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心是火种,能点燃心中的希望;爱心是清泉,能滋润即将枯萎的禾苗;爱心是绿荫,能撑起一片新的天地。爱心给我们力量、能力和成功的喜悦。
在特殊教育学校当班主任两年,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残缺的花朵”,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帮助,用心去爱,用心去教育。
一、爱他们就去了解他们
爱学生就要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爱学生就要做到为人师胜似为人母。我班上的张XX,是智障儿童,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父亲也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小由爷爷奶奶来抚养,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因此脾气古怪、个性孤僻,经常大喊大叫,有时甚至动手打人。自从送到特殊教育学校来,他很少和同学玩,上课也不学习,性格更加古怪。为了尽快地帮他摆脱这种困境,我以慈母般的爱关心他。他的衣服脏了,我耐着性子和他一起洗;他生病了,我带他去看病,并时不时地带他到家里给他做丰盛的饭菜,饭后鼓励他和儿子一起玩耍;课间,带他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了解他的喜好,经常鼓励他……在我的真情感化下,张XX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上课也知道举手发言了,下课也爱和小朋友玩了,话也多了,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二、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内心和生活,也要给予家长关心
在农村,通常一个县只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少残疾儿童是来自几十里外的山村,少了父母和亲人的照顾,他们感到孤独、害怕。同时父母把这些残疾儿童送到学校,内心也十分焦虑。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这些孩子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简单动作。因此,填补他们情感和生活上的空白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教师的肩上。这时,特教老师要及时来到他们中间,使其感受家的温馨、亲人的关爱。教师要帮助他们做一些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亲人之外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对家庭之外的环境有新的认识,树立起在学校学习自理技能和知识的信心,拥有一个健康的内心世界。
郑XX,九岁,智力正常,属于肢体残疾,走路不平衡,上下课离不开人。刚来学校时由他母亲陪读, 一周过后,由我负责看护他上课坐板凳,下课上厕所。因为脚的特殊,他走路要有人扶,每次扶他上完厕所,我都累得满头大汗,但我并不抱怨,扶着他的时候我就当是扶着自己生病的儿子,帮他脱裤子、提裤子,甚至还要擦屁股,我给自己说:“千万要坚持,不能放弃这孩子!”我每天课间坚持扶他上下楼梯,走路锻炼。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他能独立走两三米了,有时扶着墙或者板凳能从教室走到厕所。看着他的背影,我内心是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一见人就说“我的学生能走路了”。一年下来,他基本上能够在小范围内自由活动了,随后他就转入普校就读,真心地希望他能越来越好!
同时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我们要了解、关心家长的苦衷,面对焦虑的家长,面对残疾儿童,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关心家长、关爱学生。告诉家长,我们不一定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一定要望子女成“人”。要残疾的学生成“人”,谈何容易。因而,我认为,要培养残疾学生成“人”,首先要着重做好家长工作,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教给他们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希望家长把握好爱的尺度,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尤其是对母亲的依赖。要求家长对孩子既要体贴爱护,又不能娇生惯养;既要有一定的要求,又不能过分严格,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关爱放在细小的行动中
爱的位置不在嘴里,不在头上,也不在脚下,而在心中,在我们时刻关爱学生的细小的行动中。我们班有一位叫梁XX的同学,语言方面有些障碍,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表达不出来,他偶尔叽里咕噜地说一句话,还会招来同学们的一阵耻笑,时间一长,他更加“难以启齿”了。看着他稚嫩的脸,我的心里又着急又怜惜,于是我决定从“爸、妈”等这些简单的称呼教起,这些对我们正常人来说太容易了,可对他来说是非常难的事,35分钟的课堂时间有限,单独训练他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因此我把训练的时间安排在课后,一有时间我就从口部的“撅起嘴、咧开嘴、鼓起腮、咂咂唇”训练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一天下来训练得我口干舌燥,可收效甚微。但是我始终坚持着,寒假前的一天,他突然叫了一声“妈”,做了个再见的手势。我顿时热泪盈眶,他终于会说话了,而且叫我“妈”,这件事着实让我激动了好多天。
让我们用爱心去启发学生、关照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矫正他们残缺的身心。为了特殊教育事业,为了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孩子们,我要用所有的爱去为他们架起一条通向幸福的彩桥。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特殊教育学校)
在特殊教育学校当班主任两年,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残缺的花朵”,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帮助,用心去爱,用心去教育。
一、爱他们就去了解他们
爱学生就要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爱学生就要做到为人师胜似为人母。我班上的张XX,是智障儿童,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父亲也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小由爷爷奶奶来抚养,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因此脾气古怪、个性孤僻,经常大喊大叫,有时甚至动手打人。自从送到特殊教育学校来,他很少和同学玩,上课也不学习,性格更加古怪。为了尽快地帮他摆脱这种困境,我以慈母般的爱关心他。他的衣服脏了,我耐着性子和他一起洗;他生病了,我带他去看病,并时不时地带他到家里给他做丰盛的饭菜,饭后鼓励他和儿子一起玩耍;课间,带他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了解他的喜好,经常鼓励他……在我的真情感化下,张XX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上课也知道举手发言了,下课也爱和小朋友玩了,话也多了,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二、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内心和生活,也要给予家长关心
在农村,通常一个县只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少残疾儿童是来自几十里外的山村,少了父母和亲人的照顾,他们感到孤独、害怕。同时父母把这些残疾儿童送到学校,内心也十分焦虑。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这些孩子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简单动作。因此,填补他们情感和生活上的空白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教师的肩上。这时,特教老师要及时来到他们中间,使其感受家的温馨、亲人的关爱。教师要帮助他们做一些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亲人之外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对家庭之外的环境有新的认识,树立起在学校学习自理技能和知识的信心,拥有一个健康的内心世界。
郑XX,九岁,智力正常,属于肢体残疾,走路不平衡,上下课离不开人。刚来学校时由他母亲陪读, 一周过后,由我负责看护他上课坐板凳,下课上厕所。因为脚的特殊,他走路要有人扶,每次扶他上完厕所,我都累得满头大汗,但我并不抱怨,扶着他的时候我就当是扶着自己生病的儿子,帮他脱裤子、提裤子,甚至还要擦屁股,我给自己说:“千万要坚持,不能放弃这孩子!”我每天课间坚持扶他上下楼梯,走路锻炼。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他能独立走两三米了,有时扶着墙或者板凳能从教室走到厕所。看着他的背影,我内心是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一见人就说“我的学生能走路了”。一年下来,他基本上能够在小范围内自由活动了,随后他就转入普校就读,真心地希望他能越来越好!
同时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我们要了解、关心家长的苦衷,面对焦虑的家长,面对残疾儿童,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关心家长、关爱学生。告诉家长,我们不一定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一定要望子女成“人”。要残疾的学生成“人”,谈何容易。因而,我认为,要培养残疾学生成“人”,首先要着重做好家长工作,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教给他们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希望家长把握好爱的尺度,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尤其是对母亲的依赖。要求家长对孩子既要体贴爱护,又不能娇生惯养;既要有一定的要求,又不能过分严格,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关爱放在细小的行动中
爱的位置不在嘴里,不在头上,也不在脚下,而在心中,在我们时刻关爱学生的细小的行动中。我们班有一位叫梁XX的同学,语言方面有些障碍,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表达不出来,他偶尔叽里咕噜地说一句话,还会招来同学们的一阵耻笑,时间一长,他更加“难以启齿”了。看着他稚嫩的脸,我的心里又着急又怜惜,于是我决定从“爸、妈”等这些简单的称呼教起,这些对我们正常人来说太容易了,可对他来说是非常难的事,35分钟的课堂时间有限,单独训练他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因此我把训练的时间安排在课后,一有时间我就从口部的“撅起嘴、咧开嘴、鼓起腮、咂咂唇”训练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一天下来训练得我口干舌燥,可收效甚微。但是我始终坚持着,寒假前的一天,他突然叫了一声“妈”,做了个再见的手势。我顿时热泪盈眶,他终于会说话了,而且叫我“妈”,这件事着实让我激动了好多天。
让我们用爱心去启发学生、关照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矫正他们残缺的身心。为了特殊教育事业,为了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孩子们,我要用所有的爱去为他们架起一条通向幸福的彩桥。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