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真正能深入人心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因此,德育教育应从实际中寻找教育的机会和素材。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为师生提供了别样的交流平台,也为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阵地。同时,学科德育仍是各学科教师都应该坚持的法宝,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细节,顺其自然的渗透给学生。
关键字:生活德育 学科德育 微信 班级文化
新时期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教育要坚持以德为先,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为基础,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和目标,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使德育工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学习压力、行为习惯问题、价值观存在偏差、亲子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等五大方面的问题在不同范围内以不同程度困扰着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然而,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工作中的实际案例总结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教育方法。
第一,利用网络和学生进行课堂外的交流。微信、微博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交流行为,可以用于通讯,更可以交流信息,可以一对一联系,也可以以群组的形式联系,具有方便、快捷、及时、灵活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智能手机上。以往,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曾在开心网、人人网、腾讯QQ等工具上与毕业的学生互相加为好友,了解彼此近况,但很少与在校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其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还是对教师有畏惧情绪,不愿将自己的隐私完全让老师知道。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教师已经在与学生建立了互相信任的朋友关系的基础上,选择了以“微信”为载体,与在校学生开辟新的沟通平台。一方面,微信的即时对话公能灵活多变,可以用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交流,且沟通成本低。另一方面,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中,教师不但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也可以将自己认为好的文章转载给学生,更方便的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一些在校表现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发布到朋友圈,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和赞扬。这样的方式不但互动性强,而且能够非常顺利的拉近师生关系。
注意事项:为了这种沟通形式的真实性,避免学生由于老师的关注而选择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一定不能轻易对学生发表的观点、上传的图片给予反面的评价,也不能轻易就微信内容与学生面谈,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这种方法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第二,发挥学科德育的教育优势。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即联系密切又有所不同。某一学科的课程对学生来说基本上要学习的都是新的知识与方法,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未知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跟随教师的引导,对于教师所传达的信息是愿意接受的。而在德育课上,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审视整个成人世界,并极有可能对老师和家长所要传达给他们的信息持质疑的态度,因此有效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化解学生的防备心理,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输到学生的心中。班会课每周只有一节,这不能保证德育教育的持续性,所以必须发挥每一堂学科课程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目标的达成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学科德育的开展不是在每节课上空喊口号,而是要求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德育元素,广泛关注社会热点中的教育素材,将学科教学与德育引导有机结合。学科德育能够有效的实现全员育人,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具有完整性、持续性、广泛性、以及带有学科特点的多样性。
注意事项:学科德育的优势在于它的不着痕迹,因此切忌为了教育而教育,使得德育渗透变得生搬硬套。比如习题课上,教师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鼓励大家坚持、不放弃就是很好的意志品质教育,不一定必须形成明显的提示语言,反而画蛇添足。
第三,重视学生体验,整合德育教育与心育教育。心理课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学校,这门课注重帮助学生调试心理问题,比如提升抗压能力,调试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等,其中有一种被学生广泛接受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生,这种方法带来的教育效果非常显著,因为这样的方式能够从心底触发学生的思考。德育教育要想深入人心,必须先打动人心。因此,借鉴心理课特别是心理活动课的优秀方法,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是研究新的德育教育方法的有益尝试。
注意事项:想要实现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借鉴心育教育的优秀元素,需要教师广泛学习,刻苦研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活动环节,这对教师自身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为生活德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班级文化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一种没有条文的心理契约,它驱使学生尊重班级的价值和荣誉,循着班级一致的行为趋势,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作风沿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但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更要用文化为学生的心灵注入力量。
注意事项: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文化的形成是可以引导的。文化是任何一个组织的灵魂,是一种言传身教,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要求班主任不断提高自己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注重细节,善于发现。
(1)文章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德育方法初探》
(2)作者姓名:高虹
单位: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职务:高中物理教师、班主任
(3)个人简历(300字以内)。
高虹,南开大学硕士,自就职于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现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10年,班主任工作5年。工作中,能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业务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多篇论文曾获市、区级奖项,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工作中关注学生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善于总结,工作效果突出。
关键字:生活德育 学科德育 微信 班级文化
新时期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教育要坚持以德为先,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为基础,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和目标,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使德育工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学习压力、行为习惯问题、价值观存在偏差、亲子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等五大方面的问题在不同范围内以不同程度困扰着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然而,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工作中的实际案例总结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教育方法。
第一,利用网络和学生进行课堂外的交流。微信、微博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交流行为,可以用于通讯,更可以交流信息,可以一对一联系,也可以以群组的形式联系,具有方便、快捷、及时、灵活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智能手机上。以往,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曾在开心网、人人网、腾讯QQ等工具上与毕业的学生互相加为好友,了解彼此近况,但很少与在校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其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还是对教师有畏惧情绪,不愿将自己的隐私完全让老师知道。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教师已经在与学生建立了互相信任的朋友关系的基础上,选择了以“微信”为载体,与在校学生开辟新的沟通平台。一方面,微信的即时对话公能灵活多变,可以用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交流,且沟通成本低。另一方面,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中,教师不但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也可以将自己认为好的文章转载给学生,更方便的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一些在校表现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发布到朋友圈,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和赞扬。这样的方式不但互动性强,而且能够非常顺利的拉近师生关系。
注意事项:为了这种沟通形式的真实性,避免学生由于老师的关注而选择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一定不能轻易对学生发表的观点、上传的图片给予反面的评价,也不能轻易就微信内容与学生面谈,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这种方法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第二,发挥学科德育的教育优势。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即联系密切又有所不同。某一学科的课程对学生来说基本上要学习的都是新的知识与方法,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未知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跟随教师的引导,对于教师所传达的信息是愿意接受的。而在德育课上,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审视整个成人世界,并极有可能对老师和家长所要传达给他们的信息持质疑的态度,因此有效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化解学生的防备心理,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输到学生的心中。班会课每周只有一节,这不能保证德育教育的持续性,所以必须发挥每一堂学科课程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目标的达成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学科德育的开展不是在每节课上空喊口号,而是要求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德育元素,广泛关注社会热点中的教育素材,将学科教学与德育引导有机结合。学科德育能够有效的实现全员育人,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具有完整性、持续性、广泛性、以及带有学科特点的多样性。
注意事项:学科德育的优势在于它的不着痕迹,因此切忌为了教育而教育,使得德育渗透变得生搬硬套。比如习题课上,教师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鼓励大家坚持、不放弃就是很好的意志品质教育,不一定必须形成明显的提示语言,反而画蛇添足。
第三,重视学生体验,整合德育教育与心育教育。心理课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学校,这门课注重帮助学生调试心理问题,比如提升抗压能力,调试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等,其中有一种被学生广泛接受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生,这种方法带来的教育效果非常显著,因为这样的方式能够从心底触发学生的思考。德育教育要想深入人心,必须先打动人心。因此,借鉴心理课特别是心理活动课的优秀方法,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是研究新的德育教育方法的有益尝试。
注意事项:想要实现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借鉴心育教育的优秀元素,需要教师广泛学习,刻苦研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活动环节,这对教师自身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为生活德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班级文化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一种没有条文的心理契约,它驱使学生尊重班级的价值和荣誉,循着班级一致的行为趋势,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作风沿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但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更要用文化为学生的心灵注入力量。
注意事项: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文化的形成是可以引导的。文化是任何一个组织的灵魂,是一种言传身教,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要求班主任不断提高自己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注重细节,善于发现。
(1)文章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德育方法初探》
(2)作者姓名:高虹
单位: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职务:高中物理教师、班主任
(3)个人简历(300字以内)。
高虹,南开大学硕士,自就职于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现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10年,班主任工作5年。工作中,能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业务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多篇论文曾获市、区级奖项,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工作中关注学生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善于总结,工作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