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构建知识的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取得尽可能满意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一直是从教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学会;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下面,我就在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复习中导出新知识
在同类问题出现时,采用复习已知问题的发展是很明智很简洁的,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可以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其次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动手中找到解决办法,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他们;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们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们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拓展学生思维
有一句话叫做:“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在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在数学的学习中要注重学用结合。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实际的教学课程让我们更直观的体会“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这句话的含义。
四、注重合作,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应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等一并投入课堂,在同学之间的合作中既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又会在同学那里得到一个与自己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分水果”的原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挥,不会受到老师教学的局限与影响。
五、教学实例分析,感受体验的快乐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获得知识。获取知识的经历与感受是学生宝贵的学习财富,怎样通过有效的活动让小学生从动手到动脑再到形成数学基础知识,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呢?我结合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谈谈自己在实施体验教学方面的体会。
1.分析学情打基础
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智力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水平可以说是差异较大,课堂学习习惯也千差万别。针对班级学生水平进行正确的学情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做好整体水平与个体水平的分析,掌握学生们的已有认知和学习特点,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样一个好的活动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班级,正如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以分析好学情才能为体验教学的活动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验活动学知识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形成认知后印象会更加深刻。那么怎么设计好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并在活动中获取数学信息,形成数学知识呢?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把体验活动分为两类。
⑴获取新知,形成概念类体验活动
这类以通过体验活动达到生成新的概念,学习新知识为目的。这类的活动要讲求实效,设计活动的时候教师目标要明确,活动要求要明确,活动层次要清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乘车”(两步计算的1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设计了“乘车”体验活动。
教学片段:今天阳光明媚,老师想带孩子们去郊游,想去吗?
生:想!
师:好,我们就一起去郊游,不过老师想当司机先载一些孩子去,谁先来呢?没有请到的孩子仔细观察我们去郊游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踊跃举手。
师选了三名同学。
师:请上车,我们准备出发了。
师:边开车,边问:第一次上来几个孩子呢?其他孩子请记住。还有想去的吗?
生:踊跃举手
师:请四名同学。继续开车。
师:动物园到了。谁想去动物园?
车上的学生:3名举手。
师:去动物园的孩子请下车,祝你们玩得开心。
师:现在车上还剩几个同学呢?谁能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说一说。
指名复述乘车过程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生:先有3人上车,再上了4人,动物园到了下了3人,车上还剩4人。
……
师:真能干啊,那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3加4等于7,7减3等于4。
师:你列了两个算式,非常正确,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一个算式,谁会写呢?
生齐:3加4减3
……
通过具体的乘车活动,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10以内加减法的两步计算的意义,并利用知识的迁移算出了答案。
⑵巩固旧知,深化概念类体验活动
这类活动要注意形式要多样化,要以趣激情。例如:我们常用的:“夺红旗”(比比谁算得快);“小白鸽送信”(把算式送到正确的答案处);“小猫钓鱼”(根据鱼钩上的数字钓算式)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经历知识重现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体验活动能真正做到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过一年级学生的活动一放就难收,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有效的组织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即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的真实感悟掌握所学内容。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全面的身心。这是知情合一的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學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提出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一、在复习中导出新知识
在同类问题出现时,采用复习已知问题的发展是很明智很简洁的,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可以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其次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动手中找到解决办法,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他们;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们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们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拓展学生思维
有一句话叫做:“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在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在数学的学习中要注重学用结合。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实际的教学课程让我们更直观的体会“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这句话的含义。
四、注重合作,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应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等一并投入课堂,在同学之间的合作中既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又会在同学那里得到一个与自己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分水果”的原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挥,不会受到老师教学的局限与影响。
五、教学实例分析,感受体验的快乐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获得知识。获取知识的经历与感受是学生宝贵的学习财富,怎样通过有效的活动让小学生从动手到动脑再到形成数学基础知识,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呢?我结合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谈谈自己在实施体验教学方面的体会。
1.分析学情打基础
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智力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水平可以说是差异较大,课堂学习习惯也千差万别。针对班级学生水平进行正确的学情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做好整体水平与个体水平的分析,掌握学生们的已有认知和学习特点,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样一个好的活动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班级,正如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以分析好学情才能为体验教学的活动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验活动学知识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形成认知后印象会更加深刻。那么怎么设计好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并在活动中获取数学信息,形成数学知识呢?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把体验活动分为两类。
⑴获取新知,形成概念类体验活动
这类以通过体验活动达到生成新的概念,学习新知识为目的。这类的活动要讲求实效,设计活动的时候教师目标要明确,活动要求要明确,活动层次要清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乘车”(两步计算的1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设计了“乘车”体验活动。
教学片段:今天阳光明媚,老师想带孩子们去郊游,想去吗?
生:想!
师:好,我们就一起去郊游,不过老师想当司机先载一些孩子去,谁先来呢?没有请到的孩子仔细观察我们去郊游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踊跃举手。
师选了三名同学。
师:请上车,我们准备出发了。
师:边开车,边问:第一次上来几个孩子呢?其他孩子请记住。还有想去的吗?
生:踊跃举手
师:请四名同学。继续开车。
师:动物园到了。谁想去动物园?
车上的学生:3名举手。
师:去动物园的孩子请下车,祝你们玩得开心。
师:现在车上还剩几个同学呢?谁能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说一说。
指名复述乘车过程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生:先有3人上车,再上了4人,动物园到了下了3人,车上还剩4人。
……
师:真能干啊,那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3加4等于7,7减3等于4。
师:你列了两个算式,非常正确,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一个算式,谁会写呢?
生齐:3加4减3
……
通过具体的乘车活动,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10以内加减法的两步计算的意义,并利用知识的迁移算出了答案。
⑵巩固旧知,深化概念类体验活动
这类活动要注意形式要多样化,要以趣激情。例如:我们常用的:“夺红旗”(比比谁算得快);“小白鸽送信”(把算式送到正确的答案处);“小猫钓鱼”(根据鱼钩上的数字钓算式)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经历知识重现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体验活动能真正做到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过一年级学生的活动一放就难收,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有效的组织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即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的真实感悟掌握所学内容。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全面的身心。这是知情合一的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學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提出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