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抽取某幼儿园中三班的样本,对教学活动中的奖励现状进行了观察研究。本研究发现教师在奖励的对象上倾向于个体,形式多为口头表扬,原因多是幼儿取向,效果基本达到。而在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进一步的行为分析。最后对教学活动中的奖励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幼儿;奖励
近几年来,奖励在实践中已越来越多地被践行,幼儿园的奖励机制也慢慢增加。本研究以实践为切入点,从具体情景中去获得奖励事实。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以幼儿园中班的30名幼儿和2名授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观察,。以事件取样的方法在观察时间内记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幼儿奖励策略使用的具体方面,如记录教师奖励幼儿的原因、形式、对象和效果等。
一、奖励的对象
(一)群体与个体
当把奖励对象分为群体与个体时,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所受的奖励数据有如下特征:
从表 1 我们可以看出对个体与群体的奖励存在着显著差异,即老师更倾向于对个体做出奖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以个体奖励的形式进行群体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倾向于奖励而非惩罚,教师会通过表扬个别幼儿来达到提醒激励群体的作用。如在某次观察风的科学活动中有如下的奖励:
师:“那我从教室里往外看,哪里可以观察到有风?”
“表扬胡同予,注意力非常集中,坐得也很漂亮,胡同予你来说。”
这个表扬非常巧妙。前一个问题,使幼儿的注意力由室内转向室外,而通过这个个体表扬,又很好地把群体的注意力转回到教师中,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教师通过个体表扬,来达到提醒小朋友注意力集中和坐端正的目的。
2.教师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相比较群体奖励,个体奖励在很多时候是针对幼儿个人表现所提出的表扬,可见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与幼儿的个别互动,关注到了每个幼儿的差异性。
(二)性别
经统计发现,在教学活动奖励中,奖励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男孩女孩受奖励的百分比几乎相同。
二、奖励的形式
奖励包含各种形式,本研究中主要按其内容划分,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奖励多为精神奖励,我们将精神奖励进一步细分,分口头表扬、鼓掌、接触奖励、活动奖励、符号奖励五类。而其中占比最大的为口头奖励。从观察记录中,我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口头表扬方式。
(一)职业代入
在某次科学活动中,孩子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言后,老师进行了下面的总结:
“你们啊,我都觉得快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了,知识可真多。”
以幼儿喜欢知道的职业来作为表扬的一种手段,比单单夸幼儿知道的多要有效果得多,幼儿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喜悦感也会增加。
(二)表达喜爱
在某次语言活动中,幼儿抢着回答问题,秩序有些混乱,张佳华坐得端正并举手。教师说:“我喜欢张佳华。”并请张佳华来回答。
这同时运用了口头表扬和活动奖励,在此主要就口头表扬部分进行分析。幼儿有很大的被关注,被爱的需要。幼儿很喜欢老师抱抱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老师说喜欢某个幼儿,对幼儿的激励作用也会大大增加。
(三)巧用同伴作用
教师有时会问幼儿:“他说得对不对?”而幼儿一起回答“对!”和教师一个人说“你说得真对!”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口头表扬中也可以巧用同伴作用。在一次美术活动中,老师对某位小朋友的画做了如下的表扬:
“他的飞机画得非常棒。有些小朋友说不会画飞机,我们可以请教这位小高手。”
在表扬中,老师通过让别的小朋友可以来请教这位小高手,让该幼儿的成就感更增了一层,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互助和分享意识。
(四)情感体验
某一健康活動的游戏后,幼儿把活动场地收拾得很好,老师对此进行了表扬:
“但是今天这个家里非常的干净,让我看了非常的温馨。”(表情高兴,很享受的样子。)
通过教师的表扬及表情、体态语的运用,让幼儿感受到了教师在看到干净整洁的活动场地后愉悦的心情。幼儿内心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且有更深刻地体验。
三、奖励针对的内容
在对观察记录内容进行分析后,本研究将奖励针对的内容主要划分为教师取向和幼儿取向两个维度。教师取向则指教师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实行的奖励,幼儿取向则针对幼儿的知识、能力等进行奖励。
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儿取向明显大于教师取向。
四、建议
通过上述整理,我们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奖励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此我们针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奖励给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对象分布要均匀
1.个体、群体都涉及
个体奖励和群体奖励的分布不一定要平均,但都要涉及,而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方式。在群体奖励中,还可分为小组奖励和全体奖励等形式。
2.男女比例要平均
3.个体频率要平均
在教学活动奖励中,那些表现活跃、发言积极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师的多次表扬,而不积极的孩子则容易被忽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大多数幼儿创造条件机會,在个体奖励中的分布也要较为平均。在奖励中,除了横向奖励,也要有一定比例的纵向奖励,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表现一般的幼儿也能有被奖励的机会并在奖励中不断进步。
(二)奖励形式要多样
在奖励形式多样上,并不是要求教师除了口头表扬外多用别的方式,因为教学活动中口头表扬占最大比例是一种必然,适当的辅助接近奖励、活动奖励等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最重要的是口头奖励本身要多样化,而非每次都是口号式表扬。可以通过职业带入、表达喜爱、运用同伴作用、情感体验等等各种方式丰富口头表扬的形式。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加之适当的表情、体态语等可使奖励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奖励原因要明确
1.教师要明确奖励的作用
奖励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和习惯养成,而不该频繁作为教师维护课堂秩序的工具。奖励中幼儿取向的奖励应占绝大多数比例。
2.教师奖励时要向幼儿明确说明奖励原因
提高奖励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想幼儿说明奖励的原因,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是因为什么被奖励,而不是简单的空洞的“你真棒!”
(四)奖励内容要全面
奖励既针对知识技能方面,又有道德习惯方面。有针对结果做的奖励,也有针对过程做的奖励。奖励内容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奖励对象的均匀性,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每个幼儿都有值得被奖励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赵振宇.如何激发活力——奖励学初探[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史丽晶.幼儿教师课堂教学奖励活动的个案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p37
[5]刘晶波.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J].学前教育研究,2004(4),P27-30
[6]曹建萍.幼儿教师的奖励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05
[7]孙娟.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幼儿;奖励
近几年来,奖励在实践中已越来越多地被践行,幼儿园的奖励机制也慢慢增加。本研究以实践为切入点,从具体情景中去获得奖励事实。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以幼儿园中班的30名幼儿和2名授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观察,。以事件取样的方法在观察时间内记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幼儿奖励策略使用的具体方面,如记录教师奖励幼儿的原因、形式、对象和效果等。
一、奖励的对象
(一)群体与个体
当把奖励对象分为群体与个体时,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所受的奖励数据有如下特征:
从表 1 我们可以看出对个体与群体的奖励存在着显著差异,即老师更倾向于对个体做出奖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以个体奖励的形式进行群体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倾向于奖励而非惩罚,教师会通过表扬个别幼儿来达到提醒激励群体的作用。如在某次观察风的科学活动中有如下的奖励:
师:“那我从教室里往外看,哪里可以观察到有风?”
“表扬胡同予,注意力非常集中,坐得也很漂亮,胡同予你来说。”
这个表扬非常巧妙。前一个问题,使幼儿的注意力由室内转向室外,而通过这个个体表扬,又很好地把群体的注意力转回到教师中,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教师通过个体表扬,来达到提醒小朋友注意力集中和坐端正的目的。
2.教师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相比较群体奖励,个体奖励在很多时候是针对幼儿个人表现所提出的表扬,可见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与幼儿的个别互动,关注到了每个幼儿的差异性。
(二)性别
经统计发现,在教学活动奖励中,奖励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男孩女孩受奖励的百分比几乎相同。
二、奖励的形式
奖励包含各种形式,本研究中主要按其内容划分,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奖励多为精神奖励,我们将精神奖励进一步细分,分口头表扬、鼓掌、接触奖励、活动奖励、符号奖励五类。而其中占比最大的为口头奖励。从观察记录中,我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口头表扬方式。
(一)职业代入
在某次科学活动中,孩子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言后,老师进行了下面的总结:
“你们啊,我都觉得快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了,知识可真多。”
以幼儿喜欢知道的职业来作为表扬的一种手段,比单单夸幼儿知道的多要有效果得多,幼儿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喜悦感也会增加。
(二)表达喜爱
在某次语言活动中,幼儿抢着回答问题,秩序有些混乱,张佳华坐得端正并举手。教师说:“我喜欢张佳华。”并请张佳华来回答。
这同时运用了口头表扬和活动奖励,在此主要就口头表扬部分进行分析。幼儿有很大的被关注,被爱的需要。幼儿很喜欢老师抱抱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老师说喜欢某个幼儿,对幼儿的激励作用也会大大增加。
(三)巧用同伴作用
教师有时会问幼儿:“他说得对不对?”而幼儿一起回答“对!”和教师一个人说“你说得真对!”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口头表扬中也可以巧用同伴作用。在一次美术活动中,老师对某位小朋友的画做了如下的表扬:
“他的飞机画得非常棒。有些小朋友说不会画飞机,我们可以请教这位小高手。”
在表扬中,老师通过让别的小朋友可以来请教这位小高手,让该幼儿的成就感更增了一层,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互助和分享意识。
(四)情感体验
某一健康活動的游戏后,幼儿把活动场地收拾得很好,老师对此进行了表扬:
“但是今天这个家里非常的干净,让我看了非常的温馨。”(表情高兴,很享受的样子。)
通过教师的表扬及表情、体态语的运用,让幼儿感受到了教师在看到干净整洁的活动场地后愉悦的心情。幼儿内心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且有更深刻地体验。
三、奖励针对的内容
在对观察记录内容进行分析后,本研究将奖励针对的内容主要划分为教师取向和幼儿取向两个维度。教师取向则指教师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实行的奖励,幼儿取向则针对幼儿的知识、能力等进行奖励。
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儿取向明显大于教师取向。
四、建议
通过上述整理,我们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奖励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此我们针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奖励给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对象分布要均匀
1.个体、群体都涉及
个体奖励和群体奖励的分布不一定要平均,但都要涉及,而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方式。在群体奖励中,还可分为小组奖励和全体奖励等形式。
2.男女比例要平均
3.个体频率要平均
在教学活动奖励中,那些表现活跃、发言积极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师的多次表扬,而不积极的孩子则容易被忽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大多数幼儿创造条件机會,在个体奖励中的分布也要较为平均。在奖励中,除了横向奖励,也要有一定比例的纵向奖励,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表现一般的幼儿也能有被奖励的机会并在奖励中不断进步。
(二)奖励形式要多样
在奖励形式多样上,并不是要求教师除了口头表扬外多用别的方式,因为教学活动中口头表扬占最大比例是一种必然,适当的辅助接近奖励、活动奖励等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最重要的是口头奖励本身要多样化,而非每次都是口号式表扬。可以通过职业带入、表达喜爱、运用同伴作用、情感体验等等各种方式丰富口头表扬的形式。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加之适当的表情、体态语等可使奖励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奖励原因要明确
1.教师要明确奖励的作用
奖励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和习惯养成,而不该频繁作为教师维护课堂秩序的工具。奖励中幼儿取向的奖励应占绝大多数比例。
2.教师奖励时要向幼儿明确说明奖励原因
提高奖励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想幼儿说明奖励的原因,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是因为什么被奖励,而不是简单的空洞的“你真棒!”
(四)奖励内容要全面
奖励既针对知识技能方面,又有道德习惯方面。有针对结果做的奖励,也有针对过程做的奖励。奖励内容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奖励对象的均匀性,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每个幼儿都有值得被奖励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赵振宇.如何激发活力——奖励学初探[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史丽晶.幼儿教师课堂教学奖励活动的个案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p37
[5]刘晶波.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J].学前教育研究,2004(4),P27-30
[6]曹建萍.幼儿教师的奖励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05
[7]孙娟.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