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茂名南路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酒吧街,上海人会想到三个地方:衡山路、新天地、茂名南路,这三个地方玩法各不相同:衡山路的酒吧是玩情调,新天地是观光的去处,而茂名南路更像是个花花世界,所以要说起“白相”,人们自然会想去茂名南路。
  从复兴路到永嘉路的茂名南路是一个本该很僻静的街区,但据说,“茂名南路的太阳是深夜10点升起的。”因为深夜10点以后,成群结队的外国人会来到这里,成为这里的主角,他们的狂饮狂欢、放肆撒野在这时都被视为习以为常。记者在一个微雨的周末夜访茂名南路,在这里,外国人是否玩得痛快一看就知道,记者此行更想了解在茂名南路的中国人的切身感受。
  
  司机:碰到撒野躲都来不及
  
  可能是有点小雨,也可能是周末的最后一天,熟门熟路的陈司机,车还开在复兴路上,离酒吧街少说500米的地方,就对我们说:“今天不热闹”。据他讲,人多生意好的时候,等候客人的出租车会一直排到复兴路上。“买酒都要排队,路两边到处都是刚从静安寺这样的闹市过来、玩得意犹未尽的老外,这场面才叫‘旺’。”从静安寺到茂名南路正是5月31日王珍走过的路线,我乘机问,是否听说过“5·31事件?”陈司机笑了起来,“这事你别问我了,我不知道,也没打听。”见陈师傅回答得这么流利,我不由更想刨根问底了。陈师傅见这架势,跟我讲了一通他对外国人撒野的真实态度,一大通他们出租车司机的评判标准:
  “老实话,你问的这些问题,之前已经有不知道多少律师和记者问过我了,你们记者是包打听,我们这些老百姓碰到这种事情躲都来不及,家里有老婆孩子,在外面开车养家糊口,没这闲工夫管闲事。
  “再说,老外撒野打架的事我看得多了——外国人打外国人,外国人打中国人,男人打女人,在这里见怪不怪,这种地方本来就是让外国人撒野的。
  “外国人喜欢晚上出来乱搞,也不算坏事,否则我们(出租车司机)这么晚了到哪里去领‘固定工资’?”
  这套逻辑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问:“那么老外有没有欺负过司机呢?”
  “有啊,他们发起酒疯来管你是谁,有人上来拉你的袖子,甚至吐在你身上……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见得为这么点小事去报警吧!自己躲躲开算了。”
  我总觉得陈司机的话大度得有点窝囊了,接着问,“那么有没有不给车费打人的事情?我的意思是有没有引起民事纠纷的?”“其实这里的民事纠纷、找警察就是要外国人赔钱,除了留学生,到这里的外国人都蛮有钱的,报警以后被带到警署,调解一下,出点钱就没事了,没听说过要闹到打官司的地步。”说到这里,陈师傅的话戛然而止,一脸漠然,原来我们到目的地了,他要急着把我们送下车,好继续做生意。交谈只能结束。
  让我吃惊的是,在夜访结束回家时,另一个司机居然也跟我谈了一套和陈师傅差不多的逻辑:“碰到外国人撒野,躲都来不及。”“这种地方本来就是让外国人撒野的。”“外国人乱搞也不是坏事,至少出租车司机可以夜夜有生意。”这回,我没有兴趣再多问了,连司机的名字也懒得问——还能说什么呢?祝他们生意好!
  
  上海老住户:总是中国人自己不好
  
  这是一个硬朗的老头,头发梳得很顺,在酒吧的灯光下闪着光,要不是他自己讲就住在附近,我还真以为是一个老华侨。此老姓孙,据他说也确实出过国,而且当场为我们“表演”了几句外语。孙老先生的两个孩子都在国外,自从孩子出国以后,孙先生就养成了晚上兜兜茂名南路的习惯,消费不起,但是能感受一下外国人聚会的氛围也好。我向他打听老外撒野的事情,他居然都知道,只要是报纸上报道过的撒野事件,他都一清二楚,只是他的观点让我们大感意外。他有板有眼地说,“说到底总是中国人自己不好。”
  有心想与他理论,没想到他说起话来一套一套不容别人插嘴:你看,人家外国人到这里都穿得多体面,西装革履的。再看到这里的中国小姑娘,穿得花里胡梢,一看就是傍大款来的。5月31日那个小姑娘那么晚还不回家,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人。听这话时,我一点也感觉不到我对面是一个慈祥的中国长者。
  老人的偏见自有来由,没说几句,话题又转到了他的旅外儿子身上。“儿子跟我说,中国人搞不好了!——中国人唐人街有整个城市中的七个最:交通秩序最乱,汽车要给人让路;卫生环境最脏,到处是痰迹垃圾;空气污染最厉害,鱼腥味防腐剂味刺鼻;闲散人员特别是老年华人最多,没事也在街上闲逛;噪声最强,每家店铺都在大声吆喝叫卖;占路摆摊最多,每家店铺都将门口的人行道占据三分之一;治安最差,华人报纸上一天到晚讲黑帮和瘾君子小偷娼妓的新闻。——你看是不是跟在中国一样,搞不好了。
  “你还别不相信,我把唐人街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讲给你们这帮小记者听听:有一次我在一家中国人店铺门口只是多看了一眼报纸,就被店主这样呵斥:“你是看报还是买报?你晓得吗?在外国的超市里,各类报纸都有得卖,并不在意人们白白地阅读,不过中文报纸却被翻得乱七八糟,而且扔得满地都是。书店也是这样,特意安排了沙发方便顾客阅读,但中国读者会将自己的手袋等物品占用一个位置。
  在一家果菜市场,我看到几个中国妇女在翻弄一堆本来已经包装好的廉价草莓,标价上写着一美元一盒,这几位妇女一面大声地讲着广东话,一面将其它盒子里又大又鲜的草莓拣出来,又重新组成满满的盒子去埋单了,至于被她们扒剩下的那些草莓怎么卖,她们就不管了。这种占小便宜的聪明举动,在有华人出没的公共场所是经常见到的。
  外国人开办的较大些的购物商场,每天在固定时间会有廉价食品出售。这种场面被我碰巧遇上了,但我见到的还是讲着广东话的中国主妇们一轰而上,先抢到自己的篮子里,然后再进行挑选,结果大部分都是她们不需要的。”
  这些都是外国的事,在中国,孙老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吗?
  孙老一横眉毛,大谈苦经:当然有,你看这里十几个酒吧每天比着谁家的音响嗓门大。每天清晨,这里满地的呕吐物、酒瓶碎玻璃,又脏又臭。天天如此。住在这里的居民苦透苦透。
  这不正是外国人在酒吧街行为不典的证据吗?可孙老却不这么看,他说,人家外国人是消费者,消费有什么罪,要怪就怪提供这些服务的中国人没把事情做好。比如环卫工,太懒了,他们不能早一点把这里弄干净吗?
  
  聊了一会,我也不再有信心和耐心让这个固执的老头回到老外撒野的主题上,由于对国人素质的失望,老头凡事都怪中国人自己,再聊下去,恐怕他还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佐证他的“观点”。告别的时候,正好一个一身长袖蓝衣的环卫工走来,推着的垃圾车已满半车。孙老却熟视无睹,大摇大摆地擦肩而过,想起潘律师跟我讲的那些苦口婆心却未能说服证人作证的情境,我想冷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WAITER:其实外国人也吃软怕硬
  
  我们最先计划进行调查的酒吧是茂名南路最喧哗的“阿拉上海”和“音乐铁工场”。这两家都是以重摇滚为特色的酒吧。还未进门就好像要被阵阵声浪推出来的感觉。“音乐铁工场”的光线很昏暗。如没有舞灯闪闪,要想数清自己的手指都困难。在这里,圆形转椅挤满了过道,本来就很窄的条形密闭房间里没有窗子,两面墙上安置了两排二十几个电视机,各自演绎着自己的频道,给人压抑和混乱的感觉。舞灯闪过,我才看清我的邻座是两个外国男人,大喊大叫手舞足蹈。另一边是两个黄头发男人紧紧拥住中间一个女性,亲昵得旁若无人。WAITER踏着鼓点扔过来一本菜单,又踏着鼓点招呼别人去了。这样的地方实在不能采访,虽然可能是最符合撒野这个主题的,坐了一会我们只好退出,在对过比较安静的蓝蛙酒吧开始访谈。
  蓝蛙的WAITER JINNY快人快语,一听我们打听酒吧街的情况,忙完不多的几个客人就主动走上来攀谈。说起这里的“乱”,他很有感受,一口气给我们讲了三个最近打架闹事的故事:
  “礼拜六,昨天,就有人打架,我从二楼看下去,两个人被一群人围着打,已经抱着头在地上打滚了。听旁边的人说,这是两个日本人,吃一个女孩的豆腐,和她的男朋友发生了冲突,然后一个酒吧的人都围着两个日本人打,从里面打到马路上,我看到路人也乘机踢几脚,简直是人人喊打。后来110来了,把打人的和被打的日本人一起塞进警车,日本人还在说鸟语,我亲眼看到那个警察趁人不备,给了小日本一肘子。
  “反正这里的警察碰到外国人闹事都有说不出的气,没完没了,随时随地,而且抓到警局罚款200块,对他们根本就是毛毛雨,不在乎。
  “再早一些,两个礼拜前吧,我亲眼看见一个爱尔兰人,是常客,在街对面调戏一个醉酒的女的,有一个中国人冲上去拉开他们,后面几个人砸了酒瓶,抡起椅子,店老板怕了,连忙报警,警察把砸酒瓶抡椅子的狠狠骂了一顿。
  “另一次我亲见的冲突是在两个外国人之间,后来打到了邻座,邻座站起来把酒泼在闹事人脸上,闹事的一看邻座的人‘扎’在一起,就不敢响了。”我知道“扎”是JINNY的家乡话,四川人把“帮忙”称为“扎”,我想要是5·31那天王珍也有人“扎”的话,事情可能不是这样。“其实外国人也是吃软怕硬的。”JINNY最后这样总结。
  至于小打小闹,几乎天天有,就在我们聊天的短短半个小时里,至少听到了三声摔酒瓶的声音。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茂名南路黑红长方艺术砖铺的特色人行道上又多了几滩呕吐物。这就是夜幕下的茂名南路。
其他文献
1990年,我的大儿子宗杰移民澳大利亚。12年过去了。去年年底,宗杰给我来电话说:“爸,你和妈来澳大利亚吧,看看孙子比尔。”我热泪盈眶,毕竟千山万水阻不断父子情深啊。  宗杰在堪培拉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娶了个澳洲姑娘叫露丝,在银行工作。孙子比尔10岁,上小学四年级,一双深绿色的眼睛透着灵光。毕竟这是中西合璧的家庭,因此,我和老伴出国前就决定,在宗杰家里,一定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敬老爱幼、勤俭持家,
期刊
命运将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女子、一个坚持不懈的主人和一只寻找回家之路的狗连在一起。  这个故事是为那些不相信奇迹的人准备的。     落难时的收留    戈贝夫是一只狗,是它使那个夏天成为我生命中最奇异的记忆。那时候夏天刚刚到来,在上高中之前的一个难以忘怀的雨天。当我开车靠近家门时,不知什么东西窜到了我前面的路上,我在车道上费了很大力气刹车,并确信我没有撞到它。我朝下看了看,看见了一只大龄的淡黄
期刊
当一对新人对自己的婚礼没有发言权,不得不放弃自己对人生大事的独特表达方式而无奈地遵从“标准模式”时,我们有必要问一问:在诸如婚礼这样属于个人的行为和表达喜悦这样属于个人的情绪上我们是否有权利拥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记者的一对朋友在从去年11月至今年11月的一年时间里办了3次婚礼,在2004年的1月份将举行第4次婚礼。在这4次婚礼中,记者“有幸”参加了2次,对第二次和第四次也进行了了解,并在民间
期刊
期刊
文章以大量事实揭示,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的一些小留学生的劣迹,“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据此,作者奉劝做父母的要慎重,千万不要让子女重复这种或那种不幸的留学故事。    1949年后,我国有三次留学潮:50年代留苏,清一色的公派;80年代起,公派自费兼有,主要目的地美日欧和澳洲;90年代后期起,中学生留学热在中国兴起。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一是清一色自费,二是“留”向全世界,三是年龄小。前两次年龄多在25到
期刊
儿子回来,把书包往床上一扔,气呼呼地说:“我不想念书了……太欺负人了……”  “谁惹你了?”我还从来没见过儿子生这么大的气,忙过来询问究竟。“还不是班主任卢老师,他今天把我的座位调到了倒数第二排。”儿子的眼泪都快要出来了。  “为什么?”我猜想一定是儿子犯了什么纪律。“就因为我和同桌同学合不来,他跑到卢老师那儿告状”。儿子愤愤不平地说。  “你和同桌闹矛盾,为何调你不调他啊?”我疑惑不解地问道。“
期刊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初到广东出差,有业务联系的当地主人请我们吃饭。席间,与我同行的许某无意中问到吃猴头,其实他对这菜毫无“食趣”,只是在家时听别人讲过,有些好奇罢了。大概是以为我们对这道特色菜有兴趣吧,主人第二天就安排了一次特别的宴请——吃猴头。我们推辞不掉,只好客随主便,一行人来到一家铺面不算太大、但装潢得蛮考究的餐馆落座。  点菜后,店老板把我们带到关着若干只猴子的一个猴笼前,请客人自选一只中意的猴
期刊
老外撒野记录    广州:两老外当街打“的哥”    2003年5月26日晚7时左右,广州市滨江中路路段上,“的哥”彭师傅在环市路秀山楼附近路段接上这两位外国乘客,到达目的地后跳表显示20元。当时两名外国人递过一张湿漉漉的20元钞票,司机说钱太湿了,请对方换一张。两名老外似乎生气了,冲着司机前排的离合器处丢来一张皱巴巴的20元钞票。趁他弯腰拾钱的时候,这两名洋人拿走了摆放在司机旁边副驾驶前的资格证
期刊
2003年5月中旬,笔者去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中国绥芬河商贸城采访,再次见到了在这里当国际倒爷的李彩云女士, 她深情地向笔者讲述了她与俄罗斯“姐姐”达妮娅因一条“贵妇”犬而结缘的动人故事。    安妮有了中俄两个“妈妈”  1999年5月,是我第一次去俄罗斯远东做生意。我在乌苏里中国绥芬河商贸城租了一个瓦罐屋( 火车保温屋改造的)兼做仓库和卧室。  在当地,我一个熟人也没有,感到很寂寞。决定养条狗给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