次,知识只有会用了,才是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会用知识的意识,知识用在哪些地方,怎么用,应该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高效的课堂。
第四块砖:概念课。汽车行业有一种车叫做概念车。从“老爷车”到现代的“水陆两用汽车”,到正在试验的“空中汽车”,汽车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概念车”起着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却总是慢条斯理、波澜不惊,我以为关键还在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需要“概念课”引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一些展示课,我以为是内容完整的和知识全面的,是结构合理的和环节流畅的,是师生互动的和富于启发的,是美丽的和颇具特色的。但是,这是教师和学生基本功的展示,而不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只能欣赏,难以复制。我们能不能向汽车行业学习,制造一些不要“批量生产”的“概念课”,让理念更加鲜明,让手法更加夸张,让表现形式更加独特,给人以更加鲜明突出的印象和冲击。我们能不能就上一些冒点风险、出点意外、引人争议的课呢?也许,只有这样的“概念课”才能引爆课堂教学的改革。 潘文彬:听了刘书记的话,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情怀,他深爱课堂,坚守课堂,也看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四个问题可以说掷地有声,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回味。关键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大胆地去实践,哪怕冒一点风险也没关系,要敢于去试。刚才刘书记从儿童立场谈起,语文的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谈得非常好,在座的各位都是坚守三尺讲台,很有思想的老师。我想,我们还是从一些小处去谈,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识字教学这一块,台上几位老师中史春妍老师对识字教学有很深的研究,去年她出了一本书叫《静下心来教语文》,那么,在我们的识字课堂如何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呢?就请史春妍老师说一说吧。
史春妍:变教生字为教汉字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来思考我们的识字教学,我们不能再以从前教生字所提的“四会”(会读、会认、会写、会用),这样纯粹的工具观来看待我们的识字教学。我们的观念要从以前的教生字,转变到教汉字上来。要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教语文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加强汉字教育,教汉字也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让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既是一种能力训练,也是一种文化熏陶,更是一种习惯和素养的养成。
坚守儿童立场的识字教学,首先要有童趣,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教汉字,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画画,喜欢听故事,直观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具有泛灵的心理,因此,学生不会刻意追寻汉字的科学理据,却会用自己的心灵赋予点横竖撇捺等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信息,使原本的构字偏旁和部件充满浪漫色彩。我们的识字教学要尽量感性一点、浅近一点、轻松一点,要动脑筋,让学生始终在“境”中识。
例如,我们可以还原汉字的画意和故事性,让学生在汉字的原生语境中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备一些字理知识。其实学生的认知顺序和汉字的构字顺序是吻合的,都是“象形(图画)——指事(图画)——会意(故事)——形声(综合)”这样的一个顺序,而且这样的顺序和我们教材生字的编排顺序也是一致的。就拿一上教材来说,123个汉字中,独体字70个,其中象形字68个,指事字2个;合体字52个,其中会意字33个,形声字19个;另外还有一个字“么”不包括其中。象形字、指事字都具有很强的图像性,引导学生在汉字的原生语境中识字,很符合儿童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象形字开始识字教学之旅,让学生从象形字开始爱上汉字。但是,这绝不是说童趣就等于字理,有的字理繁琐,有的已偏离现在的生活,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字理切不可滥用。
其次,识字教学一定要联系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还原生活的真实。一个没有意思的笔画组合,即使再简单,如果它和学生的生活毫不相关,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记得十几年前,王兰老师指导我教学《东方明珠》这课,在引导学生学习“巨人”这个词语的时候,我先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引导儿童来体会,王老师说,这样教学这个词还是离学生很远,她建议我可以让去过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爬到塔顶往下看是什么感觉,站在电视塔的脚下向上想看到塔顶,又是什么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就像打开了话匣子,纷纷举手发言,因为联系了他们的生活,激活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这个词语就走进了他们的心里。又如,陈树民老师曾经指导我开展的生活识字活动“娃娃爱下关”,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收集汉字宝宝,自主识字,他们兴趣浓厚,学习收获颇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最后,识字还要联系课文的故事情境,让孩子一边欣赏故事,一边认读汉字,并且大声读出来。我们随着课文的故事情境出示生字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不仅能结合上下文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理解词语,而且通过一次次大声认读,强化他们的注意,有利于他们的识记。在大声朗读的同时,很多字词的意思其实就已经包含在语音中了。例如刘军老师在执教《雨点》一课时,引导学生一次次诵读表示雨点落到之处的词语——“小溪”“池塘”“江河”“海洋”,因为我们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所以在学生读这几个字词的时候,“溪”“河”“海”的开口大小就已经表示了词义的大小。我们在课堂上要让他们大声的读出汉字,让他们感受汉字音韵的铿锵和谐,通过眼观、耳听、心想多种感官识字。
孩子喜欢热闹,不等于只有热闹地给予学生才是尊重他们。识字教学坚守儿童的立场,我们还要注意雅趣,将汉字的另一种感觉和气息给予儿童,要大手牵小手,引领儿童向上,将诗意的安静带给他们,也是我们对儿童的尊重。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教学太闹腾,更可怕的是使用语言文字的低俗化现象。就像最近很火的网络歌曲《南京style》,我是在电视“直播南京”中看到的,歌词内容低俗,并且使用了很多南京方言中的脏话,吓得我立刻关掉电视,害怕污染年幼孩子的耳朵,令我气愤的是第二天上班路上,我又在广播里听到了它。我不明白我们的大众媒体为什么会将这样粗俗的歌曲推荐给大家,难道他们不知道电视机前还有孩子吗?都说“人生聪明识字始”,其实中华文化也是识字始啊!例如我们在教学汉字“国”时,我们可以还原“国”字的图画性,看到“国”字中的兵器“戈”,告诉学生当我们的国家受到侵略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拿起武器捍卫祖国的尊严;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我们的“国”字中的“戈”没有了,变成了“玉”,就是告诉我们要把祖国当作最珍贵的美玉,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了建设一个如“玉”一般的国家而努力!我们教汉字,不仅是识记音形义,还要借助汉字这个中华文化的信息载体,培养儿童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坚守儿童的立场,还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力,关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识字,光“教”不行,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识”的能力。对于儿童而言,最困难的就是把许多不同经验所得的空间版图知识,变成一个整体而有组织的架构。因此,我们在教汉字时,就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建立构字的系统观念,如果将汉字的一个个部件当作“积木”的话,就要教会他们学“搭积木”。 潘文彬:史春妍在讲的时候有一句话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就是我们要变教生字为教汉字。我们的汉字是一种文化,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每个汉字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识字教学回到儿童的立场当中来,我们要像史春妍老师那样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把这个课上到儿童的心坎上去,让我们的识字课堂充满着童趣,而这种童趣不是粗俗的低级趣味,而是一种雅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充满着一种儿童的雅趣。这次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做了量的修改和调整,对写字教学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认识中国字,更要把中国字写好,写好汉字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坐在台上的陈小平院长对写字教学就有着颇深的研究,下面请他来谈一谈。
陈小平:写字——强化实践 培养习惯
这次专题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我以为这个主题很值得去研讨,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很好的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教学生写好字,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我们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着力抓好写字教学。
1. 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写字习惯的养成。在写字教学中,我们不能就字教写字,而要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及良好的写字习惯。因为方法、习惯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这就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去考虑我们的教学。现在一些写字课堂教学,老师没有什么过程性的指导,就是让学生去机械抄写,多是放在课后或回家写,这样就失去了教师过程性指导的写字教学过程,学生的字就很难写好。特别是对学生写字时的坐姿、握笔方法的要求,教师有了意识,但还是停留在嘴上,仅在口头上去说一说,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去矫正,以至于大部分学生还是歪着身子、错着握笔在写字。今天四位老师都很好,不仅在阅读教学中有了写字教学环节,而且进行了很好的指导,特别是重视了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值得一线语文教师学习。
2.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要把字写好,不是三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里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学段,都对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要求:“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些要求,也说明学生的写字,要持久、规范地训练。这样的要求,也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而提出的。
3. 要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教学的这一原则,是“课标”的要求,这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其手腕还没有发育完备,因此儿童不宜长时间、大量地写字,如若这样,儿童的手腕会疲劳,会感到书写很吃力,容易写不好字,容易在坐姿、握笔上出现问题,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害怕写字,对写字不感兴趣。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做到“课标”要求的“多认少写”,切记机械、枯燥的惩罚性抄写。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第一、第二学段的写字量是1600~1800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已调整到只要写1600个,这也充分体现了“课标”研制组基于儿童的设计思想。
因此,在日常的写字教学中,我们也要“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让学生在练习写字的实践中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良好的写字习惯,进而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潘文彬:听了陈院长的发言,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写字教学要把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放在首位,要强化实践,要让学生在写字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谢陈院长的精彩发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呢?杨树亚校长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经出版了个人专著《思辨·行走》。下面请杨校长来说说。
杨树亚:运用语文的视角,站在儿童的立场
阅读教学中如何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呢?我想谈两点想法:
第一,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什么是“语文的视角”?我不妨用今天课堂教学现场中的一个细节来表达我所理解的“语文的视角”。今天,徐州孙庆博老师在执教《航天飞机》之前,与一般的公开课教学一样,进行了师生之间的“课前谈话”。孙老师是怎么谈话的呢?
师:让我们做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孙,名叫庆博,今年43岁。你呢?
生:我姓刘,名叫宇飞,今年八岁。
师:我在徐州云龙区教研室工作。
生:我在南师附中新城小学读书。
师:我喜欢打球。
生:我喜欢游泳。
生:我喜欢唱歌。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师:这句名言是谁说的?
生:高尔基。
生:我最喜欢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宋代的——
生:辛弃疾。
师:我最崇拜的人是坐在那里的鹤发童颜的王兰老师。
生:我最崇拜的人是我们吴老师。
生:我最崇拜的人是王老师,我觉得他教学很好。
师:同学们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自我介绍了。
一般的公开教学场合,特别是借班上课,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前和学生“寒暄”。细细琢磨,孙老师与同学们之间开展的这个课前“寒暄”,就是运用“语文的视角”进行的很有语文味的“寒暄”。这样的谈话,瞄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满了课程的味道,这就是“语文的视角”。 为什么要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呢?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去阅读,会读出不同的心境;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去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读出不同的意蕴。所以,过去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说“同一个读者也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当一篇文章被选进教材,被贴上“语文”的标签以后,它就会被赋予更多的价值任务。它不仅是作者想通过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多的还要承担起课程的担当。因此,作为教材中的文章,我们应该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以充分发掘文章的作者、教材的编者等不同方面的价值,落实学科教学的任务。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教材,我们就不能只关注文章中情节的跌宕,人物的命运,我们还要研究文章用词的精准、言语的形式、布局谋篇的巧妙等等。陈毅元帅的《青松》,画家去阅读,看到的首先是画面;政治家去阅读,会读出这首诗的言外之意与言中之情;但是,这首诗在我们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只是一首诗,一首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的诗。因此,引领学生读懂诗的意思、感受诗的节奏应该是今天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今天下午的《航天飞机》一文,如果放到科学课堂,学科任务可能就是让学生了解航天飞机的构造、特点;放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描摹出航天飞机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孙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中才有了“普通飞机与航天飞机的对话”这一精彩的设计。这样的“语文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才是符合学科特点、遵循语文规律的文本解读;也只有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我们的语文规律才能得到遵循,我们的语文课才能更加的“语文”!
第二,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什么是“儿童的立场”呢?我同样举今天教学现场中的一个细节加以说明。《珍珠鸟》一文有不少的生字新词,但是丹阳徐梦吟老师在《珍珠鸟》一文的教学伊始,只让学生听写“赖”这一个字。刚开始,我就在思考,徐老师为什么单单只听写这一个字呢?当看到反馈环节有十多名学生把这个字的右边写错,徐老师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字右边写法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徐老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已经发现,这个年级的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在字词方面“赖”这个字最容易写错。我们从徐老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该能够阅读出什么是“儿童的立场”。
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首先必须厘清儿童在阅读时的基本特点。儿童在阅读时有哪些基本特点呢?他们的阅读常常表现得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他们对文字的关注度不高,他们更加关注情节,更加关注人物的活动;他们常常把阅读的注意力聚焦在文本的矛盾冲突处……因为儿童的这些特点,所以今天黄雅芸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的《女儿的故事》就深受同学们的喜欢,因为书中的情节可以让同学们“笑死笑活”!那么,儿童在阅读时表现出这些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顺应这些特点,设计我们的阅读教学呢?
首先,要观照儿童的阅读特点。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就要少从文本结构上设计,多从文章的内容与情节入手设计问题,多在文本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们思考、咀嚼、回味。这样的设计才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才会易于被儿童所接受。
其次,要引领儿童的阅读历程。我们的课堂阅读不能只停留于儿童的自主阅读,它需要我们教师的阅读引领。教师引领下的文本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命运;还要通过教师的阅读引领,学生阅读视角应该逐步转投向文本的遣词造句、言语形式,甚至文本结构等等。因此,黄雅芸老师在与学生愉快的交流故事情节时,不时地问学生: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梅思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曹迪民?你喜欢“梅叔叔”还是“梅爸爸”?教师如此的追问,就是对儿童阅读的一次又一次引领。如此引领下的阅读历程,既站在了儿童的立场,但又超越于儿童的立场;这样的阅读历程,学科担当才能得以落实。
第三,要夯实语文的基本元素。站在儿童立场上设计的文本阅读,应该注意学生语文学习基本元素的夯实。我们的语文学习有哪些基本的元素需要夯实呢?听、说、读、写的能力,言语积累,言语思维等。设计中,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落实,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言语的积累,更要通过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言语思维上的训练。我认为,阅读课堂学生的言语思维比言语积累更加重要。如果说,数学课堂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需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言语表达的思维。思辨式的阅读历程,有利于学生言语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站在儿童立场上进行的阅读设计,就要努力把这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的学科元素落实在具体的环节之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表现得更加“语文”!
潘文彬:杨校长的一番话让我感受到一个思辨者。杨校长刚才说了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是运用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我认为就是课程的视野,语文是一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站在课程的高度去诠释。第二个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我的理解就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教什么,不教什么,一定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你教什么应该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地让儿童通过你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所发展,真正地让有效教学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非常感谢杨校长。这次修订的“课标”把我们的语文课程作了一个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刚才我们谈到了识字写字,也谈到了阅读,习作也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活动。在习作这方面,马建明主任和朱萍老师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先来听听马主任对习作教学、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习作该如何教。
马建明:儿童的立场是教育的起点
还是先说说我对“科学性”简约化的认识吧。语文课程是不是要讲究一点科学性?最近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语文这个课程应该是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关注语言的发展,知识的体系我觉得在我们小学阶段还是要淡化的,因为知识我们说它有客观性,还有科学性,但是我们说知识还有很多的实践能力,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包括一些体验,这些都是属于知识的范畴。另外,还有很多是默会的知识。你看,有的学生你叫他读书,他一下子读得就很有感觉,他哪怕就是读一遍他就有感觉,所以我们老师老是说,现在你就读这么好,我想你第二遍肯定读得更好,他的悟性非常地敏锐,像这种东西很难以知识来描绘它,这叫默会的知识。 关于语文教学的简约化,我觉得对它的思考是有道理的。工具性,然后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再到现在要关注语言的运用。为什么这样?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老师无法回答。我想说一句话:我们老师要从教材类到课程类,要关注课程的意识。
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成为儿童,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天性。儿童天性应该有这样八个词语:交往、成功、好奇、幻想、游戏、模仿、尝试、赞美。我把这些天性的儿童用上几个关键词和习作联系起来,我就说交往和成功是儿童表达的需要,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写作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一种交流的需要,是他一种表达的需要。要定期地赞美学生。为了欢乐而出世的鸟,怎能坐在笼中歌唱?在儿童字典里,没有什么叫不可能,也没有什么叫不能够。我们应该常常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老师们,你的心里就应该这样去想。要让教师永远留存童心。儿童立场就是要让教师永远留存童心,那么第一句话就是教师要让自己成为长大的儿童。
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诚实而又醒目的小男孩;多年之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男孩。这样的提问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儿童立场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也是我们教育的归宿。
潘文彬:非常感谢马主任让我们分享了他的心得。让儿童享有孩子的权力,这句话太值得我们回味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过程中,有没有秉承这样的理念?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儿童成为儿童。现在我们在习作的时候,让儿童写的是成人的话,是假话、空话、套话,是我们老师喜欢的话。让儿童成为儿童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承的理念。若是这样的话,我们会感觉到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天使在说话。大家都知道天使是有翅膀的,他是美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应获得尊重。如果这样的话,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老师的赏识赞扬中不断进步。朱萍老师一直从事写作研究,特别是她对绘本教学研究很深入。她的专著《探寻儿童习作的真谛》,确实很多地方予人启发,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朱老师的习作教学研究成果。
朱 萍:谈谈绘本习作教学
对于习作教学,我充满很多的情感。自工作第二年至今,我在小学习作教学研究中已经走过十七个年头,其间脚步不止,幸福不断。
有人说,今天进入了读图时代,当学生们翻开鲜艳的文学绘本时,我捕捉到了他们的喜悦和感动。这引发我思考,儿童阅读绘本的感受和联想是很丰富的,如何搭建平台促使他们主动交流与表达呢?于是,我愉快地开始了绘本习作教学的研究。自2008年至今,在小学习作教学研究园地中,我更加集中精力研究小学绘本习作教学,幸运体验着人生的“第二次童年”。
绘本,也称图画书,是学生们十分喜爱的儿童读物。随着儿童阅读活动的普遍开展,这种独特的图书也逐步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认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我们可以认为,绘本的“第三个故事”是儿童读者通过阅读绘本,参与到绘本之中,在与绘本的文、图进行对话、互动后,在自己心中将文、图结合,整理自己对绘本的积极的、能动的反应,创生出来的一个新的故事。这故事中融有儿童读者对绘本文、图的意义理解和情感体验。
绘本习作应运而生,其使命正在于将“绘本”引入习作教学,开发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与绘本阅读紧密结合,积极促进小学生主动创生“第三个故事”,并为他们述说、交流、发表“第三个故事”搭建平台,以求激励、引导他们创生、叙述故事,发展他们观察、想象、感受、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绘本习作教学,引导儿童创生“第三个故事”的密码又是什么呢?
【密码1】图文交融,“第三个故事”在往返运动中生成、推进。绘本是说故事的图书。读者的注意在图画与文字之间来回往返运动。绘本习作教学可以顺应这种阅读方式,引导儿童在图文之间来回往返的运动中,读图读文,图文交融,产生悬念,积极投入,获得感受,在心中逐步生成、推进“第三个故事”。同时,着力激发其倾述“故事”的欲望,捕捉倾述的时机,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的“第三个故事”。实践研究表明,在文图交融、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第三个故事”的生成和讲述将会是主动的、独特的、充满儿童情趣的。
【密码2】化静为动,“第三个故事”在想象、推测中鲜活、生动。绘本的创作者在构思故事时,总是着力于用图表现动的东西,表现一瞬间的行为、动作、神态,以暗示时间的推移,叙述故事,而原本应承载这些信息的文字语言则被“少量化”了,其中一部分文字被作者融进了图画里,或隐退到图背后。根据绘本的这一特点,我们则可以精选绘本中的“典型图画”,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在文图交融、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联系配图的文字,放飞想象,弄清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并调动各自的生活经验,注意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揣摩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让平面的、静止的画面,在儿童心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
【密码3】聚焦细节,“第三个故事”在发现、寻找中丰满、厚实。优秀的绘本创作者通常会十分注重图画设计的机智和细节的巧置、隐藏。在绘本习作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利用细节激发儿童发现的欲望和乐趣,引导他们在读图时仔细观察、寻找这些特定的细节,积极思考、发现暗含在细节中的意义,从而使创生的“第三个故事”丰满、厚实。
绘本是学生们十分喜爱的读物,可以作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实践研究表明,从“图文交融,化静为动,聚焦细节”三个层面,引导儿童进入绘本的世界,在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想象推测,发现思考,创生、讲述生动而丰满的自己的“第三个故事”,是可行的、有效的。
实践研究也引发了我进一步思考:在绘本习作教学中,教师如何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更好地利用绘本中图画和文字之间的点线面体,开拓儿童阅读、习作新的空间,以促进儿童语文基本素养和个性、人格的发展?一路找寻其密码,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可能,一定还有无限的创意思考和想象。 潘文彬:从刚才马主任和朱老师的发言中,我们要注意在写作教学中不能只见文而不见人,要更多关注些习作人的生命的状态。这样我们的习作才能回归儿童的生命。老师们,这次修订的语文新“课标”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台上的宋非老师一直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她也写了一本书:《把课上到儿童的心里去》。这本书主要写她怎样坚守儿童立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散发出现代的味道。
宋 非:儿童立场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一、 理解“儿童立场”
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他不幸被汽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这篇小说用幻想的方式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日本人讲述的故事,却让我们产生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当我们以爱和责任的名义,对学生行控制之实时,实际上是在放纵自己,窃取他们的能量。把爱等同于控制,禁止学生去尝试、体验、失败、犯错,无视他们独立的渴望,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本质上是没有把他们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来理解和尊重。
教育与知识是什么关系?杜威认为,由于知识是在人们探索和试验中逐渐获得的,因此,教育应该是一个实验过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应该被动地接受一大堆知识,而应该懂得怎样从各种渠道汲取知识,并借助工具运用这些知识。所以老师(父母)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激发儿童的兴趣,而不要控制他们的学习。
二、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做什么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为之惊叹,但是技术之所以为技术,其最根本的性质还是为人所用。但人与技术之关系,应该是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技术所奴役。郑老师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最重要的不是媒体技术、数字资源、教学设计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哲学基础。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师观念。要树立“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学习观: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观、合作学习、基于开放性资源的学习观;教学观:重过程的知识教学观、教育评价、反思性的教学观。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自主学习。今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怎样学习的人。(1)从教师的“教”而言——①提供充足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容量加大;②身临其境,激发兴趣,达到不能达到的效果;③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学习。(2)从学生的“学”而言——①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视域;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③改变学生交流方式,扩展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潘文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语文规律”,这是语文教学应该秉持的理念。今天的主题研讨,让我们全方位地感受到了它的丰富意蕴,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启迪和思考,让语文教学能够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课程的自身规律,贴着儿童的实际飞翔,使语文成为儿童的挚爱,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