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宏观经济异常复杂,GDP增速已经跌至8%以下,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经济下行和通缩风险一齐袭来,看似有些突然了。不过,从一些对宏观经济较为敏感的行业和指标看,早已显露出了经济不妙的征兆。
与工业和经济紧密关联的发电量增速自2011年8月以来,几乎都处在10%以下,最近几个月已经跌至零水平,渤海动力煤价格已经创下上市交易以来的新低,而电厂煤炭库存却处在历史最高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是拖累本轮经济下行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这些都离不开钢筋水泥。2012年一季度,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几乎都是负增长,这哪怕在2008年末、2009年初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也没出现过,而且其增速的下降早在2011年四季度就已开始。
外需虽然没有像2008年那样急速崩塌,但也在逐步的减弱。与之反应较为密切的航运指标表现惨淡,波罗的海指数(BDI)早在2011年末就出现了暴跌,中国远洋(601919.SH,01919.HK)连续5个季度出现亏损,中远航运(600428.SH)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近100%。
电厂煤炭库存新高
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有较强的一致性,虽然在2007年以前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但自2007年3月以来,不仅变动的方向相同,而且到达波峰波谷的时间也几乎同步。
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任若恩告诉《证券市场周刊》记者,GDP是每季度发布一次的低频指标,工业增加值则是按月发布的相对高频的指标,为了较早的把握经济走势,可以通过更高频的按旬发布的发电量前瞻工业增加值。而发电量的脉动或者可以借由按日交易的渤海商品交易所(BOEC)动力煤的成交价格来把握。
鉴于发电量的旬数据发布时间较短连续性较差,动力煤的交易也才自2010年10月始,这些高频数据之间的联动效应还需进一步观察。不过,通过月度的历史数据,或者可以对发电量与动力煤价格之间的变动关系有所预估。根据WIND汇总的原煤价格与发电量同比增速,2003年7月至2012年6月间,煤价与发电量正相关,变动方向相同。
当前BOEC动力煤价格已创上市交易以来的最低,在6月短短的一个月内即大幅下降200元/吨,创下640元/吨的历史新低。
与此同时,电煤库存大幅上升,库存可用天数连创新高,已逼近1个月。重点电厂库存可用天数已经远远超过了2008年底、2009年初。美国金融危机后,电煤库存量的整体水平有所抬升,但近期电煤库存的上涨幅度几乎达到了2009年初的水平,单6月份电煤库存涨幅就将近60%。
水泥行业惨淡超过2008年
水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建设中主要的原材料,与工业增加值在变化的方向和顺序上似乎存在稳定的关系。回溯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在2003年7月至2012年12月间,虽然水泥产量同比增速波动幅度要大于工业增加值,但二者方向一致,水泥产量的变化稍早于工业增加值2-3个月。
对于水泥这种领先性,一位水泥行业的分析师向本刊记者解释,水泥的产品属性比较特殊,库存量很少,因而对基建和房地产等下游项目的需求变化很敏感。
虽然2012年五六月份工业产量同比增速有所反弹,但上述分析师认为这只是短期波动,而且可能是因为统计数据的技术因素,实际调研的结果显示,五六月份的水泥需求并不好,预计生产的下行还会继续。
水泥生产的收缩直接的后果便是相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当前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状况是前所未有的糟糕。WIND数据显示,2011年三季度开始,水泥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开始有下降,2011年四季度降幅尤其明显,到2012年一季度,已经几乎全部负增长,这是水泥行业上市公司从未出现过的情形,即便是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上一轮经济危机的底部,90%以上的公司主营收入仍是正增长,甚至大部分的增速都是两位数。
航运业大面积收缩
与上次经济下行过程相似的是,航运价格跌至低点。BDI自2012年初探底以来,虽有回升但仍处历史低位。截至7月中,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报1035.98,趋势依然向下。
微观层面的企业营运状况,是宏观经济的缩影。航运企业也连续亏损,和6月出口低迷相互验证。
截至2012年一季度,航运行业龙头中国远洋已经连续5个季度出现亏损,营业收入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环比都是负增长。中远航运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85%,但营业利润、净利润同比却分别下滑80.19%、99.52%。在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中,中国海运集团旗下的中海海盛(600896.SH)称,公司预计2012年上半年将录得亏损,主要因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且运价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航运企业盈利不佳恐怕并不仅仅是个案。根据财政部数据,2012年1-6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2万亿元,同比下降11.6%,为连续第5个月下降。降幅较大的行业中,交通首当其冲。其余诸如化工、石材、建材等处于经济链上游,且以大宗商品为原材料的行业盈利下滑速度居前,暗示运输需求还在恶化,航运企业复苏短期难见。
实际上,受困于经济低谷的并非仅有中国上市航运企业。当前欧洲受困于债务危机,进口需求走低,欧洲航线供过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善。因此,已有船东联合体抛出运力缩减计划。
在2009年经历了周期性的亏损后,国际航运巨头再次迎来了低谷。根据披露的财报,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丹麦马士基航运(Maersk Line)2011年营业收入大幅下降,2012年首季度亏损5.99亿美元,与2009年时的情况类似。
来自新兴市场的航运企业同样不容乐观。如,位于中国台湾地区的长荣海运,2012年一季度亏损39.1亿元新台币,不仅环比亏损加大,更是超过了2009年一季度的亏损额。
航运业和出口的糟糕处境,可以从集装箱需求持续放缓看出。海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集装箱出口累计总额42.58亿美元,同比下降32.21%;累计数量127万个,同比下降26.50%。
从历史经验看,以加工贸易方式的集装箱出口占比近九成。集装箱出口大量减少,加工贸易企业经济活动必然放缓,这些平时贡献着GDP和就业岗位的企业前景堪忧。
与工业和经济紧密关联的发电量增速自2011年8月以来,几乎都处在10%以下,最近几个月已经跌至零水平,渤海动力煤价格已经创下上市交易以来的新低,而电厂煤炭库存却处在历史最高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是拖累本轮经济下行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这些都离不开钢筋水泥。2012年一季度,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几乎都是负增长,这哪怕在2008年末、2009年初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也没出现过,而且其增速的下降早在2011年四季度就已开始。
外需虽然没有像2008年那样急速崩塌,但也在逐步的减弱。与之反应较为密切的航运指标表现惨淡,波罗的海指数(BDI)早在2011年末就出现了暴跌,中国远洋(601919.SH,01919.HK)连续5个季度出现亏损,中远航运(600428.SH)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近100%。
电厂煤炭库存新高
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有较强的一致性,虽然在2007年以前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但自2007年3月以来,不仅变动的方向相同,而且到达波峰波谷的时间也几乎同步。
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任若恩告诉《证券市场周刊》记者,GDP是每季度发布一次的低频指标,工业增加值则是按月发布的相对高频的指标,为了较早的把握经济走势,可以通过更高频的按旬发布的发电量前瞻工业增加值。而发电量的脉动或者可以借由按日交易的渤海商品交易所(BOEC)动力煤的成交价格来把握。
鉴于发电量的旬数据发布时间较短连续性较差,动力煤的交易也才自2010年10月始,这些高频数据之间的联动效应还需进一步观察。不过,通过月度的历史数据,或者可以对发电量与动力煤价格之间的变动关系有所预估。根据WIND汇总的原煤价格与发电量同比增速,2003年7月至2012年6月间,煤价与发电量正相关,变动方向相同。
当前BOEC动力煤价格已创上市交易以来的最低,在6月短短的一个月内即大幅下降200元/吨,创下640元/吨的历史新低。
与此同时,电煤库存大幅上升,库存可用天数连创新高,已逼近1个月。重点电厂库存可用天数已经远远超过了2008年底、2009年初。美国金融危机后,电煤库存量的整体水平有所抬升,但近期电煤库存的上涨幅度几乎达到了2009年初的水平,单6月份电煤库存涨幅就将近60%。
水泥行业惨淡超过2008年
水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建设中主要的原材料,与工业增加值在变化的方向和顺序上似乎存在稳定的关系。回溯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在2003年7月至2012年12月间,虽然水泥产量同比增速波动幅度要大于工业增加值,但二者方向一致,水泥产量的变化稍早于工业增加值2-3个月。
对于水泥这种领先性,一位水泥行业的分析师向本刊记者解释,水泥的产品属性比较特殊,库存量很少,因而对基建和房地产等下游项目的需求变化很敏感。
虽然2012年五六月份工业产量同比增速有所反弹,但上述分析师认为这只是短期波动,而且可能是因为统计数据的技术因素,实际调研的结果显示,五六月份的水泥需求并不好,预计生产的下行还会继续。
水泥生产的收缩直接的后果便是相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当前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状况是前所未有的糟糕。WIND数据显示,2011年三季度开始,水泥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开始有下降,2011年四季度降幅尤其明显,到2012年一季度,已经几乎全部负增长,这是水泥行业上市公司从未出现过的情形,即便是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上一轮经济危机的底部,90%以上的公司主营收入仍是正增长,甚至大部分的增速都是两位数。
航运业大面积收缩
与上次经济下行过程相似的是,航运价格跌至低点。BDI自2012年初探底以来,虽有回升但仍处历史低位。截至7月中,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报1035.98,趋势依然向下。
微观层面的企业营运状况,是宏观经济的缩影。航运企业也连续亏损,和6月出口低迷相互验证。
截至2012年一季度,航运行业龙头中国远洋已经连续5个季度出现亏损,营业收入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环比都是负增长。中远航运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85%,但营业利润、净利润同比却分别下滑80.19%、99.52%。在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中,中国海运集团旗下的中海海盛(600896.SH)称,公司预计2012年上半年将录得亏损,主要因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且运价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航运企业盈利不佳恐怕并不仅仅是个案。根据财政部数据,2012年1-6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2万亿元,同比下降11.6%,为连续第5个月下降。降幅较大的行业中,交通首当其冲。其余诸如化工、石材、建材等处于经济链上游,且以大宗商品为原材料的行业盈利下滑速度居前,暗示运输需求还在恶化,航运企业复苏短期难见。
实际上,受困于经济低谷的并非仅有中国上市航运企业。当前欧洲受困于债务危机,进口需求走低,欧洲航线供过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善。因此,已有船东联合体抛出运力缩减计划。
在2009年经历了周期性的亏损后,国际航运巨头再次迎来了低谷。根据披露的财报,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丹麦马士基航运(Maersk Line)2011年营业收入大幅下降,2012年首季度亏损5.99亿美元,与2009年时的情况类似。
来自新兴市场的航运企业同样不容乐观。如,位于中国台湾地区的长荣海运,2012年一季度亏损39.1亿元新台币,不仅环比亏损加大,更是超过了2009年一季度的亏损额。
航运业和出口的糟糕处境,可以从集装箱需求持续放缓看出。海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集装箱出口累计总额42.58亿美元,同比下降32.21%;累计数量127万个,同比下降26.50%。
从历史经验看,以加工贸易方式的集装箱出口占比近九成。集装箱出口大量减少,加工贸易企业经济活动必然放缓,这些平时贡献着GDP和就业岗位的企业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