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杨效椿是山西万荣人。1938年6月从延安抗大毕业后,到安徽参加抗日战争,在江淮大地战斗、工作了近40年,安徽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建国后历任安徽省巢湖地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厅厅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委常委兼合肥市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父亲是中共安徽党史上影响最大的山西人。
(一)
父亲1911年7月出生在万荣县汉薛镇薛村沟一个农民家庭。8岁在本村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2岁到万荣县城就读第一高小,17岁考入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高师科。
这是一所富有革命精神的学校,聚集了一批进步教师,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在校学习6年,父亲不仅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大量进步书籍,思想和行动上一天天靠近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高潮。在进步教师马云程的组织下,父亲和同学们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走上街头,高呼口号,散发传单,捣毁贩卖日货与鸦片的“祥瑞魁”“金太恒”两家商号,并将收缴的毒品和日货付之一炬。
1934年8月,父亲高师毕业后,在国语老师冯亦农的推荐下,到万荣县女子完小任教。他品德端方,教学努力,很快便显露出过人的才干,被同仁视为教育界的后起之秀。万荣县实验小学校长贾某,不思教务,吸毒成瘾,被人告发后辞职。父亲接任实验小学校长后,选聘了一批青年教师,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面貌很快改观,学生家长赠给他“教育有方”“为国干城”两面锦旗。
1936年9月,一个叫钢人的青年来到万荣,发起成立牺盟会万荣县分会,父亲成为第一批会员。分会成立后,钢人和父亲利用一切机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带领实验小学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召开演讲大会,演唱救亡歌曲和活报剧,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
七七事变后,举国上下响彻抗日救亡的怒吼。父亲下决心投身革命,辞去校长职务,告别了牵衣挥泪的学生,到太谷县动委会参加抗日工作。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16日,父亲在临汾县刘村聆听周恩来《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讲演后,意识到全民抗战的重要性,决定奔赴延安。
(二)
1937年12月,父亲考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编入第三期学习政治,3个月后转入第四期学习军事。1938年6月赴皖抗日。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创建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安徽东部和江苏西部,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330万,辖2个公署和17个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在这块土地上纵横驰骋,屡建功勋。
父亲虽然是知识分子,但在战争中很快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先后任新四军指导员、独立大队大队长、营长兼教导员,1940年2月任新四军新八团政委。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为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决定开辟淮西抗日根据地。淮西地处合肥、淮南、蚌埠、滁县、六安之间。1941年6月,父亲率一个连挺进淮西,很快打开局面。一年后,父亲所部扩编为淮西独立团,父亲任政委,李国厚任团长,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在日伪顽的重重包围之中,成功开辟了淮西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部队由一个连发展为一个主力团。父亲成为淮西地区威震敌胆、家喻户晓的抗日骁将,当地群众亲切称他为“老杨头”,父亲打鬼子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解放战争中,华东局、华东军区决定收复抗战后被国民党军队侵占的淮南根据地。由于敌强我弱,两次派部队前去争夺,损失很大仍未完成任务。1947年1月,时任华野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政治部主任的父亲,奉命率两个营打回敌后。经过3个月的殊死拼杀,打开了淮宝县局面,建立了前进基地,受到华东野战军的通电嘉奖。4月,成立淮南工委和淮南支队,父亲任司令员,李世农任政委,经过1年多的浴血奋战,在路东地区建立了高宝、天长、盱眙、盱凤嘉和东南办事处5个县级政权。
1948年3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作战,父亲率部攻克桐城县龙岗,配合华野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先后取得桐城、古城、十里长山三战三捷,切断盱天、盱六、盱嘉公路,控制三河、淮河两条水上运输线,使淮南、淮北连成一片,直指津浦铁路,逼近长江防线,极大地震撼了南京。国民党调集16个团的兵力进行清剿,以定远、凤阳两县为中心,划分9个清剿区,采取合围、拉网、梳篦等战术,进行疯狂“扫荡”。父亲率部2000余人,奋起开展“百日反清剿”,粉碎敌人的进攻,恢复了路西根据地。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1年间,父亲始终奋战在对敌作战的第一线,3次负伤,4次临危受命,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淮南根据地将星如云,父亲无疑是耀眼的一颗。
(三)
1949年6月,父亲调任巢湖地委书记,组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筹建各级人民政权的任务十分繁重。他两年前曾患肺结核,因没有条件治疗,只能一边咳血一边指挥战斗。此时开始大吐血,入院即报病危,抢救和治疗两年后才基本痊愈。
刘青山、张子善受到严惩后,中央在查处反面典型的同时,要求宣扬领导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安徽省委对地委书记以上的领导干部排队比较后,选中了父亲。1952年华东地区各大报纸密集宣传父亲的事迹,“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被广为传颂。
1955年4月,父亲担任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56年冬到1957年春,安徽省社会情况异常复杂。有的地方反动会道门活动猖狂,有的地方反动势力发动武装暴动,而更多的地方因灾荒出现哄闹退社、抢粮扒粮、殴打干部等事件。这些问题,有敌我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父亲提出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区别对待的方针,为一系列案件的正确处理打下了基础。经过3年的努力,安徽省检察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1957年反右斗争进入高潮后,省委主要领导认为主持全省政法工作的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世农在工作中推行的是右倾政策,把斗争矛头指向李世农。父亲不跟风,不盲从。12月15日,省委召开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解决省委领导层内部的问题,责令李世农和父亲等作深刻检讨。从12月25日起,会议的规模扩大为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经过42天的批斗,1958年1月27日,通过了开除李世农(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杨效椿(省委委员、省检察长)、李锐(省委委员、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籍的决议,并把3人定为“李世农反党集团”。 这是在反右派斗争中,继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副省长杨思一被打为右派后,在全国挖出的又一个由省、厅级干部组成的“反党集团”,父亲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右派。
1958年5月,父亲被发配到宣城县周王农场劳动改造,在副业队负责饲养兔子,行政级别由9级降为每月发100元生活补助费。此后,父亲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坎坷、最艰辛、最沉重的5年。
5年后形势逆转,党和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1962年1月,为了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后,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央监委副书记钱瑛率工作组到安徽指导甄别工作。
1962年5月18日,安徽省委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审查了《关于杨效椿同志问题的甄别报告》,会议认为:在省委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把杨效椿同志划为右派分子,给以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是完全错误的,当时认定杨效椿同志为“李世农反党集团的主将”,认定他有种种“反党罪行”,均非事实。应予全部否定。6月16日,中监委批复:“安徽省委并省监委:中央同意你们对杨效椿同志的甄别处理意见:取消原定右派分子的结论和开除党籍的处分。恢复党籍,恢复名誉,恢复职务和级别……”这些结论已经载入安徽史册。
接着,父亲担任省甄别领导小组副组长,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夜以继日紧张工作。他参加全省大部分系统的平反会议,以宽阔的胸怀代表组织,向受到错误打击的同志赔礼道歉;主持制定了各级干部的生活补助标准,亲自过问14级以上干部的家庭生活困难,与安徽、上海等医疗单位联系,及时安排部分重病号住院治疗。经过4个多月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在政治上解放了一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同时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救助,这些举措对全省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7月,中共安徽省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的省委委员和省委常委。父亲时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高票当选为省委委员和省委常委,这种情况在当时极为罕见。用今天的话说,父亲是全省第一个经过公推和选举产生的省委领导。
(四)
1965年10月,父亲调任合肥市委第一书记。7个月后“文革”爆发,他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灾难又一次向他袭来。
1967年1月23日,安徽省的造反派组织30万人召开“斗争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李葆华之流大会”,省暨合肥市党政主要负责人李葆华(省委第一书记)、李任之(省委书记处书记)、桂蓬(省委常委、副省长)、杨效椿、赵凯(合肥市市长)被批斗。3天后,造反派进占省委、省人委,发表《夺权通告》《罢官通令》,宣布夺取省、市领导大权,罢免上述5人的官。
造反派夺权后,由于意见分歧,全省陷入空前混乱。中央决定对安徽实行军管,8月份,解放军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任军管会主任。
1968年3月,省军管会根据中央的指示,筹建由军队干部、地方干部、造反派“三结合”的省革命委员会。中共安徽省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的17名省委常委中,除了省军区司令员和政委外已全部打倒,选谁参加省革委会呢?省军管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将父亲作为首批解放的省级领导干部,上报中央审批。
1968年4月14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李德生任主任,廖成美(第二炮兵第五十二基地司令员)、宋佩璋(第十二军政委)、李任之、杨效椿等7人任副主任。
从1958年到1968年,父亲10年之内两次被打倒后再复出,成为安徽政坛上的传奇人物。父亲在坎坷艰辛的革命道路上之所以能屡踣屡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父亲又一次艰难地站出来,竭尽全力减少“文革”给安徽造成的损失。
当时军队领导干部威信高,但是对地方工作不熟悉,父亲很快成为李德生的左辅右弼,成为省革委会的“救火队队长”。李德生多次表扬说:“效椿同志是个好老头”。
1968年8月,定远、凤阳、嘉山3县由于少数坏人操纵,两派群众组织之间动用武器打派仗,严重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定凤嘉地区是父亲战争年代的老根据地,父亲在那里影响很大,当地群众听说父亲带队赶到后,奔走相告:“‘老杨头’来了,有希望了!”父亲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一个县一个县、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解决问题,有时为了说服群众,通宵不眠。经过艰苦工作,严惩了一小撮坏头头,迅速解决了3个县的武斗问题。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安徽沿江和江南地区疫情十分严重。“文革”开始后,防治机构由瘫痪到撤销,导致疫情再度回升。全省钉螺面积增至9.9亿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的防治成果几乎前功尽弃。1968年5月,父亲兼任省血防领导小组组长,率领有关人员深入到血吸虫病流行区调查了解情况,全省绝大多数血防重点区、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69年6月和1970年1月,父亲两次在贵池和宣城地区召开全省血防工作会议,全力推动这项工作。他力主恢复各级血防领导小组,调回已经下放的血防人员,恢复和健全各级专业机构,动员全省卫生系统和驻军组成医疗队支援血防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全省钉螺分布面积下降了91.6%,血吸虫病人减少了63.2%,有16个县市达标。
1968年至1976年,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安徽省共接收安置90多万名知青(包括上海知青15万名)。这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人口大迁徙,初期50多万知青涌向农村,住无房、睡无床、食无粮的问题相当严重。分管知青工作的父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省革委会提出成立省、地、县三级领导小组,招工、招生、提干、征兵从表现较好的知青中选拔,每年召开一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等5项建议,经批准后实施,全省知青工作逐步走向正轨。1969年11月,召开全省第一次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李德生及省党政军领导亲临火车站迎接,数十万群众夹道欢迎。1973年安徽省在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1974年1月,淮南市的造反派打着“反潮流”的旗号,冲砸市委、市革委会,煽动停工停产,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煤炭日产量由2万多吨下降到几十吨,导致华东地区生产生活用煤告急,上海市面临停水停电的威胁。李先念一天数次打电话,督促省委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煤炭生产。省委两次派人前往淮南都没有解决问题。当时父亲正因病住院,而且不分管工业,听到这个情况后主动请求带队前往淮南。经过父亲等人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揭露和严惩了一批首恶分子,扭转了淮南形势,恢复了煤炭生产,受到国务院表扬。
父亲“文革”复出后,关注受冤屈者的平反,竭尽全力保护了一批干部和知识分子。
李葆华被打倒后,全家处境极为困难。1969年李葆华夫人田映萱要下放农村。父亲当时兼任省新马桥“五七”干校主任,干校的条件相对好一点。父亲排除阻力,将田映萱安排到干校。李葆华在城西湖农场劳动,患有高血压,父亲自费买药请人送去。
省政协副主席许学受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肺科专家,“文革”中全家从合肥下放到金寨县,多次要求回安徽医学院工作,院方坚决不同意。父亲亲自出面做工作,将许学受夫妇调回合肥铁路医学院。
安徽省文联副主席陈登科是著名作家,其力作《风雷》轰动文坛,他也因此招来厄运,“文革”中被江青点名,长期被关押。他的子女没有工作,到处流浪,生活十分困难,父亲想方设法为陈登科的女儿安排了工作。
“文革”中,淮北市委书记高心泰、淮北矿务局党委书记王振林被造反派打死,淮北市革委会认为是副市长杨杰在幕后指使,证据是1969年9月27日杨杰等在合肥长江饭店秘谋策划。淮北市将结案报告上报省革委会,要求依法判处杨杰死刑。省革委会研究此案时,父亲说:“杨杰我了解,此案有很多疑点,建议派人复查。”省人保组三下淮北,最后查获重要证据:1967年9月27日杨杰不在合肥而在上海,有他给邻居家中保姆代填的包裹单上的邮戳为证。避免了一起冤假错案。
安徽省原省长王郁昭在合肥师范学院工作多年,1964年参加全椒县“四清”运动,父亲是全椒县“四清”工作团副团长。“文革”中王郁昭被打倒,下放到利辛县。1970年春,他突然接到通知,赶到省委开会。父亲宣布对王郁昭等5人的任命,王郁昭任全椒县革委会主任。后来他才知道这是父亲的建议。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父亲又赶到全椒县找他促膝谈心,鼓励他一定要把农业搞上去,让老百姓能吃饱饭。王郁昭后来担任滁县地委书记,以支持凤阳县的“大包干”而享誉全国。
父亲一生严于自律,艰苦朴素。战争年代,部队团以上干部可以吃中灶,他却坚持与战士们吃大锅饭。他不抽烟、不喝酒,反对吃吃喝喝,下去检查工作,有时多加几个菜,他要么逼着端回去,要么自己到食堂排队买饭菜,常常为这些事搞得当地领导十分尴尬。1969年夏天,他在安庆市组织防汛呆了一个半月,炊事员看他很辛苦,做了一碗清汤面,他以不能搞特殊拒绝了。他一生保持了山西人爱吃面的习惯,饮食以馒头、面条为主,经常是辣椒蘸盐、大蒜蘸醋凑合一顿,改善生活最多是吃顿饺子。当烈军属和周围同志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解囊。1962年,父亲到寿县杨庙了解到一些军烈属生活十分困难时,将自己省吃俭用的700多元钱全部送给他们,这笔钱是他3个多月的工资啊!
父亲担任要职多年,我们5个儿女谁也不曾在考学、入党、参军、提干、调动等问题上得到他的帮助。姐姐大学毕业后分到南昌,希望调回合肥,他告诉有关部门,不允许任何人插手此事。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他带头将哥哥和我第一批送到农村插队落户。妹妹在部队当卫生员,希望能作为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他说自己分管这项工作,不能带这个头。他老家的侄子和外甥们在农村生活十分困难,要求在合肥安排工作,他从未给任何人开后门,搞特权。
我们家住在省委小花园里,楼上楼下条件较好。因机关住房比较紧张,父亲主动将楼下的两间房子让出来,安排另一户机关干部居住。父亲去世前反复叮嘱我们:“我去世后,你们要搬出省委小花园,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遵照他的意见,在父亲去世半年后,我们交出小花园的房子,搬进了居民区。后来房改,我们因此失去了一套价值不菲的住房。
父亲把一生献给了安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长期带病坚持工作,患有晚期肺结核、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多种疾病,从1964年到1976年因病9次住院,每次病情稍有好转立即出院工作。
反右派和“文革”中遭受的打击迫害,更是吞噬了他的健康和生命。父亲去世前曾不止一次说:“‘反右’让我少活了20年,‘文革’让我少活了10年。”
1976年10月3日,父亲在合肥逝世,年仅65岁。李德生听说父亲去世后十分悲伤,含泪题词:“共产党员的楷模”。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改组了安徽省委。万里、顾卓新、赵守一来安徽后,广大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向他们介绍父亲的革命功绩和模范事迹,为父亲坎坷的一生打抱不平。省委副书记顾卓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谈到父亲时,动情地说:“过去我们几个人从来没有和杨效椿同志在一块工作过,来到安徽后,听到广大干部对杨效椿同志的高度评价,我们为党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干部感到骄傲和自豪。像这样的好干部,为什么不能追认为革命烈士?”
1978年1月,安徽报经中央批准,破例追认父亲为革命烈士,这是一种特殊的褒奖,父亲成为建国后唯一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安徽省委领导人。
(责编 孟红)
(一)
父亲1911年7月出生在万荣县汉薛镇薛村沟一个农民家庭。8岁在本村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2岁到万荣县城就读第一高小,17岁考入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高师科。
这是一所富有革命精神的学校,聚集了一批进步教师,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在校学习6年,父亲不仅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大量进步书籍,思想和行动上一天天靠近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高潮。在进步教师马云程的组织下,父亲和同学们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走上街头,高呼口号,散发传单,捣毁贩卖日货与鸦片的“祥瑞魁”“金太恒”两家商号,并将收缴的毒品和日货付之一炬。
1934年8月,父亲高师毕业后,在国语老师冯亦农的推荐下,到万荣县女子完小任教。他品德端方,教学努力,很快便显露出过人的才干,被同仁视为教育界的后起之秀。万荣县实验小学校长贾某,不思教务,吸毒成瘾,被人告发后辞职。父亲接任实验小学校长后,选聘了一批青年教师,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面貌很快改观,学生家长赠给他“教育有方”“为国干城”两面锦旗。
1936年9月,一个叫钢人的青年来到万荣,发起成立牺盟会万荣县分会,父亲成为第一批会员。分会成立后,钢人和父亲利用一切机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带领实验小学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召开演讲大会,演唱救亡歌曲和活报剧,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
七七事变后,举国上下响彻抗日救亡的怒吼。父亲下决心投身革命,辞去校长职务,告别了牵衣挥泪的学生,到太谷县动委会参加抗日工作。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16日,父亲在临汾县刘村聆听周恩来《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讲演后,意识到全民抗战的重要性,决定奔赴延安。
(二)
1937年12月,父亲考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编入第三期学习政治,3个月后转入第四期学习军事。1938年6月赴皖抗日。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创建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安徽东部和江苏西部,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330万,辖2个公署和17个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在这块土地上纵横驰骋,屡建功勋。
父亲虽然是知识分子,但在战争中很快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先后任新四军指导员、独立大队大队长、营长兼教导员,1940年2月任新四军新八团政委。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为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决定开辟淮西抗日根据地。淮西地处合肥、淮南、蚌埠、滁县、六安之间。1941年6月,父亲率一个连挺进淮西,很快打开局面。一年后,父亲所部扩编为淮西独立团,父亲任政委,李国厚任团长,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在日伪顽的重重包围之中,成功开辟了淮西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部队由一个连发展为一个主力团。父亲成为淮西地区威震敌胆、家喻户晓的抗日骁将,当地群众亲切称他为“老杨头”,父亲打鬼子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解放战争中,华东局、华东军区决定收复抗战后被国民党军队侵占的淮南根据地。由于敌强我弱,两次派部队前去争夺,损失很大仍未完成任务。1947年1月,时任华野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政治部主任的父亲,奉命率两个营打回敌后。经过3个月的殊死拼杀,打开了淮宝县局面,建立了前进基地,受到华东野战军的通电嘉奖。4月,成立淮南工委和淮南支队,父亲任司令员,李世农任政委,经过1年多的浴血奋战,在路东地区建立了高宝、天长、盱眙、盱凤嘉和东南办事处5个县级政权。
1948年3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作战,父亲率部攻克桐城县龙岗,配合华野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先后取得桐城、古城、十里长山三战三捷,切断盱天、盱六、盱嘉公路,控制三河、淮河两条水上运输线,使淮南、淮北连成一片,直指津浦铁路,逼近长江防线,极大地震撼了南京。国民党调集16个团的兵力进行清剿,以定远、凤阳两县为中心,划分9个清剿区,采取合围、拉网、梳篦等战术,进行疯狂“扫荡”。父亲率部2000余人,奋起开展“百日反清剿”,粉碎敌人的进攻,恢复了路西根据地。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1年间,父亲始终奋战在对敌作战的第一线,3次负伤,4次临危受命,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淮南根据地将星如云,父亲无疑是耀眼的一颗。
(三)
1949年6月,父亲调任巢湖地委书记,组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筹建各级人民政权的任务十分繁重。他两年前曾患肺结核,因没有条件治疗,只能一边咳血一边指挥战斗。此时开始大吐血,入院即报病危,抢救和治疗两年后才基本痊愈。
刘青山、张子善受到严惩后,中央在查处反面典型的同时,要求宣扬领导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安徽省委对地委书记以上的领导干部排队比较后,选中了父亲。1952年华东地区各大报纸密集宣传父亲的事迹,“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被广为传颂。
1955年4月,父亲担任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56年冬到1957年春,安徽省社会情况异常复杂。有的地方反动会道门活动猖狂,有的地方反动势力发动武装暴动,而更多的地方因灾荒出现哄闹退社、抢粮扒粮、殴打干部等事件。这些问题,有敌我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父亲提出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区别对待的方针,为一系列案件的正确处理打下了基础。经过3年的努力,安徽省检察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1957年反右斗争进入高潮后,省委主要领导认为主持全省政法工作的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世农在工作中推行的是右倾政策,把斗争矛头指向李世农。父亲不跟风,不盲从。12月15日,省委召开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解决省委领导层内部的问题,责令李世农和父亲等作深刻检讨。从12月25日起,会议的规模扩大为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经过42天的批斗,1958年1月27日,通过了开除李世农(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杨效椿(省委委员、省检察长)、李锐(省委委员、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籍的决议,并把3人定为“李世农反党集团”。 这是在反右派斗争中,继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副省长杨思一被打为右派后,在全国挖出的又一个由省、厅级干部组成的“反党集团”,父亲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右派。
1958年5月,父亲被发配到宣城县周王农场劳动改造,在副业队负责饲养兔子,行政级别由9级降为每月发100元生活补助费。此后,父亲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坎坷、最艰辛、最沉重的5年。
5年后形势逆转,党和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1962年1月,为了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后,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央监委副书记钱瑛率工作组到安徽指导甄别工作。
1962年5月18日,安徽省委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审查了《关于杨效椿同志问题的甄别报告》,会议认为:在省委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把杨效椿同志划为右派分子,给以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是完全错误的,当时认定杨效椿同志为“李世农反党集团的主将”,认定他有种种“反党罪行”,均非事实。应予全部否定。6月16日,中监委批复:“安徽省委并省监委:中央同意你们对杨效椿同志的甄别处理意见:取消原定右派分子的结论和开除党籍的处分。恢复党籍,恢复名誉,恢复职务和级别……”这些结论已经载入安徽史册。
接着,父亲担任省甄别领导小组副组长,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夜以继日紧张工作。他参加全省大部分系统的平反会议,以宽阔的胸怀代表组织,向受到错误打击的同志赔礼道歉;主持制定了各级干部的生活补助标准,亲自过问14级以上干部的家庭生活困难,与安徽、上海等医疗单位联系,及时安排部分重病号住院治疗。经过4个多月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在政治上解放了一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同时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救助,这些举措对全省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7月,中共安徽省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的省委委员和省委常委。父亲时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高票当选为省委委员和省委常委,这种情况在当时极为罕见。用今天的话说,父亲是全省第一个经过公推和选举产生的省委领导。
(四)
1965年10月,父亲调任合肥市委第一书记。7个月后“文革”爆发,他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灾难又一次向他袭来。
1967年1月23日,安徽省的造反派组织30万人召开“斗争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李葆华之流大会”,省暨合肥市党政主要负责人李葆华(省委第一书记)、李任之(省委书记处书记)、桂蓬(省委常委、副省长)、杨效椿、赵凯(合肥市市长)被批斗。3天后,造反派进占省委、省人委,发表《夺权通告》《罢官通令》,宣布夺取省、市领导大权,罢免上述5人的官。
造反派夺权后,由于意见分歧,全省陷入空前混乱。中央决定对安徽实行军管,8月份,解放军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任军管会主任。
1968年3月,省军管会根据中央的指示,筹建由军队干部、地方干部、造反派“三结合”的省革命委员会。中共安徽省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的17名省委常委中,除了省军区司令员和政委外已全部打倒,选谁参加省革委会呢?省军管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将父亲作为首批解放的省级领导干部,上报中央审批。
1968年4月14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李德生任主任,廖成美(第二炮兵第五十二基地司令员)、宋佩璋(第十二军政委)、李任之、杨效椿等7人任副主任。
从1958年到1968年,父亲10年之内两次被打倒后再复出,成为安徽政坛上的传奇人物。父亲在坎坷艰辛的革命道路上之所以能屡踣屡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父亲又一次艰难地站出来,竭尽全力减少“文革”给安徽造成的损失。
当时军队领导干部威信高,但是对地方工作不熟悉,父亲很快成为李德生的左辅右弼,成为省革委会的“救火队队长”。李德生多次表扬说:“效椿同志是个好老头”。
1968年8月,定远、凤阳、嘉山3县由于少数坏人操纵,两派群众组织之间动用武器打派仗,严重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定凤嘉地区是父亲战争年代的老根据地,父亲在那里影响很大,当地群众听说父亲带队赶到后,奔走相告:“‘老杨头’来了,有希望了!”父亲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一个县一个县、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解决问题,有时为了说服群众,通宵不眠。经过艰苦工作,严惩了一小撮坏头头,迅速解决了3个县的武斗问题。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安徽沿江和江南地区疫情十分严重。“文革”开始后,防治机构由瘫痪到撤销,导致疫情再度回升。全省钉螺面积增至9.9亿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的防治成果几乎前功尽弃。1968年5月,父亲兼任省血防领导小组组长,率领有关人员深入到血吸虫病流行区调查了解情况,全省绝大多数血防重点区、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69年6月和1970年1月,父亲两次在贵池和宣城地区召开全省血防工作会议,全力推动这项工作。他力主恢复各级血防领导小组,调回已经下放的血防人员,恢复和健全各级专业机构,动员全省卫生系统和驻军组成医疗队支援血防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全省钉螺分布面积下降了91.6%,血吸虫病人减少了63.2%,有16个县市达标。
1968年至1976年,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安徽省共接收安置90多万名知青(包括上海知青15万名)。这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人口大迁徙,初期50多万知青涌向农村,住无房、睡无床、食无粮的问题相当严重。分管知青工作的父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省革委会提出成立省、地、县三级领导小组,招工、招生、提干、征兵从表现较好的知青中选拔,每年召开一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等5项建议,经批准后实施,全省知青工作逐步走向正轨。1969年11月,召开全省第一次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李德生及省党政军领导亲临火车站迎接,数十万群众夹道欢迎。1973年安徽省在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1974年1月,淮南市的造反派打着“反潮流”的旗号,冲砸市委、市革委会,煽动停工停产,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煤炭日产量由2万多吨下降到几十吨,导致华东地区生产生活用煤告急,上海市面临停水停电的威胁。李先念一天数次打电话,督促省委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煤炭生产。省委两次派人前往淮南都没有解决问题。当时父亲正因病住院,而且不分管工业,听到这个情况后主动请求带队前往淮南。经过父亲等人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揭露和严惩了一批首恶分子,扭转了淮南形势,恢复了煤炭生产,受到国务院表扬。
父亲“文革”复出后,关注受冤屈者的平反,竭尽全力保护了一批干部和知识分子。
李葆华被打倒后,全家处境极为困难。1969年李葆华夫人田映萱要下放农村。父亲当时兼任省新马桥“五七”干校主任,干校的条件相对好一点。父亲排除阻力,将田映萱安排到干校。李葆华在城西湖农场劳动,患有高血压,父亲自费买药请人送去。
省政协副主席许学受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肺科专家,“文革”中全家从合肥下放到金寨县,多次要求回安徽医学院工作,院方坚决不同意。父亲亲自出面做工作,将许学受夫妇调回合肥铁路医学院。
安徽省文联副主席陈登科是著名作家,其力作《风雷》轰动文坛,他也因此招来厄运,“文革”中被江青点名,长期被关押。他的子女没有工作,到处流浪,生活十分困难,父亲想方设法为陈登科的女儿安排了工作。
“文革”中,淮北市委书记高心泰、淮北矿务局党委书记王振林被造反派打死,淮北市革委会认为是副市长杨杰在幕后指使,证据是1969年9月27日杨杰等在合肥长江饭店秘谋策划。淮北市将结案报告上报省革委会,要求依法判处杨杰死刑。省革委会研究此案时,父亲说:“杨杰我了解,此案有很多疑点,建议派人复查。”省人保组三下淮北,最后查获重要证据:1967年9月27日杨杰不在合肥而在上海,有他给邻居家中保姆代填的包裹单上的邮戳为证。避免了一起冤假错案。
安徽省原省长王郁昭在合肥师范学院工作多年,1964年参加全椒县“四清”运动,父亲是全椒县“四清”工作团副团长。“文革”中王郁昭被打倒,下放到利辛县。1970年春,他突然接到通知,赶到省委开会。父亲宣布对王郁昭等5人的任命,王郁昭任全椒县革委会主任。后来他才知道这是父亲的建议。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父亲又赶到全椒县找他促膝谈心,鼓励他一定要把农业搞上去,让老百姓能吃饱饭。王郁昭后来担任滁县地委书记,以支持凤阳县的“大包干”而享誉全国。
父亲一生严于自律,艰苦朴素。战争年代,部队团以上干部可以吃中灶,他却坚持与战士们吃大锅饭。他不抽烟、不喝酒,反对吃吃喝喝,下去检查工作,有时多加几个菜,他要么逼着端回去,要么自己到食堂排队买饭菜,常常为这些事搞得当地领导十分尴尬。1969年夏天,他在安庆市组织防汛呆了一个半月,炊事员看他很辛苦,做了一碗清汤面,他以不能搞特殊拒绝了。他一生保持了山西人爱吃面的习惯,饮食以馒头、面条为主,经常是辣椒蘸盐、大蒜蘸醋凑合一顿,改善生活最多是吃顿饺子。当烈军属和周围同志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解囊。1962年,父亲到寿县杨庙了解到一些军烈属生活十分困难时,将自己省吃俭用的700多元钱全部送给他们,这笔钱是他3个多月的工资啊!
父亲担任要职多年,我们5个儿女谁也不曾在考学、入党、参军、提干、调动等问题上得到他的帮助。姐姐大学毕业后分到南昌,希望调回合肥,他告诉有关部门,不允许任何人插手此事。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他带头将哥哥和我第一批送到农村插队落户。妹妹在部队当卫生员,希望能作为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他说自己分管这项工作,不能带这个头。他老家的侄子和外甥们在农村生活十分困难,要求在合肥安排工作,他从未给任何人开后门,搞特权。
我们家住在省委小花园里,楼上楼下条件较好。因机关住房比较紧张,父亲主动将楼下的两间房子让出来,安排另一户机关干部居住。父亲去世前反复叮嘱我们:“我去世后,你们要搬出省委小花园,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遵照他的意见,在父亲去世半年后,我们交出小花园的房子,搬进了居民区。后来房改,我们因此失去了一套价值不菲的住房。
父亲把一生献给了安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长期带病坚持工作,患有晚期肺结核、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多种疾病,从1964年到1976年因病9次住院,每次病情稍有好转立即出院工作。
反右派和“文革”中遭受的打击迫害,更是吞噬了他的健康和生命。父亲去世前曾不止一次说:“‘反右’让我少活了20年,‘文革’让我少活了10年。”
1976年10月3日,父亲在合肥逝世,年仅65岁。李德生听说父亲去世后十分悲伤,含泪题词:“共产党员的楷模”。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改组了安徽省委。万里、顾卓新、赵守一来安徽后,广大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向他们介绍父亲的革命功绩和模范事迹,为父亲坎坷的一生打抱不平。省委副书记顾卓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谈到父亲时,动情地说:“过去我们几个人从来没有和杨效椿同志在一块工作过,来到安徽后,听到广大干部对杨效椿同志的高度评价,我们为党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干部感到骄傲和自豪。像这样的好干部,为什么不能追认为革命烈士?”
1978年1月,安徽报经中央批准,破例追认父亲为革命烈士,这是一种特殊的褒奖,父亲成为建国后唯一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安徽省委领导人。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