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中国的经济也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质量”不断向前跨越。
这十年,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探索出世界独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研究的成功范例,“中国奇迹”也成为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片。
这十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幸福感“最强的十年,人均GDP从1000美元攀升至5000美元,一个千年农业大国的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首次出现。
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是十年,中国政府正在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奋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一个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的历史阶段将要到来。
工业:全球经济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工业整体实力迅速提高的十年,中国利用“弯道超车”,提前几十年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下一个五年怎样发展的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四部分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述,报告对今后五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四个着力”“五个更多”的发展思路,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大任务。这无疑将成为中国全面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工业发展成为了国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4%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有六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
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这一数字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实现增长动力的转型
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与此同时,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0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被评的2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其中2003-2007年年均增长17%。在遭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依然保持了11%的增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目前,政府正在着力是将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放在首位。据了解,2008年下半年,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成立了三大碳交易所;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7个省市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排放权交易所近20家。十八大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指出,碳交易试点要与国家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协同联动,既要让参与企业有动力,又不能过度增加企业负担;同时要加强碳交易支撑体系建设,在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考核及交易标准等方面形成配套措施。下一个五年是我国生产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成为转型的强大推动力。
对此,十八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内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贸易:进出口形成多元化格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国”。这是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11月10日接受数十名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中国进出口及经贸发展是中外记者最关注的话题,陈德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最新数据显示,前10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8%,九十月份稳中有升,今年能否达到10%,近期仍有压力。上半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国,未来中国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保护外国投资的合法利益。”
“目前是外需减弱形势下的低幅增长,就我国外贸长远发展而言,更应放下短期的‘数据心理’,改变外贸发展的路径及高增长预期心理,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上”。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外贸战略部副主任张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她认为,从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将更加重视我国外贸行业质量效益的提升,更加重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优势向综合要素优势转变,政策调控向政府市场双重调控转变。“十八大”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会进一步巩固,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会更加明确。 货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2003年至2011年,是我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十年。在这十年间,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格局;服务贸易结构不断改善;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重点领域服务出口成效显著;文化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十年来,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进口年均增长21.8%。2011年,我国外贸出口额和进口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5%。
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机电产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由20.8%提高到28.9%。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机电产品进口75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8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630亿美元,增长4.6倍。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9亿吨,比2002年增长5.2倍;原油进口2.5亿吨,增长2.7倍。
目前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已经连续3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引进来”“走出去”和谐奔跑
近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正在从成本这一单一优势,向投资环境优良的综合优势转变。中国广阔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强大的研发力量,对跨国投资者具有强大吸引力。
2003年-2011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4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十年来,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2006年末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末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末达到3181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30.7%,外汇储备规模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2倍。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2600亿美元。有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77个,中国资本在境外已设立1.3万家企业。
贸易出口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十八大对贸易进出口的新要求。对此,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研究部研究员章海源表示:“对于加工贸易来说,我国过去是“大进大出”,从现在起要注意转型升级,这里的内涵很多,最主要的是产业链的上游,提高产品附加值,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原有的低端产业,这些产业也要转型升级。从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来看,我国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些企业现在已提高了从大陆采购的比重,这种转变是有利于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的”。
消费:进入满足精神追求的时代
根据2011年7月世界银行最新调整的标准,低收入的标准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1005美元以下,中等收入为1006-3975美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分析,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000元,这将意味着中国在未来10年就可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小康社会是基础
过去的十年,是城乡居民和家庭收入稳步提高的十年,中国老百姓如愿地过上了小康生活。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其中,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以家庭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1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同时,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创历史最高,1990年只有7034亿元,现在已超过8万亿元。
目前,老百姓的生活已完全摆脱温饱层面的要求,“吃”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了。恩格尔系数已显示出我国居民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随收入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30年来,恩格尔系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在往下走。从农村来讲,基本上在42%左右。从城市来讲,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充分说明我们国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讲到。
展望后十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年,届时的社会应该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祖祖辈辈追求的理想社会,一个以满足精神追求的消费时代正在到来。
享乐型消费成为主流
解决百姓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是构建消费型社会的基石。这十年,政府在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住房体系、降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出台了多项强有力的措施,“拉动内需”的增长模式正在渐入佳境。
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快速提高。十八大代表、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党组书记姜伟新介绍,2002-2011年,全国商品房累计竣工面积超过46亿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2年的24.5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32.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2年的26.5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36.2平方米。住房面积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汽车消费快速进入家庭。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02年底的0.9辆,增加到2011年底的18.6辆。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显示,至2011年末,上海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拥有家用轿车18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拥有家用汽车10辆。汽车已成为百姓出行的方式之一。
第三,奢侈品消费变成了平民消费。根据全国零售统计数据分析,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商品销售增长均保持在10%以上。10年前,金银珠宝是奢侈品,大多数人只是看看而已,如今,三四百元一克的黄金及几千元的珠宝饰品成为普通消费商品;出国购物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四是,以IT产品为主的通讯电子商品类,如移动电话、电脑、移动存储设备、MP3、MP4、数码照(摄)相机等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由2002年底的20.6台,增加到2011年底的81.9台;移动电话由62.9部增加到205.3部。此外,新技术平台为网购搭建期通常的交易。据统计,2011年,邮购及电子销售业零售额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
这十年,“假日旅游”成为消费领域的热点,城镇居民与农村农民都加入到旅游大军的行列中,国内游和出境游都成为了他们的选择。据统计,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道路、铁路等共运送旅客创下历史之最;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7000亿元,比2010年“十一黄金周”增长17.5%。目前,“假日旅游”风头正劲,旅游经济已成为我国的又一支柱产业。
农业:粮丰仓满农民喜洋洋
“‘美丽中国’建设是个宝,农民个个都说好。”浙江安吉女子茶叶合作社社长兼党支部书记宋昌美在浙江代表团讨论上生动风趣的大实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几年前,安吉首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作为全国首个生态县,安吉在十年间成立了一个108户合作社成员组成的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成员家家开上了小轿车、住上了小别墅。浙江安吉女子茶叶合作社就是党的“三农”惠民政策下美丽新乡村的一个缩影。
“三农”发展进入黄金期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十八大报告首提“美丽中国”,并把“三农”问题再次确定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时,这说明党中央始终牵挂“三农”问题。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农业再次成为突出亮点: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长25.0%,年均增长2.5%,;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增速已连续30个月快于城镇居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标志着我国 “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黄金期”的表现多姿多彩。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多年较快增长;农村交通更加便利;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农民住房面积增加较多;农村医疗制度逐步健全。
国家实行了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补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1406亿元。
十八大代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介绍了南街村十年来的变化:“2011年是南街村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超过历史上的1997年,实现利税1亿元。2012年能够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利税可以达到1.3亿元。
作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党委书记,十八大代表吴协恩平满怀豪情地说:“面对未来发展,特别是十八大后的5年期间,华西村主要工作仍然是以“四句话”(旅游唱好戏、工贸创好利、农建保好底、平安靠内需)为主。建好新市村,实现“上有空航、下有地航”。所谓“地航”,也就是中心村到山上,地上立交桥,地下通隧道,空中飞机绕,湖里鱼虾跃。
粮食产量“八连增”
“八连增”的第八个年头,2011年粮食产量创造了“四个首次”,每个“首次”都是中国农耕史上罕见的。首次跨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对比中看到巨大变化。2011年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
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农民王喜全是在松嫩平原上耕种了几十年的农民,2011年玉米亩产增加到了2000斤,仅种粮收入一项就有20多万元,和全国农民一样,王喜全已经喜获“八连增”。
粮食“八连增”里,凝聚着党的农业政策、亿万农民的勤奋、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培育、农业科技雨露和农业组织化的浸润。标志着今天的农业生产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转型。
科技: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判断中国科技的走向,十八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观察窗口。十八大的召开,吹响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的号角。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意味着我国科技事业即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技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其实,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迅速成长,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科技创新力量逐渐壮大。据相关统计,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提高,2011年达4764亿元,是2002年的5.4倍。十年来,科技工作始终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发展战略高技术,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努力改善民生,有力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通过组织实施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材料、化学、物理、工程、数学等主要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缩小,纳米科技、量子信息、生命起源与进化等前沿方向进入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企业开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航天科技、中联重工、华为、联想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大会上作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可以预见,在深化体制改革中进一步释放活力之后,中国将实现从科技创新的追赶者到引领者的伟大转变,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激励创新政策更加优化
随着我国激励创新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投身创新的氛围日渐浓厚。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国防科技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不断发展,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已深度融入科技全球化进程,正在成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的热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对话,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与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做出重要贡献。
服务:转变经济发展的核动力
十八大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中国经济寻找新方向和新动力,当人们仔细研读政治报告和高层声音时,发现“服务”一词是出现率非常高的“关键词”。当代的国际竞争,本质而言是大国之间的制度竞争,而制度属于服务事业的范畴。因而实际上也是不同服务事业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难理解十八大上会把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同一时刻,从北至南,“加快服务化”几乎成为解决中国目前经济问题、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的战略措施。
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了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两大弱点:其一,粗放型的耗用资源、低效益地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二,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增长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同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要弱很多。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和影响力,必须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根据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推动产业的形式、体制机制创新。
报告指出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转型是从制造型转为服务型,从原来单纯制造变为给客户提供全面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服务业已超过工业、农业、建筑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员首次超过农业,早已超过工业、建筑业,成为就业绝对主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就业潜力有96.1%的增长空间。未来40年,中国就业增加的最大潜力在于服务业。截至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4%,占就业总比例达到35.7%,服务化程度上升到39.4%,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数字表明,我国服务业有61%的增长空间。未来40年,中国将形成第一产业5%左右、第二产业30%左右、第三产业65%左右的就业结构。
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
服务业对消费需求的依赖度最高。在统计局的42部门分类口径中,有18个产业部门对消费需求的依赖度超过40%,其中除了食品、水、燃气以及纺织业以外,其余14个部门均属于服务业,这说明,消费需求是促进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服务业发展,陆续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节能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不断深化、细化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从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中国的经济也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质量”不断向前跨越。
这十年,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探索出世界独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研究的成功范例,“中国奇迹”也成为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片。
这十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幸福感“最强的十年,人均GDP从1000美元攀升至5000美元,一个千年农业大国的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首次出现。
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是十年,中国政府正在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奋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一个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的历史阶段将要到来。
工业:全球经济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工业整体实力迅速提高的十年,中国利用“弯道超车”,提前几十年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下一个五年怎样发展的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四部分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述,报告对今后五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四个着力”“五个更多”的发展思路,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大任务。这无疑将成为中国全面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工业发展成为了国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4%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有六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
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这一数字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实现增长动力的转型
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与此同时,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0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被评的2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其中2003-2007年年均增长17%。在遭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依然保持了11%的增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目前,政府正在着力是将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放在首位。据了解,2008年下半年,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成立了三大碳交易所;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7个省市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排放权交易所近20家。十八大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指出,碳交易试点要与国家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协同联动,既要让参与企业有动力,又不能过度增加企业负担;同时要加强碳交易支撑体系建设,在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考核及交易标准等方面形成配套措施。下一个五年是我国生产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成为转型的强大推动力。
对此,十八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内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贸易:进出口形成多元化格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国”。这是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11月10日接受数十名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中国进出口及经贸发展是中外记者最关注的话题,陈德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最新数据显示,前10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8%,九十月份稳中有升,今年能否达到10%,近期仍有压力。上半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国,未来中国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保护外国投资的合法利益。”
“目前是外需减弱形势下的低幅增长,就我国外贸长远发展而言,更应放下短期的‘数据心理’,改变外贸发展的路径及高增长预期心理,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上”。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外贸战略部副主任张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她认为,从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将更加重视我国外贸行业质量效益的提升,更加重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优势向综合要素优势转变,政策调控向政府市场双重调控转变。“十八大”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会进一步巩固,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会更加明确。 货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2003年至2011年,是我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十年。在这十年间,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格局;服务贸易结构不断改善;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重点领域服务出口成效显著;文化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十年来,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进口年均增长21.8%。2011年,我国外贸出口额和进口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5%。
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机电产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由20.8%提高到28.9%。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机电产品进口75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8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630亿美元,增长4.6倍。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9亿吨,比2002年增长5.2倍;原油进口2.5亿吨,增长2.7倍。
目前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已经连续3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引进来”“走出去”和谐奔跑
近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正在从成本这一单一优势,向投资环境优良的综合优势转变。中国广阔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强大的研发力量,对跨国投资者具有强大吸引力。
2003年-2011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4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十年来,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2006年末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末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末达到3181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30.7%,外汇储备规模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2倍。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2600亿美元。有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77个,中国资本在境外已设立1.3万家企业。
贸易出口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十八大对贸易进出口的新要求。对此,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研究部研究员章海源表示:“对于加工贸易来说,我国过去是“大进大出”,从现在起要注意转型升级,这里的内涵很多,最主要的是产业链的上游,提高产品附加值,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原有的低端产业,这些产业也要转型升级。从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来看,我国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些企业现在已提高了从大陆采购的比重,这种转变是有利于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的”。
消费:进入满足精神追求的时代
根据2011年7月世界银行最新调整的标准,低收入的标准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1005美元以下,中等收入为1006-3975美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分析,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000元,这将意味着中国在未来10年就可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小康社会是基础
过去的十年,是城乡居民和家庭收入稳步提高的十年,中国老百姓如愿地过上了小康生活。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其中,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以家庭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1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同时,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创历史最高,1990年只有7034亿元,现在已超过8万亿元。
目前,老百姓的生活已完全摆脱温饱层面的要求,“吃”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了。恩格尔系数已显示出我国居民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随收入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30年来,恩格尔系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在往下走。从农村来讲,基本上在42%左右。从城市来讲,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充分说明我们国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讲到。
展望后十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年,届时的社会应该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祖祖辈辈追求的理想社会,一个以满足精神追求的消费时代正在到来。
享乐型消费成为主流
解决百姓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是构建消费型社会的基石。这十年,政府在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住房体系、降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出台了多项强有力的措施,“拉动内需”的增长模式正在渐入佳境。
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快速提高。十八大代表、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党组书记姜伟新介绍,2002-2011年,全国商品房累计竣工面积超过46亿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2年的24.5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32.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2年的26.5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36.2平方米。住房面积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汽车消费快速进入家庭。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02年底的0.9辆,增加到2011年底的18.6辆。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显示,至2011年末,上海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拥有家用轿车18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拥有家用汽车10辆。汽车已成为百姓出行的方式之一。
第三,奢侈品消费变成了平民消费。根据全国零售统计数据分析,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商品销售增长均保持在10%以上。10年前,金银珠宝是奢侈品,大多数人只是看看而已,如今,三四百元一克的黄金及几千元的珠宝饰品成为普通消费商品;出国购物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四是,以IT产品为主的通讯电子商品类,如移动电话、电脑、移动存储设备、MP3、MP4、数码照(摄)相机等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由2002年底的20.6台,增加到2011年底的81.9台;移动电话由62.9部增加到205.3部。此外,新技术平台为网购搭建期通常的交易。据统计,2011年,邮购及电子销售业零售额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
这十年,“假日旅游”成为消费领域的热点,城镇居民与农村农民都加入到旅游大军的行列中,国内游和出境游都成为了他们的选择。据统计,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道路、铁路等共运送旅客创下历史之最;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7000亿元,比2010年“十一黄金周”增长17.5%。目前,“假日旅游”风头正劲,旅游经济已成为我国的又一支柱产业。
农业:粮丰仓满农民喜洋洋
“‘美丽中国’建设是个宝,农民个个都说好。”浙江安吉女子茶叶合作社社长兼党支部书记宋昌美在浙江代表团讨论上生动风趣的大实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几年前,安吉首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作为全国首个生态县,安吉在十年间成立了一个108户合作社成员组成的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成员家家开上了小轿车、住上了小别墅。浙江安吉女子茶叶合作社就是党的“三农”惠民政策下美丽新乡村的一个缩影。
“三农”发展进入黄金期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十八大报告首提“美丽中国”,并把“三农”问题再次确定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时,这说明党中央始终牵挂“三农”问题。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农业再次成为突出亮点: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长25.0%,年均增长2.5%,;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增速已连续30个月快于城镇居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标志着我国 “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黄金期”的表现多姿多彩。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多年较快增长;农村交通更加便利;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农民住房面积增加较多;农村医疗制度逐步健全。
国家实行了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补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1406亿元。
十八大代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介绍了南街村十年来的变化:“2011年是南街村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超过历史上的1997年,实现利税1亿元。2012年能够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利税可以达到1.3亿元。
作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党委书记,十八大代表吴协恩平满怀豪情地说:“面对未来发展,特别是十八大后的5年期间,华西村主要工作仍然是以“四句话”(旅游唱好戏、工贸创好利、农建保好底、平安靠内需)为主。建好新市村,实现“上有空航、下有地航”。所谓“地航”,也就是中心村到山上,地上立交桥,地下通隧道,空中飞机绕,湖里鱼虾跃。
粮食产量“八连增”
“八连增”的第八个年头,2011年粮食产量创造了“四个首次”,每个“首次”都是中国农耕史上罕见的。首次跨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对比中看到巨大变化。2011年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
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农民王喜全是在松嫩平原上耕种了几十年的农民,2011年玉米亩产增加到了2000斤,仅种粮收入一项就有20多万元,和全国农民一样,王喜全已经喜获“八连增”。
粮食“八连增”里,凝聚着党的农业政策、亿万农民的勤奋、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培育、农业科技雨露和农业组织化的浸润。标志着今天的农业生产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转型。
科技: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判断中国科技的走向,十八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观察窗口。十八大的召开,吹响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的号角。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意味着我国科技事业即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技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其实,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迅速成长,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科技创新力量逐渐壮大。据相关统计,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提高,2011年达4764亿元,是2002年的5.4倍。十年来,科技工作始终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发展战略高技术,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努力改善民生,有力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通过组织实施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材料、化学、物理、工程、数学等主要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缩小,纳米科技、量子信息、生命起源与进化等前沿方向进入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企业开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航天科技、中联重工、华为、联想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大会上作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可以预见,在深化体制改革中进一步释放活力之后,中国将实现从科技创新的追赶者到引领者的伟大转变,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激励创新政策更加优化
随着我国激励创新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投身创新的氛围日渐浓厚。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国防科技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不断发展,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已深度融入科技全球化进程,正在成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的热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对话,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与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做出重要贡献。
服务:转变经济发展的核动力
十八大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中国经济寻找新方向和新动力,当人们仔细研读政治报告和高层声音时,发现“服务”一词是出现率非常高的“关键词”。当代的国际竞争,本质而言是大国之间的制度竞争,而制度属于服务事业的范畴。因而实际上也是不同服务事业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难理解十八大上会把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同一时刻,从北至南,“加快服务化”几乎成为解决中国目前经济问题、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的战略措施。
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了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两大弱点:其一,粗放型的耗用资源、低效益地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二,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增长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同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要弱很多。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和影响力,必须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根据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推动产业的形式、体制机制创新。
报告指出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转型是从制造型转为服务型,从原来单纯制造变为给客户提供全面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服务业已超过工业、农业、建筑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员首次超过农业,早已超过工业、建筑业,成为就业绝对主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就业潜力有96.1%的增长空间。未来40年,中国就业增加的最大潜力在于服务业。截至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4%,占就业总比例达到35.7%,服务化程度上升到39.4%,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数字表明,我国服务业有61%的增长空间。未来40年,中国将形成第一产业5%左右、第二产业30%左右、第三产业65%左右的就业结构。
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
服务业对消费需求的依赖度最高。在统计局的42部门分类口径中,有18个产业部门对消费需求的依赖度超过40%,其中除了食品、水、燃气以及纺织业以外,其余14个部门均属于服务业,这说明,消费需求是促进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服务业发展,陆续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节能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不断深化、细化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从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