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促进国内计算机技术与国际接轨,让国内读者能第一时间同步了解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促进国内计算机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国内科技出版社越来越重视国外优质、先进的计算机图书的版权引进和出版工作。笔者将十多年从事国外计算机图书引进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与业者交流探讨。
计算机引进版图书出版的特殊性
计算机图书的引进从大的方面来看,与其他门类图书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比如,要把控计算机引进版图书质量依然是把好选题质量关,对国外相关图书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引进上乘的精品图书;把好翻译质量关,也就是把好译者关,确保翻译质量能满足读者的要求。选题质量好,翻译质量也把控到位,还不够,因为计算机图书还有一个特殊性——时效性强。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版本更新也快,因此计算机图书的出版要快,翻译速度也相应要快,以免翻译周期过长,失去图书的出版价值。
此外,在做计算机图书的过程中,技术专家团队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引进版图书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高水平的技术专家会对国外的新技术、新热点、新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性把握,对新技术图书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选题决策甚至翻译质量的把关都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专家既是潜在的作者与译者,又是技术审稿人,也是图书最早的读者,还是图书出版后的重要推手。
把好选题质量关
把好选题质量关最根本的就是要避免把“烂书”引进国内;避免引进的图书在国内没有读者群;更要避免国内有很大读者需求却没有相应好书可读的情况出现。
把好选题质量关,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编辑要对原著的内容、写作风格、作者背景、读者定位等方面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要了解计算机技术动态,并对技术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了解;要对相关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和技术人群有一定的了解;要对图书市场有准确的判断,对国内技术读者的需求和阅读、学习习惯有准确的了解。另一方面,编辑要深入国内的技术社区,通过技术会议、线下技术交流等各种渠道,获得一手的、准确的信息,同时充分利用强大的技术专家团队,辅助做出准确的选题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的专业品质。
把好翻译质量关
计算机引进版图书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技术性强,因此,译者除了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还必须懂技术,以确保技术内容的准确性。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译者呢?我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技术社区、技术会议、微博、豆瓣等了解和关注技术圈子和业内活跃的技术人群,尽力从中发掘出技术背景强、个人影响力大、翻译水平高的译者。
但是,计算机图书的译者多是技术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很容易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所以确认译者后还要随时与译者保持沟通,为译者提供必要的服务。首先,我会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对翻译质量和翻译进度进行跟踪,及时纠正问题,监督进展,给出反馈和建议;其次,充分调动技术专家团队,通过技术专家为译者提供必要的支撑,一是解决译者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技术错误,二是提供更有价值的改进意见。
质量监控流程的细化与创新
各家出版社的流程可能会略有不同。我在实际工作中尝试对我社的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了细化和改进:一是通过试译环节了解译者的相关技术背景和翻译能力,做到译者的严格筛选;二是通过中耕对翻译过程进行跟进,以便对译者的翻译进度和翻译质量做到随时了解,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出反馈,避免译者无法按期交稿,或者全部交稿时才发现译稿质量有问题的情况;三是通过提高编辑的英文阅读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弥补技术型译者在文字表达等方面的不足;四是通过专家外审机制,对译稿的技术内容的准确性进行把关。
此外,针对计算机图书时效性要求特别高的特点,我还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对于在原著正式出版前确定版权的书,提早启动翻译流程,让译者的翻译和作者的写作同步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译者有足够的翻译时间,提升翻译质量,也可以缩短等待翻译的时间。再如,针对外版书在原著出版时已经“齐、清、定”的特点,尝试让编辑与译者同步协作,译者的翻译与编辑的加工并行进行,缩短编校周期。
计算机引进版图书质量的把控难度众所周知,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只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相信通过编辑的努力,—定能不断提高国内计算机翻译图书的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技术先进、内容准确,语言流畅的高品质计算机图书。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
计算机引进版图书出版的特殊性
计算机图书的引进从大的方面来看,与其他门类图书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比如,要把控计算机引进版图书质量依然是把好选题质量关,对国外相关图书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引进上乘的精品图书;把好翻译质量关,也就是把好译者关,确保翻译质量能满足读者的要求。选题质量好,翻译质量也把控到位,还不够,因为计算机图书还有一个特殊性——时效性强。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版本更新也快,因此计算机图书的出版要快,翻译速度也相应要快,以免翻译周期过长,失去图书的出版价值。
此外,在做计算机图书的过程中,技术专家团队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引进版图书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高水平的技术专家会对国外的新技术、新热点、新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性把握,对新技术图书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选题决策甚至翻译质量的把关都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专家既是潜在的作者与译者,又是技术审稿人,也是图书最早的读者,还是图书出版后的重要推手。
把好选题质量关
把好选题质量关最根本的就是要避免把“烂书”引进国内;避免引进的图书在国内没有读者群;更要避免国内有很大读者需求却没有相应好书可读的情况出现。
把好选题质量关,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编辑要对原著的内容、写作风格、作者背景、读者定位等方面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要了解计算机技术动态,并对技术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了解;要对相关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和技术人群有一定的了解;要对图书市场有准确的判断,对国内技术读者的需求和阅读、学习习惯有准确的了解。另一方面,编辑要深入国内的技术社区,通过技术会议、线下技术交流等各种渠道,获得一手的、准确的信息,同时充分利用强大的技术专家团队,辅助做出准确的选题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的专业品质。
把好翻译质量关
计算机引进版图书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技术性强,因此,译者除了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还必须懂技术,以确保技术内容的准确性。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译者呢?我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技术社区、技术会议、微博、豆瓣等了解和关注技术圈子和业内活跃的技术人群,尽力从中发掘出技术背景强、个人影响力大、翻译水平高的译者。
但是,计算机图书的译者多是技术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很容易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所以确认译者后还要随时与译者保持沟通,为译者提供必要的服务。首先,我会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对翻译质量和翻译进度进行跟踪,及时纠正问题,监督进展,给出反馈和建议;其次,充分调动技术专家团队,通过技术专家为译者提供必要的支撑,一是解决译者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技术错误,二是提供更有价值的改进意见。
质量监控流程的细化与创新
各家出版社的流程可能会略有不同。我在实际工作中尝试对我社的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了细化和改进:一是通过试译环节了解译者的相关技术背景和翻译能力,做到译者的严格筛选;二是通过中耕对翻译过程进行跟进,以便对译者的翻译进度和翻译质量做到随时了解,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出反馈,避免译者无法按期交稿,或者全部交稿时才发现译稿质量有问题的情况;三是通过提高编辑的英文阅读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弥补技术型译者在文字表达等方面的不足;四是通过专家外审机制,对译稿的技术内容的准确性进行把关。
此外,针对计算机图书时效性要求特别高的特点,我还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对于在原著正式出版前确定版权的书,提早启动翻译流程,让译者的翻译和作者的写作同步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译者有足够的翻译时间,提升翻译质量,也可以缩短等待翻译的时间。再如,针对外版书在原著出版时已经“齐、清、定”的特点,尝试让编辑与译者同步协作,译者的翻译与编辑的加工并行进行,缩短编校周期。
计算机引进版图书质量的把控难度众所周知,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只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相信通过编辑的努力,—定能不断提高国内计算机翻译图书的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技术先进、内容准确,语言流畅的高品质计算机图书。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