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英国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执导的电影《冷山》是根据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同名小说改编。影片一方面讲述了美国南北内战时期,士兵英曼身受重伤后逃离部队,历尽千辛万苦返回故乡冷山和意中人身边的历程。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女主人公艾达在战乱期间的冷山慢慢学会对抗粗糙残酷的生活,并最终变得独立的过程。本文拟探讨该影片在爱情主题的外衣下对男女主人公的思想升華历程的具体呈现及其相关技巧的运用,从而挖掘其蕴含的深刻主题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冷山;回归;画面建构;叙事模式
电影《冷山》是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2003年的作品,改编自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同名小说。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男主人公英曼逃离战场历尽磨难返回家乡冷山,以及女主人公艾达守候在冷山镇等待英曼归来的故事,透露出明显的反战主题以及对爱情、家园、和平等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追寻。同时影片中也不乏展现人性善恶的细节,呼唤灵魂的回归,增加了影片深度并引起人们的自省与反思。再加上高超的摄影技巧,冷暖交替变化又不失精致的画面构建,冷静中带有忧伤与深情的旁白叙述,欢快与悲情交替变奏的音乐插曲以及充满诗意的文学底蕴构成了《冷山》的独特气质。使观众在凄冷中感受灿烂,在灿烂中体会痛苦,在痛苦后回味无穷。下面文章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展开叙述。
首先,在叙事结构和主题方面,虽然评论者曾从原型、象征主义、创伤主题、等不同角度对影片进行过解读,但涉及到的共同的主题内容仍是在爱情动因下的追寻与回归。影片通过英曼的归来和艾达的等待这一动一静两个特征构架出跨越时空的两条主线。首先是英曼的回归。和其他青年男子一样,本以为戰争是一份象征着荣誉、正义的事业,当他看到南方军队站在高处向误入坑中的北方军队开枪,就好像杀死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鸡狗一样,他惊呆了。他跳进死亡之坑与敌人搏斗,泥水被血染红,肮脏、疼痛、惨叫、硝烟……他想救的年轻少年欧克雷惨死,同伴被同伴杀死,他也身受重伤。在病床上绝望的英曼听到艾达的信“Come back to me.”战争的残酷、毫无意义和艾达的召唤是英曼鼓起勇气踏上归途的动因。在归途中,英曼还担当起扶弱救困的英雄角色。他惩罚了想要杀人的变态牧师,救助了寡妇Sara和她的孩子。但是战争给英曼的身体和心理都留下了创伤,他在昏迷中还自责痛哭,经过救他的老妇人的疗伤和安慰,他重拾了前进动力。英曼逃过追捕,抵挡了情色的诱惑,帮助弱者脱困,同时对敌人还怀有仁慈之心,这样一个回归的过程使英曼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也被观众所认可的英雄。被战争异化的他,找到了真正的“寒山道”,当他真正回到冷山镇,他不仅回到了平静的生活、爱的世界,更是人性的苏醒和灵魂向净处的回归。此外为这个角色加分的是男演员裘洛德,这个战争年代的英雄,虚弱的他略带忧郁的气质、薄幸的眼神,生硬浅露的笑容,他粗糙的身影和内心的热烈突显了男人的性感,为影片增色。
此外,第二条是艾达的回归之旅。有人说“英曼孤独跋涉回家走了300英里,而艾达只在家周围走了30码”,相比于英曼的追寻,艾达以一种静态的守候完成自己的灵魂回归。虽然艾达并未离开冷山镇,但是战前战后她的生活境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父亲死后她放走了奴隶,她不会种菜养猪,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保障,这时的艾达和大自然是分离的。她的贵族式的教育不能使她在粗糙的生活面前生存下去。鲁比的出现为艾达的生活提供了转机。带有乡野气息和平等精神的鲁比率真、直爽、朴实,她教会了艾达做饭、围篱笆、种菜、养羊等等在大自然面前生存的技巧。在两个女人的互相扶持下,艾达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她从一个连公鸡都害怕的娇小姐变成一个敢于端起猎枪射杀坏人的成熟女人。此时的艾达在没有父亲的照顾和男性的保护下,依靠自身力量获得了生存下去的自由,其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她不仅可以独立生存,还可以捍卫自己的爱情,不再害怕提格的骚扰,同时还能在危难时刻去营救莎莉,帮助鲁比营救父亲。影片中的艾达展现了战时的女性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独立精神的闪光。这种变化是艾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灵魂由无助迷茫得以回归的最好证明。
其次,在两条主线之外旁生出许多细枝末节,拓展了电影表现空间。如英曼归途中的经历,变态牧师、摆渡女、智慧老妇人、寡妇Sara等人物的活动,展示了战争时代后方的混乱和无秩序,人性的丧失与迷乱,突出了电影的批判反思意味。例如Sara的孩子被士兵仍在地上,在Sara的苦苦哀求下,其中一个年轻士兵动了恻隐之心,将自己的衣服脱下给孩子盖上。然而当英曼解救出Sara并打算放走士兵后,暴怒的Sara开枪打死了那个年轻士兵。这里一个反面角色士兵表现出来的善心和一个受害者不宽恕的决心,值得我们对人性作出思考。这些细节增加了影片的深度和回味空间。
同时在情节发展中采用闪回和蒙太奇手法,使战争前线和家园、回忆和现实有意味地交叉进行。轰天巨响、硝烟弥漫、血肉厮杀的战争场面和冷山镇阳光明媚,英曼、艾达相识并倾心的美好形成反差。在强烈的对比下突出了主题,同时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另外,在画面建构方面,高超的摄影技巧和精致的画面处理使影片还原出动荡不安的北美十九世纪风俗画。虽然《冷山》的画面以冰冷为基调,色调灰暗,但光线柔和的温暖场面穿插其中,冷暖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相契合。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和英曼经历磨难回家的场面是冷色的,镜头经常用远景和长镜头拍出连绵起伏的山脉和山顶上的白雪皑皑,场景辽阔,视野宏达,表现出英曼回归的路途遥远,以及战争带来的萧瑟肃杀的氛围和人物内心的悠悠惆怅。然而英曼和艾达在战争开始前在冷山镇的生活却时时透露出暖色。如英曼在耕地,艾达从路边坐马车经过并为他弹奏钢琴时的画面。阳光明媚的天气,艾达俏丽迷人的脸庞和英曼灿烂的笑容构成一幅温暖的画面。另外,在结尾的时候,鲁比和艾达一家在树下用餐,满目的青翠,盎然的生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昭示着生活的美好。战争的创伤在慢慢愈合,生命的延续给生活带来希望。
除了画面冷暖变化之外,配乐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叙事表现功能。主题曲You Will Be My Ain Ture Love反复出现,引起人的无限遐想,远山、白雪、河流、家乡、恋人……同时也贯穿了战争的悲惨场面和英曼的归途,烘托出遥远的意境和凄凉、悲伤的情绪氛围,似乎也暗示了悲剧的结局,英雄的死去。此外一些欢快的乡村民谣也在影片中出现,如鲁比的父亲为了逗鲁比开心演奏的“鲁比的眼睛亮晶晶”和圣诞节欢聚时的歌曲,都起到了渲染氛围、表现人物心情和辅助叙事的作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贯穿影片之中的旁白。旁白的内容多为艾达和英曼在互相通信或者倾诉心中思念。一方面这种冷静的带有怀念质感的声音,传达出人物的心声,如艾达对爱情的坚定守候和对英曼归来的盼望;另一方面带有情感寄托的画外音不受时空限制,营造了氛围,渲染、烘托了画面。
最后,《冷山》的叙述模式和《奥德赛》相似,都是围绕两条主线,一边叙述男主人公在战后回归家园时所经历的磨难,一边叙述女主人公在家园守候的故事。但在主题的表达上有所不同,可以看出这是对西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其次,影片《冷山》的原同名小说的扉页上题写了中国唐代侍僧寒山的诗句:“人问寒山道,寒山道不通。”可见小说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是在美国“寒山热”的影响下创作出该作品,并渴望像寒山一样隐居山林,回归自然,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影片据此改编,所以应当同样具有这层文学蕴含,了解这层中国渊源对于我们深化对影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并且影片也为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学习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影视资料。
总之,该影片用美轮美奂的画面传达出的人类对于生命的眷恋、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股温暖的力量,抚慰孤独或受伤的灵魂,给人们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作者简介:李贝贝(1990-)女,汉族,河北人,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关键词】:冷山;回归;画面建构;叙事模式
电影《冷山》是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2003年的作品,改编自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同名小说。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男主人公英曼逃离战场历尽磨难返回家乡冷山,以及女主人公艾达守候在冷山镇等待英曼归来的故事,透露出明显的反战主题以及对爱情、家园、和平等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追寻。同时影片中也不乏展现人性善恶的细节,呼唤灵魂的回归,增加了影片深度并引起人们的自省与反思。再加上高超的摄影技巧,冷暖交替变化又不失精致的画面构建,冷静中带有忧伤与深情的旁白叙述,欢快与悲情交替变奏的音乐插曲以及充满诗意的文学底蕴构成了《冷山》的独特气质。使观众在凄冷中感受灿烂,在灿烂中体会痛苦,在痛苦后回味无穷。下面文章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展开叙述。
首先,在叙事结构和主题方面,虽然评论者曾从原型、象征主义、创伤主题、等不同角度对影片进行过解读,但涉及到的共同的主题内容仍是在爱情动因下的追寻与回归。影片通过英曼的归来和艾达的等待这一动一静两个特征构架出跨越时空的两条主线。首先是英曼的回归。和其他青年男子一样,本以为戰争是一份象征着荣誉、正义的事业,当他看到南方军队站在高处向误入坑中的北方军队开枪,就好像杀死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鸡狗一样,他惊呆了。他跳进死亡之坑与敌人搏斗,泥水被血染红,肮脏、疼痛、惨叫、硝烟……他想救的年轻少年欧克雷惨死,同伴被同伴杀死,他也身受重伤。在病床上绝望的英曼听到艾达的信“Come back to me.”战争的残酷、毫无意义和艾达的召唤是英曼鼓起勇气踏上归途的动因。在归途中,英曼还担当起扶弱救困的英雄角色。他惩罚了想要杀人的变态牧师,救助了寡妇Sara和她的孩子。但是战争给英曼的身体和心理都留下了创伤,他在昏迷中还自责痛哭,经过救他的老妇人的疗伤和安慰,他重拾了前进动力。英曼逃过追捕,抵挡了情色的诱惑,帮助弱者脱困,同时对敌人还怀有仁慈之心,这样一个回归的过程使英曼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也被观众所认可的英雄。被战争异化的他,找到了真正的“寒山道”,当他真正回到冷山镇,他不仅回到了平静的生活、爱的世界,更是人性的苏醒和灵魂向净处的回归。此外为这个角色加分的是男演员裘洛德,这个战争年代的英雄,虚弱的他略带忧郁的气质、薄幸的眼神,生硬浅露的笑容,他粗糙的身影和内心的热烈突显了男人的性感,为影片增色。
此外,第二条是艾达的回归之旅。有人说“英曼孤独跋涉回家走了300英里,而艾达只在家周围走了30码”,相比于英曼的追寻,艾达以一种静态的守候完成自己的灵魂回归。虽然艾达并未离开冷山镇,但是战前战后她的生活境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父亲死后她放走了奴隶,她不会种菜养猪,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保障,这时的艾达和大自然是分离的。她的贵族式的教育不能使她在粗糙的生活面前生存下去。鲁比的出现为艾达的生活提供了转机。带有乡野气息和平等精神的鲁比率真、直爽、朴实,她教会了艾达做饭、围篱笆、种菜、养羊等等在大自然面前生存的技巧。在两个女人的互相扶持下,艾达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她从一个连公鸡都害怕的娇小姐变成一个敢于端起猎枪射杀坏人的成熟女人。此时的艾达在没有父亲的照顾和男性的保护下,依靠自身力量获得了生存下去的自由,其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她不仅可以独立生存,还可以捍卫自己的爱情,不再害怕提格的骚扰,同时还能在危难时刻去营救莎莉,帮助鲁比营救父亲。影片中的艾达展现了战时的女性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独立精神的闪光。这种变化是艾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灵魂由无助迷茫得以回归的最好证明。
其次,在两条主线之外旁生出许多细枝末节,拓展了电影表现空间。如英曼归途中的经历,变态牧师、摆渡女、智慧老妇人、寡妇Sara等人物的活动,展示了战争时代后方的混乱和无秩序,人性的丧失与迷乱,突出了电影的批判反思意味。例如Sara的孩子被士兵仍在地上,在Sara的苦苦哀求下,其中一个年轻士兵动了恻隐之心,将自己的衣服脱下给孩子盖上。然而当英曼解救出Sara并打算放走士兵后,暴怒的Sara开枪打死了那个年轻士兵。这里一个反面角色士兵表现出来的善心和一个受害者不宽恕的决心,值得我们对人性作出思考。这些细节增加了影片的深度和回味空间。
同时在情节发展中采用闪回和蒙太奇手法,使战争前线和家园、回忆和现实有意味地交叉进行。轰天巨响、硝烟弥漫、血肉厮杀的战争场面和冷山镇阳光明媚,英曼、艾达相识并倾心的美好形成反差。在强烈的对比下突出了主题,同时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另外,在画面建构方面,高超的摄影技巧和精致的画面处理使影片还原出动荡不安的北美十九世纪风俗画。虽然《冷山》的画面以冰冷为基调,色调灰暗,但光线柔和的温暖场面穿插其中,冷暖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相契合。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和英曼经历磨难回家的场面是冷色的,镜头经常用远景和长镜头拍出连绵起伏的山脉和山顶上的白雪皑皑,场景辽阔,视野宏达,表现出英曼回归的路途遥远,以及战争带来的萧瑟肃杀的氛围和人物内心的悠悠惆怅。然而英曼和艾达在战争开始前在冷山镇的生活却时时透露出暖色。如英曼在耕地,艾达从路边坐马车经过并为他弹奏钢琴时的画面。阳光明媚的天气,艾达俏丽迷人的脸庞和英曼灿烂的笑容构成一幅温暖的画面。另外,在结尾的时候,鲁比和艾达一家在树下用餐,满目的青翠,盎然的生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昭示着生活的美好。战争的创伤在慢慢愈合,生命的延续给生活带来希望。
除了画面冷暖变化之外,配乐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叙事表现功能。主题曲You Will Be My Ain Ture Love反复出现,引起人的无限遐想,远山、白雪、河流、家乡、恋人……同时也贯穿了战争的悲惨场面和英曼的归途,烘托出遥远的意境和凄凉、悲伤的情绪氛围,似乎也暗示了悲剧的结局,英雄的死去。此外一些欢快的乡村民谣也在影片中出现,如鲁比的父亲为了逗鲁比开心演奏的“鲁比的眼睛亮晶晶”和圣诞节欢聚时的歌曲,都起到了渲染氛围、表现人物心情和辅助叙事的作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贯穿影片之中的旁白。旁白的内容多为艾达和英曼在互相通信或者倾诉心中思念。一方面这种冷静的带有怀念质感的声音,传达出人物的心声,如艾达对爱情的坚定守候和对英曼归来的盼望;另一方面带有情感寄托的画外音不受时空限制,营造了氛围,渲染、烘托了画面。
最后,《冷山》的叙述模式和《奥德赛》相似,都是围绕两条主线,一边叙述男主人公在战后回归家园时所经历的磨难,一边叙述女主人公在家园守候的故事。但在主题的表达上有所不同,可以看出这是对西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其次,影片《冷山》的原同名小说的扉页上题写了中国唐代侍僧寒山的诗句:“人问寒山道,寒山道不通。”可见小说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是在美国“寒山热”的影响下创作出该作品,并渴望像寒山一样隐居山林,回归自然,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影片据此改编,所以应当同样具有这层文学蕴含,了解这层中国渊源对于我们深化对影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并且影片也为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学习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影视资料。
总之,该影片用美轮美奂的画面传达出的人类对于生命的眷恋、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股温暖的力量,抚慰孤独或受伤的灵魂,给人们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作者简介:李贝贝(1990-)女,汉族,河北人,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