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8公里的马坡镇,在顺义区仅是中等收入的区镇,但因其便利的交通和未来顺义新城的行政、商务中心定位而成为顺义“重镇”。夏日清晨来到马坡镇下属的石营村和庙卷村,这里整洁优美的环境让记者赞叹,庙卷村委员会在一条鲜花盛开的道路旁,路边两个大垃圾桶格外引人注目,据马坡镇赵镇长介绍,马坡镇作为顺义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镇,区里为每个村投放了统一的垃圾桶,除了村委员会门口大的垃圾桶,我们在村民家中也见到了标有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小铁桶。顺义区农村垃圾分为灰土、厨余、可回收、有害和其他五类,各家依标准装入自家分类的收集桶内,由村保洁员上门检查,符合标准的记录在案,可不要小看这个检查,在石家营村每个完成较好的家庭每月有15元的奖励。这些费用统一由区、镇共同支付,马坡镇和顺气区各承担50%的费用,赵镇长算了个大账,一年用于环卫建设的费用差不多有200万元。这笔费用不小,能否长期得到保证?顺义区市政市容委单副主任的回答解开了记者的担忧。从2009年试点农村垃圾分类以来,这项工作已成为长效机制,从组织、经费、管理上给予了保证。五年来,马坡镇累计投入1亿多元,在各村建成了环村路26万平方米、绿化庭院2800户,完成了2.4万延长米的污水管网铺设、3300户的户厕改造及52户的节能住宅改造工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密闭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1年,顺义区居全市郊区县市容环境综合评价第一名,马坡镇以环境立镇,通过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靓丽优美环境亮出了马坡的优势与底气。马坡镇的经验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三结合和四项机制确保环境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一、点线面三结合,精细管理全覆盖
马坡镇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以各村为点,以公路、铁路、河道沿线为线,以全镇为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环境建设精细化管理体系。全镇共分为39个网格单元,其中马坡镇作为整体面单元;线单元25个,其中公路单元22个,铁路沿线单元2个,河道单元1个;点单元13个,全部为未拆迁村。
(一)发挥面单元统筹协调作用
在马坡镇,由镇党委书记担任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一名副镇长负责具体工作实施,成立了美化市容环境、查处违法建设、取缔违法经营、管理施工工地、规范出租房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6个专项工作小组。在13个村成立环境建设小组,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每村都安排1名村干部主抓环境建设工作。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环境立镇的理念切实转化为全镇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
(二)发挥线单元枢纽联络作用
包括道路日常养护、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道路绿化隔离带养护、河道两侧整治工作四个方面:配合市市政市容委、交通局等职能部门,对镇域内包括101国道、白马路等12条主要公路做好日常养护工作;京承铁路南北向穿镇而过,定期开展京承铁路沿线马坡段环境整治工作,整洁靓丽的沿线环境对于展示镇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强化道路绿化隔离带养护,使绿化带成为马坡镇一道靓丽风景线。小中河是流经马坡镇的主要河流之一。配合区水务局,定期开展小中河马坡段周边环境的整治,使小中河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营造了良好的滨水环境。
(三)发挥点单元基础支撑作用
马坡镇在13个村实行分区段负责制,明确责任,做到干部包街、党员包户,保洁队分区包片。在各环境责任片区设有责任公示牌,方便群众监督。在各村推行交叉验收环境的工作方法,即包区包片的村干部到其他干部所包区片进行验收。这样既提高了环境建设质量,又形成了环境建设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同时,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镇大规模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村内干净整洁。各村还以彩叶观赏树种为主,改造村内街景绿地,提升绿化效果,统一设计建设文化墙3200平方米,展示了各村的特色、亮点。
二、完善四项机制,环境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一)完善环境队伍建设机制
马坡镇在环境队伍建设上成立了三支队伍:一是镇级专业保洁公司,目前达30人,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全镇12条主要公路沿线为责任保洁区域,每天清扫至少两次,以保证责任区内干净整洁。二是各村专业保洁队。村级保洁员达82名,以各村属地为责任区域,对村内主要场所每天清扫至少两次,保持街道、绿地、公共场所干净整洁。发现有乱堆乱放行为,及时劝说物主进行清理。对生活垃圾和灰土进行分类清运,其中生活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并指导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三是专业道路养护队。镇级道路养护队达11人,负责全镇9条镇级公路养护。
(二)完善环境建设考核机制
一是加强了对各村的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提高环境建设在对各村年终考核打分中的比例,与各村签订责任书,要求各村对村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整治,范围包括公路、铁路两侧、村主要道路两侧等区域,确保不留死角。对能够认真落实区、镇环境建设各项要求,实施环境建设创新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果的村进行考核加分。二是加强了对各专业队伍的考核。制定完善了镇、村保洁队及道路养护队的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和检查制度,保洁员、护路员统一着装,保证上下班时间,并对上岗情况、工作时间和工作质量情况进行实时检查。发挥城管分队巡查作用,马坡镇城管分队9名队员、20名协管员每天不间断巡查所分管的网格责任区,发现环境问题及时上报信息,行使行政处罚权,并协调保洁员处理。三是完善了环境督查机制。马坡镇党委书记、镇长带队定期进行环境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每年年初制定全镇统一的环境台账,对台账任务明确完成时限,逐项检查,逐条落实,逐一销账。强化镇机关包村干部环境建设责任,包村干部指导,支部书记落实,互相配合、共同推进。
(三)完善环境建设保障机制
环境建设中村支部书记的能力和责任是关键,马坡镇近年来通过三种途径选好各村的“带头人”:从具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社会能人中选拔;从农村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干部中选拔;从各村优秀两委干部中选拔。力争使优秀的支部书记“换届不换人”,实现连任,成为“常青树”。目前各村支部书记的平均任职时间为10年,保证了环境建设工作的稳定、有效开展。有了“带头人”,经费保障支持是关键,马坡镇建立了以镇、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为主体,以各级涉农资金投入为辅,以社会各界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环境建设投入机制,并增加了镇对村环境建设补助力度。年终兑现考核时,以村域内企业所缴纳税收镇财政实得部分的70%进行奖励,其中10%作为对村支部书记的奖励,20%作为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奖励,其余70%作为集体公益事业专项基金,进一步了激发村干部投身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环境文化建设机制
扎实开展“和谐家庭”、“绿色家庭”、“文明使者”等创建活动。白各庄村坚持每年开展“好老人”、“好代表”、“好妇女”、“好儿媳”、“好公民”评选活动;石家营村开展党员争做包括爱护环境表率在内的“十三表率”,制作了脍炙人口的村歌《和谐石家营》,凝聚人心;庙卷村村民自建节能住宅、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等,都对群众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积极参加环境建设的镇村环境文化逐步形成。
三、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成效明显
马坡镇作为顺义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镇,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各村指导村民将所产垃圾分为灰土、厨余、可回收、有害、其他五类,分别依照标准装入自家分类收集桶和编织袋,投放到指定地点。由各村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清运,对村民分类不彻底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清运人员进行三次分拣。镇政府向村民发放了《致村民的一封信》,把分类方法制成标牌张贴在垃圾收集点,以便于村民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为巩固环境建设成果,各村因村制宜,分别建立利益导向机制,石家营村对按规定将垃圾分类完成较好的家庭每天奖励1元钱。白各庄村给垃圾分类家庭每年每户600元的奖励,并采取村民收集白色垃圾换取洗衣粉和肥皂的方法减少白色污染。马卷、良正卷等村每季度由村委会对村民家庭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对合格家庭给予150元奖励,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各村实行了“定额用水、差别水价、超额累进加价”管理制度,并按照每人年节水量的数据进行奖励。节约用水已逐渐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黄荔)
2011年,顺义区居全市郊区县市容环境综合评价第一名,马坡镇以环境立镇,通过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靓丽优美环境亮出了马坡的优势与底气。马坡镇的经验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三结合和四项机制确保环境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一、点线面三结合,精细管理全覆盖
马坡镇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以各村为点,以公路、铁路、河道沿线为线,以全镇为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环境建设精细化管理体系。全镇共分为39个网格单元,其中马坡镇作为整体面单元;线单元25个,其中公路单元22个,铁路沿线单元2个,河道单元1个;点单元13个,全部为未拆迁村。
(一)发挥面单元统筹协调作用
在马坡镇,由镇党委书记担任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一名副镇长负责具体工作实施,成立了美化市容环境、查处违法建设、取缔违法经营、管理施工工地、规范出租房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6个专项工作小组。在13个村成立环境建设小组,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每村都安排1名村干部主抓环境建设工作。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环境立镇的理念切实转化为全镇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
(二)发挥线单元枢纽联络作用
包括道路日常养护、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道路绿化隔离带养护、河道两侧整治工作四个方面:配合市市政市容委、交通局等职能部门,对镇域内包括101国道、白马路等12条主要公路做好日常养护工作;京承铁路南北向穿镇而过,定期开展京承铁路沿线马坡段环境整治工作,整洁靓丽的沿线环境对于展示镇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强化道路绿化隔离带养护,使绿化带成为马坡镇一道靓丽风景线。小中河是流经马坡镇的主要河流之一。配合区水务局,定期开展小中河马坡段周边环境的整治,使小中河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营造了良好的滨水环境。
(三)发挥点单元基础支撑作用
马坡镇在13个村实行分区段负责制,明确责任,做到干部包街、党员包户,保洁队分区包片。在各环境责任片区设有责任公示牌,方便群众监督。在各村推行交叉验收环境的工作方法,即包区包片的村干部到其他干部所包区片进行验收。这样既提高了环境建设质量,又形成了环境建设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同时,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镇大规模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村内干净整洁。各村还以彩叶观赏树种为主,改造村内街景绿地,提升绿化效果,统一设计建设文化墙3200平方米,展示了各村的特色、亮点。
二、完善四项机制,环境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一)完善环境队伍建设机制
马坡镇在环境队伍建设上成立了三支队伍:一是镇级专业保洁公司,目前达30人,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全镇12条主要公路沿线为责任保洁区域,每天清扫至少两次,以保证责任区内干净整洁。二是各村专业保洁队。村级保洁员达82名,以各村属地为责任区域,对村内主要场所每天清扫至少两次,保持街道、绿地、公共场所干净整洁。发现有乱堆乱放行为,及时劝说物主进行清理。对生活垃圾和灰土进行分类清运,其中生活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并指导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三是专业道路养护队。镇级道路养护队达11人,负责全镇9条镇级公路养护。
(二)完善环境建设考核机制
一是加强了对各村的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提高环境建设在对各村年终考核打分中的比例,与各村签订责任书,要求各村对村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整治,范围包括公路、铁路两侧、村主要道路两侧等区域,确保不留死角。对能够认真落实区、镇环境建设各项要求,实施环境建设创新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果的村进行考核加分。二是加强了对各专业队伍的考核。制定完善了镇、村保洁队及道路养护队的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和检查制度,保洁员、护路员统一着装,保证上下班时间,并对上岗情况、工作时间和工作质量情况进行实时检查。发挥城管分队巡查作用,马坡镇城管分队9名队员、20名协管员每天不间断巡查所分管的网格责任区,发现环境问题及时上报信息,行使行政处罚权,并协调保洁员处理。三是完善了环境督查机制。马坡镇党委书记、镇长带队定期进行环境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每年年初制定全镇统一的环境台账,对台账任务明确完成时限,逐项检查,逐条落实,逐一销账。强化镇机关包村干部环境建设责任,包村干部指导,支部书记落实,互相配合、共同推进。
(三)完善环境建设保障机制
环境建设中村支部书记的能力和责任是关键,马坡镇近年来通过三种途径选好各村的“带头人”:从具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社会能人中选拔;从农村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干部中选拔;从各村优秀两委干部中选拔。力争使优秀的支部书记“换届不换人”,实现连任,成为“常青树”。目前各村支部书记的平均任职时间为10年,保证了环境建设工作的稳定、有效开展。有了“带头人”,经费保障支持是关键,马坡镇建立了以镇、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为主体,以各级涉农资金投入为辅,以社会各界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环境建设投入机制,并增加了镇对村环境建设补助力度。年终兑现考核时,以村域内企业所缴纳税收镇财政实得部分的70%进行奖励,其中10%作为对村支部书记的奖励,20%作为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奖励,其余70%作为集体公益事业专项基金,进一步了激发村干部投身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环境文化建设机制
扎实开展“和谐家庭”、“绿色家庭”、“文明使者”等创建活动。白各庄村坚持每年开展“好老人”、“好代表”、“好妇女”、“好儿媳”、“好公民”评选活动;石家营村开展党员争做包括爱护环境表率在内的“十三表率”,制作了脍炙人口的村歌《和谐石家营》,凝聚人心;庙卷村村民自建节能住宅、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等,都对群众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积极参加环境建设的镇村环境文化逐步形成。
三、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成效明显
马坡镇作为顺义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镇,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各村指导村民将所产垃圾分为灰土、厨余、可回收、有害、其他五类,分别依照标准装入自家分类收集桶和编织袋,投放到指定地点。由各村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清运,对村民分类不彻底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清运人员进行三次分拣。镇政府向村民发放了《致村民的一封信》,把分类方法制成标牌张贴在垃圾收集点,以便于村民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为巩固环境建设成果,各村因村制宜,分别建立利益导向机制,石家营村对按规定将垃圾分类完成较好的家庭每天奖励1元钱。白各庄村给垃圾分类家庭每年每户600元的奖励,并采取村民收集白色垃圾换取洗衣粉和肥皂的方法减少白色污染。马卷、良正卷等村每季度由村委会对村民家庭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对合格家庭给予150元奖励,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各村实行了“定额用水、差别水价、超额累进加价”管理制度,并按照每人年节水量的数据进行奖励。节约用水已逐渐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黄荔)