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学习中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存在于化学事物内部或者化学事物之间的问题,是化学学习中一种基本活动方法,也是提高化学学习效果的一种基本方法.在化学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非常重要.但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问题反而变少.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思考和乐于探究的过程,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
笔者在此以初中化学为例,谈如何从提问入手实施有效探究性教学.
一、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成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正是“问题生长”的土壤,要想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必须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1.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课堂提问能力差,除了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外,更重要的还是思想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经过深入的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因此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提出的简单或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切忌挖苦讽刺,要鼓励,要有耐心,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对那些成绩好,问题提的多且质量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以带动和激发学生不断地提问.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提问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提问能力就得到强化.
2.转变教学方式
要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一言堂”“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倡导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课堂上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探索,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提出,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答问”的时间,分配一些给学生“提问”,以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条件,每节课在结束前留给学生一定的提问时间.
如,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他很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问题的生长”提供了心理自由.
二、训练“问题形成”的方法
很多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表示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受过产生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提问技能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逐步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的一些启发和引导.
1.关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
如氧化反应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在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定义中却只是“氧”而不是“氧气”,这就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2.关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提出问题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CO2气体不能使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干燥的纸花变色,而如果向干燥的纸花喷水,再通入CO2气体,紫色会变成红色,为什么? ②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例如无水硫酸铜和浓H2SO4都吸水,原理是否相同.
③假定条件,提问结果.例如实验要制取CO2,如果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结果会怎样?
④改变命题,形成新问.例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变为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吗?
⑤从“异常”中发现问题.例如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为什么没有铜析出?
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冬天为什么不能将煤炉搬进浴室内?重大庆典活动,为什么不能用氢气充气球?
3.关于化学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象与结论的相悖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有学生把石灰水滴入少量的CuSO4溶液或FeCl3溶液,并没有出现沉淀,这是为什么?要鼓励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善于捕捉疑点,并大胆提问.
4.关于化学计算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提问
在完成一道计算题的基础上,要经常反思下面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这样做?②不这样做行不行?③有没有其他替代的方法.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⑤条件增减后会怎样?⑥与它相类似的习题有哪些?有何异同?⑦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又会怎样?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以上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在学习化学各部分内容的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提问能力逐渐得到提升,从而能不断的提出问题.
笔者在此以初中化学为例,谈如何从提问入手实施有效探究性教学.
一、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成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正是“问题生长”的土壤,要想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必须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1.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课堂提问能力差,除了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外,更重要的还是思想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经过深入的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因此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提出的简单或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切忌挖苦讽刺,要鼓励,要有耐心,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对那些成绩好,问题提的多且质量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以带动和激发学生不断地提问.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提问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提问能力就得到强化.
2.转变教学方式
要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一言堂”“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倡导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课堂上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探索,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提出,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答问”的时间,分配一些给学生“提问”,以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条件,每节课在结束前留给学生一定的提问时间.
如,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他很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问题的生长”提供了心理自由.
二、训练“问题形成”的方法
很多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表示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受过产生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提问技能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逐步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的一些启发和引导.
1.关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
如氧化反应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在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定义中却只是“氧”而不是“氧气”,这就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2.关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提出问题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CO2气体不能使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干燥的纸花变色,而如果向干燥的纸花喷水,再通入CO2气体,紫色会变成红色,为什么? ②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例如无水硫酸铜和浓H2SO4都吸水,原理是否相同.
③假定条件,提问结果.例如实验要制取CO2,如果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结果会怎样?
④改变命题,形成新问.例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变为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吗?
⑤从“异常”中发现问题.例如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为什么没有铜析出?
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冬天为什么不能将煤炉搬进浴室内?重大庆典活动,为什么不能用氢气充气球?
3.关于化学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象与结论的相悖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有学生把石灰水滴入少量的CuSO4溶液或FeCl3溶液,并没有出现沉淀,这是为什么?要鼓励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善于捕捉疑点,并大胆提问.
4.关于化学计算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提问
在完成一道计算题的基础上,要经常反思下面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这样做?②不这样做行不行?③有没有其他替代的方法.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⑤条件增减后会怎样?⑥与它相类似的习题有哪些?有何异同?⑦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又会怎样?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以上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在学习化学各部分内容的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提问能力逐渐得到提升,从而能不断的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