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诀窍:
1.用新鲜的前尖肉剁馅儿,用花椒水解一下肉馅,分次加入花椒水不停向同一方向搅拌;
2.和面时加一至两个蛋清,这样和的面更筋道耐煮;
3.煮饺子时,往水里面加一勺盐,等水开了下锅,这样饺子不易粘。
很多时候,都是楼下公共厨房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和饭菜香,提醒我们实验室的人“吃饭时间到”。每天进出实验室我们都从师姐家门前走过,经常看到师姐在做饭,她每次见到我们,都想留我们一起吃饭。可是她的房间不足20平方米,我们这些长手长脚的大胃王,要是中午真留在师姐那吃饭,估计师姐用她的小锅要做到晚上,这些人才能饱腹。所以,我们每每总是三五成群涌向食堂,一段时间以后,师姐就只是和我们打呼不再提吃饭的事儿了。
那年的冬至,下着小雪,中午师姐发短信,借河南老家的一句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邀请我们去她家包饺子。那时,研三的师兄正为找工作而焦急,每天是在参加招聘会或是去招聘会的路上;小师姐正为出国做最后的准备;而我和同级的师兄各自被实验的大量工作挤压得手忙脚乱,晦涩难懂的英文文献,迟迟不出结果的论文实验,杳无音信的投稿论文……;唯有一年级的小师弟尚未真正进入实验室,只有专业课的学习任务,总显得生机勃勃,今天在迎新晚会上做主持人,明天又在汇演中领舞,总之整天洋溢着各种热情。
可没想到,我们五个在校生那天中午齐刷刷地挤到了师姐宿舍。别看师姐的家面积小,可那些做饺子的家什一样儿也不少。我们就在师姐的写字台上临时搭起了案板,准备包饺子。来自江西的师兄,包饺子的技术就不用提了,师兄说,他们家过年吃汤圆,来北京读研究生之前没吃过饺子,但他学习这门“技术”的热情很高。来自河北的师兄说,他会包饺子,可真正开始包的时候,那速度慢的啊,用精雕细凿形容一点不为过,但他包的饺子确实很漂亮,圆滚滚的肚子细小的花边儿,看着结实圆润。小师弟和我算是半个熟练工,因为在家里都看过家长包饺子,耳闻目染,照猫画虎,能保证馅在皮里,但不能保证进锅里以后馅不出来。只有来自山东的小师姐是个好帮手,揉面、擀皮儿、包饺子透着一股利落劲儿。师姐教我们捏饺子,放适量的馅,两边儿往一起捏,我们四个“学生”,每次都会捏成四个样儿,勉强插科打诨,甚至要借助想像,才能维持成“饺子样儿”。
师姐的锅小,我们每包20个左右就要煮上一锅,去掉煮破皮儿的,我们一个人也就分两三个。嫩绿的韭菜配新鲜的猪肉,我也说不上是师姐的手艺好,还是我们亲手包的原因,那天的饺子吃着特别香。最后,谁也不知道煮了多少饺子,只记得煮了吃,吃了包,包了再煮。
后来,我们又聊到师姐为了来北京读硕士,放弃了在家乡中专做老师的机会,“上学时,家里条件不好,中学毕业没打算考大学就上了中专,后留校当了老师,自考拿到本科学位后,我就非常想读硕士。”经历这么多曲折导致师姐比同班同学年纪都大很多,“刚报道时,有两个同学刚见面就叫我老师呢!”
接着又聊到了师姐前一年找工作时,遇到的各种匪夷所思的面试;聊到了师姐现在以“小白人儿”的形像,再次入职场的跃跃欲试……当然,我们也“分享”了一下彼此。师兄说,他第一次穿西装面试时身体僵硬,没等面试官发问,自己先把自己束缚住了。在“群面”(无领导小组讨论)时,遭遇到的各路人才拥有强悍的专业知识,师兄说:“刚开始不好意思说,也插不上嘴,总是默默地成了第一轮就被PASS掉的一份子,经过了多轮实战,无论人多人少我都不惧,可以大声地谈观点。”小师姐说,她现在马上面临出国,自己反倒没有刚开始准备出国时的笃定了。一个人在网上租房子,一个人订机票,一个人准备出国用的必须品……好在她在网上找到一对东北大学的访问学者夫妇,和她申请的同一所大学,以后可以互相帮助。小师弟希望自己也要像师姐一样儿,以后要出国长见识,做“洋博士”。
就这样,那间小宿舍,我们高涨的热情,伴着饺子的热气,好像把所有的困惑和踌躇都吞进肚子里了。现在我还会用师姐教我的方法包饺子,有空儿时还会给师兄师姐们打个电话,因为我们有过共同的经历,心始终还连在一起。
1.用新鲜的前尖肉剁馅儿,用花椒水解一下肉馅,分次加入花椒水不停向同一方向搅拌;
2.和面时加一至两个蛋清,这样和的面更筋道耐煮;
3.煮饺子时,往水里面加一勺盐,等水开了下锅,这样饺子不易粘。
很多时候,都是楼下公共厨房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和饭菜香,提醒我们实验室的人“吃饭时间到”。每天进出实验室我们都从师姐家门前走过,经常看到师姐在做饭,她每次见到我们,都想留我们一起吃饭。可是她的房间不足20平方米,我们这些长手长脚的大胃王,要是中午真留在师姐那吃饭,估计师姐用她的小锅要做到晚上,这些人才能饱腹。所以,我们每每总是三五成群涌向食堂,一段时间以后,师姐就只是和我们打呼不再提吃饭的事儿了。
那年的冬至,下着小雪,中午师姐发短信,借河南老家的一句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邀请我们去她家包饺子。那时,研三的师兄正为找工作而焦急,每天是在参加招聘会或是去招聘会的路上;小师姐正为出国做最后的准备;而我和同级的师兄各自被实验的大量工作挤压得手忙脚乱,晦涩难懂的英文文献,迟迟不出结果的论文实验,杳无音信的投稿论文……;唯有一年级的小师弟尚未真正进入实验室,只有专业课的学习任务,总显得生机勃勃,今天在迎新晚会上做主持人,明天又在汇演中领舞,总之整天洋溢着各种热情。
可没想到,我们五个在校生那天中午齐刷刷地挤到了师姐宿舍。别看师姐的家面积小,可那些做饺子的家什一样儿也不少。我们就在师姐的写字台上临时搭起了案板,准备包饺子。来自江西的师兄,包饺子的技术就不用提了,师兄说,他们家过年吃汤圆,来北京读研究生之前没吃过饺子,但他学习这门“技术”的热情很高。来自河北的师兄说,他会包饺子,可真正开始包的时候,那速度慢的啊,用精雕细凿形容一点不为过,但他包的饺子确实很漂亮,圆滚滚的肚子细小的花边儿,看着结实圆润。小师弟和我算是半个熟练工,因为在家里都看过家长包饺子,耳闻目染,照猫画虎,能保证馅在皮里,但不能保证进锅里以后馅不出来。只有来自山东的小师姐是个好帮手,揉面、擀皮儿、包饺子透着一股利落劲儿。师姐教我们捏饺子,放适量的馅,两边儿往一起捏,我们四个“学生”,每次都会捏成四个样儿,勉强插科打诨,甚至要借助想像,才能维持成“饺子样儿”。
师姐的锅小,我们每包20个左右就要煮上一锅,去掉煮破皮儿的,我们一个人也就分两三个。嫩绿的韭菜配新鲜的猪肉,我也说不上是师姐的手艺好,还是我们亲手包的原因,那天的饺子吃着特别香。最后,谁也不知道煮了多少饺子,只记得煮了吃,吃了包,包了再煮。
后来,我们又聊到师姐为了来北京读硕士,放弃了在家乡中专做老师的机会,“上学时,家里条件不好,中学毕业没打算考大学就上了中专,后留校当了老师,自考拿到本科学位后,我就非常想读硕士。”经历这么多曲折导致师姐比同班同学年纪都大很多,“刚报道时,有两个同学刚见面就叫我老师呢!”
接着又聊到了师姐前一年找工作时,遇到的各种匪夷所思的面试;聊到了师姐现在以“小白人儿”的形像,再次入职场的跃跃欲试……当然,我们也“分享”了一下彼此。师兄说,他第一次穿西装面试时身体僵硬,没等面试官发问,自己先把自己束缚住了。在“群面”(无领导小组讨论)时,遭遇到的各路人才拥有强悍的专业知识,师兄说:“刚开始不好意思说,也插不上嘴,总是默默地成了第一轮就被PASS掉的一份子,经过了多轮实战,无论人多人少我都不惧,可以大声地谈观点。”小师姐说,她现在马上面临出国,自己反倒没有刚开始准备出国时的笃定了。一个人在网上租房子,一个人订机票,一个人准备出国用的必须品……好在她在网上找到一对东北大学的访问学者夫妇,和她申请的同一所大学,以后可以互相帮助。小师弟希望自己也要像师姐一样儿,以后要出国长见识,做“洋博士”。
就这样,那间小宿舍,我们高涨的热情,伴着饺子的热气,好像把所有的困惑和踌躇都吞进肚子里了。现在我还会用师姐教我的方法包饺子,有空儿时还会给师兄师姐们打个电话,因为我们有过共同的经历,心始终还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