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不走的燕子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cheng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清楚地记得,燕子到我家来寻求拼居,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开头只是来了两只燕子,它们飞进我家的小院之后,首先在我家的小院子里飞来飞去地观察踏勘了大半天,把我院子内的每一个角落都仔仔细细地打量踏勘过了,最后竟然看中了我家客厅门头上方正中间的位置。因为房间外面布的电源线是明线,刚好又在门头的位置有一个接头,接头鼓凸出一个明显的疙瘩,刚好够一对燕子歇脚。这对燕子夫妻就歇在这里认认真真观察和讨论了好一阵。然后是从这里起飞,飞到院子外面。又从院子外面飞回来,从不同的角度往这个位置飞来,稳稳地歇在上面。也不知这对燕子夫妻不厌其烦起起落落地尝试多少遍之后。又歇在我家院子里的晾晒衣服的那根晒衣绳上,叽叽啾啾,嘀嘀咕咕地议论了好半天,好像是在分析到这里来拼居可能产生的利弊得失,看上去格外认真。又像是在试探或征求我们一家人的意见,看是否能够接受它们与我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那天刚好是个星期天,我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改一篇稿子,我早习惯了用这种方法来打发星期天和节假日。大概是这对燕子夫妻在院子里热烈地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看见我对它们的举动作出任何表示吧。而仅凭它俩还不足于对主人的态度作出最为准确的判断。他俩只好去请来比它们经验丰富的另外两对燕子夫妻,来帮助着合计和参谋,三对燕子又开始在我家的院子里飞出飞进。真把陶渊明笔下“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意境带入我家。或许是想让我这个主人给它们一个明确的态度吧。但我当时只顾着忙自己的事,根本就没把它们到家里来择窝当一回事。也不知它们回环往复地体验勘查过多少遍后,又歇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呢喃啁啾了好一阵,才最终做出了决定到我家来拼居。
   当时,我对燕子这种小鸟谈不上有什么好感,却也说不上有多么反感。它们刚在我家院子飞进飞出,我就知道它们是到这里来找做窝的地方的。开头我对它们行为应当说是持默许态度的。接下来这对燕子夫妻,还有前来帮忙的其它一些燕子,就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忙活开了,它们不知从什么地方衔来一口口湿泥,开始在我家做窝。
   让我没想到的是,它们选中做窝的位置是客厅门头的正中间,倘若我同意它们把窝做在这个位置,意味着我每每进门出门都会看到一片黑白相间的燕子粪便堆在门口。如果说它们的粪便我可以及时地将其清扫掉的话,那么我还有另外一种当心,就是我进出门时,只要稍不留心,它们就有可能将粪便拉在我的头上。试想一下,白天上班时时都得看上司的脸色行事,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在等着你,但为了生存,你在工作时必须学会忍辱负重和忍气吞声地工作。而家是什么地方?家是一个有屁都勿须忍着憋着,尽管撅着屁股放的地方。家是我能够自己支配的独立空间,只要回到家里,工作的制度和各种条条框框就都约束不了我。我在自己的家里就应该自己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想怎么放松就无拘无束地放松。倘若回到自己的家里,你还得处处小心,步步谨慎,随时都得提防着这小小燕子骑到自己的头上拉屎,这绝对是我不能容忍的。
   居于这样的考虑,我当然不能允许燕子把窝做到我家的门头上方的。当我看到它们在拼命地衔泥在门头上方做窝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让它们换一个地方做窝。于是,我在门正对面的墙壁上,专门为它们钉了几棵稳固的水泥钉,又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衔来粘在门头上方的一部分湿泥取下来,认真地粘到了我为它们专门钉上的水泥钉上面。我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它们把窝筑在我为它们安排的那个位置上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相安无事地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没想到这群燕子根本理解不了我的心思,而且,它们偏偏看好的是门头上方的这个位置。我把它们衔来的湿泥搬移了,它们竟然不管不顾,还继续衔来新泥粘到门头上方的位置上。我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对其实行破坏,它们刚筑成形一点,我就毫不留情地将其拨掉。因为这是我为它们制定的原则,它们要想到我家来拼居,就必须服从我的安排,倘若它们不服从我的安排,它们只能选择离开我家到别的地方去做窝。
   让我没有想到是这些燕子竟然这么固执,我中午下班回家时刚把它们新筑的窝给捣毁了,等我下午下班回来时,门头上又出现了它们新筑上的泥窝,我只好又将其给捣毁掉,我和燕子就这么捣毁了筑上,筑上再被我捣毁互不让步地坚持了整整一周的时间。
   妻子看着燕子死心塌地地坚持要把它们的窝筑在门头上,而我却坚持不让它们这么做。她开始对燕子动了恻隐之心。就劝我说:“它们高兴在门头上做窝就让它们做吧,不就是每天多拖两回地吗?你这么不断地把它们好不容易筑起来的窝捣掉了,而它们却不厌其烦地继续衔泥来做窝,总让它们做这种无效的劳动,我感觉心里怪不是滋味的。再说,人们都说燕子找人家做窝是有讲究的,只有家运好的人家,燕子才会来做窝,让它们在家里做窝肯定会给家里带来好运气的。”
   我当然不相信燕子到家里来做窝,与会家里的运气有什么联系。可燕子的这种坚持却最终打动了我的心,再说,尽管燕子再灵敏智慧,也只不过是几只小鸟。怎么能要求让燕子来服从自己对它们的安排呢。经妻子这么一劝,我决定再不跟它们作对,让它们高兴把窝筑在门头上,往后自己进出门时小心一点是了。
   让我感到更为意外的是,就在我向它们做出妥协让步的同时,燕子竟然也停止了继续在门头上筑窝的行动。我想它们肯定是对我这个主人失望了,可能一气之下会毅然离去。因为别说搬到其他地方,就在我们医院职工小区里,像我家这种带着小院子,一模一样的住房就建了四排,共有36户住户呢,可供它选择做窝的人家多的是,不可能只有我家的院子才适合它们做窝。可出乎我的想象的是它们并没有选择离开,它们仅仅停工了半天,又叽叽喳喳地欢叫着忙活开了,而且,它们竟然服从了我对它们安排,将它们的窝筑在了我为它们安排的位置上去了。按说,它们顺从了我的安排,我应当感到释然高兴才是,可是当它们真服从了我的安排,我反而觉得自己作为高级动物,竟然跟几只燕子这么较劲,未免显见得气量太小了,心里就有了些许的内疚与后悔。
   过去我曾听说燕子做窝,是用一口口泥巴掺杂了草茎糊成的。当我亲眼看到燕子每一次从外面将豆粒大小的一团湿泥衔回来,然后用自己的唾液一点点地将泥团草茎濡湿再精心地将其粘连在一起。经过七八只燕子连续几天的紧张劳作,一个崭新的燕子窝才最终出现在我家客厅走道的另一端的墙壁上。我大概给它们计算了一下,做成一个燕窝,少说也得上千口泥才能筑成。看到它们筑窝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任何一种生物,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其实都得付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它们的苦乐悲观更多的是与它们的劳动联系在一起的。
   燕窝最终筑成的那天,家里一下子来了二十多只燕子,只见一对对燕子或成串地歇在院子里的晒衣绳上叽叽啾啾交谈或唱歌,或轮流着去观察感受它们筑成的新窝,总是有燕子在不停地飞进飞出,一双双灵巧的翅膀把空气都摩擦出唰唰的响声。那天,这些燕子一直在我家的院子里唱着叫着,热闹欢乐喜庆的气氛把我家二十多平米的小院子塞得满满的。
   接下来的日子,这对燕子夫妻就开始在它们的窝中下蛋孵蛋。雌燕在窝里下蛋的时候,雄燕总是寸步不离地守在窝边,直到雌燕产下蛋后,又才双双飞出去觅食。而到了孵蛋期间,雌燕和雄燕通常是论流进行的。雌燕在担任孵蛋任务时,雄燕就出去觅食,然后雄燕就接替雌燕的任务,换雌燕出去觅食。当乳燕孵出来后,夫妻双双飞出飞进地忙着到田野里捕捉小虫来喂养抚育乳燕,每一次它们衔着刚捕到的昆虫回来,只见它们刚孵出来的4只雏燕总是大张着嘴巴,将脖子伸得长的叽叽地嚷嚷着要吃。其实它们每一次从外面觅食回来,只能喂一只雏燕,而不管它们什么时候从外面回来,4只雏燕总是齐刷刷地把脖子伸得长长大张着嘴巴在喊饿,它们似乎永远也没有吃饱的时候。作为4只雏燕的父母,我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来区分它们的儿女中,哪只才是当下真正处于饥饿状态之中的,它们又是怎么把捕捉到的食物均衡地分配给它们的儿女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能够把父母之爱平等地分配给它们的四个儿女,不然,它们的儿女不可能只只都长得毛光水滑的。
   其实燕子是很讲究卫生的,在小燕子刚孵出来的第一周,小燕子吃喝拉撒都只能在自己的窝里,为了保持窝内干爽舒适,父母每次从外面捕食回来喂给雏燕之后,出门时总是顺便要将雏燕拉在窝里的粪便衔到外面扔掉的。它们不会把雏燕的粪便留在窝里,也不会随便扔在主人家的院子内,只是雏燕长到一周以后,它们要拉屎时自己就能够将自己的身体慢慢地掉转过来,然后小心地将屁股移到窝边,这样就可以将屎拉到窝外边。到了这个时候,由于雏燕的食量巨增,排泄的粪便也大幅度增加,而父母为了满足嗷嗷待哺的儿女,它们只能加快外出捕食的节奏,自然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顾及打扫卫生了。这时,在燕窝正下方的地面上,就会出现总也扫不尽的燕子粪便。不过,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抚育,儿女的羽翼就渐渐丰满了,它们就开始带着儿女反复练习飞翔,然后再带到野外去练习捕食技巧,经历这么一段抚育儿女的过程,当儿女基本掌握了生存本领,能够独立生活的时候,其实父母早已消瘦成无燕形了。但它们看着已经羽翼丰满的儿女,一切的辛苦和付出似乎又都算不得什么了。通过观察,我还发现燕子算得是世界上最恩爱的夫妻,它们不时总是形影不离地呆在一起,无论在衔泥做窝,还是抚养儿女时,夫妻俩都能够共同分担生活的重担,倘若它们稍有闲暇,总是十分亲昵地呆在一起。
   自从这对燕子夫妻到我家拼居以后,它们每年的中秋之后会离开一段时间,我也不知它们究竟是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但只要一开春它们一准从外面急匆匆地赶回来,对它们的燕窝稍加维修加固,就开始产蛋孵化了。这对燕子夫妻的繁衍能力似乎特别旺盛,多数年份它们连续要在这里孵化两窝小燕子。只有少数年份是一年只孵化一窝小燕子的。一窝少则孵出4只小燕,多则6只。转眼十年过去了,我算了一下,它们在我家孵出的小燕子已经有54只了,倘若它们孵出的小燕子第二年就可以当上父母,那它们子子孙孙地加在一起,就已经是几百只的一个燕子大家族了。
   说实话在我看来,它们的模样其实长得都差不多,开头那两年,我还能清楚地分辨出小燕子与老燕子,因为小燕子的羽毛看上去稍微鲜亮光滑一些,而老燕子的羽毛看去更为粗疏枯萎凌乱一点,除此之外我却看不出其它的区别。当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开头那几年在我家房檐下孵出的小燕子,早已经成了老燕子了。严格说来,我已经无法确定最早到我家做窝的那对燕子夫妻是否还健在?现在回到这个窝里繁衍子孙的是否已换成了它们的晚辈?我只是一味地认为,应当只有老燕夫妻才会这么留恋它们的老窝,所以,我一直认为现在回到家里的依然是那对老燕子。
   说起来,燕子确实算得是特别有智慧的一种鸟,它似乎吃透了人们普遍喜欢热闹,但又不能让人长时间地处于热闹之中的这种特殊心态。当儿女都会飞会自己捕食了,它们知道这种时候,倘若一大家子再继续呆在主人的房檐下太吵太闹,肯定会影响主人的休息。加上每天夜晚它们要拉下密密麻麻的一片粪便,这样肯定会招致主人的讨厌或反感,所以,在主人家还没有对它们表示出明确的反感时,它们肯定就知趣地带着儿女举家迁走了。哪怕它们在相隔不久还将回到这里来接着生蛋孵化第二窝儿女,它们都要将第一窝儿女带走,然后再回来延续它们繁衍后代的工作。
   即使它们与主人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总会与主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既不过于亲密,也不显得生疏。每每看到主人从外面回来,它们总会叽叽啾啾地向你问候几句。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家门,听到它们亲切地在对你问候,让你感觉身心立刻轻松了不少,甚至感到心里暖暖的。
   尽管在燕子入住我家的第4年,我就离开了家到另一个城市工作了,只有妻子始终与它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我虽然一年中难得回家几次,但住在我家的燕子对我还是那么亲切,每次看到我回去,它们总会将一群儿女召集回来,叽叽喳喳地欢叫着在我家院子里飞进飞出地热闹一阵,它们的这种举动,仿佛是在给我举行一个热情的欢迎仪式,以此表达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去年5月,我回家去休年假。我走进家门总觉得院子里有些冷清和空荡,但我一时又想不起来家里究竟缺少了什么,想了半天才想起,这次进门没有看到燕子,更没有燕子组织的欢迎仪式,感觉家里缺了什么似的,甚至心里感到有些失落。我问妻子我家的燕子哩?妻子说:“燕子已经孵出了6只小燕子,带着走掉差不多都一个月了。”
   没想到我们的话音刚落,院子里就叽叽啾啾地传来了燕子的叫声,妻子说:“你瞧,这燕子更比人还灵性,我们这里才说到它们哩,它们就回来了。”
   听见燕子叽叽啾啾的声音,我感到十分惊奇,忙走出客厅张望,果然在晾衣绳上歇着8只燕子。很显然这其中有6只燕子是从没有见过我的,当我出现在它们眼前,一只只都转动着水灵灵的小眼睛,认真地打量着我。让我意外的是就在我转回家里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有4只燕子竟然跟随我飞进了客厅,它们飞进客厅后或歇在电视柜上,或歇在客厅的吊灯上面,或歇在摆放在客厅盆景上面,好奇地打量着室内的陈设。然后是起起落落在室内这极其有限的空间里不停地飞舞,飞得我眼花缭乱的,就连电视也看不成了。我干脆躺在沙发上看它们给我作飞行表演。没想到它们在客厅里飞舞了二十多分钟后,它们竟然自己把自己给飞晕了,飞晕之后它们把窗玻璃误以为是能够自由进出的地方,频繁地去撞窗玻璃,显然,这几只小燕已经到了晕头转向的地步了,它们已忘了是从正门进入室内的。本来客厅的门一直就敞开着,它们却没有选择从门口飞出去,而是盲目地乱碰乱撞。因为找不到出口,它们顿时紧张得语无伦次地叫唤起来,留在院子里那4只燕子听到室内传来紧张的叫唤,也跟着叽叽喳喳地叫成一片,听到外面的叫唤,室内的4 只燕子显得越发紧张慌乱,嘴里不停地发出尖锐的叫声,而身体却还在一次又一次扑向窗玻璃。我担心这样下去会把它们的头给撞坏了,只好赶紧起身去把客厅两边的窗子都给它们打开来,好让它们能够顺利地从窗口飞出去。
   但我家的窗子是有腰窗,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的上半部分是无法打开的,尽管我给它们打开所有的窗子,但它们总是飞得高了一点,还在不停地撞向上部分的窗玻璃。看着它们着急而慌乱的样子,我却一时想不出能够让它们顺利地飞到室外办法,我也紧张得又是叫唤,又是比手划脚地教它们往门口或打开的窗口那里飞出去。紧张的燕子哪里领会得了我的意思,还在紧张地乱飞乱撞,为了避免它们撞伤,我只好暂时拉上了窗帘,拉上窗帘后室内的光线立即暗了下来,几只燕子更加紧张了,它们完全乱了方寸,噼噼啪啪地四处乱飞乱撞,把我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喘了。
   这时,我觉得只有自己赶紧离开客厅,好让它们停下来冷静一下。这一回,燕子似乎领会了我的意思,它们歇下来静静地观察了一会,就一只跟着一只从门口飞出来了。经历了刚才的一幕,它们显然也感到十分的疲惫了,它们从家里飞出来后歇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一直等到天黑它们就飞回窝里,那天夜里6只小燕就歇在自己出生的窝边过了一夜,而一对老燕却歇在我家的门头上方,陪着我住了一夜,第二天它们才飞走了。
   去年中秋节,我回家过节时发现与原来那个燕子窝并排的地方又多出来一个新的燕子窝,但燕子已经没有了踪影,妻子看我对着两个空空的燕子窝在发愣,就跟我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燕子都要离开一些日子的;你看,燕子在离开前已经新做了一个窝,到了明年开春就会有两窝燕子住进我家了,到时候肯定要多喜气就多喜气,要多热闹就有多热闹。人家都说燕子是吉祥鸟,你等着瞧,往后它们肯定会将更多好运带给我们家的。
   看着妻子满怀信心的样子,我也让她的心情给感染了,听了她的话,心里头也感到喜滋滋,暖融融的。
  
  责任编辑 杨泽文
其他文献
吴哥是一段历史,吴哥是一个象征,吴哥是一个符号。  作为世界四大奇迹之一的柬埔寨吴哥窟,是世人向往已久的地方,许多人向往归向往,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而我,却因为工作的关系,从第一次到吴哥起,迄今已近十年,至于去过多少次,我已无法记清。那些著名景点,什么巴戎庙、斗象台、大法庭,什么女王庙、巴肯山,什么小吴哥等等,我都熟之又熟,甚至哪里有一个弹坑,有一段游击队写的文字,我比当地导游还清楚。但是,对于我来
期刊
已经好多年没见了。就像平静的池塘里,忽然扔进了一个石子,雪的到来,让山平静的心再次荡起层层涟漪。  那一年的夏天,一所古色古香的中学。那么多的女生,像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山的身边飞来飞去,雪是最安静的一只。山想,雪应该生活在唐朝、汉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如果时光回到几千年前,雪一定是最受男人欢迎的那种古典安静的女子。雪如其名,喜欢白色:白色的长裙,白色的凉鞋,白色的书包……每次看到雪的时候,山就想起
期刊
苍山雪  十九苍峰呈皎洁,银装素裹耸凌霄。  青松雪洗虬枝翠,幽谷泉流瀑布高。  奇石烟霞名世界,望夫云朵卧琼瑶。  山茶更显忠贞志,数点花红分外姣。    洱海月  十五月圆苍洱昭,白家团坐韵风骚。  渔翁尝饼心吟句,孙女放歌兴致豪。  三道茶馨老少乐,满船载笑斗星娇。  野鸭添趣咕咕叫,疏影摇波印柳梢。    上关花  名扬四海上关花,独秀枝头众口夸。  雪馥英姿抒雅致,风吹飒爽竞奇葩。  农
期刊
在离大理古城不远,一个叫才村的小镇里,住着一户洋居民。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从大理古城乘坐C2路公共汽车,闻着田野的稻香来到才村。  沿着村道走进一条往北的小巷,在一个写着66号门牌的幽静民居大门前,“光临寒舍,请君按铃”的粉笔汉字十分显眼。  我顿了顿神,轻轻按了两下门铃。  “哈喽!”一个声音从门缝里传了出来。  “嘎”的一声!民居大门被轻轻打开,一位高个子的中年老外从半开的门里探出了半截身体
期刊
祥云作为清朝后期和整个民国年间辐射影响滇中、滇南和滇西的商驿道枢纽,加上当时祥云极其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给县境内各族群众带来生活的极度困窘,祥云人“走夷方”是非常突出的。这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这样一种境况:成千上万人从“夷方”给家乡带回来了财富、生产生活经验、外域文化的同时,也带回了许许多多不健康的东西,吸食鸦片(祥云人称为“吹大烟”)就是其中之一。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乃至五十年代初期,祥云成了云南
期刊
沧源,云南边陲与缅甸毗邻的阿佤山区,一个佤族集居的佤族自治县,也是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去沧源旅行,颇有神秘之韵味。  初秋时节,到沧源游历一次,感觉是一次心灵深处对佤族的重新认识和震撼,一次难忘的异域神秘之旅。  沧源神秘,神秘沧源。我只能以一个“神秘”作修饰,来概括对沧源之旅的总体印象。  我们的阿佤山之行,与其说是沧源浪漫之游,还不如说是对沧源佤族的神秘之旅。    神秘的阿佤山    一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杨梅果总是酸溜溜的,每当提起它牙齿就直发酥。   杨梅果最早在我心里留下深刻印象,是在大理师范学校读书时。那是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物质生活还十分贫乏。时值“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年纪的我们,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常常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因此总免不了饥不择食。   记得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同学邀约在一起,决定到苍山去采摘野生的杨梅果解馋。那天,我们从将军庙后面爬上苍山斜阳峰。尽管几
期刊
天 光     流连过多个城市,徘徊过许多地方,我才意识到,没有哪个城市和地方的天光,可以像大理这般纯粹和明朗。我的大理,是一个可以把潮湿的心晾干的地方。因为上天毫不吝啬地给这里赐予了享用不尽的天光。这天光,是那明媚清丽、透明澄澈的日光,是那清辉盈盈、皎洁剔透的月光,也是那闪亮耀眼、璀璨夺目的星光。   在大理,不管哪个季节,不管早晨还是午后,甚或傍晚,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沐浴阳光总是一种与
期刊
在大理古城,洋人街是最安静而又最繁忙的所在。这条长不过千米的街道,连接了整个世界,街上可遇到各种肤色的人。走进洋人街,既走进大理,也走进了世界。  在洋人街中心广场北边的临街铺面上,有一家颇具传奇色彩的咖啡馆。她的女主人是中国人万可,男主人是万可的英国丈夫Jason Pym先生。  洋人街中心广场钟楼的钟声敲了两下,正是下午两点。坐北朝南的墨龙咖啡馆(Black Dragon Cafe)的招贴十分
期刊
“拖书记是我们彝山一年收两季核桃的百万元户!”每次乡干部陪同州县领导到红旗村委会视察,介绍村总支部书记拖忠诚时,干部们都这样说,准能引起领导和来宾的惊讶。为此,乡干部们都感到无比的骄傲。此话一出口,拖忠诚的故事瞬间就成为了茶余饭后或酒桌上的主要话题。  “每年开春剪核桃芽卖,秋季抖核桃卖,一年收入近百万元。”  听完介绍,领导和来宾都要到拖忠诚的核桃园转转。他的核桃园离村委会不远,叼只烟从村委会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